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2册页43-54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1980年十月初版∵∵

∵∵∵∵∵∵∵∵43页∵∵∵∵∵∵∵∵

∵∵∵∵∵∵∵∵∵∵∵∵∵∵∵∵∵∵∵∵∵∵∵∵一、佛家、佛教、佛学∵∵∵∵∵∵∵∵

∵∵∵∵∵∵∵∵∵∵∵∵「佛家」二字本是中国学者举来与儒家道家相对的称呼

∵∵∵∵∵∵∵∵。尤其宋明的理学者,往往称佛教为佛家或佛氏、释氏,而

∵∵∵∵∵∵∵∵他们所指的又是以禅宗为代表。其实,所谓「佛家」就是佛

∵∵∵∵∵∵∵∵家的学说,是总称不是别称,换句话说﹕也就是佛教或佛学

∵∵∵∵∵∵∵∵。称佛家者又往往是一般儒学者,是含有一种门户之见的。

∵∵∵∵∵∵∵∵其次是别义,佛教的「家」就是学派的意思,佛陀的学派名

∵∵∵∵∵∵∵∵为佛家。佛家的学派很多,大略说来,有小乘与大乘派。小

∵∵∵∵∵∵∵∵乘在印度向传有二十派﹔大乘在中国传有八大宗派。这些学

∵∵∵∵∵∵∵∵派在中国都有传承,至今都有研究发扬,而且它有了近二千

∵∵∵∵∵∵∵∵年的历史了。

∵∵∵∵∵∵∵∵∵∵∵∵佛教,是指佛陀所说的教理,所制定的僧团、制度、戒

∵∵∵∵∵∵∵∵律,以及後世所译成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所雕刻绘塑的塔像

∵∵∵∵∵∵∵∵寺宇等建筑,都可称为佛教。因为这些都是佛教的代表物,

∵∵∵∵∵∵∵∵由这些人或物∵∵∵∵∵∵∵∵

∵∵∵∵∵∵∵∵44页∵∵∵∵∵∵∵∵

∵∵∵∵∵∵∵∵上我们可以去认识佛教,可以去启发一种信仰,可以去探究

∵∵∵∵∵∵∵∵佛教的真理。这些方面的人物,可以叫做「像教」。反过来

∵∵∵∵∵∵∵∵说,离去这些,就无佛教可言,消灭这些,也就消灭佛教。

∵∵∵∵∵∵∵∵譬如在印度中央亚细亚,在古波斯、阿富汗、马来亚、爪哇

∵∵∵∵∵∵∵∵等地,这些可以代表佛教的东西,都毁灭了,佛教於是灭亡

∵∵∵∵∵∵∵∵了。佛教在中国,近数百年来,特别是民国以来,这些代表

∵∵∵∵∵∵∵∵的人物,渐渐摧灭,所以佛教也就渐渐在灭亡,现在是到了

∵∵∵∵∵∵∵∵灭亡的末期了。

∵∵∵∵∵∵∵∵∵∵∵∵「佛学」是指佛陀所发明的真理,说明真理的学说,以

∵∵∵∵∵∵∵∵及历代佛弟子们所发明的学理而言,特别是那大藏经典。平

∵∵∵∵∵∵∵∵常一般社会对於佛学毫无认识的人士,只见到寺庙、僧尼、

∵∵∵∵∵∵∵∵塔像等代表佛教的人或物,或行动,以为佛教者,寺庙也、

∵∵∵∵∵∵∵∵僧尼也、塔像也、为人礼拜诵经也、超度死亡也、焚化纸钱

∵∵∵∵∵∵∵∵也等等,就是佛教。这样的佛教那有学理可称﹖还有一般人

∵∵∵∵∵∵∵∵士,以为佛教学理虽好,但是太深、太难懂,只是望洋兴叹

∵∵∵∵∵∵∵∵,不肯去研究,这都是误解。须知佛学也和孔子之学说一样

∵∵∵∵∵∵∵∵,虽精细圆博,但是现实现用的,不离开世间人生的。

∵∵∵∵∵∵∵∵∵∵∵∵现在西洋、日本研究佛学者很多,中国文化界近二十年

∵∵∵∵∵∵∵∵来,亦有人研究。他们把佛学当做一种哲学,一种印度的哲

∵∵∵∵∵∵∵∵学,并不把它当作一种有活力的宗教,更不把它当做一种救

