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萨埵"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略称"菩萨"。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过去还译为开士、始士、超士、无双、法臣、大圣、大士等。所以人们常称菩萨为"大士"。
∵在佛教修行的果位上,佛最高,佛的意思是“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佛(觉者)三项俱全。菩萨的果位稍低,"在修证上缺"觉"的最后一项,罗汉的果位更低,缺"觉"的后两项,而凡夫俗子则三项皆无。
∵佛教徒的最终目标、最高理想就是通过修行最终涅磐成佛。
∵通过什么途径、何种方法修行成佛呢?在佛教中有不同的说法,小乘佛教只修罗汉行,大乘佛教则修菩萨行,小乘、大乘是佛教中的两大基本派别,小乘是梵文Hinayana的意译,音译为"希那衍那"。大乘是梵文Mahayan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衍那"。"希那"是"小"的意思,“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即指"乘载"、"道路",小乘的主要经典是《阿含经》,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衣灭智",证得阿罗汉为最高目标。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属于南传佛教,但他们拒绝"小乘"的称号,自称"上座部佛教"。
∵公元l世纪左右,大乘在即度兴起,大乘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磐的彼岸而成就佛果,因而自称"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
∵大乘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大乘的经典主要有《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的菩萨行认为凡人要修菩萨行成佛,要经过十位、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妙觉共四十二个价位,需转身历劫多次,达到"等觉"位,便是等同于菩萨,"妙觉"则就是佛了。据说释迦牟尼还没有成佛时,便自称菩萨。
∵菩萨,按佛经的解释,归纳起来有如下含义,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之人。菩萨的职责是用佛的宗旨和教义,解救苦海中的芸芸众生,将他们渡到极乐世界去。
∵菩萨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修行到“等觉"位,在佛经中有名号的菩萨,这类菩萨在四十二个阶位上;已修到了四十一价位,如“四大菩萨"、"八大菩萨"、"十二圆觉菩萨"等;
∵另一类属"十圣位"的无名号的小菩萨,以供养菩萨的身份出现,常以组画的形象画在佛寺大殿的墙壁上,也有单独的"等觉菩萨"像。
∵菩萨的形像和佛一样,讲究“相好"、"服饰"、”、“手印"、"量度"等方面的配合。菩萨的形像一般都是慈祥柔丽,与佛像的庄严肃穆不同。菩萨的装束,按佛经的说法,即可出家穿僧衣,也可在家着俗装。在中国的佛像中,菩萨穿僧夜的较少,唐代以来,菩萨的装束就基本定型了,一般面作文相,显出慈祥柔丽的容貌。但因佛经中说菩萨是“善男子”出身,故有时又在菩萨柔丽的面庞上画蝌蚪形的小髭。脸形圆民眉细弯,凤目微张,樱桃小口。高譬或垂鬟髻,戴宝冠。肤肌润泽晶莹。上身穿天衣袒胸,截顶饰、缨珞、臂钏。腰身纤细,羊肠锦裙贴体,两足丰圆。这种体态装束,与唐代妇女的装束和当时的审美观是高度二致的,反映出汉文化对佛教的浸染和改造。这种菩萨造型,一直延续到今天。
∵菩萨的量度,一般是佛的身高的十分之九,天神为十分之入,高僧是十分之七,小鬼则是十分之六逐等下降。最简明的标志是佛不戴帽子,头顶布满小而弯曲的螺髻;菩萨常戴莲花宝冠;而罗汉却同剃发的和尚差不多了。
∵菩萨一般都是佛的胁侍,三位一组,称为"一佛二菩萨"。如"华严三圣",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胁侍女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东方三圣",居中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左胁侍为观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在佛的近侧,还可见到作单腿跪姿或弓身立姿的两个一组左右侍奉的菩萨,这类菩萨多无名号,统称为"供养菩萨"。有时按其手势,分为献花菩萨、献香菩萨、乐音菩萨和膜拜菩萨等。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