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泉州佛教的式微
明代泉州佛教进入衰落时期。洪武六年(1373年),泉州府设僧纲司,专门管理佛教事务。僧纲司设都纲、副都纲各一员。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廷有旨,选派僧正映住持泉州开元寺,谕曰:“着他去做住持。如今做住持难,善则欺侮尔,恶则毁谤尔。但清心洁已长久。钦此。”故正映别号“清心洁已”。自此,“开堂演法,众志翕然”。又“竖法堂,建甘露戒坛”,百废俱修。成化、宏治年间(1465枣1505年),泉州开元寺出现“禅风不竟,云散四方,丛林规则,日就陵夷”,住持“主席久虚”。寺产被豪右强占,“由是寺之不能保故域者,十之七八矣”。
明朝中后期,倭患日炽,泉州首当其冲。明军云屯泉州,驻军佛寺。后因随军火药匠、兵器匠急需工场,开元寺、承天寺遂为“硝冶二匠”的工场,“百灶云屯,烬土山积”。每逢佛诞节日,地方官员来寺顶礼,也只好“侧足伛偻灶下尘土旁,苟且终事”。在防倭的理由下,寺僧和地方官员对此随意进占佛寺的行为无可奈何。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泉州开元寺僧通楫、通全与里人陈实、赵用赞等人,请求云南副使黄文炳(献地建开元寺的唐朝黄守恭裔孙)出面,呈报观察使杨乾铭,要求从寺中驱出军匠及其眷属。杨乾铭“毅然独断”,下令尽驱逐之。此后50年,由地方官和寺僧发起多次重修,开元寺得以保存。但比起唐、五代的120支院规模,“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
明代泉州佛教之式微,从佛教寺院经济的变化也反映出来。万历《泉州府志》载,嘉靖年间寇乱兵兴,财政匮缺,加紧对寺院搜括,“寺在僧存者,内将四分给僧焚修,六分抽饷”。泉州开元寺原有寺田园273顷又91亩,但因明代寺院衰微,为维持寺院计,寺田被变卖,有时官府征用,有时豪右大户强占,寺田在量减少。明***财政无所出,嘉靖年间下令对寺田征税六(***)四(寺院)分。万历年间竞规定八(***)二(寺院)分。因克剥过分,僧人纷纷诉讼,***则认为“奸僧寻端起衅”,“捕系置对,蔓引株连”。至明末,泉州开元寺田仅剩26顷又86亩,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寺院失赖以生存的寺田,泉州的佛教急剧地衰微了。
明代,在艰苦的环境下,泉州仍出现了不少着名僧人,他们在泉州宏扬佛教、兴建寺院和写《温陵开元寺志》,为佛教在泉州的传播做出一定贡献。如僧正映,抚州人,奉旨为泉州开元寺住持,百废俱修,宣德初(1462年),调南京,升为僧录司。僧本源,晋江人,习《法华经》、《楞严经》,永乐年间奉旨入京,屡受奖赏。僧法果,晋江人,每遇清明节,率其徒,沿途拾露骸,葬漏泽园,称义僧。僧吴容,同安人,习岐黄术,少游吴,还温陵,遂以方药济世。知为佛、道兼修僧人。僧正森,晋江人,颇通诗书,住法石寺、承天寺、清源南台岩,所到之处,整治场圃,不畜徒属,知其为主张一钵、一衲的僧人,称“一如和尚”。僧广轮,晋江人,戒行精严,三至江南,拜请藏经数万本,贮之戒坛,有《语录》行世。僧元贤,建阳人,崇祯九年(1636年)在泉州开元寺撰《大佛顶首楞严经略疏》10卷。崇祯十五年(1642年),来泉州开元寺结制,撰《温陵开元寺志》。
明代,继承宋代以来对佛教僧尼的管理制度。特别对僧尼实行考试制度,一方面限制了佛教的无限制发展,另一方面却提高了僧尼的质量。僧尼重视研究佛经也影响到世俗社会的文人居士。明代,在家居士对佛教的研究形成了风气,泉州出现一些研究佛学的的名家。如李贽、李光缙。李贽以佛学思想来体会儒家经典的要旨,他认为儒、道、释三家学说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明代佛教居士,有清信男和清信女,必须拜僧尼为皈依师父,并由师父正式履行“三皈五戒”规仪,并按规戒在家持修学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