∵∵∵∵∵∵∵∵治现世人生解决生活痛苦的方法,去研究去应用。并不发生

∵∵∵∵∵∵∵∵一种信仰去推动,去实行,去把理论实现起来。以这种信念

∵∵∵∵∵∵∵∵去研究佛学,只是增长佛学知识,当然谈不上以佛学的道理

∵∵∵∵∵∵∵∵去觉世救人。「为学所以致∵∵∵∵∵∵∵∵

∵∵∵∵∵∵∵∵45页∵∵∵∵∵∵∵∵

∵∵∵∵∵∵∵∵用」,今日学佛者,忘记了这一点。

∵∵∵∵∵∵∵∵∵∵∵∵佛教是一种宗教,一种理智的宗教。宗教是启发人类的

∵∵∵∵∵∵∵∵信仰,开发人生的智慧,解决人生问题的。所以佛教是不离

∵∵∵∵∵∵∵∵人生的。古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

∵∵∵∵∵∵∵∵犹如觅兔角」。离开人生讲佛法,根本就无用,甚至於不是

∵∵∵∵∵∵∵∵究竟佛法而是相似佛法。∵∵∵∵∵∵∵∵

∵∵∵∵∵∵∵∵∵∵∵∵∵∵∵∵∵∵∵∵∵∵∵∵二、生命、生活、生死∵∵∵∵∵∵∵∵

∵∵∵∵∵∵∵∵∵∵∵∵人生的解释,说者各异,我们假定有三种定义﹕一、人

∵∵∵∵∵∵∵∵生就是人类的生命﹔二、人生就是指人类的生活﹔三、人生

∵∵∵∵∵∵∵∵是人类的生死。有生活才有生命﹔人生命必有生死,故三者

∵∵∵∵∵∵∵∵是一体的。生命是人生的延续性,生活是生命存在的活动性

∵∵∵∵∵∵∵∵,所以我们要人生生命的延续,就必须有生活的企求。生活

∵∵∵∵∵∵∵∵的条件,今人说﹕「衣、食、住、行」,古人有言﹕「色食

∵∵∵∵∵∵∵∵」而已。色是性生活,谓男女配合以求子孙的延续与繁殖。

∵∵∵∵∵∵∵∵食有两种﹕一是物质的,是饮食,是滋养生命的必需品,有

∵∵∵∵∵∵∵∵此则生命可以保存,身体可以延续﹔二是精神的,即求知欲

∵∵∵∵∵∵∵∵所需要的文化食粮,这是人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生活条件。普

∵∵∵∵∵∵∵∵通人只求知生活,不知重生命。知识水准稍高的人,求生活

∵∵∵∵∵∵∵∵之外,还知道重生命,但是不重视生死,也怕谈生死。佛教

∵∵∵∵∵∵∵∵或印度哲学,特重生死,因为人类虽有生,却不能永生,不

∵∵∵∵∵∵∵∵能千年万年的活着,必定有个死。这个生命,终有一天停止

∵∵∵∵∵∵∵∵活动。「死」和「生」相对而不∵∵∵∵∵∵∵∵

∵∵∵∵∵∵∵∵46页∵∵∵∵∵∵∵∵

∵∵∵∵∵∵∵∵可缺一的,人人所不可免的。不但人生如此,凡是有生物,

∵∵∵∵∵∵∵∵都会有死,故有生物也可以说有死物。所以死是人生的反面

∵∵∵∵∵∵∵∵另一定义。在一般社会人士,只知求生活,不去求所谓了知

∵∵∵∵∵∵∵∵生死。因为死是茫然的。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

∵∵∵∵∵∵∵∵子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佛教对於人生的生命有很透澈的观

∵∵∵∵∵∵∵∵察,不但去推求了解生命之来源,而且推求死後的轮回,不

∵∵∵∵∵∵∵∵但要解决生活问题,而且要解决生死问题。故佛家有言「生

∵∵∵∵∵∵∵∵死大事」,又说「了生死」。由此可见佛教之重视生死了﹗∵∵∵∵∵∵∵∵

∵∵∵∵∵∵∵∵∵∵∵∵中国哲学特重生命,如道家之「修命」「求长生」﹔儒

