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参苦行存典范∵古柏千年播禅风
——赵州和尚生平化迹与赵州禅的历史影响
陈星桥
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中兴已有15个年头,业已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一座大刹。“生活禅”夏令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柏林禅寺住持净慧法师提倡的“生活禅”作为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同时,人们对柏林寺祖师赵州从谂及其赵州禅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当年赵州和尚于此拈槌竖拂,举扬宗风,以至有“天下赵州”之誉。而今赵州塔下,郁郁葱葱的新生松柏伴随着千年古柏茁壮成长,令人有满目青山之感。跨越千年时空,赵州禅重放异彩;经历十年浩劫,柏林寺枯木逢春,委实令人感到佛法不可思议,赵州禅不可思议。曾听净慧法师简略介绍过赵州和尚如何如何,赵州禅如何如何,十分感动。最近检阅有关文献,才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进而整理成文。我以为,赵州和尚的德行感人肺腑,赵州禅法独具特色,对于我们了解柏林禅寺,了解禅宗,继承祖师遗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赵州和尚的生平化迹与道德为人
有关赵州禅师生平化迹的资料,最早的是后唐中主保大十年(952)即已成书的《祖堂集·赵州和尚》,最为详尽的是保大十一年洛阳东院惠通所述《赵州真际禅师行状》。此后,《宋高僧传·唐赵州东院从谂传》、《景德传灯录·赵州东院从谂禅师》、《五灯会元·赵州真际禅师》等均有记载。这些记载不尽相同,通过比较爬梳,我们可以理出一个大致的头绪。
1、童稚不群入空门,远参南泉密受道
赵州从谂,俗姓郝氏,为曹州(今山东曹县)郝乡人,生于唐大历十三年(778)。因晚年久居赵州观音院,故时人多以赵州和尚相称。他幼年即孤介不群,根性颖利,自幼辞亲出家,在曹州扈通院随师受业。师勉之听习经律,他仅染指而已[1]。后闻南泉普愿才德冠于当代,于是随师行脚到池阳(今安徽贵池)参访。普愿,俗姓王,自称“王老师”,曾受业于怀让,于马祖道一处得法。贞元十一年(795)于池阳南泉山建禅宇,三十余年未曾下山。太和初年(827—835)应众请出山,学德云集,法道大扬[2]。从谂初次参见普愿禅师即不同寻常。他在其业师入方丈尽礼之后才去参见。时南泉正在丈室偃息,见其来参,便问:“近从何处来?”答:“瑞像院。”又问:“还见瑞像否?”答:“瑞像不见,但见卧如来。”南泉闻听,随即坐起,问:“你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答:“有主沙弥。”问:“哪个是你主?”从谂恭敬地回答:“孟春犹寒,伏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从谂应答巧妙,深得南泉赏识,当即唤维那,吩咐道:“此沙弥别处安排。”(见《行状》)可谓一见便青目有加。
据《赵州录》[3]第4则“师在南泉作炉头”、第5则“师在南泉井楼上打水次……”、第316则“老僧三十年前在南方火炉头……”、《景德录》亦云“师作火头”,可知赵州和尚在南泉处被安排为烧火做饭的行单,这是一份须吃苦耐劳、肯发心为大众服务的差事,正如五祖安排六祖做舂米工作一样,既能磨练意志,又可培植福德。在此期间,赵州和尚一心参禅,“钻仰忘疲”[4]。后往嵩山须弥坛受具足戒。回池阳途中,听说其受业师在曹州住护国院,于是前往探视。业师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郝家:“君家之子,游方已回。”其家亲属,高兴不已,准备来日一起去看望他。赵州知道后说:“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当夜即收拾行装避开了,后复返南泉(见《行状》)。可见赵州超情离俗,不同凡响。
