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已经3年多了。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的日益发展,两岸具有共同法源血脉的佛教界之间的交流也逾益频繁,通过互相交流彼此加深了了解和情谊。

∵从上世纪末以来至今,两岸佛教界的人士、学术界的佛教研究学者都在认真思考:在新世纪两岸佛教将如何传播和发展?在20年乃至30年40年后将出现怎样的局面?本人对两岸社会和佛教现状的了解十分有限,今天应邀出席这个会议并就“21世纪两岸社会与佛教的发展”发表见解感到力不从心。这里只能根据自己的粗浅了解和观察,提出以下预测和设想与诸位请教。

一、新世纪的两岸社会:共同缔造华人世界经济文化的辉煌

∵21世纪的两岸社会将取得怎样的发展,呈现怎样的面貌?不仅是中国两岸四地(大陆、***、香港和澳门)的广大同胞热切关心的,也受到世界各国各个阶层民众的瞩目。现在从政治上说***是归于“统”,还是走上“独”,还是维持两岸现状,虽尚属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然而笔者断言:“独”是走不通的,可以相信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必将迎来“分久必合”的统一局面,然而从现实两岸和世界形势来看,也许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两岸将维持现状,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会越来越频繁、领域广泛和更加深入。∵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两岸的经济贸易交流和合作取得迅速发展。据大陆海关统计,1978年两岸贸易总额尚不足5千万美元,然而到了1993年以后,每年都超过100万乃至200万美元以上,至2002年竟高达446.6万美元,今年估计将超过500万美元,累计贸易总额已达2679万美元。***商人投资大陆的金额从1989年以后逐年迅猛增加,到1993年达1万亿美元以上,2003年是4853万亿美元,累计总额已达56129亿元。赴大陆经商投资人数每年都有增长,至2003年总额达34434人。今后如果直接实现“三通”,两岸经济贸易和合作将取得更大发展。应当指出,两岸这种交流与合作,使两岸经济达到互补共济,造成“共赢”局面。

∵经济是基础,随着经贸交流的发展,两岸文化、科技、教育乃至宗教等领域及民间亲朋人员的交流也频繁展开,来大陆居住的台胞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可以想象,这对促进两岸的科学、文化及教育等的共同发展,沟通和联结两岸同胞的血脉情谊正在发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管承认不承认,在以中国大陆、***及港、澳四地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居住的范围内,正在形成一个繁盛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地带,与分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不约而同地在共同缔造华人世界经济文化的辉煌业绩,并且正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前进步伐,为新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新世纪两岸佛教的展望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民族共同心理的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海峡两岸虽然社会背景不同,然而可以预料,在新的世纪佛教将适应新的情况继承存在和发展,在社会现实生活和文化思想领域发挥积极影响。

∵我想提出以下几点想法和预测。

人间佛教理念将成为新世纪佛教的一面旗帜

∵太虚法师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提出以“人生佛教”改革中国僧制,改善社会民生的理论,并且通过佛教教育和弘法利生活动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在中国佛教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印顺法师此后继承师说,进而强调“人间佛教”的理念,注重在现实人间实践菩萨之道,改善人生,造福社会。

∵然而提倡和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并非要求人们采取同样的模式。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佛教界都提倡人间佛教,然而由于社会体制不同,情况存在很多差异。

∵大陆社会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提倡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佛教协会1987年的章程规定“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以已故会长赵朴初会长为代表的佛教界人士在不少场合演讲或着文提倡人间佛教,号召佛教界发扬农禅并重,注重佛学研究,开展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实践佛教伦理,以“入世度生”的精神,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利而积极作出贡献。赵朴初在1987年佛协五届代表会议上作的《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的报告中说:“佛教的利生思想,如‘五明中’的工巧明,‘四摄’中的利行、同事,‘八正道’中的正命、正业,以及‘一切资生产业(即工农商业)悉是佛道’的教义,中国佛教‘农禅并重’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可以激励佛教徒参加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强调中国佛教的许多优良传统都可激励佛教徒进行道德修养,提高文化,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有益的贡献。此外,他一再呼吁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他针对把“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看做是佛教的简单化看法,对佛教作了全面概括的介绍。

∵2002年9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佛协第七次代表会议,新任会长一诚法师在《继承赵朴初会长遗愿,同心协力,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对人间佛教思想作了概要阐述,要求大陆佛教界积极实践人间佛教思想。他说:

∵契理契机地弘扬“人间佛教”思想,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实际内容:以教育培养人才,通过院校教育、寺院教育、居士教育培养合格佛教人才,是佛教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以修学净化人心,如法如律地勤修戒定慧三学是佛弟子觉悟人生、净化人心的重要内容;以慈善回报社会,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是佛教徒知恩报恩、慈悲济世、无我利他的积极人生观。……