∵∵∵∵∵∵∵∵家重「保生命」,故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之说。西洋哲

∵∵∵∵∵∵∵∵学特重生活,只求物质的享受,物质文明发达是为了生活,

∵∵∵∵∵∵∵∵甚至大战都为了生活。印度哲学特重生死,而求取生死之解

∵∵∵∵∵∵∵∵脱。佛教以前的奥义书时代,即重视这问题,优波尼沙昙中

∵∵∵∵∵∵∵∵曾详细讨论。佛家哲学不论大小乘都重在「超凡入圣」和「

∵∵∵∵∵∵∵∵三乘圣法」,这就是了生死也。∵∵∵∵∵∵∵

∵∵∵∵∵∵∵∵∵∵∵∵∵∵∵∵∵∵∵∵∵∵∵∵┌中国哲学----偏重生命

∵∵∵∵∵∵∵∵∵∵∵∵对人生的看法│西洋哲学----偏重生活

∵∵∵∵∵∵∵∵∵∵∵∵∵∵∵∵∵∵∵∵∵∵∵∵└印度哲学----偏重生死∵∵∵∵∵∵∵∵

∵∵∵∵∵∵∵∵∵∵∵∵∵∵∵∵∵∵∵∵∵∵∵∵三、悲观、乐观、中观∵∵∵∵∵∵∵∵∵∵∵∵∵∵∵

∵∵∵∵∵∵∵∵47页∵∵∵∵∵∵∵∵

∵∵∵∵∵∵∵∵∵∵∵∵谈人生问题,切肤而谈,终不能离开生活,人类生活,

∵∵∵∵∵∵∵∵过得如意的,多数会产生乐观,以为人生是有意义的。生活

∵∵∵∵∵∵∵∵过得不如意,就会悲观,以为人生毫无意义。所以人生乐观

∵∵∵∵∵∵∵∵和悲观,都建筑在客观的生活环境的条件上。这种人生观,

∵∵∵∵∵∵∵∵是随物随情而易转的,也可以说是唯物的。悲观的人,总是

∵∵∵∵∵∵∵∵不满意於现前的生活环境、生活现象、生活条件。也有一种

∵∵∵∵∵∵∵∵人是因为受某种特殊的外来刺激而悲观的。一般青年人,多

∵∵∵∵∵∵∵∵因恋爱问题,家庭、生活、工作等问题对人生悲观的。悲观

∵∵∵∵∵∵∵∵的人,觉得他的生命,和他周围的客观环境,一切的一切,

∵∵∵∵∵∵∵∵都是无意味的、暗淡的,如处牢狱般毫无生趣与光明。於是

∵∵∵∵∵∵∵∵而发生厌世逃世的可能。甚至於乐观的人,对现世生活总是

∵∵∵∵∵∵∵∵抱一种快乐的态度,对於客观的生活条件,不论精神的或物

∵∵∵∵∵∵∵∵质的,都是尽情的享受。既不思索过去,也不瞻望将来,所

∵∵∵∵∵∵∵∵谓「今日有酒今朝醉」,处处达观,时寻乐趣。纵然遭受打

∵∵∵∵∵∵∵∵击,毫不介意,仍然乐观。有些偏激的人,对人生生活只求

∵∵∵∵∵∵∵∵「醉生梦死」的纵情享受,则是一种愚昧的人生观。为了一

∵∵∵∵∵∵∵∵味的达到满足享乐,会造作无边的罪业。

∵∵∵∵∵∵∵∵∵∵∵∵以上两种没有澈底了解人生的真义。佛学上对人生的看

∵∵∵∵∵∵∵∵法,既不主张悲观,也不主张极端的乐观,而主张一种中道

∵∵∵∵∵∵∵∵主义。因为前两者的偏激,都会产生一种不良的结果,都不

∵∵∵∵∵∵∵∵是人的生活正道,而是一种邪道。大觉悟的释迦牟尼佛,在

∵∵∵∵∵∵∵∵初次说法的时候,就宣说人生正道,那种说法是对当时印度

∵∵∵∵∵∵∵∵社会的一种正确的批评和指示。西洋人偏重在求享乐,所以

∵∵∵∵∵∵∵∵利用科学,尽量的求物质的∵∵∵∵∵∵∵∵

∵∵∵∵∵∵∵∵48页∵∵∵∵∵∵∵∵

∵∵∵∵∵∵∵∵享受。印度的人生哲学,除开佛教,有些宗教是偏重在悲观

∵∵∵∵∵∵∵∵或半悲观。中国的孔子学说﹕注重伦常道德,又说七情五欲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种「中和」的人生,似乎与佛家