赵州师承南泉亦是颇具个性,扣谒激荡,不同一般的师徒关系。南泉接众,机锋峻峭,言句凛冽,虽无德山棒之酷烈、临济喝之迅厉,然亦有痛下针锥、敲骨取髓之效。尝示众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意在破除众人对诸佛的妄求妄执。其开导从谂,亦机变无方,有纵有夺,舒卷自如。从谂曾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道。”泉便下座归方丈。“离四句,绝百非”即弃绝言语分别,截断通常的思维知见,这被认为是悟道的前提。南泉拒绝作答,犹如维摩默然,实是无声胜有声。从谂或许未察此意,或许故作不知,说:“这老汉寻常口吧吧地,今日被我一问,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一旁的侍者提醒他不要错会:“莫道和尚无语好”,从谂便打侍者一掌,说:“这一掴合是王老师吃。”意谓是非在心,而举手投足无非是道,不一定局限于沉默这一种表达形式。从谂又曾问:“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泉便打。谂捉住棒曰:“已后莫错打人。”表现出相当的自信。
一次僧众都在择菜,突然,从谂在僧堂里大叫“救火!救火!”等大众到僧堂前,他却关上堂门。僧众相对愕然,南泉不动声色,从窗口把钥匙投入堂内,从谂于是开门。佛教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从谂关却堂门,大喊救火,暗示身处火宅,无门可出,实指望南泉能借机予以开示,不料南泉一语不发,只把钥匙给他。自开自门,自证自道,自启自心,别人是救不了你的,唯有自救。还有一次,从谂在井楼上打水,见南泉走来,便抱住井楼柱,身子悬空,朝南泉喊:“相救!相救!”南泉便上扶梯,若无其事地数:“一、二、三、四、五。”从谂过会儿却去礼谢南泉:“谢和尚相救。”其实和尚未曾授手,也未曾搭梯,何言相救?不过向他指出一条解脱之路罢了,此即反求诸己,开发自家宝藏。
一次南泉掩却方丈门便把灰团住,却问僧云:“道得即开门。”许多人答话,都不合南泉意,从谂云:“苍天,苍天。”寓意禅者以苍天为屋,似白云自在,泯绝内外、开合。于是南泉即将门打开。更着名的一则公案是“南泉斩猫”。当南泉见东西两堂僧众为一只猫发生争执,便提起猫来说:“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却。”僧众所言皆不着边际,救不了猫。从谂晚间回来,南泉将此事说与他,并问:“你怎样能救得猫儿?”谂遂将一只鞋戴在头上走了出去。泉云:“子若在,救得猫儿。”从谂脱履置头上而出,是嘲笑陷于鸡猫之争的僧众头足倒置,只顾向外驰求,忘却自己脚下事,不知道为自身求得安身立命处方是最紧要处。习禅者须有大气量,以小失而全大用的精神力量,有能予能夺、能杀能活的机巧方便。故后人评此公案云:“南泉据虎头,赵州收虎尾,死猫儿却被二老作活。”南泉、从谂师徒就是这样互相砥砺、酬唱,逗发禅机,类似的公案甚多。
关于从谂在南泉处得道,《赵州录》是这样记载的:从谂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这“平常心”三字就是指平常日用事,即是大道之所在。但此道又在何处?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去证取?因此从谂又问:“还可趣向否?”泉答:“拟向即乖!”意思说,如意有拟议,心有趣向,即与道相背,怎能悟道?盖大道无形,大音希声,无可拟向攫取,息念即昭昭在前,生心即为影遮,故无可趣向也。那么,不用思想去拟议,怎么知道是道呢?故从谂又问:“不拟争知是道?”南泉答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这就是说,大道虚廓,宛如虚空,一法不立,一丝不挂,了了分明,妙用无边。有知则头上安头,面目全非;无知则心如木石,不起妙用。就宗说来,不属知,乃官不容针;不属不知,系私通车马。既知与不知俱无立脚处,还说什么道不道、佛不佛与是非得失呢?从谂是大器利根,苦修经年,经南泉这么一点拨,顿悟玄旨,心中块垒顿然冰释,犹如孤空挂明月,惺惺寂寂。
2、携瓶负钵广参学,行到八十方始休
