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时日本佛教的背景情况

日本古代文化的进步,多依赖东方外来文化的推动,而佛教文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历若于世纪译经的历中而中国化。由此,佛教继续东渐,于6世纪中叶经朝鲜传列日本,在日本形成了比在中国更大、更持久的影响。

钦明天皇13年(552),百济王遣使赠送金铜佛像、经论及幡盖等物,表赞佛法的功德。据说在日本朝廷内部引起争论,物部氏主张排斥,苏我氏主张接受。于是,苏我氏呈领了佛像、经文等,以向原自己的住宅为佛寺,开始崇奉佛教,这是佛教日本传播之始。

但是,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之功,应首推推古朝的圣德太子(574-622)。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第二条明文规定:“笃敬二宝。二宝者佛法憎也,则四生之终归、万化之极宗,何世何人,非贵是法?人鲜尤恶,能教从之,其不归三宝,何以票枉?”他又律法隆寺,作为研究佛教学问的场所;建四天王寺,以经营感化、救济、养老、治病等社会事业。佛教因此而开始兴盛。但当时一般信佛教的人,并不是在追求解脱的意义上领悟佛理,而是从传统的祭神信仰出发,把佛当作同样可以带给现世平安幸福的“异国之神”加以崇拜。圣德太子本人却是例外,他潜心研究过佛教教义,据说还撰有《法华经》、《维摩经》、《胜鬘经》的《三经义疏》。在天寿国绣帐的铭文中,记载着太子说的一句话:“世间虚假,唯佛是真。”一可见他已领会了佛教出世主义的本意。然而,圣德太子并未着力宣扬佛教的出世意义。从《十七条宪法》中可以看出,他提倡佛教,目的是在于“惩恶劝善”,维护国家的现实利益,强调在世俗生活中实践真理、肯定现实社会的一切善行。

自圣德太子之后,日本朝廷大力提倡佛教。天武天皇(673—686)曾下令全国普建佛堂,置佛像,藏经卷,进行拜佛仪式,并遣使到诸国讲《金光明经》、《仁王经》。持统天皇8年(694),又向诸国送置《金光明经》100部,令每年正月上旬必读,以为恒例。圣武天皇(724—749)更令诸国建国分寺、国分尼寺。在奈良建东大寺,供奉卢舍那大佛,统辖国分寺;又建大和法华寺,统辖国分尼寺。连万乘之君的天皇,也亲临东大寺,跪伏于大佛之前,自称“三宝之奴”,其狂热程度可想而知。至此,日本国遂变成一个堂堂皇皇的佛教国家。

此时,佛教虽在日本盛行,但一般人并不了解佛教的真谛,他们只把智慧佛、慈悲佛当作外国诸神而顶礼膜拜,相信佛能施予功德,助人排忧除疾,与日本的多神信仰并不发生矛盾,至于佛教高超的教理、艰深的哲学,他们则全然无知,在飞鸟、奈良时代(593—794),朝廷提倡佛教,目的在佛教的灵光“镇护国家”。所以,佛教与政治联系十分密切,政教不分,***任命官吏,掌握整个佛教界,僧侣非但不能自由布道,且具有准官僚身分,其行动受到法律的严厉的束,不经***认可,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家。

当时,从大陆传去的三论、成实、俱舍、法相、律、华严六个宗派(后世称南都六宗)、只是在大寺院内进行研究,是学僧们的书斋学问,与现实生活中的信仰几无关系。这时的所谓“宗”、并没有依信仰不同而分成教团,只是表示研究的内容不同。因此,寺院不是专属某“宗”,同一个寺院可以有几宗杂居,混合研究,一个人也可以兼学几宗,信仰上的宗派还没有产生。伴随着与大陆的交流,唐代的一切经差不多都传到了日本,但这大量的经、论、律,只是停留在咒术式的反复诵读上。内容的研究,也多是为朝廷举办法会时提供讲好的材料,没有进行真正的理论研究。

(选自李纯武、寿纪瑜等编着:《简明世界通史》(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