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泛论(十九)
原着:宇井伯寿∵中译:释依观第五节业感缘起说
轮回说是基于业报的思想而成立,在论及吾人业之因果时,必然会成立轮回。更且进而以之为事实,若是如此,则业的因果律也是事实。佛教主要以人生的生存为问题核心,因此对于业,承认其重要性,将之置于学说根柢。然而根本佛教不承认轮回为事实,因此也不说业的因果律为事实。若认为因果是事实的话,必然会将因、果视为实体,然而根本佛教并不是视一切为实体。虽然如此,对于业报,还是最为重视,以之为学说根柢。此因业报是日常生活规范之基础。根本佛教时代结束后,是学说被固定化的时代,既然是固定化,必然会将一切视为实体,因此不论是因果或是轮回,都被视为事实。在根本佛教时代,纵使有人相信轮回为事实,而佛陀也没有完全破斥,只要其信仰不妨碍生存,是可以容许其存在,然后才慢慢导入正道,可以说是随机说法、应病与药。从而就固定化的时代而言,既然佛陀没有否定,因而也没有说不可以实体视之,从而遂强调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三世因果。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是一般所用的语词,实际上正确的说法是善因乐果、恶因苦果,此如前文所述,否则所谓因是善恶,果为无记之说,就是矛盾。无庸赘言,两句必然是调合一致的。此业之因果律,就是异熟因、异熟果,如前所述,从经验上来看,此因果显然与经验上所知相反。就经验而言,从稻种生稻,绝对不是从麦或其他草木所生。是故从这点来详细看因果律,说的是同类因、等流果的因果律,而被称为同类因的因,无异于由因所生的果,然而实际上,只有因本身并不能出生果。稻种本身虽然有生稻的能力,但是如果只将稻种放置在桌上,绝对无法生出稻子出来。亦即需要有人更于其上施予力。必须将稻种种于田中,因此所加的人工(业力)是必须条件。由于种入田中,有湿润、温暖、土地等的共力,才能发芽生稻。然而如果当时遭遇到火焚、旱魃或寒害,也是不能发芽。
业力是异熟因、异熟果的因果律,称为业力的异熟因添加于同类因之后,同类因的稻种才能发育,同类因是质料因,异熟因是动力因,因此不是从异熟因发芽生稻。是故异熟因是缘,不外于增上缘(能作因)。同时湿润、温暖、土地也是增上缘,而且是有力的增上缘。相对于此,没有火焚、旱魃、寒害等,也是增上缘,这是无力的增上缘。由于增上缘,同类因的因以其功能为作用,亦即以潜势的功能为显势的作用。
在增上缘中,业力的异熟因最为重要。并且必然被视为最重要。当然偶然因风吹,或其他任何事情,稻种掉落到地上,也可以发芽,但是没有业力的添加,就不是生产性的,与需要稻的目的不一致。是故,如此而生的稻,从同类因而见,是等流果,同时从异熟因而见,就是异熟果。同一果有等流果及异熟果的关系。而且从业力被视为重要这一点来看,稻必然是业力所感。业力所感也称为业所感,或称业感。是故稻是业感。是等流果,当然没错,然而这是自然科学性的,从以人生问题为主的立场而言,无需详细观察说明,不是详细研究这一方面,则不能确实了解同类因,故不用言及,更且佛教只是就道德性的、宗教性的世界而言,并不是立于纯粹自然界的立场,因此不重视自然科学性的因。
稻种、稻只是随意的一个例子。一切事物皆与此相同,从现在的一切都视为果的立场而言,一切都是异熟果,是业感。亦即吾人生存的世界全然是道德性的、宗教性的世界,不是自然性的世界。当然也有自然性的世界,但这还是包含在道德性的、宗教性的世界中,就是有也没有用,因此不独立存在于道德性的、宗教性的世界之外。
