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德与和谐世界
主题词:佛教道德∵∵和谐世界
内容提要:本人提出佛教道德特质,是重在发挥人类本具的道德因素,契合佛教根本思想的缘起因果法则,引导人们遵守五戒十善的生活正行,是可以为谐的世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今天非常荣幸的参加世界佛教论坛,目睹这隆重而庄严的盛况,令我感觉尤如佛陀再世,
海会云集,于慈悲观音道场,共商世界佛教大计,共谋世界和平发展之路。文明的中国,正处在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良好势态中,中央***英明睿智,提出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
会的政策方针,这是文明的自觉,心灵呼唤!
二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佛陀,以其真实的智慧,彻底的悲心,向众生昭示了世界的实相。
时光流逝到今天,人类已进入世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时代,尽管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经济财实巨大增长,物质生活普遍繁荣;但是人类社会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精神空虚,
信仰缺乏,道德沧丧,国家纷争,民族矛盾,其至恐怖事件,局部战争,频频发生,整个人类面
临着种种危机和深重灾难,我们佛教应当发挥佛陀智慧、慈悲、平等的爱心,帮助人类净化心灵
的世界,用佛教道德观,启示人们的规范行为,团结共同的力量,建设人类和乐共生的平安世界。
一、∵人本平等的思想基础
宗教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道德也是人类道德的要源,不同的民族,不同
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宗教,每一宗教都有各自的道德规范。但是世界上诸多宗教,无论是一
神教、多神教,其道德观念都是以神为格,提倡神主宰一切,人类只有事奉神,体贴神的意志,
以求得神的救护,而到达上升天国为终极目的。佛教虽是一种宗教形式的存在,但是一种理智而
德行的宗教,与其它宗教有其本质的不同,佛陀主张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类由
于分工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职业身份,人生的价值依据各自善恶行为而论高低,否定宇宙间主宰
神的存在,人类可以作自己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并重视人身的获取,珍惜人生的难得,鼓励
人生向上,在一切有情生命现象中,唯有人类可能探索真理,获得智慧,成就解脱,所以佛法虽
以救度一切有情众生而以人类为重本,近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提出佛在人间,建立契理契机的人
间佛教思想,成为现代社会全球佛教弘所发展的基本模式。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德行的宗教,富有完整而严密道德体系,佛的说教就是全面提升人类
品质,净化人心,升华人格,而达到圆满的诸佛境界。
佛教认为人类遵行道德,建立道德规范的意义,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源于人类具有道
德的心理因素——惭愧之心,佛说惭愧之心人人皆有,它是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差别所在,是人之
所以为人的基本特点,什么是惭愧呢?惭者惭自、以崇重贤善为性,愧者愧他,以轻拒暴恶为性;
惭是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生起一种羞耻的心理,愧是见到他人良好道德,有愧疚不如的感受,这
是一种厌恶向善的愿欲,是一种道德向的自觉。做为人类,就有做人的标准,尽到做人的本份,
每个人都愿做一个有人格品德的人,人类有了这倾向于善的惭愧之心,犯有错误的人可以改过自
新,纵使穷凶极恶的人,遇到善化因缘指点也可能有良心良知的发现,而良善之人因此而更会不
断的向善向上向往光明。
人类有了自觉自律的道德愿欲,在应有的人群关系中,于人就会尊重道德贤善,于社会就
能遵守社会公德,进面推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增进相互之
间的和谐友善。这种惭愧向善的道德倾向,还要在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大众中,听闻正法,
学习增上,励行合情合理的规范行为,以求得不断的增长完善,达到圆满的道德境界。佛教中有
诸多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五戒、十善,三学、六度,四摄、
八正道等德修养方法,以涅磐作为最高道德理想境界。所以佛教的道德价值、重于自觉自律、
重于自身需要,是符合人性化的道德观,在当今多元文明进步社会中,是容易为人类所接受的。
有佛教道德的善化引导人类,遵行道德规范,提升优良品德,是实现幸福人生的根本保证。
二、∵缘起因果的理论依据
佛教道德观,是以缘起因果为依据,从缘卢因果律中实现道德行为的价值。缘起是佛教的
根本理论,是佛陀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觉悟真理——
就是缘起实相。这缘起的实相,佛陀说它是“法性法尔”、“非佛作,亦非余人作”的本业如此,
它是具有普遍性的自然法则。佛陀缘起的智慧告诉我们,认识到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各种
因缘条件和合而产生,人类的生存不是独立的存在,需要衣食住行种种条件,生命才得以延续,
