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慈悲思想∵

佛经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菩萨”,这个名字不容易成。道宣律师和生公禅师有这么一句话:“菩萨之名,闻于被谤之曰。”如果修学佛法而仍然有人毁谤你,那你就是菩萨了。连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都有人毁谤。不过,我们佛教的思想是“闻谤不怨,受恩必报”。所以,我们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慈悲的思想就是悲心增上,悲心增上不是弄神弄鬼,而是根据人文思想,大家团结,打破一切不善的习气。谈到菩萨,谈到慈悲,就会联想到“慈悲喜舍”。我先解释“慈悲”两字。∵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佛经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拔苦予乐,就是慈悲。如果分类来讲,慈悲的行为是佛陀的思想,喜舍的行为是菩萨的思想。菩萨是舍己为人,喜欢帮助别人,不顾自己,完全度众生。所以,弘法者是续佛慧命,度众生是叫他种福田。“无缘大慈,平等大悲”,佛教讲的无缘大慈是一律平等,并不是你跟我有缘,我就给快乐,跟我无缘就给你痛苦。∵

国家、社会或家庭之所以发生不安,不出“我见”和“我执”,再具体来讲,就是为名、为利、争权夺利,这样就达不到无争的境界。∵

世事每从让处好∵

讲到这里,跟各位讲一个故事:清朝雍正皇帝时,有位宰相名叫张廷玉,他是两朝的宰相,也是汉人唯一入太庙的。他在京城作官,家里的管家给他写封信说:“我们的邻居盖房子,侵占了我们三尺地,怎么办?”他回信说:“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管家把信拿去给邻居看,说我们老板有封信来,问你三尺够不够?如果不够,我们还可以再多让三尺。邻人听了,说你能让,我就不能让吗?我也让三尺。邻居不但不侵占张家的地,还自动让三尺。这是安徽桐城很有名的“六尺巷”,巷道六尺正是双方互相让出来的。∵

众生为菩萨土结缘在人间∵

菩萨的根是众生,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开智慧要用禅定的功夫,静极光通,清静到极点,光明就通达了。禅定是寂静,寂静必须先守住做人的人格,严持戒律。戒律最基本的是三皈五戒。“渐次止观”说,初学佛理想不要太高,理想太高就没有根,譬如读佛学院,要一年一年、一步一步地往上升,这才是正知见。如果好高骛远,专门研究圆融形而上的道理,一旦体会不到,就会发生偏差。在基础上扎根,就是在戒律上加强,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定的工夫,跟智慧有连带关系,没定就没智慧,没智慧就没定。所以,有智慧才能不住生死,有慈悲才不住涅?。智慧缘起性空,见住在智慧上。智慧是佛教的特质,虽有戒定慧之别,但我们强调用智慧。智慧的另外一个名词就是正知见,正见就是走正的,绝不走歪路。∵

悲心就是用佛教的精神来同化,来感应,也就是忘我的精神,如果不能忘我,处处有我,就有争执,因此要让。所以说,学佛要先受三皈,再受五戒。五戒即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就是仁、义、礼、智、信。五戒就是五常,尤其杀戒更须严持。杀业太重,人心就凶暴。所以,要受八关斋戒,尽管不能天天吃素,起码一个月要有几天。清心寡欲,就能长养慈悲。∵

以前在***,***会配合中国佛教会的护国息灾法会,禁屠三天。虽是禁屠三天,吃肉的人,前一天却买得特别多,放在冰柜里,藏起来慢慢吃。这种做法,对减少杀业帮助很少。佛经讲:“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不守五戒,不讲仁义礼智信,来生便没有希望做人,升天更不可能。所以,首先要皈依三宝成为三宝的弟子,之后还要守五戒,这是学佛的次第。∵

“渐次止观”说,皈依三宝,不堕三恶道,就是“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皈依三宝后,三恶道就没有你的份。∵

常到寺庙去参加法会,听经闻法,就是一种还债的工作。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债。人都有很多的冤亲债主,冤是债,亲又何尝不是债呢?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把你缠得死死的,年纪老了,还要你的老命,要替他操劳。靠自己的力量,这债不好还,到寺庙里念佛或礼佛,只要心虔诚,心诚则灵,所作的功德,福不唐捐,可以消很多业障。∵

