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佛教的职责文∵/∵慧伯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佛教与世俗社会的企业形态有着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那就是僧人必须以自己区别于世俗人完全不同的以修持为唯一要务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并以此感化、摄收信众,接受供养,以维持其基本生活。僧人以戒为师,精进修持,信众如法护持、供养常住日常给用。这一良性经济运行方式必须以常住僧人依戒修持与信众如法供养之间的系链来维护。

直至今天,寺院赖以存在的主要经济支柱仍然是信众供给,少数寺院也奉行农禅并重的经济自养方式。即使在部分有条件的寺院,开发了多种形式的佛教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事业、增加门票收入——其中决定性的前提因素仍然是寺院必须有僧团常住,奉行汉传佛教的僧装、素食和独身为特征的基本修持要求。

否则,那就不是以佛教为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而与世俗社会开放的公园无异。因为其经济运行已经从根本上背离了以修持——供养为根本运行方式的寺院经济模式。而佛教是以僧人如法住持寺院作为根本特征为佛教根本的存在方式。离开了如法住持寺院的僧人,佛教就成为一种学说,一种文化、历史,搁于书架,并且肯定少人问津。因为少了佛法的践行者,佛教的如法存在、存在的必要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所以,有少数在佛教上曾经久负盛名、以禅修名镇一方的大丛林,如今片面追求经忏佛事,贪图利养,放松根本大戒的受持,引起常住僧众的随俗流失;出现了一批寄住在城市以“赶经忏”为职业的世俗僧人,和寺院竞相压价,抢做经忏佛事;这严重败坏了佛教在信众中的良好形象,直接影响到寺院常住、乃至发展到寺院难以维持正常运行所需的经济供给;已面临从根本上动摇到党的宗教自由政策恢复以来,以僧团住持寺院为主的佛教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得不引起高度警醒!所以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苏州灵岩山寺方丈明学大和尚一再强调、告诫出家僧众,以戒为师是续佛慧命的唯一要务,是佛教的命脉之所在。

现代已经步入信息社会,电脑、手机、电话的普及早已打破了一堵黄墙之隔。好多寺院在经济社会的浪涛冲击下更是忙于旅游接待、经忏佛事,每天周旋于各种应酬,被俗务所累,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也难免动摇当初的纯正的发心。所以现代僧人少了古人“闭门清修”、抛却俗务的福报,尤其需要强调持戒精严,增强定力,坚固道心,切不可做墙头草,随风倒。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无子不孝”的传统观念影响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给现代寺院的僧源和僧众的常住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没有僧团常住的寺院就不是如法的寺院,没有如法的寺院就根本不可能建立寺院正常的经济运行模式,寺院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那佛教以僧团常住为根本存在方式的传统观念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寒山寺现有常住僧众近百人,包括寒山书院的学生。这是我们感到由衷欣慰的。

寺院的经济是十方供给,僧人的职责是弘法利生。对寺院来讲,如何将这十方供给合理利用,将有限的供给,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众生造福田,积福德,充分发挥寺院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僧团及寺院,才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

佛教是广泛提倡勤俭的。佛陀时代的僧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衣不好华饰而求粗朴,食不贪味美而求洁净,居住为供养佛故而求庄严。其教徒一人的生活费用,极为节少。据《沙弥十戒威仪要录》和《四分律》规定,如吃饭时若将饭粒掉于地下,则捡起来予以集中用于施予禽鸟,或遇饭中有谷,应去皮食之,或集中喂鸟;僧人不能眠坐高广华丽大床;卧具未及六年不能舍去而更新等等,都有详细而严格持守的戒律。而现代社会的僧团,僧人的节俭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修持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关系到全社会的问题。以我们自身的僧团形象来感化众生,接引众生,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寒山寺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信众供给与旅游收入两部分构成。寒山寺历来重视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千年古刹寒山寺,历来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诗僧寒山子曾驻锡于此,后希迁禅师于此建伽蓝,遂题额曰:“寒山寺”。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举棹故里,闻钟得诗《枫桥夜泊》一绝,自此,“姑苏城外寒山寺”家喻户晓,名扬天下。现寺院还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古迹,钟房和古钟博物馆收藏有明清以来所铸的多口梵钟,碑廊和殿宇内镶嵌着宋明以来众多名人的诗画碑刻,展现了寒山寺丰厚的文化底蕴。

佛经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自1979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27届的“听钟声,迎新年”活动,已经成为寒山寺以钟声为佛教资源特色的又一文化品牌,使这一佛门清钟之音得以让普通民众喜闻乐见,也为发展国际间友好交往、招商引资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为进一步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造福社会。我寺正在着手铸造世界第一仿唐大梵钟,重108吨,并建高30米的钟楼,围钟楼建钟廊,悬历代大小梵钟108口,形成一个梵钟文化展览馆;竖立起一块总高17米的“中华第一大诗碑”,镌刻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围大碑建碑廊,植古今名人书《枫桥夜泊》诗和寒山子诗碑108块,形成一个碑刻文化展览馆。全方位打造寒山寺“钟声、塔影、碑刻”相得益彰的禅院境界。

2004年8月,寒山寺自筹资金,在苏州市***的关心和协调下,将枫桥史迹史料陈列馆划归寒山寺,拓展了寒山寺新的发展空间。寒山寺所有的经济供给除用于自养、维护和寺院内部必要的发展投入外,近年来,更加重视社会慈善事业,把它作为佛教的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践行人间佛教的政治高度齐抓来管。

近年来用于社会慈善事业的款项每年多大数百万元之多。2004年4月,寒山寺率先在全省成立第一家慈善中心,相继在苏中泰州市、苏州沧浪区成立分部,使1000余户特困家庭的生活得到基本保证。还捐资兴建希望小学、扶贫救灾等等。目前,寒山寺正常编发《寒山寺》佛教文化刊物,以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改善人们的精神品质,积极引导社会的参与。

为了使弘法事业再添活力,我们还组建了弘法部,包括寒山书院、佛学编辑部、佛教图书馆和档案室。2005年春季,寒山书院培养的首届学僧已圆满毕业。

我相信,僧人以戒为师,住持寺院,培养僧才,利益社会,佛教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灿烂的。相信佛教在新时期,会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符合佛教经济运行特点的资源节约型寺院,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