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礼仪--丧葬礼仪篇
星云大师
一、临终关怀
1、认识死亡
2、坦然面对死亡
3、病危须知
4、助念须知
二、撰写遗嘱
1、遗嘱通则
2、遗嘱的种类
3、遗嘱的效力
4、遗嘱的执行
5、遗嘱的撤回
6、遗嘱范例
三、殡葬奠礼
1、往生佛事
2、告别奠礼
3、安葬仪式
4、安位洒净
在很多的礼仪中,丧葬礼仪和我们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所谓“生死无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慎终追远”的孝亲思想一直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为人所称誉的美德,此与佛教的报恩思想颇为符合。
不过,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实在应该净化、改良。例如:看风水、择日、死后八小时以内不能入殓、出殡时安排电子音乐、花车、游街、哭墓等,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因此,特别订定丧葬礼仪篇,说明往生前的临终关怀、撰写遗嘱,以及往生后的助念、入殓、殡葬等礼仪,作为我佛子处理人生大事的准则。
一、临终关怀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所以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
《佛说无常经》说:老病死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若比丘、比丘尼,若优婆塞、优婆夷,若见有人将欲命终,身心苦痛,应起慈心,拔济饶益。又说,对于临命终人的照顾必须:
注意环境的整齐清净、光线的柔和、空气的流通。
供养佛像,使病人观相而生善念。
为病人宣说阿弥陀佛的慈心悲愿及西方极乐净土的种种庄严,使病人生起乐生佛土之心。
引导病人念佛,其余探病者亦应为彼病人称念佛号,声声不绝;病人命渐欲终,即见化佛、菩萨执持香花接引,心生欢喜,必无退堕恶道之苦。
若命终后,眷属应止哀,不宜大声哭泣,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随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礼请法师或自行诵经,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又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说,外国习俗中,一个人从出生至临命终时所作的善事平时都要一一记录下来,等到往生前,由家属为其讲说一生的功德,使亡者仰仗行善的福德,生起欢喜心,而不恐惧害怕死亡。可见佛教对"安宁照顾"、"临终关怀"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佛门对于"死"也有一套情理兼顾的处理方法。而作为佛教徒,平日热心修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是往生善道的最佳资粮。
“临终关怀”并不是消极的等死,而是积极的拔济饶益。透过对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坦然欢喜地面对死亡。我们也希望家属对临命终人给予种种的协助,如舒适的环境,整洁的衣单,调和的饮食,乃至以庄严的佛号引导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但人生无有遗憾,更拥有死亡的尊严,以及充满着移民的欢乐。
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象,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
1、认识死亡
死亡的种类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死亡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典上将死亡分成四大种类:
寿尽而死:这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坏,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就是说的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上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缘聚散及道法圆满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死亡的现象
上面所说的四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征候。根据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征候:
地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肉体、骨骼的毛病而死亡,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地陆沉于海中一样,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
水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
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征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
死亡后的情形
死亡是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因此,人死后的境况与生前有所不同,可从下面几点来比较:
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肉体的负担:《法句经》上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时要忍受病苦的痛楚。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神识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这个色身,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
人天的神通: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的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神识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而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了。
死往何处去
我们常想念死去的亲人,不知道他们死后情形是怎么样的,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度,祈求他们的安宁。这种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了就会到地狱去,所以要赶快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度,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死者的神识就可以安息了。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因为堕入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我们的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的大恶人吗?我们为什么不会想: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我们民间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要上刀山、下油锅、进鬼门关。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审判,那时万民仆伏在上帝座前静候判决。我们佛教对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道教审判的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们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只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么也没有了,谈不上什么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么都没有,因此有人就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既有升天国、下地狱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
所以人死了以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而死后究竟轮回到五趣六道的那一处呢?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是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随从去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是随习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着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念“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濒临弥留的一刹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是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与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关系很大。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时候,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摄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2、坦然面对死亡
佛经说,我们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一样,负担沉重,行止笨拙,而死∵亡就是脱离了这个滞重的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
不过,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的人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这时就好比乌龟脱壳一般痛苦。反之,如果能够认识佛法,能够放下自在,则死亡就像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
其实,人死了又何必恸哭呢?就把他当成出国去旅行,他会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或成圣作佛,从此安住在极乐净土,不必再受这个无常人间种种风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来讲,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如虫化茧,如鸟出壳,进入了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们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结执而为他恸不欲生呢?