修了功德要回向,也就是做了功德,再往外放,放在需要功德的地方,需要功德的,就是冤亲债主。修行时遇到讨债的,便不得自在,不得解脱;我们常常看不破,放不下,那就是冤亲债主在那儿缠着我们,如果我们所作的功德,都回向给他们,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获得超生,升天的升天,到极乐世界的到极乐世界,这样你就解脱了。∵

人所求的,不外是现世或来生的快乐,或究竟解脱的快乐。求现世快乐的,一般都会念消灾延寿药师佛;求来生快乐的,就寄望阿弥陀佛;求究竟解脱的快乐就是成佛、作祖,或作罗汉,出三界。出三界要二果以上到四果罗汉才能达到;二果罗汉仅在欲界断贪嗔痴,三果罗汉把欲界贪嗔痴都断了,升到色界去再修,到了四果罗汉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罗汉所修的就是戒定慧。事有可为(作持),有不可为(止持)是戒,处变不惊是定。∵

饮水思源勤修戒定慧∵

一九五○年代的***,人民生活很艰苦。现在大家都有钱,有钱了就要争,都没想到过去艰难困苦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我们不能忘本,要饮水思源。希望大家不争,希望大家忘我,希望大家看透一点,这样不管是家庭、社会、国家都会很富强。目前虽然正吹着一阵歪风,只要大家站稳了脚步,应该是前途光明的,这是修慈悲后的第一个阶段扎根。∵

第二阶段,要修禅定,先把生活稳定下来,才能修禅定。三餐不继,你定什么?参什么?当然,现在生活是稳定了,但环境好像不怎么安定,必须完全安定了,心安理得,才会有定。禅与定是两个层次,禅可以参,但“定”不可以想。参话头(话头就是我们的心)就是参你这一念心。所以,祖师讲,“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看心识,心意未动之时,事物始生之处,你能看得到吗?意还没生,要反省你的心要往那个方向走,是往名利上走?还是往无我上走?如果把心控制住,就能祥和。事物始生之处──一切事、一切物,刚刚生起来,是怎么样子?这是天台宗所讲的“四运观心”。四运观心就是看你这个心,在还没有生以前是什么样子?宁静到什么程度?刚刚要动,心意要动了,你看它的方向往那里走。已经动了,你要把它控制住,不要让它走偏。事过境迁,已经动完了,你看它落到什么地方?这就是四运观心、观照。∵

每个人都能这样子观,就都变成善人,没有恶人,没有妄念。净念打坐,参禅是基本工夫。出三界不容易,要超出欲界,再超出色界,最后到达无色界,无色界的工夫够了,才能出三界。欲界充满七情六欲,在欲界里修禅定不容易。欲有三种:睡欲、食欲、淫欲(男女相戏),要把这三种欲降到最低点才能修禅定。∵

唐伯虎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少时后除老,高中以下的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六十岁以后的退休人,也无所事事,老人见面,讲讲过去过五关斩六将的事;中间的时间没多少,再扣掉吃饭及睡觉时间,可利用的时间无几。佛陀告诫我们,不要让睡眠空过一生。所以要参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参话头,参心的动向,把心调定了,家和国安,自己也会快乐。∵

定就是不生念,心不动就是涅?。涅?就是在修学佛法时,不被六尘所动。六尘没罪,有罪的是六根,所以《楞严经》讲:生死涅?都是我们的六根在活动。如果六根见闻觉知不被外尘所转,心不动就是涅?,就是寂静,容易入空。我们常讲“四大皆空”,四大皆空的“空”是定,五蕴非有的“非”也是定,真正禅定的工夫,空有不可得,讲空讲有都不对。所以,能够修禅定,不但是不向往欲界,且可达到上二界的境界。上二界的境界,就是禅定的工夫。譬如修初禅天,一定要离生死乐;二禅天是定生死乐;三禅天是离喜妙乐;四禅天舍念清净。这几个禅天是我们用功的境界,如果你有初禅天的境界,应该念住──停止妄念,因为欲界未到地定,经初禅天有一个觉观的过程,觉是粗分别,观是细分别。“分别”实在害人不浅,佛经讲“不于其中起分别,是故此处最吉祥。”欲界到初禅天的中间,有觉观的行为,进入初禅,应该是“念住”,觉观、分别的妄念也停止了。这个道理就是要我们修学佛法,不可增上慢,不可动不动就说我开悟了,∵

