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泉州佛教的兴盛∵

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亦为佛教的兴盛时期。自唐太宗至僖宗等八位皇帝均信奉佛教,牵动了唐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和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浩繁的译经事业基本完成,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宗派相继崛起,多种规仪制度的汉化和建筑、雕塑艺术的发展,使佛教得到迅速流播。唐设鸿胪寺下的崇玄署管理僧、道。武则天以后,以礼部下的祠部辖僧、道事务。唐代,泉州的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崛起,为佛教在泉州流传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基础。佛教寺庙的兴建是佛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标志。

唐垂拱二年(686年),在泉州肃清门外建白莲瑞应道场,后赐额莲花寺。垂拱三年(687年),在龙首山麓建安福寺。长寿中(692?/FONT>694年),莲花寺改名兴教寺。神龙中(705?/FONT>707年),改名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天下佛寺皆改名开元寺。天宝六年(747年),在肃清门外建水陆寺。贞元年间(785?/FONT>804年),在郡治北清源山梅岩已有福先抬庆院。唐天佑年中(904?/FONT>907年),建观音院,宋治平年间(1046?/FONT>1067年)赐名普照寺。唐天佑年间,在青阳山有法云寺。还有建于隋唐年间的同安兴教寺,宋熙宁年间(1068?/FONT>1077年),改名梵天寺。总之,有唐一代,泉州一府五县(同安、惠安、安溪、南安和晋江)共造佛寺院40多座,足见唐代泉州佛教之兴盛。

今泉州开元寺仍保存着纪年为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六角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经幢为乡贡进士欧阳偃及沙门文中共书。经幢有篇序文,叙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唐朝大中八年的泉州佛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有一面是题名刻字的,这些题名有三部分人:

其一为信众募缘题名,有姓名者数十人,这些善信中有许多女施主,她们的名字有一个特点,是以数字为其名的,即从一娘、二娘、三娘、五娘、七娘、十二娘不等,还有几位名字相同,仅姓不同罢了。经幢记载,募缘捐建此经幢的善信有200多人。诸多捐款、捐物的善信,有是是“为考妣,各舍铎一口”,有的施舍布一疋“以为孝妣”、

其二,经幢题名的人还有泉州的地方官员。如朝议大夫使持节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上柱国薛凝,都押牙将值仕郎□太常寺奉礼部骁骑尉谢愻,押牙吴□、押牙陈元度、押牙兼都虞侯林弘、□□、押牙□□团练管干许庶等。从以上官职看,薛凝是官三品,阶五品;谢愻官职唐史未见;《五代史》有“押衙”官职,未见“押牙”。这些地方官对佛教之倡导,甚至他们就是佛教信徒,因此有利于唐朝泉州佛教的发展。

其三,佛顶尊胜陀罗经幢的书写和镌字人。书写人是“乡贡进士欧阳偃、沙门文中共书”。《闽中金石略》认为“一石而两人合书,亦为创见”。介更重要的是“乡贡进士欧阳偃,”《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的《选举科目》不见其名。这可补府、县志之缺。唐朝泉州仕进文人为佛教经幢作书,对佛教在泉州的发展也起了推动的和用。唐朝泉州被誉为“泉南佛国”。经幢是卢准等三人募缘拾二千文树立的。

唐乾宁四年(897年),文人黄滔撰《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记泉州开元寺初建,“尝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又说:“垂云薙草,天启地灵。之如是,则开元寺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这里说的是自唐垂拱以来,泉州开元寺流传的美好神话传∵说。至今,泉州开元寺的“桑莲古迹”、“紫云殿”、“紫云屏”等,都是承唐垂拱以来的“垂云薙草”的传说而来的。《碑铭》又云,泉州开元寺和“桑莲、云草”之盛名,“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可知早在唐朝,泉州开元寺就是闽中诸寺中最有名的佛刹,而泉州开元寺以“桑莲、云草”为最为着名的胜景。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铭》记载了泉州开元寺自唐垂二年(686年)以为的沿革,记录了王审知的崇佛,是今日研究泉州开元寺历史、泉州佛教史、泉州古代文化思想史和研究泉州古城史不可缺少的材料。据《碑铭》云,唐末泉州“开元寺佛殿之与经楼、钟楼,一夕飞烬”,其时泉州刺史王审邦“为兹郡之秋也……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烟岩云谷”之中。第二年,“宝殿涌出,栋隆旧绮,梁修新虹……方珪丛斗,楣承蟠螭,飞云翼拱,文榱刻桷,#$%&#$%&杈枒”。重建后的开元寺,竞是“僧朝梵而谷应,升者骨冰,观者目波,而五间两厦昔之制也”。即泉州开元寺重修后,保留了以前的规制。其大殿佛像的排列次序是:“自东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弥勒佛、弥勒佛、阿难迦叶、菩萨、卫神”。并说明这种排列次序,是以“法程之有常”为依据的。如今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佛像的排列与唐代大不一样,则为以后历次重修后改变的。

