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乘∵
小乘佛教的最终解脱之路与大乘佛教相比还是有所区别的,小乘佛教的最高成就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
小乘佛教的信徒,囿于个人的心智能力,对自己的前景、未来理解得较为狭小。针对信徒心智能力的差异,释迦牟尼佛,犹如母亲指导孩儿一般,为了僧俗众生的利益,详细地指明了身、语、意的轨范。这些轨范都收入“律藏”中,内有八种戒律,八誓、守誓方法;毁誓、忘誓如何报应法;以及毁誓意念如何生发。“律藏”规定了必须遵奉的戒律和导引行动的轨范,及应弃除的恶行。探研“律藏”经典,可以明确看出,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期间,戒律也是在经常地修改、修正、补充。随着时间、地点及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很清楚,即使释迦牟尼佛活到今天,他也要考虑信徒的思想倾向、时间、地点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并根据以上变动作相应的调整,制定新的戒律。所以,藏族有名谚语说:“戒律因时而变,因地而异。”∵
上面提到的八种戒律,前三种戒律适用于俗人,其余五种戒律适应用于僧人。为了修习佛法,∵必要出家为僧;为修佛法而发俗愿,则为不必。无视身份,律法,不发誓而修法是可能的,同样,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毁誓、忘誓都推之于修习佛法的大门之外。
不过,一立誓、守誓的修习者还是值得称赞的。因在一部分戒律就包含了立誓、守誓的内容。同样,誓言是检查修习者身、语、意三者规范的尺度。谁能守住严格的八誓,谁得到的益处就越大。
小乘有声闻乘和独觉乘。
“声闻”一词,藏语作“念脱”,来源于两个词根:“念”藏语含义是“听”;“脱”藏语的含义是“听见”。声闻乘包括所有从佛陀或从其他佛法大师处听得佛陀都法的徒众;包括那些由于聆听教诲而获其所求,具声闻菩提者。以上信徒将所“听得”的教法传布于他人,不管被传者是小乘教徒还是大乘教徒。
独觉佛这个名称的含义是“独自成佛”,包括所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阿罗汉果(阿罗汉,又称罗汉,意即“制服内敌之人”)的小乘佛教信徒。实际上,独觉佛这个词意味着修法者已到轮回的最后阶段;或者不再依赖阿黎教言支获取阿罗汉果,独觉佛能够用前世的善业,特别是所行祈愿之法证成独觉阿罗汉。
独觉佛有两种类型,即“独修”和“群修”。
1、独角犀独觉佛,如犀角独自居处,单独修法。
2、群行独觉佛(或称部行独觉佛)。此类独觉佛还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指达到加行道四位之三的“忍位”的修习者;第二类指那些介一加行道四位之四的世第一法位与无学道之间的修习者。
由于声闻乘的信徒主要的修习所在是观修,它不同于独觉乘;独觉乘的主要修习所在是涅盘,从轮回中解脱,两者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虽然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最后都要修得阿罗汉,但是由于两乘信徒“空”的概念不同,所得罗汉位亦有质的不同。
除了上面所说二乘的区别外,声离乘和独觉乘皆有“五道”之说。
“五道”的外称如下:
1、资粮道
2、加行道
3、见道
4、修道
5、无学道
1、资粮道(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产生信奉声闻乘或独觉乘之心,获得脱离轮回之成就者可进入资粮道。所生信奉二乘之心基二对轮回之“三苦”的透彻领悟,认识众生在“三苦”中休无止的煎熬。修习者开始大量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阶段就是资粮道。资粮道分为三品,称上品资粮道,中品资粮道,下品资粮道。
2、加行道(识“空”)
当修习者获“修为所生超凡智慧”成就时进入加行道。修习者用所得“止观双运三摩地”可以识得万事皆空,即识“空”。进入加行道,可引导意念使之集中于“四圣谛”及其十六法。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各自要据其对“空”的理解,将意念集中于“四圣谛”及其十六法。加行道分四位,称为加行道暖位、加行道顶位、加行道貌岸然忍位,加行道世第一法位。
3、见道(见“空”)
修习者观想“四圣谛”及其十六法的结果是初次直接体验“空”之本性,此时即进入见道。“空”性的体验,依据声闻乘信徒和独觉乘信徒和独觉乘信徒观修方法的不同而互有差异。在体验“空”之本性时,修习者必须从根本上弃除属于“三界”(即欲界、无色界)的一百一十二种烦恼,弃除烦恼即为体验“空”之本性的过程。见道又可细分为十六位,称为“十六智忍”。到达见道的修习者即被称为“圣者”。
4、修道
初次体验“空”之本性后,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根据各自的观想方式,反复观想以证得“空”之显现,及至于观想到在修道阶段使已身从诸烦恼中解脱。这种观修称为九品修道第一种之上品。九品修道分下品修道三品、中品修道三品,上品修道三品这九品。每品皆修断一种烦恼一种烦恼,称九品修断。
九品修道的最后一品称为“如金刚三摩地”及第这一品,修习之静如同坚实、稳固、辉煌之金刚石。
5、无学道
九品修道修到最后一品,“如金刚三摩地”并证得断证即入无学道。无论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获阿罗汉位(包括声闻阿罗汉和独觉阿罗汉)。这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成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