人类世界如果遵行此法则而生活,就会得到和谐与安祥,违背法则就将得到法则的惩罚,带来痛
痛苦和灾难。缘起法相呈现于人类行为中,就有善恶因果的必然关系。善行得善果,恶行有恶报
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烦恼、痛苦是共通的,每当你生起睦怒、仇视、敌意等不净的负面心态时,
内心世界一定是痛苦的,它不是中国人痛苦,美中人不痛苦,痛苦就是痛苦,也不会有人生心睦
怒而是快乐的;如果生起善意、慈悲、爱心时,你的心当下就会体验到清净、和谐、安乐,就是
当下,此时此地,你不用等待,不是死后才获得,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经验,佛经上告诉
人们:“人都畏惧痛苦,都热爱生活,记住你与他们一样。”当人热心帮助贫困,布施财物,就会
得到受施者的感激,得到别人的称誉;那此试图发财,不去行善积德,布施播种,甚至以贪污、
抢劫为手段,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终将得到应有的结果。因此,佛教的善行和利益是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关系的,佛教缘起因果律,可以帮助人类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果关系,还需要透过三世因果和生命的延续来分析,因果是连续的,人的善恶行为不仅
影响现在,还会波及到将来,往往人们因为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看不到过去与未来,而怀疑因
果的真实性,只注重眼前利益,以暂时的得失来决定自己行为价值,导致现代社会“文明竞争”
诸多问题,如果人人能深信因果的必然性,善行得乐果,恶行得苦报;人人都会趋善避恶,勇于
做善,不愿造恶。佛教的善恶因果观,是值的普遍宣传教育的,让人人都能遵守因果的法则,对
提高人类的文明,社会的稳定都会有良好的帮助促进作用。
佛教的缘起因果律中,还揭示了世界的无常性、无我性,一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
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自身的存在,需要多缘多力的助成,同时各自的行为,又在影响他人
与社会,故此自利与利他,个人与集体都是一体发展,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互
为缘起,息息相关。众生因为无知无明,不解缘起因果法则,视自己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处处从
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人都要服从于自我的价值标准,将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和社会之
上,所以科技发展步上月球,但杀、盗、淫、妄等种种罪恶,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有增无减,
面对社会的现状,我们佛教有责任弘扬佛法缘起因果思想,将佛陀的智慧分享给全人类有缘的众
生。
三、∵五戒十善的实践行为
在广大无边的佛法中,落实到具体的身心行为上,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五戒十善,十善
即十种善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睦,不邪
见,这十种善行包括我们身口意三业行为,其中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体方面的善行,不妄语、
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语言的善行,不贪、不睦、不邪见是思想上的善行,十善是指导我们
的身心行为,止恶向善,励力修善,佛教把十善作为人类基本的道德标准。人们善恶行为的发生,
都根源于内在的起心动念,如一个人作恶杀人,首先是因为内心起了贪欲或睦怒,而后造作杀人
行为,犯罪的杀人行为,实际上先伤害自己再伤害别人,故贪、睦、邪见的心念,佛法也列入恶
行之中。十种善行是以意念为先导,佛法的道德修养,不仅是规范行为,更是净化心性。所以佛
经中处处指归“心净从生净,心净国土净”。
五戒,是佛教戒律,也就是道德规范,守持戒律,就是过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五戒是制
约人们身体的恶业行为,具体内容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它与儒家的
五常,仁、义、礼、智、信有相似之处,不杀生就是不杀害有情生命,尊重生命,以培养内心的
慈悲情怀,减少世界上的杀戳现象;不盗就是不偷取别人的所有,相安无事,和睦相处;不邪淫
即不侵犯他人的妻女,保持家庭和谐稳定;不妄语即不说欺骗别人的话,相互真实守信,不饮酒
是不让自己心性迷乱,避免非理犯罪行为发生,这看似简单朴实的生活教诫,却是千百年来古圣
先贤总结出来的智慧之学,道德之见,值得人们永久去学习奉行的。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应当奉行五戒十善的正行,努力尝试过道德的
生活,祈愿世界人类,建立这种和谐的生活信条:“这了自己的利益,我要过道德的生活;为了社
会的利益,我要过道德的生活;为了世界的和平,我也必须过道德的生”。
我相信,用佛陀伟大的智慧和慈悲,有世界佛教同仁的真诚和愿力,努力弥扬佛教的道德
思想,驱散人类心中的无明和黑暗,一定能实现,共同期望的“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
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让我们精进努力吧。谢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