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佛教的好处林世敏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重要的一环,对于人生的鼓舞和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同时,宗教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和希望,使人可以过着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一般来说,宗教对于悲观的人,具有安抚宽慰的作用;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吓阻警惕的效力;对于纯洁善良的人,同样地亦能有所鼓励和嘉勉。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信仰佛教的好处,首先要声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处。诚如张澄基博士在《什么是佛法》一书所说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的方法自不能泥一。”因此,“各种宗教和哲学都有其价值和功能;各种宗教都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和利益的作用。”但是宗教之间,由于教主的智慧和胸襟的不同,所说教理的深浅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个宗教虽然多少都能带给信仰者许多好处,但毕竟是不尽相同的,小学和大学虽然都是学校,都能教导学生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来日立足社会的技能,但进小学和进大学,所学和所得的又怎会相同呢?以下所要说明的就是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第一∵、∵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和乐观两种。1∵悲观: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2∵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同时也无法知道。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地说,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着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根据现实直言罢了,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着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哪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们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充实与否,只有修养道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第二、∵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这样才能积极地为群众服务,高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认为自己做的得由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刻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硬的束缚,而是热情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戒”为例,它的真正精神和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总之,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苦口婆心地、不厌其烦地劝人改邪归正。这样,“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天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第三、∵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我们每天打开报纸可以看到一些人犯了“杀、盗、淫、妄(欺诈)”的新闻。在这些作罪者的行列中,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挤到里面去排队的。因为一个在家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1∵不杀生:不残害生灵;2∵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3∵不邪淫: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只维持正当的男女关系;4∵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5∵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导致违犯以上四戒,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也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大家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也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只要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这样,这个社会不就成为宁静、安乐的社会了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第四、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需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1)心情平静,不生烦恼;(2)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3)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4)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最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5)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的一、二项。)1.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依照这样去做,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2.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做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作敢当,不可怨天尤人。3.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和能力,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4.佛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5.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第五、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凄凄惶惶,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和训诲,是人生黑暗中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的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慈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佛平常教化众生,在回答弟子疑问时,认为要采取下列四种方法:⑴某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地答复。⑵某些问题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⑶另有一些问题须以反问为答复。⑷最后,有一类问题须予搁置。(亦即暂时不给予解答,因为对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这种道理,说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和迷惘。如小学生问微积分,他连算术都不会,老师怎能解答呢?)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应机说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佛永远以慈心和慈悲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佛一生贡献出他的智慧和慈爱,详尽地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的众生;但他永远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到人间,只是尽到了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他本身是佛,而佛确信宇宙中的所有众生,将通过他们本身的努力和磨练,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无上的境界。佛和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因为迷的时候是众生,一旦开悟的时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佛了。所以我们不必泄气,就如那已经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满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灯能照。”)读者们,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的周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这些道理就是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的,他不是最慈悲的导师吗?∵第六、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因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修法,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和自尊心。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于自己。而修行证果,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神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佛教确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着,为“一切众生”而活着(为了使宇宙的众生都能活着、快乐),同时,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得不够,还要更加勤奋不怠,朝着目标迈进。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而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这就是佛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宣言,这个宣言比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口号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也早了将近二千年。∵摘自《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