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卢梭在临终时对夫人说:“可别太伤心难过!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里。”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对死亡,竟然毫无惧色,令人佩服。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代表性人物拉伯雷,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对探望他的朋友说道:“笑剧已经演完,是该闭幕的时候了!”同样表现得潇洒豪迈,没有丝毫依恋。而在佛门中许多禅师大德的眼里,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也不是一切的终止,更不是消灭,死亡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处之泰然。
所以,当病人临命终时,应该告诉他,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烟飞灰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信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佛经里面对于这种死亡的观念,有很多譬喻,现在大略说明其中的六种观念:∵
死如出狱: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象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种种束缚,得到了自由一样。
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
死如毕业: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
死如搬家:有生无不死,死亡只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如同《出曜经》上说的“鹿归于野,鸟归虚空,真人归灭”。
死如换衣:死亡就像脱掉穿旧穿破了的衣服,再换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样。《楞严经》云:“十方虚空世界,都在如来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一世红尘,种种阅历,都是浮云过眼,说来也只不过一件衣服而已。
死如新陈代谢:我们人身体上的组织,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长出来;生死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旧去新来,使生命更加珍贵。有了正确的观念之后,就会知道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那里去才是最要紧的。一般人活着的时候,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只知道争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无意义,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安排归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过且过,一旦大限来到,就什么都是一场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个道理。肉体的死亡不要紧,心灵的昏昧迷失,虽生犹死,才是最可悲的!
经典中有一段说:波斯匿王在母亲去世后,极度哀伤的请佛陀说法,佛陀告诉他,世间有四件事甚可怖畏:有生就会老。病了就容颜枯槁。死后神识就会离体。死后就要永别亲人。世间上凡事都靠因缘存在,缘聚则合,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尤其当父母健在,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3、病危须知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却很少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临终”这重要的一刻;它是决定“往生”最宝贵,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一刻。因此,家里有人住院,当医疗罔效而病人的神智清楚,有所指示时,家属应依其指示办理,直至往生后移灵到殡仪馆或家里为止。
原本在家里养病者,若有回光返照的现象,通常会有“托孤”及立遗嘱的行为,此时应通知亲属及家人返家筹备后事。情况允许的话,应替病人沐浴净身,若已皈依三宝者,可为其着海青,并在身旁小声引导病人跟随念佛。若是意外死亡者,尽量在安顿好遗体后,不可以任意移动。∵
此外,并应注意下列数事:
在病重时,登门探病,与病者及家属谈论佛法,安抚身心,甚至可诵经祈福。若因此康复,则前往道贺,并且观机逗教,举事证理。