我有神通了,我了生死了。不要自己骗自己,也不要骗别人,更不要被别人骗。初禅天还没出三界,念住不打妄想。二禅天“气住”,呼吸停止了。过去我在大陆参学,经常看到打坐的人,鼻子不呼吸,嘴也不呼吸,以为他死了,把他火化,那时烧死了很多人,因为大家不懂气住可以不用鼻孔、肺来呼吸,单用毛孔呼吸。普贤菩萨周身放光,就是从毛孔放光。到三禅天“脉住”──连脉?都不动了。到了这个境界,如果我们不懂教理,说不定还以为是成佛了,岂知还在三界里面。∵

到四禅天,才舍念清净。突破四禅天,才出三界。才进入菩萨阶位。∵

慈悲如如万法融∵

度众生不容易,一般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是菩萨发心。菩萨有初心的菩萨,也有后心的菩萨;离成佛不远的是菩萨,我们处处发心也是菩萨,年纪老的是老菩萨;在三坛大戒上,受菩萨戒的出家众是菩萨,受菩萨戒的在家居士也是菩萨。这样就可以达到上二界的境界,所以证罗汉果要透过三界。释迦牟尼佛临灭度时,重新把三界的境界一步一步地走过,这就是所谓“从虑缘真”。但三界有外道天,如果弄不好,给外道天迎走,那就糟糕了。所以,我们必须多研究教理,多了解教相,才能确保走上正路,不会发神经病。神经病就是佛教所说的发魔,一旦发魔,不仅会增上慢,知见会坏,有了邪知见就连将来佛陀出世都救不了你。∵

再其次,修无漏。修无漏就是不落空,不落有。我们现在是有漏之身,等于北方人所讲的筛子盛水,水都漏掉了。修无漏法门,主要是不执着,念起就要观照,把它观得动不了。漏就是有生灭,无漏就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就得解脱自在。了生死跟没了生死,开悟跟没开悟,在形象上是一样的,名词也一样,但性质不同,比方未开悟要穿衣吃饭,开了悟也要穿衣吃饭,不过跟没有开悟的穿衣吃饭不同。∵

出家众受戒时都得先学穿衣、吃饭,然后再学走路、睡觉,做开悟的准备。一切都有规范,修无漏能够超出三界牢狱,达到涅?道,再其次才能修慈悲,这就进入本题了。∵

修慈悲不是止于自证,绝不是自己了生死就算了。众生没度,你不要先跑。“乘愿再来”的愿是成佛的基础,没有愿不能往生,没有愿也不能成佛,不能度众生。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阿难***讲:“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涅?)”。这样看来,地藏菩萨还没成佛,不过在教下来讲,一切唯心造,你要是看见大家都是佛,没有众生,你便成佛。天堂、地狱是我们自己唯心所现,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你画一个牛头马面,自己吓吓自己。画一个天女,自己欣赏,这是你自己画出来的。这就牵涉到如幻三昧,这个道理我们不多讲。∵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修行有自证与利他,自证是罗汉,利他是菩萨。罗汉自己用功,光修智慧,很少修福。我们常常讲“福慧***”。从前有个辟支佛(比罗汉大一点,罗汉已断烦恼,但习气还在,辟支佛就是缘觉,烦恼断了,习气也没有了)出外托,托了一天也没托到饭,就当时的制度来讲,托不到饭就不吃了。中国的佛教是在寺庙里进食,由信徒把柴米油盐送来。佛教的托钵是为了让人种福田,佛陀在世时,迦叶***和须菩提两个人托钵的对象不一样。迦叶***专找穷人家讨饭,他的理论是穷人这一生穷,若再不让穷人种点福田,来生更穷。须菩提则专找那些有钱人家托,并不是有钱人家茶饭好,而是因为有钱人今生能种福的机会不多,必须让他种点福,求点福。最后走到国王养大象的地方,见大象吃得很好,周身挂了璎珞,辟支佛说:“老兄啊!你前世修福不修慧,今生得了象身,挂满璎珞,有得吃又有得喝;我是修慧不修福,虽是罗汉却讨不到饭。”由此可见福慧不可偏废,出家众没财源修福很难,在家居士则容易修福。帮助别人、恭敬三宝、修桥铺路、孝顺父母等是修福。修慧就是打坐、念经,求开悟,求解脱,对人群利益好像不大,所以要福慧***,不仅修福,还要修慧。∵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诵经可以开智慧,但不要在经本上开智慧,看经要看到文字后面,智慧是在文字后面。文字是相对的,但智慧不是相对的。如果为了开智慧而诵经,就要把经诵到能挖出道理来。《六祖坛经》讲:“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看经看一辈子也不开悟,就是跟经里的道理做了冤家,因为没有追求经里的道理和中心思想,把它偏过去了。所以我常讲:“我们念弥陀经,要站在弥陀经里面念,我与经不二,我就是经,经就是我,这样才能有感应”。百丈禅师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根据经的文字来了解道理,是佛的冤家,离开经典说法,就等于魔说。所以我们要了解、领会经的中心思想,与心相应了,就容易证得无生的道理。佛教讲“生忍”、“法忍”、“无生忍”。无生忍就是相应,与经义相应就是无生,这时妄念也就不生了;妄念不生,则一切境界不生。无生之法,印可于心,所以般若的思想要在文字后面求它的不二法门,求它直心立断的地方。当初维摩居士遇见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这个弟子就问:“老居士从那里来啊?”他答:“我从道埸来。”他问:“你的道场在那里呢?”维摩居士答:“直心是道场”。心要直就是道场──修道之场,心不直就不叫道场。心直很难,我们的心不能平衡,贪嗔痴痴有,即使贪心不重嗔心也重,嗔心不重贪心也强。∵