∵∵∵∵∵∵∵∵所谓八正道的人生观彷佛,但是佛家说得更圆满些。八正道

∵∵∵∵∵∵∵∵也叫做八中道。道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一、正见,二、正思

∵∵∵∵∵∵∵∵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

∵∵∵∵∵∵∵∵念,八、正定。这八种中道之中,最重要的是正见和正命,

∵∵∵∵∵∵∵∵正见即智或观察,或是认识上的判断力,在佛学上有时叫做

∵∵∵∵∵∵∵∵知见。一个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和判断,必须有正确的、合

∵∵∵∵∵∵∵∵理的、切实的判断力----见解。这是精神生活的主要点。倘

∵∵∵∵∵∵∵∵若见解一错,判断力也不够正确,那就祸患丛生。其他的七

∵∵∵∵∵∵∵∵种是辅助第一种的。第五正命,就是生命,也是极重要的一

∵∵∵∵∵∵∵∵种,这种生命,以正语正业做基础,是物质生活的主要点。

∵∵∵∵∵∵∵∵由此我们把八正道的人生观分作两类﹕一是精神生活的,以

∵∵∵∵∵∵∵∵正见为主,正思惟、正念、正定为副。二是物质生活,以正

∵∵∵∵∵∵∵∵命为主,正语、正业为副。正精进是双关的。古人对此有种

∵∵∵∵∵∵∵∵种的解说。有好些说法,不符释迦的本意。因为释迦说此八

∵∵∵∵∵∵∵∵正道法,是针对印度人生生活而发的。时间相去二千五百年

∵∵∵∵∵∵∵∵,空间相去几千里,释尊这种教法,一直到现在以及未来仍

∵∵∵∵∵∵∵∵然是救世的妙药。∵∵∵∵∵∵∵∵

∵∵∵∵∵∵∵∵∵∵∵∵∵∵∵∵∵∵∵∵∵∵∵∵四、缘起、缘生、缘成∵∵∵∵∵∵∵∵

∵∵∵∵∵∵∵∵∵∵∵∵普通人只谈现世生活,而不能追求生命的来源,更不推

∵∵∵∵∵∵∵∵寻生命之将来,亦不寻求人生的真谛∵∵∵∵∵∵∵∵

∵∵∵∵∵∵∵∵49页∵∵∵∵∵∵∵∵

∵∵∵∵∵∵∵∵,佛教特别作详细的探讨。

∵∵∵∵∵∵∵∵∵∵∵∵要想澈底讲明人生问题,就必须说明宇宙问题。宇宙谓

∵∵∵∵∵∵∵∵宇宙万有,它的现象界是森罗万象,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明的

∵∵∵∵∵∵∵∵。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所明者是。今就本体而言,相当佛

∵∵∵∵∵∵∵∵教所谓「法」或「诸法」两名词。宇宙万有,形形色色,究

∵∵∵∵∵∵∵∵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本身究竟是什麽呢﹖哲学家说明这

∵∵∵∵∵∵∵∵些问题,是谓本体论。

∵∵∵∵∵∵∵∵∵∵∵∵佛教说明这宇宙的一切法虽有种种的不同,也不外乎﹕