病人所讨厌的人,避免于临终时出现,以免引起困扰。
病人病危,可鼓励他: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怀有无限希望,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质。能心怀希望的往生,也是愿力的显现。
保持宁静,不可于病人前商讨事情,或发生争执。
病者若已药石罔效,可放弃插管、强心剂、心肺复苏术等急救处理,因为这些只有徒增患者身心的痛苦及医疗浪费。若此时主治医师不肯放弃,应会同其它医师及眷属做决定。
人一过世,不宜哀嚎大哭、摇晃、塞手钱、拜脚尾,甚至马上替亡者更衣等,因为此时亡者神识未离,会令其留恋不舍,增加痛苦。
医生宣布病人死亡后,可稍待片刻再移往殡仪馆,或作其它处理。
判断是否死亡:可请医生或有经验者诊断检视(瞳孔放大、无脉搏、全身冰冷)。
病人病危,可礼请法师或道友前来助念,亲人亦应在旁一起助念,帮助亡者往生极乐净土。
可请病人敬重且善说法要的有德长者,安慰开导病人,劝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请病人预立遗嘱,并为其布施行善。
准备后事,如:决定土葬或火葬?由何人具名印发讣文?是否成立治丧委员会?整理病人随身衣物、备购棺木等,一切准备就绪,免得往生后手忙脚乱。
临终是“升、沉”的最重要关头,眷属若在此时大声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绪,累他堕落,失却往生善道的机会,那是无益而有害的,此当切戒。
4、助念须知
“临终助念”,是帮助临终者提起正念的意思。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两手空空的来,又两手空空的去,世间上的一切名利、荣华富贵,在无常到来时,任谁也带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恶业缘随身。所以一般民间佛道混合铺张丧仪对亡者毫无意义,唯有为亡者超度累积功德,才有益于亡者往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尤其,临命终时,身为佛教徒,更应该助亡者一臂之力,为其助念。
助念的功用
在临终乃至往生时,为其助念,使之安然离去。
有的人于临命终时,或为病痛所苦,提不起心念佛,或因家属悲哀哭泣干扰,或为恋念世俗舍不得,于是临终最后一念,竟随烦恼而去。所以此时需要有人为其助念,增加善缘。
有的人念佛只为求佛保佑、延寿,如念佛可祈求病愈,如临终害怕死亡,病人心烦痛苦,可为其助念安慰之。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临终之人听闻佛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净土。
注意事项
供奉佛像,使病人观见圣像,发菩提心。
助念的佛号声需高低适宜,快慢适中,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助念的法器以引磬、木鱼为宜,能令亡者闻之心地清净。
助念人数多时,可轮班助念;人数少时,可用念佛机辅助。主要是令佛声不断,眷属亦应加入助念。
病人如出现各种不善的状态,或口出不善的语言,应随时善巧导正,勿使发生烦恼。
眷属切不可对病人说眷恋话,或临床挥泪,以免扰乱病人的正念。
若亡者挂念家人未回、心愿未了,眼睛不闭,家人应以手轻轻帮亡者闭上。动手前先以问话方式告知,若有未完成的事,帮你完成,请放心。
一般有往生后必须助念八小时才入殓之说,这是过去农业时代,一般儿女在外求学、工作,闻讯后不能实时赶回,因此,定八小时是以等候亲人,使能见亡者最后一面。现今时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执着一定要八小时后才入殓。
善导大师《临终正念诀》载,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
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花无益之语。
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罣碍,不得解脱。
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二、撰写遗嘱
生、老、病、死在人生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在面对"死亡"时,很多人都会事先作好安排。其处理方式很多,有人喜欢土葬、火葬、海葬、空葬、或提供给医学界作解剖研究之用。在印度,还有一种习俗,是将往生后的身体放在荒郊野外,与鸟兽结缘。为达成这项与自己切身的最后一件事,又无奈的不能亲自完成,只好借着遗嘱来阐述心愿。
报载美国前总统布什夫妇立下遗嘱,愿于逝世后,将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学实验之用。贵为一国领袖,都要事先普告世人自己的意愿,可见大家对遗嘱的重视。
“遗嘱”,通常指人在逝世前所遗留的心愿言辞,或为使自己的最后意思,在死亡后能发生法律上的效力,而依法定方式所为之无相对人之单独行为。
现今社会上有许多遗产纷争问题,皆源于未在生前预立遗嘱,不懂得预立遗嘱的重要性。以下就民法有关规定,列出几点注意事项:
1、遗嘱通则
无行为能力者及未满十六岁者不得为遗嘱。
遗嘱人于不违反关于特留分规定之范围内,得遗嘱自由处分遗产。∵
2、遗嘱的种类
自书遗嘱:应自书遗嘱全文,记明年、月、日,并亲自签名,如有增减涂改,应注明增减涂改之处所及字数,另行签名。
公证遗嘱:应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在公证人前口述遗嘱意旨,由公证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由公证人、见证人及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由公证人将其事由记明,使按指印代之。前项所定公证人之职务,在无公证人之地,得由法院书记官行之,侨民在中华民国领事驻在地为遗嘱时,得由领事行之。
密封遗嘱:应于遗嘱上签名后,将其密封,于封缝处签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向公证人提出,陈述其为自己之遗嘱,如非本人自写并陈述缮写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证人于封面记明该遗嘱提出之年、月、日及遗嘱人所为之陈述,与遗嘱人及见证人同行签名。
代笔遗嘱:由遗嘱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见证人,由遗嘱人口述遗嘱意旨,使见证人中之一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及代笔人之姓名,由见证人全体及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应按指印代之。
口授遗嘱:遗嘱人因生命危急或其它特殊情形,不能依其它方式为遗嘱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为口授遗嘱:
由遗嘱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并口授遗嘱意旨,由见证人中之一人,将该遗嘱意旨,据实作成笔记,并记明年、月、日,与其它见证人同行签名。由遗嘱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并口述遗嘱意旨、遗嘱人姓名及年、月、日,由见证人全体口述遗嘱之为真正及见证人姓名,全部予以录音,将录音带当场密封,并记明年、月、日,由见证人全体在封缝处同行签名。
下列之人不得为遗嘱见证人:
未成年人。
禁治产人。
继承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亲。
受遗赠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亲。
为公证人或代行公证职务人之同居人、助理人或受雇人。
3、遗嘱的效力
自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
遗赠无效或抛弃时,其遗赠之财产仍属于遗产。
4、遗嘱的执行
遗嘱人得遗嘱指定遗嘱执行人或委托他人指定。
未成年人及禁治产人不得为执行人。
遗嘱未指定遗嘱执行人,并未委托他人指定者,得由亲属会议选定之,不能由亲属会议选定时,得由利害关系人声请法院指定之。
有封缄之遗嘱,非在亲属会议当场或法院公证处不得开视。前项遗嘱开视时,应制作纪录,记明遗嘱之封缄有无毁损情形,或其它特别情事,并由在场之人同行签名。
5、遗嘱的撤回
遗嘱人得随时依遗嘱之方式,撤回遗嘱之全部或一部。
前后遗嘱有相抵触者,其抵触之部分,前遗嘱视为撤回。
遗嘱人于为遗嘱后所为之行为,与遗嘱有相抵触者,其抵触部分,遗嘱视为撤回。
遗嘱人故意破毁,或涂销遗嘱,或在遗嘱上记明废弃之意思者,其遗嘱视为撤回。
继承人之特留分,依左列各款之规定:
直系血亲卑亲属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二分之一。
父母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二分之一。
配偶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二分之一。
兄弟姊妹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三分之一。
祖父母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三分之一。
以上仅就民法继承编有遗嘱之部分规定略作说明。欲究详情者,仍请参阅民法继承编第三章遗嘱(自第一千百八十六条至第一千二百二十五条)之规定。∵
6、遗嘱范例
佛陀遗嘱
《佛遗教经》云:“诸比丘弟子!我涅盘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善为受持,不要遗忘。戒就是指导你们的大师,你们持戒,如贫穷的人得到宝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灯。这和我住世,没有甚么不同。”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弘通正法,从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真理运动,不要贪图财利,不要贩卖贸易安置田宅。你们修道利人,自有人供养,不用为生活操心。”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奉行正法,不要占相吉凶和咒术仙药,不要结好贵人,亲厚媟慢,你们应该节身时食,清净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显异惑众。”