是道德性的、宗教性的世界时,则一切全是造业者的责任,自己造作一切,自己住在自己的世界。于其世界中,现在应如何行动,完全是行动者的自由,随其意志而造作一切。因此可知教育、伦理之绝对必要,不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也才不至于醉生梦死。吾人之生存,作为国民的生存是直接性的,因此过着国民的完全生活,才是人生之真意义,必然要真挚地努力精进。向来,一般认为人类的生活,不是个人性的,就是社会性的。此中,个人的生活,在生活的性质上,是矛盾的,且完全不可能,因此事实是社会性的生活。说是社会性的,实际上不外于国民的,而在国民的根底,就是普遍的人类生活。说是社会性的,是因为由人们组成了社会,具体而言,由社会形成国家,因此国家性的生活是直接性的,虽是自利教,如果使之成为国民性的生活,自然也能体会为全人类性的。
通常称业感为业感缘起,这是将缘起解为生起。所以可能是以由业感而生起的意思来解释业感缘起,但是业感已是由业力而生的意思,因此没有必要更附上意为生起的缘起。业感绝非意为业之感。当然在业感之中也包含生,然而那主要是就同类因、等流果而言,所以没有必要言及。若是如此,或许有必要注意有生起之意的“缘起”一词,但是说业感缘起的真正趣意,并不是要阐明生起的过程,实际上是欲令知现在的一切都是业感,都是由业力所成。没有必要对于生多作说明,只是为了说明由业力所成的果。“缘起”这个词语,原先不是指生起的过程。而是与相依同义,也就是以此或以彼为缘。说是生起过程的,只不过是转用。相依绝非指生起的过程,这是要注意的。若是如此,业感缘起中的缘起,实际意思是什么?同类因之果的等流果,缘异熟因而起成为异熟果,此即缘起。一切事物如何成为等流果、异熟果,这绝非如稻从稻种而生那样。一切事物是等流果、异熟果,然而既然是果,即无异于等流果,因此若无异熟因之助则不能成果,必然是缘异熟因而起,因此名为业感缘起。
只有自利教讲说业感缘起说,利他教则说阿赖耶缘起说、如来藏缘起说(或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说等,因此也有人说利他教不是业感缘起说,然而绝不能作如此说法。只要是佛教,就必然承认业感缘起说。是在承认业感缘起说的趣意上,形成种种的缘起说。利他教大多的缘起说与业感缘起说并不矛盾,从而不应排斥业感缘起说。
缘起思想原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不是重视其生起之义,是以十二因缘来揭示。十二因缘的根本意趣在于显示人生生存的相状,将生存整理为十二支,说明其间的缘起。到了固定化的时期,将十二支固定化而视为实体,遂将时间性的前后次第解为因果性的,甚至更成为三世两重因果的解释,而如前所述的刹那、连缚、分位、远续等四种解释,还多少可看到原意遗存。自利教所依的《阿含经》所说,已经不是原意,到了论藏,情况更加严重,以论藏为基础的自利教之所以有如此情形,完全是不得已。然而根本佛教的缘然起说并非完全遗失。在根柢上还是有此说。自利教经过固定化的时期,发展成将一切视为实体的组织,因此不能明显地在学说中到处说及,这是当然。然而在因果说中,还是可见到其只鳞片爪。亦即如前所述,等流果的一切事物受异熟因资助成为异熟果,更广泛来看,异熟因的增上缘,有有力增上缘与无力增上缘,因此增上缘与其他一切事物有直接间接的关系,人生的一切都是缘起,因相互关联而显现。将一切视为缘起与将一切视为实体的看法不同,这是不认为任何事物有固定的实体,也是无我说之根据。自利教是在认为有实体之上组织学说,所说不能完全依照缘起的原意,只是以因缘、增上缘等说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在如此的实体间,也不是不能说缘起,但是只要一旦立于这样的实体观,从此之后,采取这样的说法也是自然。在利他教中屡屡所见的这种情形,完全是经由自利教而来的。(待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