乾宁四年,泉州元寺重建,其布局和规制是大佛殿居中,“东北隅则揭钟楼,其钟也新铸,仍伟旧规;西北隅则揭经楼”。其新规制的形势与“又立岳峰,两危蜃云”相配合,“东瞰全城,西吞半郭”,尤为壮观。这不但载明泉州古城址变迁的不可多得的史料。《碑铭》还记载了唐末福建佛教大盛行,统治者崇拜佛教的情况。乾宁四年,王审知为福建观察副使,“泊帅闽也,愈进其诚,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王审知特别举行隆重仪式,迎送佛经入重修后的泉州开元寺的揭经楼。其仪式是“驾以白马十乘,送以府僧,迎以郡僧,置兹之楼”。唐末王审知的崇佛,泉州佛教的兴盛,一目了然。

唐朝泉州出现了不少着名僧人。如唐天宝年间(742?/FONT>756年),泉州超功寺僧人昙静,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泉州开元寺僧人匡护,讲《上生经》,听者常千人。泉州僧人怀晖,元和三年(808年),召至长安,入宫廷麟德殿讲论佛经,谥号大觉禅师。唐会昌年间(841?/FONT>846年),有黄糵禅师,卓锡同安县夕阳山。有泉州开元寺僧人令言,出游燕、赵、传《法华经》、《上生经》。咸通六年(865年),有僧人文∵#$%&∵SIZE="3">∵,在泉州开元寺东建造高九层,赐名镇国塔。泉州南安延福寺僧人无等,于九日山镌刻“泉南佛国”四个大字。《祖堂集》记载,泉州南安人岩头和尚,“于长安西明寺具戒成业”讲《涅盘经》。还有义存禅师,南安县人,出生于长庆二年(882年)。据唐朝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载,其你而下“皆友僧新佛,清净谨志”。12岁“从家君游莆田玉涧寺”。17岁落发。唐会昌灭佛,义存蓬迹于福州闽候之芙蓉山。宣宗即位(847年),废除灭佛令,义存“北游吴、越、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讫巡名山,扣诸禅宗”。后到武陵参见德山(南禅宣鉴大师),宣鉴“出其徒数百,咸莫之测”。宣鉴“出其徒数百,咸莫之测。”宣鉴对义存评价很高,云“斯无偕也,吾得之矣”。

咸通十一年(807年),义存住持福州雪峰山广福院,从此“天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如赴召。”唐僖宗“赐真觉大师之号,仍以紫袈裟俾延郊授焉”。大顺二年(891年),闽王“雅隆其道……为之增宇、设像、铸钟,以严其山……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梁开平二年(908年)示疾,王审知“走医,医至粒药以授师”。五月圆寂,俗寿87,僧腊59。据《三山志》载,唐龙纪元年(889年),义存生前预造葬地,并自为序。唐天复三年(903年),王审知刻义存自序于石碑,碑文云“《难提塔序》(天复三年)僧真觉自序:……虽然离散未至,何妨预置者哉!所以叠石结室,剪木合函,般土积石为龛。诸事已备,头南朝北,横山而卧。愿至时同道者莫违我意”。义存逝后藏骨雪峰寺塔中。是时,因奔丧而“奔闽之僧尼、士庶仅五千人。闽王娣之……延禀如陈祭,是高斋焉”。

据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大师碑铭》载,义存于福州雪峰山广福院住持40年,“常不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碑铭》又记义存分灯弟子与南禅少林的关系。云:真觉大师“庶几者若干人,其一号师备,拥徒于元沙(今安国);其二号可休,拥徒于越州洞岩;其三号智孚,拥徒于泉州招庆;其五号神晏,今府之鼓山也。分灯之道,皆膺圣奖赐袈裟”。《碑铭》特别指出,作此碑文系受托于“元沙级宗一大师、招庆(泉州)元晤大师、鼓山定慧大师”。由此可知,义存大师继承南禅青原法系下的曹洞派,在闽中分灯泉州招庆寺和福州鼓山寺。

《碑铭》对义存分灯弟子而“膺圣奖赐紫袈裟”一事,大加赞扬。说此分灯之道,在南禅少林和曹洞派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即“自少林之逮曹溪,无不刻碑而纪颂”。这就表明,唐末南禅少林在闽中据点一为福州、一为泉州,即一为福州鼓山寺,一为泉州招庆寺。

据《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记,敦煌遗书中有泉州僧人省冏度萸Х鹦伦胖钭媸λ獭罚ㄔ汲墒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