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解脱知见
王文雄∵(王建理指导)
一∵解脱与解脱知见
二乘圣者与菩萨,从证悟而得的解脱,还有不圆满处。如犯罪的,手足被杻械束缚久了,一旦解脱下来,手足的动作,总有点不自在。二乘圣者,虽断尽烦恼而证解脱,但烦恼的习气,还时时发现,这种习气,虽不碍于生死解脱,不碍于心地自在,而到底还是一种缺点。因为无始来的烦恼,多而且重,深刻影响于身心。所以虽由智慧而破除了烦恼,身心仍不免遗剩有过去烦恼的惯习性。这种惯习性,就是习气。声闻圣者有这种习气,事例很多,如阿那律的时常骂人,大迦叶的闻歌起舞等。这些习气,菩萨已能分分的销除,但须证得佛果,才能纯净。烦恼与习气销尽,必须以解脱知见发菩提心无止境的行菩萨道才能到达究竟圆满的解脱境地──∵佛地,入佛知见。经说五分法身,以五种功德法成就佛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学佛首要目的在求解脱,但这是基础,更进一步要入世行菩萨道度一切众生如法华经说,佛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即有二项目的,其一为求解脱,其二为行菩萨道度行他一切众生,转识成智,烦恼即菩提.,解脱自己只是行三百由旬,必须再向前至五百由旬方如宝所,方能成佛。∵
二∵从生死了解解脱知见∵
(一)、身心和合?死生相续:要了解涅盘,最好从生死说起。若不明白生死,也就不会理解涅盘。∵因为涅盘是消散了,安乐了的意义,而消解的就是生死;生死是苦,所以超生死的是乐,这像∵光明是黑暗的反面一样。那什么是生死呢?例如人,从入母胎,出生,长大,由壮而老,末了∵是死:这就是生死的现象。生死有什么问题呢?因为人并不是死了就完事的。佛法的根本信念∵,是:我们是有情识的有情体,生了会死,而死了并不等于没有,死了还是要生的。现在这一∵生,也是从过去的死而来的。无始以来,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直在如此的生死死生的无限∵延续中。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没落,落而又起,起而又落一样。本来,凡是宗教,都有∵来生的信仰,信仰死了还有。如死了就没有的话,就根本不成其为宗教。如天主、耶稣教等,∵说人死了,不是生天国,就是落地狱。可是他们只说未来有,不说过去有。佛法则从死后有生∵,了解到生前有死,一直是生死死生的无限延续。这样的死生相续,死生就成为问题了。好像∵一个国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乱极则治,治而复乱。有史以来,一直是这样,永久这样下∵去,真是太无意义,应该有永久的治平,一治永治而不再纷乱才好。这样,我国就有大同的思∵想。我们每一个有情,也是这样。生在这个世间,为了物质的占有,享受,常常是求之不得。∵人与人在一起,有种种恩怨,是是非非,也引起苦痛。身体会生病,会衰老,最后是死。人在∵这从生而死的过程中,种种痛苦,没法解免得了。如死了就什么没有的话,倒也罢了,可是事∵实并不如此,此生死了,死了有生。而且,有时生到天国,好像快乐些,不久又堕落下来,还∵到人间,或者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去。这样的升了又堕,堕了又升,叫你无可奈何的,一∵生又一生的受苦下去,简直没个了局。这真成为大问题了!∵
人在世间,或是有钱的,有权势的,有着作的,有发明的,受到人的恭敬,尊重,过着良好的生∵活。在这得意时,满以为人生是顶理想的。可是时间过去,富的变贫了,权力丧失了,言论成为∵陈腐,发明又有新的来代替了。自以为满意的人生,成为幻灭,陷于空虚的痛苦中。在这样的生∵死延续过程中,就发生一种要求,要得到永远的自由,永恒的安乐。这与要求天下大同,永久太∵平一样。∵
