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三时

朗明

“三时”指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关于人间佛教的思想,溯源自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再由***印顺导师加以继承和发展,而于当今佛教界备受关注和响应,无论是一脉同根的海峡对岸,还是几经波折的大陆此岸,甚至包括东南亚的毗邻国土,人间佛教方兴未艾。它已成为当今佛教界的一面旗帜,有人说二十一世纪佛教又将兴盛一千年,如果是这样,那么能引国人走向辉煌的,舍人间佛教而其谁?

之所以如此肯定人间佛教,乃有其深厚的理由,且从三时而论之。∵

一、佛陀时代

诸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乃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句源自《法华经》的话,全盘道出释迦如来应化世间的根本目的,那么,何为佛之知见呢?佛者,觉也!灵觉之性,人皆有之,甚至说一切众生皆有此觉性,只不过在于迷障之深重的区别罢了,但在人天六道之中,人是最灵性的。最堪以教化,最聪明勇记,关于这一点,佛在各类经中常为提起,常是告诫我们“人身难得”“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佛在人间,说法在人间,入灭也在人间,一样经历生老病死,一样经历家国人生。所以,这样的身教和言教,已奠定了佛法从古以来都是以人为本来展开的,人间佛教名正言顺。在整个佛法中之所以提到天神鬼趣,及三生数世,只是因为佛法中根本义为“缘起”,佛陀以其如实广大的智慧彻证诸法真实相,指出一切事物皆为众缘和合,绝不可鼠目偏狭地只局限于现时现地,当知时间上有三时相续,空间上有六道轮转,生命是如此地复杂,因果却又是丝毫的不爽。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更由此归纳出“一念三千”“一法界中含十法界”的法义。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佛陀之本义乃是广说三世来指导现世,广说六道来∵指导人间,正因为时空是如此的相关相缘,所以我们只要圆满一法界,就是圆满了十法界。只要注重于现世今生,那么自然能影响于其他空间和时间,以这样的角度去看佛法,何为本何为末就一清二楚了。然而,随着佛法的流传曰广,二千年后的今天,佛教居然被歪曲成鬼神的佛教,来世的佛教,这也难怪太虚大师要奋起疾呼,要还佛教一个本来面目了。

佛陀在世时,其赤足游化,足迹遍布印度当时所有的大小国家,凡佛过处,如风偃草,上至国王宰相,下至平民贱民,皆得平等度脱,他淳淳教化,随机说法,其时亦无所谓大小乘,除千二百五常随众外,其它万千弟子或经行于林间泉下,或奋志于救度人间,佛皆赞许。曾有弟子富楼那欲去度化一区,那里人民多恶少善。佛就以打、骂、赶、杀四种将面临的对待方式来问弟子,能否经受得住,富楼那表示无怨无悔。可见佛陀在世时佛法是多么地注重人间化,救世化。在佛法中,有关佛陀对人伦、国家、政治、医学、财经、军事、文艺等各种人间学理的阐述比比皆是。这些事实都雄辩地说明了佛教乃是人间佛教,这是真正的核心所在。如果一味宣传佛陀上天入地,周围天龙八万,一派虚无飘渺的样子,就容易走入偏门。

二、当代

千年以后,法传东土,佛教以其特有的融和性和契机性,很快被中国民众所接受,并发扬光大,经过一代代高僧的努力,至隋唐时期,佛教空前兴盛,八宗竞出,百花齐放,真可谓是佛教的黄金时期。但所谓盛极必衰,即使是佛教本身,也难逃“成、住、异、灭”的规律。明清以后,教界每况愈下,渐渐的,在中国民众心目中,佛教已成为“事鬼神的宗教”“重死轻生的宗教”“偏重自利的宗教”“追求神异的宗教”。以至于人们见到尊贵的僧宝,居然问的第一句话是∵“是不是恋爱受挫折”“吃不吃肉”,实在令人感到可笑和可悲。这里有历史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宣传的原因等,我认为这是主要原因。∵或许有人不以为然。其实“共业”永远是主流,要想“别业”转成“共业”,仍需天时地利。而对于我们住持佛法的僧人来说,造成这种局面也难辞其咎。至少是不思精进,因循守旧,随业所转,因为翻开佛经,深入经藏就知佛法乃是积极的佛法,人间的佛法,能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佛法。

历史在进步着,三千年的王朝分崩离析时候,终于一位菩萨出现了,在中国佛教急需改头换面时出现了,在中国佛教急需正本清源时出现了,在中国佛教急需一个振臂一呼的人时出现了,他就是太虚大师,大师的出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福音,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乃是中国佛教界重新复兴的一面旗帜。在他之前,即使有部分热血僧青年知道佛法非如当时表面现象看到那样,也莫奈何,不知所措。而大师用人间佛教这个名词即刷清了人们心中的误云,他重新梳理了整个佛法,确定了以大乘为基础,提倡五戒十善以完成人格,改善人生,以大乘行果深入社会民众,修服务众生的菩萨行,摄化众生,实现人间净土的思想。这个思想,立足于人间为本位,又不失佛法导俗趋真的指向。避免了佛法走向神鬼化,消极化和庸俗化的两种极端。又极贴近现实人生。虽源自佛陀本怀,却又能激浊扬清,也使佛教重新恢复了其生机无限的功能。故尔大师说他乃“复古”而非“创新”。但是,没有大师的骊龙探珠,谁又能厘清佛法的本和末呢?没有大师七八百万字的着作,中国佛教又怎么能把握得住佛教未来的走向呢?没有大师理论上的铺垫,又怎能有今日佛教界欣欣向荣的景象呢?