∵∵∵∵∵∵∵∵一本体,二现象,三现象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缘起、缘生、

∵∵∵∵∵∵∵∵缘成的道理。

∵∵∵∵∵∵∵∵∵∵∵∵什麽是缘起﹖「缘」是一种关系或条件。「起」是现起

∵∵∵∵∵∵∵∵、显现、发现的意思。就「为缘能起诸法」说﹕「缘是一种

∵∵∵∵∵∵∵∵因缘,即一法或一事物产生的「因」,由此「因」为「缘」

∵∵∵∵∵∵∵∵(条件),而现起某法某事物,故名「缘起」。这种缘起的「

∵∵∵∵∵∵∵∵缘」即因缘。有「亲因缘」,也有「疏因缘」。亲因缘是吾

∵∵∵∵∵∵∵∵人内识心的种子﹔疏因缘是指外界等种子。故「为缘能起诸

∵∵∵∵∵∵∵∵法」是就因边说,就是本体论。

∵∵∵∵∵∵∵∵∵∵∵∵那末,宇宙的本体是从什麽「缘起」而生呢﹖佛家有多

∵∵∵∵∵∵∵∵种的说法,但现在只说两种﹕一是业感缘起,二是赖耶缘起

∵∵∵∵∵∵∵∵。业感的「业」是指人类的行为造作,这种行为本身有一种

∵∵∵∵∵∵∵∵潜势力,名曰业力,在科学上可以说是「热」或「动」。这

∵∵∵∵∵∵∵∵业力是因,是一种原素,「感」是招感,好像磁石的∵∵∵∵∵∵∵∵

∵∵∵∵∵∵∵∵50页∵∵∵∵∵∵∵∵

∵∵∵∵∵∵∵∵吸力一样,业的本身有此力量能使感果,故名业感缘起。这

∵∵∵∵∵∵∵∵种感招宇宙万有的业,是共业,谓是全地球上的人类非人类

∵∵∵∵∵∵∵∵的有情动物,所有的共业,而招感这种共同享受依止的世界

∵∵∵∵∵∵∵∵。

∵∵∵∵∵∵∵∵∵∵∵∵赖耶缘起,赖耶即阿赖耶识。佛教唯识学派,说明人生

∵∵∵∵∵∵∵∵的心理有八种识。五官(五根)生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

∵∵∵∵∵∵∵∵识,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藏义,谓能含藏万法种子义

∵∵∵∵∵∵∵∵。生一切法的种子都是由此识所摄藏。种子是因,因能生果

∵∵∵∵∵∵∵∵,赖耶中有善恶之种故,世间有苦乐之报。故此名阿赖耶识

∵∵∵∵∵∵∵∵。

∵∵∵∵∵∵∵∵∵∵∵∵由前一种缘起,我们知道宇宙万有的本体是业力,即吾

∵∵∵∵∵∵∵∵人之行为力,一切事物皆由吾人自业所造。宇宙从何而有﹖

∵∵∵∵∵∵∵∵从人类有情力而有。宇宙万有谁所创造﹖人类有情自己创造

∵∵∵∵∵∵∵∵。由後一缘起,我们知道万有的本体是种子。种子有业种与

∵∵∵∵∵∵∵∵识种之别﹕前一缘起是说业种,後一缘起是说识种。万有从

∵∵∵∵∵∵∵∵何而有,从识种而变现,宇宙如此,人生也如此。宇宙谁创

∵∵∵∵∵∵∵∵造﹖吾人各别心识所创造﹔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义