人是多数怕死的,其实死有什么可怕?怕的是死了又生,生了还是苦,或者更苦,才是无可奈何∵的事。宗教都有此同一心境,惟有儒者,对此不加重视,所以没有引起生死问题(儒者是不成为∵宗教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死后,就这样的不了了之。佛教深刻的注意到此∵,那怎样去解决呢?要从人生是苦认识起。应该知道,病痛是苦,健康也一样是苦。事业失败时∵是苦,富贵在手时,也一样是苦。不但人间是苦,地狱是苦,就是神教徒仰望的天国,也还是苦∵。因为生天还会堕落人间及地狱,没有解除了堕落的可能性。如国家治平了,随时会成为变乱,∵因为变乱的可能性,始终未曾解决。健康还会衰老,富贵会成为贫贱。人生的本质,是含有苦痛∵因素的,不能保持永恒的。所以生死的延续过程,始终是苦苦乐乐,哭哭笑笑。这个身心和合,∵死生相续的自己,就是真正的苦恼。∵
一般宗教,多数把人分为肉体与灵魂。以为人死了,肉体坏了,而灵魂是永恒的,还是那样的,∵或者生到天上。不但多数的神教这样说,甚至佛教的通俗说,也有类同此说的。一般的灵魂,印∵度有一特殊术语,叫做“我”。认为这本来是自由的,安乐的,不知怎的(当然各有各的解说)∵,成为世间的苦痛有情,像囚在监牢里似的。能脱出这苦难的尘世,就回复自在与安乐,这都是∵外道的想法。但一般都作此想:若没有我,谁在生死轮回受苦呢?又是谁了生死呢?但佛法不作∵此说,不承认有此常恒安乐的自我。反认为这种自我的执见,自我的爱染,正是生死苦恼的根源∵。“无我”,这是佛法异于一切宗教的特色。神教的幻想产物──我,灵,经科学考验,解剖分∵析,都是无法得到的。所以佛但说身心和合,和合的相续的身心,经佛的智慧观察起来,不是别∵的,只是五蕴,或说六界,或说六处。总之,无非身心的综合活动,形成个体的假我而己。因此∵,佛法不像外道那样,宣说真我、常我,而说:“但见于法,不见于我”。结胎出生,只是身心∵综合活动的开始。到死了,旧的组合解体,又有新的组合自体活动开始。前生与后世的死生相续∵,即是身心的和合活动。∵
(二)、报由业感?业从惑起:这是佛教一切学派所公认的事理。众生在从生到死的一生中,在家庭∵,在社会,为国家,做的事,说的话,真是不计其数。这些身体的活动,语言的表达,都由∵善性恶性的内心所推动,都会留下一种或善或恶的力量,叫做业,深深的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中保存着,深切的影响自己,决定自己,这是大家可以体验到的,如前天做了一件好事,一∵想起来,就会身心愉快。事情虽已过去,影响仍然存在,作了恶事,也是一样。他会内心痛∵苦,好像大石压在心头,坐卧不宁。甚至不经意所作的,虽然力量极微,也会留存力量。如∵故意而作的,则成善业恶业,影响力更大。恶业,现生能障碍我们向善,如加入了黑社会,∵就会受他控制,不容易离开他,走上自新的路。这种恶力量,一直支配自己,死了会受到恶∵业所感的恶果。善业,现生能抗拒恶力量,引发我们向善,将来会因善行而得乐果。行善有∵善、乐的结果,作恶有恶、苦的结果。这是一定的。平常人都劝人行善止恶,但为什么要行∵善呢?一般人总是以为:做好事或坏事,是会影响家庭,社会,国家的。这当然是对的,但∵影响最深切的,还是我们自己。如人类,有聪明也有愚痴;有强健也有病弱;对人有有缘或∵无缘;做事有顺利或乖逆:人生千差万别的遭遇,都由于过去的(或是今生以前所作的)业∵力所感,所以说“报由业感”。这个问题,只有佛才能彻底的说明他,解决他,神教者是无∵能说明的。有人拉了一个生来就瞎了眼的人,来到耶稣的面前,问:“为什么这个人生下来∵就是瞎子呢?是谁的罪呀?他也是从上帝那里来的,为什么别人的眼睛明亮,而上帝却使他∵瞎眼呢”?这个问题,在神教中,原是不可能解答的。好在耶稣也还聪明,他说:“这不过∵上帝要在他身上,表现他的大能及权威吧了”!他随手摸了瞎眼一下,眼睛便明亮了。当时∵,好多人赞美神,相信神的权威。其实,这一问题,根本不曾解决。现在世界上,千千万万∵生来就瞎了眼的,到底为了什么?也是为了显现上帝的权威吗?假使这千千万万的生盲,死∵了也还没有得到医治,而是上帝的意思,那上帝是最极残酷的暴君了。像这些,唯有佛法的∵“报由业感”,才能解答问题。换句话说:一生一生所感受的,都从前生的善恶业力所招感∵。今生作了善恶业,又会感来生的苦乐果。依着业力的影响,众生便无休止的,一生又一生∵,受着不同的果报。自作自受,无关于神的赏罚?∵