大师最后的改革最终是失败了,这是其历史时机的原因,在其内心,早已了然自己是个先觉者,先驱者,而不一定是个成功者。但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先需要有这样的人物,如其所述——“事实上,我不能去做施设此种僧教育的主持人或者领导人……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们教的人和学的人不能仿效的”其内心是何等的觉知。但他的思想,他的口号,他的实验,对今后佛教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自大师圆寂直至今日,综观两岸佛教界,乃至东南亚佛教界,所走的路几乎都是大师所指出来的,人间佛教已经由理论转化为实际,***佛教的四大山头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诠释着人间佛教,特别是佛光山,提出佛教应以社会化、大众化、现实化、生活化,为四大目标。兴办佛教教育、文化、研究、出版、慈善等等活动,并成立了以在家居士为主的现代化的教团——国际佛光会,组织结构完整,信徒百余万。也带动了***其他寺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弘法活动。其影响遍及全岛。到现在***的民众对佛教的现象早已改观,人人以信佛为荣,太虚大师在天之灵能看到此一景象也当寂光含笑了。在中国大陆,虽然经历了国难曲折,但“文革”后,佛教界就开始进入了恢复振兴的时期。一九八三年中国佛教协会提出了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明确了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三个发展方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多次撰文阐释人间佛教。现代大陆的佛教界正按着佛教协会的方针,切实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为迎来佛教界的又一个黄金时期而努力着。

三、未来

人间佛教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需要我们全体佛教界的有志之士进行深度挖掘和吸收,太虚大师的煌煌七八百万字绝对够我们吸收了,大师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而走不走就是我们的事了,如果说当年明清民国时期的人间佛教未能成功,是因为天时地理不合的话,那么在当今的社会,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重压,政治制度日趋民主,人们心灵日趋活泼的情况下,我们佛教界如果仍然让民众误解我们的话,还在做着一些守旧守残的事情,那这个弘法不力的责任将全部落在僧人头上。如今进入二十一世纪,整个社会日新月异,如果我们还因循守旧吃老黄粮的话,又怎能对得起当年虽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太虚大师呢?所以,每个有识的僧青年,身为佛子,当行佛事,是该我们行动的时候了,就我所能想到的,至少在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也是推行人间佛教所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注重菩提心引发、培养和增长。菩提心者,自觉觉他之心也。佛教为觉悟之教,其最后目的为引领众生同登解脱之门。而决非仅是劝善之教,五戒十善为一切解脱门之基础,却不是终点。所以,若能引发众生的求解脱之心,再教其以五戒十善为基础循步而进,必定切实有效。以俗话言之为有上进之心,则孺子可教。这一点在操作上一可用来甄别初出家动机,二可作为各级佛教院校的入门课,三可在各类讲经法会中对众开示中做为一个重点等来讲。

二、五戒十善的推广和阐释。戒的本意为防非止恶,乃是适应社会的,安定社会的,我们不妨在五戒的推广上,更切合现代社会的一些突出问题来谈,则更合乎人心,更能起到非凡效果,如***佛教界就有这方面的例子,慈济的“七诫”中,基至把“开车要戴安全帽”也列入其中。星云大师在讲五戒时讲到“不杀生而护生,自然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富贵;不邪淫而尊重,自然和谐;不妄语而守信,自然誉好;不吸毒而正常,自然健康。”中国人的“五福临门”居然被他配到了五戒里面,令人听了自然倾心。

三、在修持法门上提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方法和环境。佛法讲中道,不赞成过度苦行和过份享受,只要能令心处于平和中,反而更易进道,这一点,佛陀本人是最好的例子,他皇宫里最精致的饭食也欢喜,乞丐盲婆的粗粮也欢喜,从不有所分别。所以,我们也要根据现代人根机,提供他们能接受的修学环境,不可一味讲苦修苦行∵,只要不侈华就可以了,修持上,对于普通民众只念一句弥陀的现象,一定要加以引导,使其常修学净业三福,避免偏解佛法。现代人忙碌不堪,时间宝贵,很难令其长时间呆在寺院,因此我们也不妨常常打个禅一、禅三,而不必非要禅七。

四、做慈善事业来实践菩萨行。太虚大师当年说中国佛教“教在大乘,行在小乘”,实可令我们深思。而当今***慈济拥有一千万的会员足可在教界彪柄千秋,也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慈善事业是大有可为的。它是佛教走向世间度化众生一个最好的办法和桥梁。也必将是人间佛教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

五、对佛教界进行组织化。历朝历代以来,中国佛教一向是一盘散沙。中佛协是几千年来第一个佛教组织。如何把无序的状态转为有序,如何万众一心,这实在该我们加以深思和去实践的,这方面,我们也可参考日本,他们国家的佛教,为何在这方面如此成功。

六、关注政治,参与政治。参政议政是新中国给我们佛教的一个神圣权力,打破了从古至今教界一直被动的局面,“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是古有明训的,而处于现今社会,如何运用这神圣的权力来促进佛教的兴旺,促进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我们推动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上是本人对如何推动人间佛教的一些建议和设想,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前景无限,我们完全可以从佛法的本义中,太虚大师的遗着中吸收人间佛教的精华所在,来做为我们航行的指标,暗夜的明灯∵21世纪,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发无上的勇气来继承先贤的传统,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