从谂在南泉处前后十余年,以其超群的悟性和气度,深得南泉的赏识。南泉寂后(834),从谂复携瓶负钵,寻师问道,走上了漫漫的行脚之途。据《景德录》、《赵州录》等禅籍记载,从谂参访过江西的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云居道膺,河北的宝寿沼和尚、临济义玄,湖南的道吾圆智、沩山灵佑、药山惟俨、盐官和尚、夹山善会,湖北的茱萸,浙江的大慈寰中,安徽的投子大同,到过山西五台山、浙江天台山、陕西潼关等处,并记有其化语。综合起来看,赵州行脚天下时,至少到过今天的山东、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七个省。更为难得的是,他参访的师友不仅遍及慧能门下的“二甘露门”青原系与南岳系,而且包括了北宗神秀门下的大德。他常自谓:“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行状》)表现出虚怀若谷、惟真理是求、只认禅证高低而不拘门派辈份的大禅师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朝廷下诏毁佛,勒令僧尼还俗。时赵州从谂隐迹于家乡徂徕山(今山东泰安市东南),其间岩栖涧汲,草衣木食,僧仪不易。不久武宗崩,宣宗即位,下诏复弘佛法,赵州出山,行化天下(《行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赵州的行脚生活虽不乏诗情画意,但在当时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又毕竟是艰苦甚至是凶险的。尤其孑然一人,相伴者唯一衣一钵、芒鞋拄杖,在常人看来,单只寂寞即为不堪。然大师以无上道心与天地接,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以众生为眷属,以万物为法侣。达此境界,寂寞何有?苦又何言?据记载,赵州行脚参方不辞年迈,一直持续到八十岁左右。赵州为什么耆年仍行脚江湖?禅门中流传有“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了然。”这句偈颂旨在激励众多的禅者学习赵州的精神,努力参究,锲而不舍。其实赵州早在南泉处即已桶底脱落,顿悟玄旨。之所以仍广事参学,一方面是磨练心性,更多地掌握接引禅者的权巧方便,一方面也是在寻觅有缘之地,观察出山的时节因缘。后来赵州语录能风行天下,独树一帜,的确与赵州因广泛的参学体验而迸发出大量隽永瑰奇的法语有关。
3、住持枯槁效古人,安贫乐道自逍遥
赵州在参方游化过程中,已是名声在外,僧俗景仰。年至八旬,依然体健身爽,无龙钟之态。及至赵州古城,应众请住于城东观音院,去着名的赵州石桥十里左右。他上堂说:“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师曰:“与一切人烦恼。”曰:“如何免得?”师曰:“用免作么!”众皆悚然信伏。
古来开山禅师多居于荒山萧寺,不但要吃得苦,须面对人们的不理解与世态炎凉,须耐得寂寞。当时我国黄河以北生活条件极差,加上北方人唯重势力,宗教行为中的迷信与功利色彩浓厚,佛教要想发展,除了需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外,还须借助于权贵或“神通感应”。在这种情形下,禀承亲近平民、远离王侯显要、漠视神权的禅宗要想生存和发展,可说困难重重。
据《行状》,赵州“住持枯槁,志效古人。”比如,其僧堂无前后架,斋食是有一顿做一顿;绳床一只脚折了,便以烧断的木头用绳捆上。人们几次要给他制新的,他都未同意。住持四十年来,从未写一封信向檀越们讨要什么。《宋高僧传》言“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之前的“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实际上应该是对这段日子的写照。
4、藩王尊礼禅道兴,万民从化沐甘霖