∵将教育、培养人才、修学三学、奉献造福于社会置于实践人间佛教理念的重要内容。在新修改的佛协章程中也清楚地将“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写入〈总则〉。据此可以预料大陆佛教界在新世纪的基本走向是继承和发扬人间佛教的思想,使佛教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陆佛教徒尊奉人间佛教的理念,在生产、保护寺院和文物、护林造林、修桥补路、赞助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以及开展佛学研究、培养人才、出版佛教文献、增进国际佛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显着成就。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佛教界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济功德会等为代表的较大教团,实际都以实践人间佛教为理念为号召,在佛教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做出了显着的成绩。星云法师结合佛光山建设和传法的经验,对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从不同方面作了说明。他认为,既然佛陀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并以度化人为本怀,佛教就应是“人本的宗教,而非神权的宗教”;主张“人间佛教的性格是重视生活的,重视人生的,尤其在生活上注重‘平常心是道’的体验”。佛教是宗教,自然要宣传脱离生死、涅盘出世的内容。但星云特别强调:“固然要行者能了生脱死解脱烦恼,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先福利有情;固然要学子宣扬出世精神,但是更重要的是先入世服务。”他要求佛光山的僧俗信众要立足于改善人生而实践佛法和伦理。在星云的人间佛教理论和实践中,重视佛教的现代化是另一个特点,在僧团制度、管理、传教设施和传教方法、佛学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适应现代社会情况作了重大改进,并引进现代最新科技手段。

∵法鼓山创始人圣严法师特别注重发展佛教教育和佛学研究事业,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和僧伽大学,现在正在筹办法鼓大学。他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号召,并且提出独特的“心灵环保”的理念。明确表示:“佛法就是心法,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心灵环保,所以心灵环保是从心出发的,而心灵环保也就是佛法,我们的法源根植于心灵环保,是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开悟之后,留给世人的观念和方法。借着这些观念和方法,让我们的心不受种种的烦恼所污染,不受环境、困难所干扰,这就是心灵环保,现在我们推广的佛法是以禅修为主。禅修着重的是以心练心,而心的转变必须借着观念的教育与方法的练习。”以此作为法鼓山教团和“人间净土”建设的指导理念。

∵慈济功德会创始人证严法师不追求建大寺院和担任住持,而以兴办社会慈善事业、医药救助等事业作为人间佛教理念、“人菩萨行”的实践,提出“菩萨人间化,人菩萨化”的思想,并以“诚正信实”为慈济功德会的基本精神,为社会民众所作出的贡献,早已广为人知。

∵近年,在***明确提出以实践印顺的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理念为宗旨的佛教团体除了印顺亲自创立的福严精舍、慧日讲堂、妙云兰若、华雨精舍四个道扬外,还有以主张废弃“八敬法”,实现教内男女平等,积极从事环境、生态、动物保护着称的昭慧法师创立的弘誓佛学院,传道法师住持的台南妙心寺等。

虽不能说海峡两岸佛教界所有寺院、教团都完全同意人间佛教的理念;即使同意这一理念也未必在表述方法上完全相同,然而从总体上可以预料,两岸佛教界在新的世纪必将通过自己的实践进一步发扬人间佛教的理念和精神,在弘法利生事业中做出新的成绩。

(二)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教团管理

∵随着时代和文化科技的发展,佛教界拥有现代意识和高品位学识的人才越来越多,佛教徒的文化素质也普遍提高,必然推动佛教教团体制革新,实现教团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20世纪后50多年来,两岸不少高僧、居士大德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为维护佛教的存在和持续发展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贡献,造成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好的局面。他们在这一“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来非凡智能和才能,受到了教内外民众的称赞和敬佩,从而铸造了他们的“权威”地位。他们为推进佛教适应新时代,在革新组织体制和加强民主管理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并且取得不少成绩。然而岁月不饶人,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离开人世,有更多的人年事已高,一个不可逃避的事实是,再过一、二十年,两岸佛教界皆将进入“守业”、“再创业”的“后权威”时代。

∵在大陆佛教界,1984年实施议关于“寺庙剃度传戒”的新规定,废除自唐以后沿袭的授菩萨戒时头顶烫香疤的做法;1995年对传戒、实行度牒僧牒制等做出规定,旨在完善寺院和僧尼管理制度,以保持佛教稳定、健康地发展;1989年实施《汉传佛教寺庙管理办法》和《汉传佛教寺庙共住规约通则》,对汉传佛教寺庙管理体制与寺庙组织、僧众修持与佛事活动、收徒传戒与僧团管理、培育僧才与学术研究、生产自养事业与布施佛事收入等做了规定。近年以来,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和各地佛教院校的中青年法师在各地寺院、教团发挥重大作用。可以预料,各地寺院教团的管理体制今后将更加完善,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水平也将提高。