∵∵∵∵∵∵∵∵。

∵∵∵∵∵∵∵∵∵∵∵∵宇宙是以「业」与「赖耶」为本体,那末,人生当然也

∵∵∵∵∵∵∵∵是以此为本体。生命就是由此而来。

∵∵∵∵∵∵∵∵∵∵∵∵什麽是缘生﹖缘如前说。生是生起、发生的意义。缘生

∵∵∵∵∵∵∵∵者,谓从缘而生起之义。由此,故有「缘生法」之说。缘起

∵∵∵∵∵∵∵∵与缘生不同者﹕缘起谓「此法为缘能起诸法」是因法,缘生

∵∵∵∵∵∵∵∵谓「此法从缘而生」是果法。前者为因是本体,後者为果是

∵∵∵∵∵∵∵∵现象。因此,有人说从缘起义而有唯识学﹔从缘生∵∵∵∵∵∵∵∵

∵∵∵∵∵∵∵∵51页∵∵∵∵∵∵∵∵

∵∵∵∵∵∵∵∵义而建立法相学。我们知道宇宙的现象界是从何而有﹖从缘

∵∵∵∵∵∵∵∵生而有。此现象的形形色色谁所造作﹖「缘」所造作。离开

∵∵∵∵∵∵∵∵了「缘」,别无他物,如上帝等,可以造此宇宙万有。此缘

∵∵∵∵∵∵∵∵生法,亦名「因缘生法」。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

∵∵∵∵∵∵∵∵是空」。所以这是明缘生空义。

∵∵∵∵∵∵∵∵∵∵∵∵什麽是缘成﹖缘成也可以说是缘生。不过「从无而有名

∵∵∵∵∵∵∵∵生」,是指法初现起时,依时间说是初刹那。「成」是指生

∵∵∵∵∵∵∵∵了以後的存在,一切法的生灭,澈底(胜义)说是刹那生灭,

∵∵∵∵∵∵∵∵刹那变动,绝无存在可言。但是这种微细的境界,一般人不

∵∵∵∵∵∵∵∵能了知,也非肉眼所见,吾人所见之一切境界,生了之後终

∵∵∵∵∵∵∵∵有一个时期的存在,然後才归消灭。一切法如何存在﹖由众

∵∵∵∵∵∵∵∵缘而存在。一切法固由众缘而产生,亦由众缘而存在,谓一

∵∵∵∵∵∵∵∵切法彼此互相成就。由此道理,故云﹕「此有故彼有,此生

∵∵∵∵∵∵∵∵故彼生」。此中「有」者,就是成就或存在的意思。所以宇

∵∵∵∵∵∵∵∵宙万有绝对没有单一孤独的法。一切法皆由彼此互相交织着

∵∵∵∵∵∵∵∵的,互相摄持的。因此,华严宗有「事事无碍法界」的至理

∵∵∵∵∵∵∵∵名言,就是依据这个缘成的道理建立的。

∵∵∵∵∵∵∵∵∵∵∵∵由上而言,缘起是唯识法相宗的胜义。缘生是般若三论

∵∵∵∵∵∵∵∵宗的胜义。缘成是华严贤首的胜义。∵∵∵∵∵∵∵∵

∵∵∵∵∵∵∵∵∵∵∵∵∵∵∵∵∵∵∵∵∵∵∵∵五、无始、无终、无常∵∵∵∵∵∵∵∵

∵∵∵∵∵∵∵∵∵∵∵∵缘起等义是就横的空间说。现在再就竖的时间说,来谈

∵∵∵∵∵∵∵∵生命的意义。通常人以为人生不过数∵∵∵∵∵∵∵∵

∵∵∵∵∵∵∵∵52页∵∵∵∵∵∵∵∵

∵∵∵∵∵∵∵∵十年的寿命,死了就完了。生呢,是从母胎而生,某年月日

∵∵∵∵∵∵∵∵时,有个起头,活几十年或几个月而死,死也有个某年月日

∵∵∵∵∵∵∵∵时的终了。常听人说﹕「某某命终了」,就是某人死了。有