从谂年逾百岁始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由此禅道大弘,开始了他最辉煌的岁月。《行状》于此着墨最多。事情缘起于唐末,各地藩镇割据。有一天,河北燕王领兵欲攻打赵王的镇府,“既到界上,有观气象者奏曰:‘赵州有圣人所居,战必不胜。’”由此燕赵二王止息干戈,共赴宴会。席间有人问:“‘赵之金地,上士何人?’或曰:‘有讲《华严经》大师,节行孤达。苦岁大旱,咸命往台山祈祷。大师未回,甘泽如泻。’乃曰:‘恐未尽善。’或云:‘此去一百二十里,有赵州观音院,有禅师年腊高邈,道眼明白。’佥曰:‘此可应兆乎!’”于是二王启程前往观验。他们到了观音院中,从谂竟端坐不起。燕王便问道:“是人王尊还是法王尊?”从谂巧妙作答:“若在人中,人王尊;若在法中,法王尊。”燕王称是。从谂问:“哪个是镇府大王?”赵王应道:“弟子!”从谂道:“老僧滥在大王治下,没来得及拜访。”过一会儿,大家请从谂为大王说法。从谂说:“大王左右多,争教老僧说法。”乃约令左右退。师身畔时有沙弥文远,高声云:“启大王:不是这个左右!”大王乃问:“是什么左右?”对曰:“大王尊讳多,和尚所以不敢说法!”燕王乃云:“请禅师去讳说法!”师云:“故知大王曩劫眷属,俱是冤家;我佛世尊,一称名号,罪灭福生。大王先祖才有人触着名字,便生瞋怒。”师慈悲非倦,说法多时。二王稽首赞叹,珍敬无尽。
据史籍记载,燕王刘仁恭、赵王王镕都十分敬重宗教,而第一次面见赵州和尚,赵州不凡的高僧气质和机锋法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因而礼奉有加,赵州禅从此在北方大大地弘传开来。《行状》介绍了赵州如下几件典型的事迹:
(1)“来日将回,燕王下先锋使,闻师不起,凌晨入院,责师傲亢君侯。师闻之,乃出迎接。先锋乃问曰:‘昨日见二王来不起,今日见某甲来,因何起接?’师云:‘待都衙得似大王,老僧亦不起接!’先锋聆师此语,再三拜而去。”表明赵州和尚摄受有方,既不失法王之尊,又能顾及世人之俗念。
(2)“寻后,赵王发使,取师供养。既届城门,阖城威仪,迎之入内。师才下宝辇,王乃设拜,请师上殿,正位而坐。师良久以手斫额,云:‘阶下立者是何官长?’左右云:‘是诸院尊宿并大师、大德。’师云:‘他各是一方化主,若在阶下,老僧亦起。’王乃命上殿。”表现了赵州和尚尊重同道、护持佛教的全局观念。
(3)“是日斋筵将罢,僧官排定,从上至下,一人一问。一人问佛法,师既望见,乃问:‘作什么?’云:‘问佛法。’师云:‘这里已坐却老僧,那里问什么法?二尊不并化。’王乃令止。”表现出赵州和尚独树一帜、不许淆乱的信念。
(4)“是时迎师权在近院驻泊,获时选地,建造禅宫。师闻之,令人谓王曰:‘若动着一茎草,老僧却归赵州。’其时窦行军愿舍果园一所,直一万五千贯,号为真际禅院,亦云窦家园。师入院后,海众云臻。”表现了赵州和尚怜恤物力、方便护生的作风。
(5)“是时赵王礼奉燕王从幽州奏到命服,镇府具威仪迎接,师坚让不受。左右舁箱,至师面前,云:‘大王为禅师佛法故,坚请师著此衣。’师云:‘老僧为佛法故,所以不着此衣。’左右云:‘且看大王面。’师云:‘又干俗官什么事!’王乃躬自取衣挂身上,礼贺再三,师惟知应诺而已。”表现出赵州和尚不事虚荣、俭朴是尚的风骨。
(6)“师住镇府二年,将谢世时,谓弟子曰:‘吾去世之后,焚烧了,不用净淘舍利。宗师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斯不可也。’令小师送拂子一枝与赵王,传语云:‘此是老僧一生用不尽的。’师于戊午岁十一月十日,端坐而终。于时窦家园,道俗车马数万余人,哀声振动原野。赵王于时尽送终之礼,感叹之泣,无异金棺匿彩于拘尸矣,莫不高营雁塔,特竖丰碑。谥号曰真际禅师,光祖之塔。”此段生动介绍了赵州和尚反对教内铺张丧事、追求舍利感应、忘失佛法本分的态度,和他临终胸怀坦荡、唯以佛法为念,以及预知时至、安详坐化后万民哀恸、为其建塔树碑的情形。
赵州和尚圆寂于公元897年,世寿120岁。其法嗣有洪州严阳***、扬州光孝院慧觉禅师、陇州国清院奉禅师、婺州木陈从朗禅师、婺州新建禅师、杭州多福和尚、益州西睦和尚等。赵王为赵州和尚画像作赞曰:“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使我们看到了一代高僧、禅门大宗师的崇高形象。