∵在***佛教界,佛光山、法鼓山和慈济功德会等等较大教团都建立了与现代经济企业、文教团体比较接轨的组织体制、管理制度和日常运营条理。可以预料,在进入“后权威时代”,新一代的领导人必然首先继承原有的体制和制度,然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有所革新。估计有的教团将会采取由中心寺院教团的首长、中枢集团集中协调,各级寺院、教团相对独立运营的体制。可以预料,今后各个地区的寺院、教团在组织体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将呈现多样化的倾向,发展水平也会有较大差距,然而总的趋势是适应社会更加现代化、民主化的潮流。

(三)传统宗派意识必将进一步淡化,继续走融合型佛教的道路

∵中国佛教即使在唐代诸种宗派刚刚成立的时候,各宗之间也没有形成彼此严格对垒的情形。此后经过宋元时期各宗彼此融通,明代以后逐渐形成以禅宗为主体的融合型佛教,以至清末佛教界宗派意识愈益淡薄。由于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原因,中国始终没有形成如同日本、韩国那样的诸宗壁垒分明的宗派关系。

∵近代以来的高僧虽在修持和研究方面各有所偏重,但皆不拘守一宗一派。太虚也是这样。大陆现在各个寺院也很少明确标明自己属于哪个特定的宗派,然而实行的清规、住持升座和很多修法仪式,可以清楚地看出是源自禅宗。在***,印顺一再声明自己不属于任何宗派,只是服膺释迦佛的人间佛教。佛光山星云法师虽标明自己属于临济宗第四十八代,然而也申明佛光山不属于特定宗派,而是会通大小乘,兼弘八宗的。法鼓山圣严法师从法系上说上承临济、曹洞二宗,但也申明法鼓山不属于哪个宗派。当然也有的寺院标明自己属于禅宗或是华严宗的。但是从总的趋势看,今后两岸佛教必然是继续走融合型佛教的道路。

∵由于***的佛教分成南北大小不同的教团,在组织上财务上彼此独立,在法务、教学、社会活动等方面也是各自进行的,彼此间联系也不是很多。可以预测,由此必将造成它们彼此间的门派意识。

(四)探索建立适应新世纪的寺院经济

∵中国佛教大约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形成自己的寺院经济,直到清末为止,是以经营土地为中心,兼营其它经济形式,并接受各个阶层的施舍。太虚1913年曾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的口号,重视“教产”经营体制改革对佛教发展的影响。现在大陆寺院的经济来源除实行农禅制,经营田林等获得的收入外,还靠来自各方面的施舍捐助、经办礼忏法会、寺院门票等的收入。这些收入为寺院改建,兴办福利或社会文教事业,发展佛教教育等,提供物质的保障。在***方面,各个寺院,特别是几个较大的教团得自信众的捐助以及其它的经费的来源似乎更可观。

∵笔者对此没有专门调查和研究,只是想提出问题。佛教要在新世纪存在和发展,要经办各种社会事业,自然首先要靠自己经办的寺院经济来维持。然而在这方面,似乎存在一个进一步更新观念的问题:能否考虑建立新型的寺院经济?所办寺院经济是什么形式,是工农业还是商业,是企业还是工厂,是小型还是大型,是独资还是合资,皆应看条件而定。有的佛教界学者提出应当建立非赢利基金、组织,开展非赢利社会事业,并使之与赢利组织之间形成互动关系。详情如何,具体怎样操作?笔者甚感兴趣。

∵笔者认为,只要是为了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为了给民众和社会造福,就应当努力探索建立与新时代相应的寺院经济的形式。《法华经》曰:“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在这种场合,我想经佛教院校培养或由别的院校代培出来的精通经营科学的实干人才,是可以派上用场,大有作为的。不知这一想法是否为戒律允许,是否可行?敬请诸位指教。

∵最后,还可以预见,今后两岸佛教寺院、教团的文教事业将更加发展,不少较大的寺院、教团将既是弘扬佛法,指导人们修行的佛教中心,又是从事文教、经济实体、慈济诸种事业的社会综合体。在佛教研究方面也将出现更多的优秀学者,做出更多的可以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接轨的高水平的成果。随着今后“三通”(估计此是早晚的问题)的实现,今后两岸佛教界的交流会愈益频繁。在海外传教方面,***佛教的几个大的教团将取得更大进展。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