喜舍度悭贪∵

修慈悲不能自了就算了。小乘罗汉是自了的,大难到时,各自夺门走;缘觉还顾顾他的亲戚朋友,菩萨就简直如同大牛车一样,后群而出,把大家都送走了,他才出来。能平直至正,就可达到菩萨道,然后再修实相。《法华经》讲,资生世业皆与实相不违背。无论是做生意、做工程、读书,都是资助生活的资生世业,这些是否与实相不违背,就要看用心何在?从前吕洞宾作了一个梦,梦里最初读书,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贪,贪而优则被处决,这一处决把他惊醒了,醒来之后,看看入梦前煮的一锅饭还没有熟,使他感悟到世事如幻。他有三次考试都考不上,后来出家学道,学得道家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用手指头往石块一点,石头就变成黄金,他把这块黄金送给一个小孩,小孩说:“我不要。”“你是不是嫌它小!我再给你点一块大的石头。”再一点,石头又变成黄金,给小孩,小孩又说:“我不要”。他问:“你想要什么?”“我想要你这根手指头。我有这根手指头,就可以随便点,我又何必要你点出来的黄金呢?”可见连小孩都贪。菩萨道不容易行,真正修菩萨道要慈悲喜舍,喜欢布施,不是被动,要自动地喜欢舍。真正用功,以念佛为最;修功德以布施为先。所以,修实相能够停止二边的事,达到常住,常住心不动,心不被外境所动,这样才能修慈悲,才能予乐拔苫,在慈悲心里面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

明心先识尘业果先识因∵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悟到生佛平等,悟到性相不二,悟到不二门,所以能了生死。我们如能达到不二法门,便不被一切境界所转。观世音菩萨法门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第一个蕴是色蕴,所以《楞严经》讲“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烦恼由分别色而来,你妄想灭掉,要从色法灭掉,在色法上不起分别,不起自他的分别。所以,佛教讲“生佛平等”,道家讲“天人合一”,儒家讲“物我同根”,道理都是一样的。万物与我同根生,这是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天人合一,要想做人,就不要忘了修善,修善升天,天并不是指天上的天,这个天上的天不是我们所崇拜的。坐飞机,地面下雨,冲上云层,太阳很大,天外天,在佛教所讲的“天理”、“理天”,是形而上的道理,是建立在善法上的,并不是建立在恶法上,所以要修善。《易经》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不报,时辰未到。”尤其在佛教《因果经》讲:“有现世现报,有果报,有花报。”现世现报,就是现世做好事,现世得好报;现世做坏事,现世得坏报,很快!在我们的社会里,经常有这种事情。花报就是说果报因缘还没有成熟,报在将来。∵

佛教重视业力,业就是一切言语作行为,做好事是善业,做坏事是恶业,都会产生力量,都可以牵动你轮转。业力产生了“命”,我们常讲认命!命该如此!我是那年、那月、那日生的,我这个命没有办法动了。所以,“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勤快一点,就有饭吃,不会挨饿。若想大富大贵,就看你的命了。命来自业力,但佛教也讲因缘,有因缘就有变,那是运,命运的运。命是不变,运可以变,运转了,际遇也就不同了。∵