生死果报,既由业力而来,那么想解了生死,大家也许以为:把业力取消了∵就得。可是,业是不∵能取消(可以减少他的影响力)的,也是不必取消的。佛说:业从惑起,所以断除了惑,生死就∵解脱了。什么是惑?惑是烦恼的别名,就是内心种种不正当的,不清净的分子。有人以为:作恶∵业,从贪,嗔,痴,慢等烦恼所引发,可以说业从惑──烦恼而起。我们整天为国家,为民众服∵务,这些善业,那里也从烦恼起呢?不知道,这还是离不了烦恼。烦恼的根本,是(人无我愚)∵“我见”。作善作恶,一般人都是为我而作:为我的生活;为我的财富,健康;为我的名誉,权∵力;为我的家;为我的民族,国家:一切都以我为前提,以我为中心。如不是为了我的,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不但作恶事,是由烦恼所引起;即使作善事,也还是离不了烦恼。从烦恼而来的善∵事业,是不彻底的,可以变质的,可以演变而成为恶的。例如办慈善事业,当然是善的。可是为∵了“我的”,见到别人办的同一慈善事业,就会竞争,甚至有意无意的破坏他。好的事情,要由∵我来做,别人做,就不表同情,或者破坏他。这样,好的事情,由于有“我见”在作祟,不是偏∵执自己的意见,就是偏重自己的利益,结果变坏了。为了我的家,我的国,我的教,处处从我出∵发。不能说没有一些好的,但是与烦恼杂染相应,有时会演变得害尽世人。如西方神教徒的宗教∵战争之类。所以,一般人的活动,善的恶的,都不离“自我”的推动力,都是不离烦恼。这样,∵善的感乐果,恶的就感苦果。在身心的动作时,一切都为着我,一切都拉来摄属于我,最好听我∵的意见,受我的支配──这就是“我见”的表现。我的意义是“主宰”:主是一切由我作主,宰∵是一切由我支配。我,便是生死的根源,罪恶的根源。我见,像一种凝聚的力量,使一切人,事∵,社会,国家,都无不通过我见,而构成关系,而集合于一(有集合,就有分散,有我也就有人∵了)。有此我见,形成一种向心力,起着凝聚集合作用。每一众生的身心,不论人或动物,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个的个体呢?就是因为有了我见,所作的善业或恶业,受我见的影响,摄引,凝聚∵,招感为有异于其他的个体。如青年男女,结合为一个家庭。后来意见不和,闹翻了,便离婚。∵可是,一遇到因缘,又结合组织新的家庭。为什么离了又合?这由于自身的要求,为了自我而吸∵引对方的集合力。众生的个体也如此:老了,死了,身心组合破坏了。但由于我(见与爱)的欲∵求,引发以我见为本的善恶业力,又感得一新的身心组合,新的个体。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的永∵远延续下去。假使没有这我见的集合力,就能解脱这生死不断的现象。阿罗汉,佛,是已经了脱∵生死的。但他们在生时,与常人一样,说话,做事,有种种的活动。他们的行业是善的(佛是纯∵善的),但他们的善行,并不会成为招感生死的业力。为什么呢?因为圣者不像我们以“我见”∵为中心,会集成一个个体,一个破坏了,又要求个体的延续。圣者的我见,已经破除了,通达无∵我,所以一了百了,从此了脱生死。一切人在现实的身心世界中,永远是颠倒的,都有自我永恒∵的要求(无常计常,无我执我),好像自己是不会死的。等到死到头来,还要求延续,求未来的∵存在(这叫“后有爱”),所以死了,便依善恶业力去感果。如善业有力的,此后感得好果;恶∵业力强的,就感苦果。所以,未能了生死的,还是多作善业,比较妥当。总之,死生由业,业由∵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我见。我见不破,生死问题永远不能解决。∵
三∵解脱知见是大乘佛法,成佛种子∵