∵∵∵∵∵∵∵∵智之士就要沉思一下﹕人的生命是从某年月日时才开始呢﹖

∵∵∵∵∵∵∵∵还是以前就有呢﹖人的生命死後就完了,还是相续下去呢﹖

∵∵∵∵∵∵∵∵基督有「灵魂不灭」之说,辩证唯物论未产生之前,西洋唯

∵∵∵∵∵∵∵∵心论信仰「灵魂不灭」,主张精神与上帝合一而有「永生」

∵∵∵∵∵∵∵∵,这与印度吠檀多派的梵我合一论的思想是一样的。吠檀多

∵∵∵∵∵∵∵∵派是印度有名的哲学派,主张「有我」,主张我是常住的唯

∵∵∵∵∵∵∵∵一的,故生命是无始无终的,中国古书上,似乎不谈这个问

∵∵∵∵∵∵∵∵题。孔子既不谈生死,也不谈无始无终,佛陀对生命之我的

∵∵∵∵∵∵∵∵死後如何﹖也常避而不说,如问佛﹕「死後有我无我耶﹖…

∵∵∵∵∵∵∵∵…」皆置而不答。从这点看来,似乎与孔子相同。然而佛法

∵∵∵∵∵∵∵∵讲轮回,孔子却不说轮回。轮回的道理是印度哲学的根本思

∵∵∵∵∵∵∵∵想,佛教特别详说。轮回说六道生死轮回死了再生,生了再

∵∵∵∵∵∵∵∵死,死死生生,可是生从何时生﹖无始﹔死也不是断灭,死

∵∵∵∵∵∵∵∵而再生,所以死无终。佛教及其他印度哲学,看此生死一事

∵∵∵∵∵∵∵∵,非常重要,出世思想,由此而起,但是佛教虽说生命之无

∵∵∵∵∵∵∵∵始无终,和印度吠檀多派说有我,说我是常、是一,就不同

∵∵∵∵∵∵∵∵了。佛教讲明人生生命之无始无终,如江河之水滚滚不断,

∵∵∵∵∵∵∵∵可是决定不是恒常如此,万古不变。这生命从无始以来,是

∵∵∵∵∵∵∵∵刹那灭的、不停的、变动的,如像河流刻刻不停,後水不是

∵∵∵∵∵∵∵∵前水,刹那刹那有新的流水,旧的灭去,新的又流来,宇宙

∵∵∵∵∵∵∵∵万有无一件不是如此的生灭变动着,我们的生命也是生灭变

∵∵∵∵∵∵∵∵动着。这生灭∵∵∵∵∵∵∵∵

∵∵∵∵∵∵∵∵53页∵∵∵∵∵∵∵∵

∵∵∵∵∵∵∵∵变动的生命,叫做「生命之流」,这种生灭变动名为无常。

∵∵∵∵∵∵∵∵如果宇宙万有是常而不变的话,世间就没有进步可言,也没

∵∵∵∵∵∵∵∵有所谓改造环境或改造生活可言,更无所谓「了生死」、「

∵∵∵∵∵∵∵∵入圣果」等修行作善可建立了。所以唯其无始无终,才有进

∵∵∵∵∵∵∵∵修进化之行,超凡入圣之果。

∵∵∵∵∵∵∵∵∵∵∵∵还有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命,一种精神----心

∵∵∵∵∵∵∵∵识,但这种生命依前面说,是众缘所生所成,离此众缘别无

∵∵∵∵∵∵∵∵有我,所以我们人生是无始、无终、无常,还要加上「无我

∵∵∵∵∵∵∵∵」。这是佛教对人生的又一看法。

∵∵∵∵∵∵∵∵∵∵∵∵以上对人生的两重看法,是广大深远的看法。何以见得

∵∵∵∵∵∵∵∵呢﹖以整个宇宙来说,这人生就是横遍十方的人生。又以人