古人制心草系必囚∵

一部《易经》讲的也是变,看你会不会变,你肯做好事,就是在种福,运就会变。佛经讲,“定业不可转”,虽是不可转,但在运上把它转了,来生可能会得到好处。所以,我们要对三宝恭敬。佛法僧是敬田,在恭敬里边就种福田了。父母师长是恩田,父母师长对我们有恩,千万不要忘了本。我们要报恩,然后再修慈悲,修慈悲就是种悲田,世间值得我们悲悯的太多了,除了人类以外,还有动物;蠢动含灵,胎卵湿化,都是我们悲悯的对象。胎因情有,卵具胎湿化,湿以和感,化依业起,所以我们的慈悲应该扩及胎卵湿化,当然对人类更要互相引导、互相帮助,帮助别人只是互助,并不是救济,若说是救济,遇见脾气不好的会说,“我不要你的救济。”对胎卵湿化要救济,就牵涉到放生的问题了。慈悲应该达到动植物,受过菩萨戒的人,都知道“草系必囚”这个典故。∵

上古时代画地为牢,画一个圈,教犯法的人站在里面不要动,他就不敢动,到后来牢房再牢,犯人也会设法跑出去。在佛教里是“草系必囚”,如果你犯了规矩,拿一株有根的草把你绑住,草一拔就可以跑了,但他却不敢拔,拔掉恐怕伤害了草,这就是草系必囚。现在,人心不古,法律再严,也只是制其身,不能制其心。佛教的教理虽不能制身,但可以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就是定慧的境界。∵

护生放生长养慈悲∵

生心无住是禅定,无住生心是智慧,我们不能离开定慧而得安乐。宁静下来不要浮躁,贪心无厌应该看看后果。杀气太大,社会就不安宁。吃荤的家庭,等于在家里设了一个小屠宰埸,厨房里摆了鸡、鸭、鱼,家庭主妇就等于屠夫。戒杀是很重要的,从前莲池禅师有几句话:“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千百年来碗里的菜──红烧肉、清炖鸡,你看碗里热气腾腾的!热气腾腾不是祥和之气,是怨气啊!“欲知世上刀兵劫”,想知道世界上的刀兵劫难,“但听屠门夜半声”!现在屠门听不到声音了,把猪放进机器,出来之后,皮是皮,毛是毛,骨头是骨头,跟本没有声音。不过,动物还是有灵性的。好多年前,我在基隆海会寺讲经时,台北就发生水牛告状的案子,新闻连报了好几天。一只水牛跑到派出所跪在门口哭,水牛会跪也会哭,把警察搞得莫名其妙,又不懂牛语,无从问起。后来牛主人赶来,一问所以,牛主人说:“这牛在我家很多年了,种田、拉车,现在老了没有用,我们想把它杀来吃,但不留心被它跑掉了,原来跑到你们这儿来。”这消息一播出去,佛教界发起买牛放生。牛主受了感动,说:“好啦!我把它拉回去,我养它一辈子,养到死为止。”这就是慈悲之心普施于卵湿化的身上。所以,我们走路不踏青草,甚至不把蚊子、苍蝇打死,把它挥一挥就好,地方干净就没有蚊子、苍蝇了。∵

这个不必说大话啊!各位知道南京有个雨花台,雨花台当初有位法云禅师,讲经讲得很好,感得天女散花,所以他驻锡的地方称作“雨花台”,他自己平常吃牛肉,他说:“我可以吃,你们不能吃,我是吃而不吃,我虽吃等于没吃。”后来他死了就变成牛。∵

有一天,梁武帝的师父志公禅师,走到乡下,这头牛看到志公禅师,赶快跑过来,跪在志公禅师面前,志公禅师一看:“你不是法云禅师吗?你当初讲经讲得天女散花,你说:吃而不吃,虽然吃又等于没有吃。叫旁人不要效法你,那你现在做了牛,也可以做而不做。”就这么一句话把他救了,他当初是吃而不吃,现在做了牛,不晓得怎么办?听到志公禅师说“做而不做”,当场撞树而死。畜生也有灵性,我们不能残害它,杀生不是祥和之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