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教采用乞食制度时间
佛陀生前建立的教团,要求弟子们托钵而食。可以设想一下,在和熙晨光照耀的幽静树林里,慈悲伟大的佛陀赤脚走在洒下几缕阳光的小径上,飘然来到你居住的偏远小镇,这对一个佛教徒或一个敬仰佛陀的人来说,是多么值得庆幸的日子啊!你的家人和邻居可能会奉上最精美的食物,当然还有久已蕴藏于心的烦恼或疑问来招待佛陀。等佛陀静静用过斋后,会根据在场群众的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及其内在的烦恼状态而进行契机契理的开示,直到大众“欢喜信受,依教奉行”,才在众人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渐渐离去。
佛陀乞食是慈悲喜舍心境的体现,据《宝云经》卷八载,佛陀制定乞食之法,于一日之中,仅以七家为限,若不得食,则不更乞。比丘们须将乞得食物分作四分,即:一、一分奉同梵行者,同梵行者,即一起修行的同伴。凡乞食的时候,必有同修看守房舍,或因老病等无能乞食者,其他比丘得食归来,则以其中的一分供养同伴,让其无饥寒之忧,以便安心修道。二、一分施与贫穷,即乞得食物时,遇有穷苦之人,当起怜悯心,以一分施舍,令其饱满,劝他修善。这就是佛陀时代慈悲事业的开端。三、一分施与诸鬼神,即将乞得的食物,以净器盛贮一分,待晚上则燃香讽咒加持,普施一切鬼神,令其饱满,出离苦趣,悉得解脱。四、一分自食,比丘乞得食物,除前三分外,只留下一分自食。
显然,佛陀乞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亲近人民大众,为了把佛法传播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去解救每一个痛苦的心灵。由于乞食法的施行,佛陀的弟子们必须每天走过繁华的城市或偏远的村落,一家一户地接触最低层的群众,关心人民的疾苦,向他们介绍无上的解脱大道,使他们有机会了解佛教,皈依佛教,学习佛教,最终得到佛法的洗礼。
我们今天已经享有比较优厚的物质条件,虽然不可能再以乞食的方式度化众生,然而对佛陀乞食弘法的精神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学习佛陀的那种忘我的利他精神,深入民间,了解众生的疾苦,努力开展佛教慈善事业、佛教文化事业、佛教教育事业,以佛法的甘霖,滋润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