“诸比丘弟子!你们更应该节制六根,不要让六根追逐六尘,以免放逸堕落。好像管理凶悍的恶马,一定要用辔制,不然,将会把人牵坠入陷坑之中。恶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这是不能不谨慎注意。
“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好象人的手中拿着蜜器,动转轻躁,观看到蜜,不见前面举步就有陷坑。放纵心意,好象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能够丧失一切善事,所以你们要精进修道,把心栖于安静的境界。”
“诸比丘弟子!你接受到饮食供养,应当作服药之想,好和坏都不要增减。不要起贪瞋之心,饮食不过是为资养色身,除去身体的饥渴。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采蜜,但取其味,不损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坏其善心。”
“诸比丘弟子!假如有恶人前来伤害你们,你们当自摄心,不要起瞋恨的念头;更要护口,不要说恶毒的语言。你们要知道放纵瞋恚的心,就能妨碍修道,破诸善法,坏好名闻,失去一切功德之宝。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够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欢喜之心,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就不能称做有道的智能之人。”
“诸比丘弟子!你们不要有骄慢的心,不要有谄曲的心,不要有欺诳的心,不要有悭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质直为本。”
“诸比丘弟子!你们应当知道多欲的人,苦恼亦多;少欲的人,才是住于安稳的世界。你们要脱离苦恼,就要知足,知足之法,才是幸福安乐之道。”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勤于精进弘法修道,则事无大小,就没有困难之处,好象涓涓的细流,也能凿石穿山,进入大川巨海;否则,对于弘法的家务,利生的事业,常常懈废,如同攒木取火,未热而息,虽然要想得火,火怎能自动跑出来呢?”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不忘正念,一切烦恼恶魔就不能侵入。你们要做勇猛的将军,披着重铠,持着禅定的刀刃,征服六尘境界的魔军;佩着智能的利剑,知道世间生灭的法相,降伏一切诸有的苦患。”
“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们要撑好智能的法船,渡过愚痴爱执的浊流,燃着智能的灯光,走过无明闇冥的世间。常以闻思修的智能,才能进入三摩地。”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记好我说的法,不要忘失。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咎不在医;我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者不行,过不在导。”
鸠摩罗什大师遗嘱
鸠摩罗什向大众告别说:“我们以法相遇,时光如梭,世缘已尽。我以才智闇昧,谬充传译经典之任,至今译有经论三百多卷,仅《十诵律》来不及删繁就简,存其本旨,必定不会有所差失。希望凡所宣译的经论,都能流传于后世,共助弘扬流通。现在我于大众前发诚实誓言:‘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无有错谬,我火化之后,舌头必定不会焦烂。’”
六祖大师遗嘱
六祖:“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玄奘大师遗嘱
玄奘大师云:“我的色身已染重病,所做的事也告一段落,再也不能在尘世久住。希望我所修的福慧回施一切众生,随同众生一起转生为忉利天弥勒佛的净土,奉事慈尊,将来追随弥勒佛下生人间,广作佛事。”又云:“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孙中山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着《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印光大师遗嘱
印光大师云:“念佛见佛,决定西生。你们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
弘一大师遗嘱
弘一大师致书予夏丏尊诀别,赋二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慈航法师遗嘱
