中国治佛教史的重要性
高玉美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是叙述过去事实进展的原因和结果,并如何在许多事迹中,寻求法则的一门学问。也就是说历史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文化的演变,以及今后局势的推测,并能充实我们人生的经验及知识,如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曾说:“坐披—一一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足见历史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又能盖括各个层面,当然佛教史对佛教之重要性自不待言了。
一个民族性也可以表现出对历史的注重与否,像印度就是极为不重视历史的国家。佛教创自印度,但受其民族性的影响,也形成为一个不太注重历史的宗教团体。不过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经典的翻译,加上留学僧的着述,和祖师大德们的弘扬,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佛教的内容,甚至壮阔了中国佛教的历史。
中国佛教史的时代划分,以五期的说法为较多数人所接受。第一传译时期:由前漠到东晋的时代,佛教初傅中厨,译经僧众随之东来,专事佛典汉译,堪称箪路蓝缕的垦荒时代。第二研究时期:为东晋初迄南北朝止,这时的僧侣和信徒开始逐渐研讨佛教思想,解析教理,并孜孜不倦地弘法说教,以期诱导社会群众接受佛教。第三建设时期:由于隋唐的积极护教,使得先知们的努力,孕育出璀灿的花卉,并随之席结了累累的果实,佛教业已深入民心,与当时社会结合成一体,佛弟子们除了晓悟佛法的真髓外,并纷纷各抒己见,创立许多卓然不群的宗派。第四为守戌时期:从五代至明末为止,此期由于唐末武宗和五代后周世宗一度废毁佛教,而略呈衰退的趋势,幸赖宋代刻印大藏经之风甚炽,发挥法宝的继承作风,颇收推展民间宗教的效果。第五衰颓时期:由清以降至今,因战事的频繁,动乱的世局,使佛教的思想面或社会面,均已呈现荒凉的状态了。(参阅中村元等着中国佛教发展史)
至今研究中国佛教灾,有三种史料可供使用,一是内典:不论已入藏未入藏之各个朝代教内史书,像大藏经史传部、高僧传、弘明集、广弘明集等,资料非常充实。二是外典:指我国正史上有关佛教方面的记载,或野史小说等,如史记、汉书、隋书、魏书、晋书、宋书、古今图书集成、太平广记、世说新语等等,虽然份量在各部是占的不多,但也是最足以站在历史上,有力的说明资料。三是补助史料:如石雕、山志、碑铭、文物、遗迹等等,皆属实物史料或地下史料,亦是治史者不可偏废的资料。
研究佛教史的态度:要客观详实及旁征细证;何以要客观详实呢?因为出生在某一时代的人,是跳不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宗派的潮流,这些甚至往往会影响这个人的思想观念。所以要突破时空上的牢笼,在纵横两方做客观的考察,才能把握到诺法的实相,以及各派异同关系的详贾面,如何才能做到旁征细证呢?这就应了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历史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很多思想教理的解析,有待后人的努力,以及对前人的印证。个中的法味,端赖绵密的道心,和不舍的毅力。而不是各说各话,或诤论辩解所能论定,或辄以圣言量来叩压,那更是与佛陀的本怀背道而驰。历史的问题,不是历史学者所能解决的,但怎样把第一手的史料,去还原历史的真相,再把这些真相,疏通脉络,畅流理念,应用历史求真求实的手段,给予超然的地位,才是我们治研教史的原则。
研究中国佛教史,是不能把印度佛教模式,来解释中国佛教教理组织,如天台、华严是中国佛教思想发达的成果;判教思想的标立,更是有独无偶,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千多年的佛教史页,是不容忽视的,故举出治中国佛教史的重要性有三:
一、彰显中国佛教的真正内涵:佛教传入中国时,为了弘扬教义,附会不少儒道之说,若明白史载,去其糟泊,还我佛教其义,才不会以指为月,以末为本的颠倒做信仰,显了佛教原来面目,是智信非迷信的家风。
二、眉负为教的使命感:为教奉献、为教牺牲的精神,在古代高僧大德中时有所闻,身为后学的我们,不在名利的熏陶下而忘其所然,故发起佛弟子对弘法利生的使命感,对教史的研治而率行,是不可或缺的。
三、有助于社会教化:在一般社会生活里,常因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佛教历史的教化,明白因果报应,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辨别是非善恶,用为做人的道·理,对于社会的教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所以说:“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人生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中国佛教史更又兼蓄了佛教法脉的源流,慧炬的传递,对教史的治学,不但可以监往知来,以古励今,并使已有荒凉的趋势中,为中国佛教开拓更新、更好的前途。
摘自《中国佛教》第28卷第11期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