∵∵∵∵∵∵∵∵生与万有诸法互相为缘,互相而生,互相而成的道理说﹕即

∵∵∵∵∵∵∵∵是此一法具一切法,一切法具一法。就是「量周沙界」及「

∵∵∵∵∵∵∵∵纳须弥於芥子中」的意思了。这个人生虽说渺小,而这个人

∵∵∵∵∵∵∵∵生却是伟大。其次我们的人生是前无始点,後无终点,这生

∵∵∵∵∵∵∵∵命是「无穷无尽」的,「尽未来际」的。本来是「无量寿」

∵∵∵∵∵∵∵∵,何必再去求「长寿」呢﹖又以这无始无终的看法,是叫你

∵∵∵∵∵∵∵∵不必去思念过去,也不必去希望将来,你应该去抓着「现实

∵∵∵∵∵∵∵∵」,警觉起来,生活下去﹗所以我们以俗眼看来,这个生命

∵∵∵∵∵∵∵∵虽说短小,而人生却是深长而远大。∵∵∵∵∵∵∵

∵∵∵∵∵∵∵∵∵∵∵∵∵∵∵∵∵∵∵∵∵∵六、利他、利自、利「一切」∵∵∵∵∵∵∵∵

∵∵∵∵∵∵∵∵54页∵∵∵∵∵∵∵∵

∵∵∵∵∵∵∵∵∵∵∵∵佛教,谁都知道是救人救世的宗教。佛教徒常说﹕「自

∵∵∵∵∵∵∵∵觉、觉他、觉行圆满」。又说﹕「自利利他」,又说﹕「弘

∵∵∵∵∵∵∵∵法利生」,又说﹕「广度众生」。这一类的话,处处经中有

∵∵∵∵∵∵∵∵说。佛教徒也以此自傲﹗这一类的话,真是表现佛教的伟大

∵∵∵∵∵∵∵∵,今日中国佛教沉没不彰,出家僧十之八九不知佛法,叫他

∵∵∵∵∵∵∵∵如何利生﹖在家佛教徒十之八九皆求自利,不顾利他。所以

∵∵∵∵∵∵∵∵我们佛教今日是沉没的时代,现在,我们应以利他为主,处

∵∵∵∵∵∵∵∵处以利益别人为前提,就是所谓度众生。能利他就是所谓利

∵∵∵∵∵∵∵∵自己,能度他人当然能度自己。「一切」是指有生命之动物

∵∵∵∵∵∵∵∵类。佛教最广大的人生意义,不但利他人,而且利益一切有

∵∵∵∵∵∵∵∵情,经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又云﹕「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这种伟大的救世

∵∵∵∵∵∵∵∵精神,绝对不是平凡的。

∵∵∵∵∵∵∵∵∵∵∵∵这利他、利「一切」的行为,是由大悲心所发的,有此

∵∵∵∵∵∵∵∵行此心,才能成佛。故此人生的看法,是不平凡的看法。孟

∵∵∵∵∵∵∵∵子说﹕「恻隐之心」,佛教说﹕「慈爱众生,犹如己子」。

∵∵∵∵∵∵∵∵慈悲心也可以说是同情心,或博爱心。世人正缺少此种同情

∵∵∵∵∵∵∵∵慈悲心,我们要人人发此心,才能造作一切利益人群的事业

∵∵∵∵∵∵∵∵。这种心,平常人发不起来的,这种利生事业,是平常人所

∵∵∵∵∵∵∵∵不肯作的。我能发此心,又能行此利益众生的事,则此人生

∵∵∵∵∵∵∵∵自然是不平凡的,所以最後对人生的看法,是超常人的、不

∵∵∵∵∵∵∵∵平凡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