“慈航身无半文,身后事一切归静修院住持料理,众信徒帮助。慈航一切经书衣物,全归静修院住持保存,学僧徒众不得争执。在未回大陆前,弥勒内院所有学僧照常安住,由静修院及护法会维持。请道安法师及律航法师为弥勒内院永远导师,指导学僧一切。请白圣法师代我付圆瑛老法师法派七人:自立;印海;严持;妙峰;常证;会性;真性为曹洞宗传法。圆寂后不发丧,不讣闻,不开追悼会,凡起龛或安葬,莫请法师封龛说法种种仪式。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院。圆寂后,一切礼忏放焰口超荐佛事莫做,唯念大悲咒及观音圣号。后山纪念堂如禅堂然,四围大椿凳可趺坐,中间佛龛,遗像在后面。关房照样,不可搬动,派人照应香灯茶水,可在内念《法华经》礼忏。偈曰:"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来来去去,永无休歇,中华民国四十五年夏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早晨四时慈航遗嘱。”
虚云老和尚遗嘱
虚云老和尚谓弟子云:“身后事,数日前已向众说,不必赘言。今问我最后语,只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又曰:“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
林语堂先生遗嘱
林语堂云:“古人没有被迫说话,但他们心血来潮时,要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论重大的事件,有时抒发自己的感想,说完话就走,我也是这样。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我的话说完了,我就要告辞。”
佛光山故住持心平和尚遗嘱
心平自去夏旅美归来,医师即告患有肝癌之症,自知世缘已了,将要先走一步。心平自民国五十二年二十六岁出家,承师父上人栽培,大众兄弟护持,七十四年被选为佛光山第四任住持之职,尽心尽力,随顺师教,为佛教发心,为常住奉献,又续当选连任,但不幸尚有二年才到任期,今未能圆满,此为我最对不起师父上人者,尚祈宗务委员会选派宗务委员一人代理未完任期,以免耽误常住法务之进行,并有数事奉告如下:我之任何所有,乃至衣物,来自常住,今乃交还常住,一切由宗务委员会议决∵处理。我无储蓄金银宝物,但我名下有常住登记之不动产,自应交常住管理。敬请遵守佛教制度,给予火葬,骨灰存放万寿堂中任何一地,不必造墓,以免浪费,凡事节约为尚。不发讣闻,不作焰口佛事,希望大家厚爱心平的心,继续护持佛光山就好。我俗家弟妹人等,皆虔诚佛教信徒,千万不可过问我的事,僧事僧决,一切皆依佛光山决定,并望弟妹后人永远护持佛教,如我在世。佛光山道场如今已是国际化、制度化,希望同门师兄弟体谅师父开山立规之辛苦,务望全体大众必信必忠,同心同德,为人间净土而继续发心。本山男众比丘、沙弥,更要争气,传灯楼早晚课诵望能不懈,外出必须请假,北海道场要继续发展;师兄弟间要互相爱护,互相尊重,为佛光大学、国际佛光会以及推展文化教育等,务期日有所成。师父上人常言:‘集体创作,有教无我’的开示,希望凡我佛光人要一体遵守!师父着作应用心细读!师父所推动之‘人间佛教’,要继续努力!心平不胜馨香企盼。
民国八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心平口授∵慧龙记录∵∵慈庄∵慈嘉见证
在家居士遗嘱(佛教徒)
我之所有储蓄金银宝物、不动产,依照生前所嘱办理,捐献佛教团体或慈善机构部份,务请照办。
病重时不要送医急救打针,保持原状,不要用力摸我、动我。
不要哭喊、讲话,但请大家小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通知法师或莲友助念,若逢七日之期,有心纪念者可以到寺院参加随堂超荐。
停放遗体时,请帮我沐浴更衣,穿着海青、罗汉鞋,皈依证放置身旁。
最后盖陀罗尼经被于海青上。
三日或七日火化,骨灰捡后装入坛内。
请全家茹素,随力布施,造福众生。
人生本无常,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鸟出壳,进入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所以切莫过度哀伤,应该体悟人生无常,知及时修行,布施造福。
三、殡葬奠礼
“人死为大”,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一般民间对葬礼都极为讲究,认为葬礼办得风光体面,才能表示对亡者的尊重与孝顺。其实,丧礼应以简单隆重、庄严肃穆为宜,若有需要,得成立治丧委员会,依佛教仪式举行入殓、火葬,而后奉安寺院纳骨塔。往生佛事则可至寺院参加随堂超荐,亦可自己在家诵经念佛,把省下的丧葬费用,以亡者名义捐助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福利事业,如此不但让亡者德泽人间,也可以此功德回向亡者莲品增上,可谓自利利人,实乃最值得提倡的丧葬典范。以下就佛教的丧葬礼仪,分往生佛事、告别奠礼、安葬仪式、安位洒净等,概略述之。
1、往生佛事
病人往生后,入殓前,安放亡者之处应用布幔围起来,以区隔内外,以示对亡者的尊重。
此外,应于门口张贴布告:男众严制。女众慈制。佛教徒可用黄布条写“南无阿弥陀佛”,并张贴布告:“吾家信佛,严(慈)往生,承蒙诸位亲友莅临吊祭,但请上香念佛,可以不必问话,不烧纸箔,不用乐队,不用花车,不游街。
