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的出现是数学史上一大创造。O这个无中生有的家伙,一直被人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它的诞生地却是在古代印度,它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大乘空宗流行于公元三至六世纪的古代印度。恰正是在它流行后期,在印度产生了新的整数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规定出十个数字的符号。以前计算到十数时空位加一点。用“·”表示,这时发明了“O”来代替。“O”的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

O乘以任何一个数,都使这个数变成O。大乘空宗由印度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创立,强调“一切皆空”。O的这一特殊就反映了“一切皆空”这一命题所留下的痕迹。O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也是解析几何中笛卡儿坐标轴上的原点。没有O也就没有原点,也就没有了坐标系,几何学大厦就会分崩离析。这种认识,同样有可能受了大乘空宗的启发。

大乘空宗的“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原点,是佛教认识万世万物的根本出发点。大乘空宗认为,无论是正面的天堂还是反面的地狱,不管是天神或是魔鬼,都不免入相,脱离不了轮回之苦。天神享尽福报,照样会堕入畜生道或饿鬼道,也有可能走向自己对立面而成为魔。大乘佛教说“空”道“有”,都强调不可执着。这种说法与O的特殊在数学上表述,在哲学上有其相同之处。公元七世纪中叶,印度的记数法开始向西方传播,公元八世纪末传入阿拉伯国家。印度数字经阿拉伯人改进后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或印度——阿拉伯数字。(文:赵慧珠)

∵∵∵∵∵∵∵∵

编辑:菩提书童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