(一)凡夫心境,距离圣境太远了,无法推测,也不易说明。但世人愚痴,总是要作多余的诘问。所∵以,佛曾因弟子所问而说过譬喻。佛拿着一个火,手一挥动,火就息灭了。佛问弟子:火到那∵里去呢?这不能说火是什么情形,也不能说火到那里去了。生死灭了,证入涅盘,要问是什么∵样子,到什么地方去,也与火灭了一样的不可说明。再说一个经中常说的譬喻吧!因冷气而结∵水成冰,有大冰山,小冰块,什么情形都有,各各差别。这像众生从无始以来,各有烦恼,各∵各业感,各各苦果,也是各各差别不一。冷气消除了,冰便溶化为水而归于大海。这如发心修∵行的,断烦恼,解脱生死苦果而入涅盘一样。这时候,如问,冰到那里去了,现在那块冰是什∵么样子,那是多余的戏论。既已溶化,不能再想像过去的个体;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无在无不在”。解脱生死而证入涅盘,也是这样,不能再以旧有的个体去想像他。有些人∵,总觉得入涅盘以后,还是一个个的,还是会跑会说的,不过奇妙的很而已。这只是把小我的∵个体去推想涅盘,根本不对!如说某人入涅盘,是可以的;以为入涅盘后,仍是一个个的,便∵成大错。如说黄河的水,长江的水,流到海里,是可以这样的。但在流入大海以后,如还想分∵别:那是黄河水,那是长江水,这岂非笑话。众生为什么在生死海中,不能彻底解脱?就因为∵以我为中心,执着一个个的个体为自我,总是畏惧没有我,总要有个我才好。因此,永远成为∵个体的小我,一切苦痛就跟着来了,得了涅盘的,如大小冰块的溶入于大海,岂可再分别是什∵么样子!到达涅盘,便是融然一味,平等平等。经上说:“灭者即是不可量”。涅盘(灭)是∵无分量的,无数量的,无时量与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别,不能想作世间事物:一个∵个的,有分量,有方所,有多少。从前,印度有一位外道,见人死了,会说:某人生天,某人∵生人间,某人堕地狱。但一位阿罗汉入灭了,外道看来看去,再也看不出,不知道现在什么地∵方。这是说明了:入了涅盘,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无所在,也无所不在的。我们没有证∵得涅盘,总是把自我个体看为实在,处处从自我出发。听到消除了自我的涅盘,反而恐怖起来∵。所以理解涅盘是最困难的,难在不能用我及有关我的事物去拟想,而人人都透过我见去拟想∵他,怎么也不对,入了涅盘,身心都泯寂了。泯,灭,寂,意思都相近。这并非说毁灭了,而∵是慧证法性,销解了相对的个体性,与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脱味。∵小乘的修学者,做到生死解脱了,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也再不起什么作用了。这是小乘者∵的涅盘观,大乘却有更进一步的内容。这可分两点来说:一、约体证的现(相)实(性)一味说∵:声闻者证入法性平等时,离一切相。虽也知道法性是不离一切相的,但在证见时,不见一切相∵,惟是一味平等法性。所以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声闻学者的生死涅盘差别论,性相∵差别论,都是依据古代圣者的这种体验报告而推论出来。但大乘修学者的深悟,在证入一切法性∵时,虽也是不见一切相(三乘同入一法性;真见道),但深知这性相的不相离。由此进修,等到∵证悟极深时,现见法性离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现。这种空有无碍的等观,称为中道;∵或称之为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由于体证到此,所以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依据∵这种体证的境地,安立教说,所以是性相不二论,生死涅盘无差别论。在修行的过程中,证到了∵这,名为安住“无住涅盘”,能不厌生死,不着涅盘,这是小乘证悟所不能及的。但大小的涅盘∵,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证的涅盘(法性)中,更进一层,了解解脱知见,行菩萨∵道度行他一切众生,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成就佛道∵