人往生后,若欲停灵于家中,或者迁移他处,家属应安详念佛,等待入殓。入殓后,于家中停灵二、三天,最多以不超过一个星期为宜,而后择期举行告别奠礼,发引安葬。在此期间,应该处理的事项,依序列举于后:
入殓佛事→事前准备→为亡者整装→准备棺木内部陪葬用品→将亡者移入棺木内→土葬棺木四周要油漆,以免漏水→可用腊烛检查棺木是否漏洞,顺棺木的封口检查,见火苗晃动,表示棺木有漏洞,当修补。
程序:(列举三种,可依情况选择其一。如一时不方便邀请法师,亦可由家人自己念佛入殓。)
莲池赞→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阿弥陀经→往生咒→变食真言→赞佛偈→念佛(入殓)∵→三皈依→回向→赞佛偈→念佛(入殓)∵→三皈依→回向→莲池赞→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三皈依→回向
注意事项
入殓封棺前,必须取得死亡证明书。
棺木不必太昂贵,不宜浪费,适当最好。
亡者不一定要穿新的衣服(寿衣),只要穿上生前喜欢的衣服即可,剩下的衣物可捐给贫苦者。不一定要特别备办陪葬物,只要亡者生前所喜爱之物即可。
曾皈依三宝,受过五戒、菩萨戒者,入殓时可穿海青,披缦衣,亦可将缦衣折迭,与戒牒、皈依证、念珠放入棺木,陀罗尼经被应覆盖于亡者身上。
入殓时,不必看时辰,以眷属方便为要,不必忌讳犯冲,但不宜选在他人认为不方便的时间入殓。
往生后,在适当的时间可为亡者沐浴、化装、更衣,以方便亲友瞻仰遗容。更衣时,若身体僵硬,可用热水敷关节处。∵
入殓前可于灵前供饭菜、花果。
入殓封棺须通知亲友参加,尤其应礼请长辈主持入殓,以免事后纷争。
亡者在银行存款,须要在开死亡证明书之前领出,否则会产生意外事故,土地财产则要缴遗产税。
亡者需要诸佛菩萨的接引,不必将厅堂供奉之佛像及祖先牌位遮掩。
书写牌位
牌位的写法:
┌─────────────────┐
││
││
│∵佛力超荐显考○公○○府君往生莲位∵│
││
│∵阳上:○○叩荐∵∵∵│
└─────────────────┘
佛力超荐显考○公○○府君
显妣○母○○太夫人往生莲位
故妻∵夫人
先夫∵君
称谓类别:
佛力超荐
父:显考(先考)∵弟:亡弟、故弟
母:显妣(先妣)∵姐:先姐
祖父:显祖考∵妹:亡妹、故妹
祖母:显祖妣∵丈夫:先夫
外祖父:外祖考∵妻子:亡妻、故妻、先室
外祖母:外祖妣∵朋友:故友
兄:先兄∵子女:亡子、亡女
阳上的称谓写法:
亡者为长辈时:阳上○○叩荐
亡者为平辈时:阳上○○敬荐
亡者为晚辈时:阳上○○荐
灵堂布置
事前准备:佛像或画像、灵桌、牌位、鲜花、烛、果、供菜(饭)、香炉、接引幡、遗相、印发讣文。
讣文称谓
年过六十岁者:女众:寿终内寝。男众:寿终正寝。
六十岁以下用“享年、享寿”。
三十岁以下用"得年、存年"。
“恸于”,用于长辈。
“悼于”,用于平辈。
车祸、意外身亡须用:死于非命、终于非命、卒于非命。
未亡人:丈夫往生,妻子尚存。
杖期夫:妻子往生,丈夫尚存。
七期追念法∵
七旬算法与种类:
七七:人往生当天算起第七天,七周为四十九天。
百日:往生后整整一百天为百日忌。
周年:往生一年为周年忌。(如有闰月,闰月不算)十月二十日,明年就是九月二十日。
合炉:即将往生莲位焚化,并将其名字写在祖先牌位上,将炉灰取一小份至祖先香炉中,称为"合炉"。
程序:
将新亡者的莲位及祖先牌位请下。
将亡者的名字抄录至祖先牌位中。
七七佛事
根据经典记载,人往生后四十九天之内,如果阳上眷属能为亡者诵经做佛事,仗此功德,能令亡者罪障消除,得生善道;如果亡者生前已多植善业,则可莲品增上。因此,佛教徒每于亲人往生后四十九天内,每逢七期举行超荐佛事,称为做七。一般依斋主的时间、因缘而分,有的只做头七、满七;有的做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有的则七个七全做。
启建佛事所需时间,依诵经、拜忏、三时系念,乃至启建瑜伽焰口等各种佛事的不同,而有一小时、二小时、半天、一天不等。做七虽有超拔先人,表达孝思的深远意义,但因传统的作法费时耗财,实有改良的必要。例如:
诵经佛事宜庄严不繁琐,最好以半小时、一小时即可,不一定要半天、一天。
做七不一定要放焰口、拜忏,只是上香、拜佛也可以,应视能力、时间而为,不要勉强。
七七日诵经是古老传统,不一定照办,可变通为:
可以集合家人一次做完,即算圆满。
可在短期三---七天内做完七七。
可参加随堂超荐。
亦可以亡者名义成立奖学金或设立教育基金,乃至护持文化、慈善等公益事业,以此为亡者植福荐拔,更有意义。简化七七佛事的意义,可以改善社会风气,具有教化社会之功,实有必要大力推动。最好是到寺院参加随堂超荐,或由家人在家中早晚诵经、念佛均可。
以下列举数种简单的课诵程序,以资参考:
●杨枝净水赞(或炉香赞)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开经偈
普门品(或阿弥陀经、金刚经、地藏经等)
三皈依
回向
●炉香赞(或莲池赞)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阿弥陀经(或般若心经)
赞佛偈
念佛
三皈依
回向
●莲池赞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心经
往生咒、变食真言
赞佛偈
念佛
三皈依
回向
2、告别奠礼
“告别式”就是替别人解决生死问题,对“生”者安慰、节哀,对"死"者慰灵、祝福,就是了生脱死。功德佛事最能"度生"、"慰死",是真正的了生脱死。了生脱死是心理的世界、精神的世界,能“广结善缘”本身就是了生脱死。
告别奠礼程序:
告别奠礼开始,奏哀乐→遗族就位→遗族上香→遗族献花果→遗族献供(饭、菜)∵→遗族复位→恭请法师诵经→法师退席→公祭→亲友吊祭→亲友吊电→亲友拈香→遗族致谢词→礼成,奏哀乐→起灵安葬
团体公祭程序:
○○团体公祭→奏哀乐→主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上香→献供→恭读祭文→向○○老先生(老夫人等)遗像行三问讯礼(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礼成→遗族答谢
事前准备
灵堂的布置:可依会场大小布置灵堂,以简单庄严为要。
灵堂布置相关事宜,如搭帐蓬、插花、灯光、音响、桌椅等,亦可联络葬仪社代办。
灵堂布置的佛像、遗像、"奠"字、横匾、挽联、灵旌、轴幛等,适当即可。
每日可酌量拜饭,以表哀敬。
文具用品:讣闻、谢帖及帐簿、签名簿数本、礼簿数本、原子笔、签字笔、毛笔、墨汁、大小胶带与钉书机(挂联轴用)、浆糊、刀片、各色纸张与记事簿、识别证、白信封、红礼袋、零钞、出殡路线图、行程表以及工作人员名单。
奠礼用物:香(分线香与香末两种)、大烛一对、小花圈一只、水果一盘、遗像、拈香炉、亲友座椅、灯光与音响等。
答谢用物:毛巾或手帕、白纸花,协助奠礼人员(服务员)之礼品与服务费,或佛书、佛像、念珠。
可酌量供给餐点。
酌量准备车辆。
3、安葬仪式
佛教东传后,僧侣多用火葬;日本在道昭和尚提倡下,也以火葬为主;在墨西哥,上层阶位以火葬为安葬仪式,下层阶位则用土葬;***因民俗文化,安葬仪式多为∵
火葬与土葬二种。
火化:
所须用品:供菜、供饭等祭品。蜡烛、香、花、果。
准备三份:告别式、火葬场、返家安灵位用。
火葬场诵经程序:
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通知火葬场工作人员点火→回向
火葬的特点:
方便、卫生、干净,不占空间。
奉安寺塔,专人管理。
可避免日后捡骨等麻烦。
于寺院中,亦可作随堂超荐。
土葬:
所须用品:六菜一饭等祭品。蜡烛、香、花、果。
准备三份:告别式、墓园、返家安灵位用。
起灵:等灵柩绑好后,举佛号起灵。→法师引导灵柩至灵车前,等灵柩上车后,收佛号。→法师上车(法师车排在灵柩车之前)。
墓园诵经程序:
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赞佛偈→念佛→回向
4、安位洒净
先请孝眷整装。
将牌位供奉在案桌上。
若告别式场的灵桌尚未拆除,可帮忙拆除。
除灵法语:接引先灵到西方,红莲台畔礼法王,仰仗三宝加持力,往生净土应万邦。
安位程序:
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大悲咒→变食真言→回向
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禅宗有谓“生死未明,如丧考妣”。生与死不仅是人生两件大事,也是一般人所难以解开的谜。当初佛陀出家证悟的,正是解答这两大谜题的真理,这也正是佛教的教义所在。今日的人间佛教,也不外乎解决生、死两大问题。生,就是养与教;死,就是丧葬事宜。谈到丧葬的礼仪,主要的是要做到下列几点:
不要虚荣:现在的人遇到丧葬事宜,大家竞以虚荣心处理,要作得比人家好,很多人家在互比虚荣心,其实,应当要尊重死者心愿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铺张:丧葬事情,讲究你有多少乐队,我有多少花车,不一定要这样,丧葬是个人家庭的事,何必劳师动众呢?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不要执着:中国社会里,一到婚丧喜庆的节骨眼上,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大家都执着不改。其实许多风俗都是人为的,如看地理、风水、日期,都是迷信,太过执着,于事无补。比方说:看日期,一定要什么日子,日子不好就不吉祥,其实世间上哪有什么一定的日子?我们这里是白天,美国倒变成晚上了,所以不一定迷信时辰,也不一定执着地理,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你心好,时时处处都好,诚意比虚节重要。
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老曾经说过:“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喂鱼、喂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他摆在床头跟你一起睡,都没有什么不好。脏的东西,水可以洗净;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化,表示尊重;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佛教自印度开始即主张火葬。火葬比天葬、海葬、林葬、土葬都好,当初佛陀涅盘后,也自以三昧真火荼毘。目前火葬的观念已渐被一般人所接受,尤其一般佛弟子在火葬后,将骨灰奉安在寺院的纳骨塔,这实在是人生最圆满的归宿。
佛教的纳骨塔不同于一般世俗的灵骨塔,它除了实质解决现实的问题外,更蕴涵着深刻的信仰意义。因此,佛光山的慈善事业中,除了开办有育幼院、养老院、云水医院外,并设万寿堂,供信徒安放灵骨,周全的照顾信徒的生老病死,让人的一生都能在佛法里获得圆满的照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