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何以式微∵
世尊住世的时候,佛教如水乳交融,纯是一味,并没有派别之分。佛陀圆寂百余年后,弟子们便起纷争,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上座部是保守主义,保守派多是长老大德比丘,但是进步的非常缓慢;而大众部则属创新派,多是少壮英年比丘,却发展的非常迅速。这正因为时代经常变迁,人们所处的境遇也时有不同,大家都能适应环境,应病与药。如果仍旧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问社会如何演变,一味我行我素,则佛教必为时代所淘汰。
佛教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三国时代发扬光大,到了隋唐时代,是最鼎盛的时期,自宋以后,佛教虽然渐衰,仍能屹立不倒,因为中国佛教除了三武一宗灭佛之外,历朝君王莫不崇奉与保护,修寺敬僧与弘法利生,亦多由朝廷负责,出家人的一切衣食住行,全部不必操心。
但自西元一九壹一年以来,军阀争权,各自为政,力图扩张自己势力,要消灭对方,于是导致内战。由于内战不止,国家力量日益耗散,而日本早有野心,正好有机可乘,趁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发动卢沟桥事变。日本大举进攻北京与天津等地,举国形势日趋严峻,这时我国内部始合作起来,共同抗日。当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之后,内部又复分裂,中国始终未有统一起来。
自一九壹一年,当时的执政人物,终日东征西战,那有时间顾及佛教?“无娘的孩子”处处要靠自己。以前“依赖父母”成了习惯,现在全部要靠自己,措手不及,佛教人士更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有如一盘散沙,无法收拾,其中更有龙蛇混杂,良莠不齐,百孔千疮,于是佛教便一落千丈了。
释迦佛若然生在现在的中国,他的作风与制度、戒律与思想、礼仪与服装等都一定不同。如律制中比丘半月浴过戒,及不得立大小便戒等,在中国就无法实行,服装方面也与印度有异。释迦佛平素说法都是应机施教,因势利导,并非拘泥不知变通的。他既能应甚么根器而说甚么法,可见必能入乡随俗与和光同尘,他绝对不会标新立异,又不会固守成见。律中有说︰“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即是此意。
儒释道三教既在中国一向有国王崇敬与拥护,故二千多年来,大家公认我国有三大宗教,自一九四九年后,道教与儒家在国外也告式微,唯佛教在世界上依然光芒万丈,与印度教、基督教、回教,并称世界四大宗教。须知回教有阿拉伯***保护;基督教有英美与罗马***认许;小乘佛教在锡兰、泰国等地有***护持;大乘佛教在日本韩国也有***协助,我们中国佛教经历过去数十年的衰落,当时正值国情混乱,***对宗教亦无暇照顾,细细想来,我们四众弟子,应该觉悟,为佛教而努力,通力合作,自强不息,为佛教找个安身立命之处!
笔者以为,在这个科学发达与物质文明的时代,要想发扬佛教,续佛慧命,首要多创办些有益于社会的事业,诸如学校与安老院,弱智儿童所与医院等慈善机构。一是对社会有裨益,***民间对我佛教必有好感;二是藉此直接吸收很多在家佛教徒入教工作,间接吸引外来非佛教徒对佛教产生兴趣。否则,非但不能吸引非佛教徒进入佛门,就是佛教信徒也得往外教机构工作,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结果信了外教。还有,佛教家庭的父母,总想儿女和自己一样信奉佛教,费尽心机替孩子选择佛教学校就读,不料佛教学校额满见遗,只好跑到外教学校去读新旧约,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事!我们一部分佛教徒对这种社会慈善事业,不仅没有竭力推行,相反,见到有人不辞辛劳努力去办,却要竭力反对,佛教怎能发扬光大?
我们不但对学校医院等要努力去办,就是社会任何一切正当有益的活动事项,均应悉力以赴,因为要度那一类的众生,就得参加那一类的场所。经云︰“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我们中国比丘除受小乘戒外,仍要受大乘菩萨戒,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行菩萨道之方法不出修六度行四摄,其实六度四摄词句有异,其义理没有多大差别。如六度与四摄两者布施相同,六度中之持戒,戒有止持与作持,小乘人的止持,其义即不许作,作则犯戒;大乘人的作持,其义是一定要作,不作就犯了戒。但大乘人有积极意义的作持,恰恰就是小乘人的止持的进一步,因此不能以小乘人的止持,非议大乘人的作持,因为大乘戒与小乘戒,一向称为不共学戒。菩萨行四摄法一定要持戒与行忍辱,勇猛精进,具足定力及有善巧方便的智慧,由此可知,四摄与六度是同体异名的。
四摄法中首先要行布施。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财法施利益众生。所谓︰“先以欲牵,后令入佛智。”其次是爱语摄。菩萨随顺众生根性,经常以软语安慰众生。三是利行摄。凡菩萨生起身口意三业,都要令众生得到利益。四是同事摄,菩萨要和光同尘,众生作甚么工作,菩萨也随其所作,令他得益,心生欢喜。菩萨发菩提心,必定以此四种方针摄化众生。
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教徒一定要投入社会,积极人生,努力事业,做好典范,广度众生,超出三界,离苦得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