(二)、约修持的悲愿无尽说:小乘者的证入涅盘,所以(暂时)不起作用,除了但证空性,不见中∵道而外,也因为他们在修持时,缺乏了广泛的慈悲心。像游泳的人,如发生了危险,那不想∵救人的,只要自己爬到岸上休息,便觉得没事,更不关心他人的死活。有些想救人的,自己∵到了岸,见别人还在危险中,便奋不顾身,再跳进水里去,把别人拉到岸上来。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大慈悲,有大愿力,发心救度一切众生。所以自己证悟了,还是不断的救度众∵生。在为人利他所受的苦难,菩萨觉得是:无上的安慰,最大的喜乐,没有比这更幸福了。∵由于菩萨悲愿力的熏发,到了成佛,虽圆满的证入涅盘,但度生无尽的悲愿,成为不动本际∵而起妙用的动力,无尽期的救度众生,这就大大不同于小乘者的见地了。但圆满成佛以后,∵救度众生,不再像众生一样,救此就不救彼,在彼就不在此。佛的涅盘,是无在无不在的,∵是随众生的善根力所感而起应化的──现身,说法等。佛涅盘是有感必应,自然起用,不用∵作意与功力的。佛般涅盘,像日光的遍照一切一样,一个个的众生,像一所所的房屋。有方∵窗,光射进来,就有方光;有圆孔,光射进来,就有圆光。光是无所谓方圆的。所以,现一∵切身,说一切法,都是随众生的机感而现的。如释迦佛的在此土诞生,出家,成佛,说法,∵入涅盘,都是应化身;圆证涅盘的佛,是早己证法身了。因此,如想像圆证涅盘的佛,是一∵个个的,在这里在那里的,是寿长寿短的,便不能了知大乘涅盘的真义,不知应化身的真义∵了。必须放弃小我个体的观念,才有悟解证入涅盘的可能。涅盘,是没有人与我等种种分别∵。所以了解涅盘,非从生死苦果,即小我个体的消散去了解不可。入了涅盘,如说永恒,这∵即是永恒,因为一切圆满,不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也就不会变了。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最安乐;永无苦痛,而不是相对的福乐了。要说自由,这是最自由,是毫无牵累与挂碍∵的。没有一丝毫的染污,是最清净了。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盘为“常乐我净”。这里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他。否则,永远在我见中打转,永无解∵脱的可能。以凡夫心去设想涅盘,原是难以恰当的。所以佛的教说,多用烘云托月的遮显法∵,以否定的词句去表示他,如说:不生不灭,空,离,寂,灭等。可是众生是愚痴的,是执∵我的,多数是害怕涅盘的(因为无我了);也有不满意涅盘,以为是消极的。纯正而真实的∵佛法,众生颠倒,可能会疑谤的,真是没法的事。好在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为了这种深深执∵我的众生,又作另一说明。∵
四∵结说∵
要成佛,了生死是个大问题,而问题全由我执而来,所以要了生死,必须空去我见,无我才能不∵相障碍,达到究竟的涅盘。凡圣的分别,就在执我与无我。圣者通达无我,所以处处无碍,一切∵自在。凡夫执我,所以触处成障,入了涅盘,无牵制,无冲突,无迫害,无苦痛,一切是永恒,∵安乐,自在,清净。而这一切,都从了解无常苦空无我中来。∵
解脱知见,如苦痛的消散,无分别,无分量,寂静,平等,这在大小乘中,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无我观中,消除个我的对立而说明的。而大乘的特色,主要在悲智一如的净德,随感而应。∵
解脱知见,是法华经方便品所说的悟入佛之知见,是离一切相的。要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实现永∵恒的平等与自由,必须从行菩萨道中,透过无我的深慧去得来。∵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