二、赵州和尚及赵州禅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赵州和尚的禅学思想与他的学佛经历及禅悟境界密切相关。其禅风可溯源于其师南泉普愿和师祖马祖道一。从赵州520则语录或诗偈来看,他不与人谈玄说妙、言机论境,也不行棒行喝,只以本分事用平常言语接人,如“庭前柏树子”[5]、“狗子无佛性”[6]、“吃茶去”[7]等,但门风孤峻挺拔,其语言生动幽默,蕴含深刻的禅机。他是南宗禅法弘化于北地的先驱,他所开创的“不立一家家谱,独来独往”的禅风,使之得以卓然屹立于五家之外,时人赞其“眼光烁破四天下”,有逸群之辩,人称“赵州古佛”。赵州禅得以广泛传播,至今仍有着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赵州和尚处理政教关系得当,不失僧格,因而赢得统治阶级的大力护持和诸方大德的尊敬。在他生前,赵王王镕将从谂的功德言行上奏朝廷,皇帝即颁下诏书,加真际大师之号,并赐紫袈裟。赵州圆寂后,赵王又尽送终之礼,道俗车马数万余人前往哀悼,“莫不高营雁塔,特竖丰碑。谥号曰真际禅师,光祖之塔。”元代,柏林禅院(原观音院)住持鲁云行兴禅师请于朝,皇帝特赐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号。并于天历三年(1330)为禅师建塔。清雍正十一年朝廷又加封为圆证直指真际禅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写真刻石。刻石右上角题一偈云:“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下署“弟子赵王焚香拜赞”八字。
(2)赵州见地超迈,道德高尚,一生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其语录简炼、朴实、生动,多取自日常生活情境,因而禅宗史籍和诸家灯录多数记载有赵州生平化迹和语录,后世各禅门大德、诸方丛林多以他作为宗门标的、丛林懿范,备加推崇,拈颂评唱其公案的甚多。例如:
黄檗希运与赵州是同时代的大德,他首先提出以参看“公案”的方法作为参禅的敲门砖。他在《传心法要》[8]中说:“若是丈夫汉,须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采,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磨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甚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尔何。”
禅宗最具代表性的公案评唱集《碧岩录》[9]在精选的百则经典公案中,仅赵州从谂一人就多达11则,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圆悟克勤十分反对丛林中动辄棒喝的作法,他对赵州和尚十分推崇,由此也扩大了以“赵州茶”、“柏树子”为象征的赵州禅在丛林中的影响。元初,由万松行秀(1166—1246)评唱的《从容录》[10],系根据宋代曹洞宗宏智正觉所作颂古百则加上示众、着语、评唱而成。该书为曹洞宗要典,与《碧岩录》并称为禅门双璧。书中也收录有赵州公案4则。
大慧宗杲(1089—1163)是圆悟克勤的弟子,活跃于两宋的一大禅匠。他是倡导“看话头”(亦名“看话禅”)的代表人物,倡导的话头主要有: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麻三斤、乾屎橛等,以此破除丛林耽着“文字禅”的弊端。他认为参禅者用参话头的方法追虑审问,便可抵挡和打破一切杂念妄想而达到真正无心见自本性的目的。他提倡最多的话头是赵州的“狗子无佛性”公案。他说:“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今即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什么道理。”[11]经此提倡,进一步扩大了赵州禅在丛林中的影响。
由宋无门慧开撰、弥衍宗绍编的《无门关》,是无门慧开于绍定元年(1228),在福州永嘉龙翔寺,应学人之请益,从诸禅籍中拈提佛祖机缘之公案古则四十八则,加上评唱与颂而成本书。其中选用赵州的公案多达7则,所占比例也不小。该书与《碧岩录》、《从容录》同为禅门代表性的公案集,初刊于绍定元年,淳佑五年重刊。日本另有应永二十八年(1421)、宽文六年(1666)、宝历六年(1756)等版本,流传颇盛。其注疏在日本有数十种之多,可见该书之影响。《无门关》第一则公案即为赵州的“狗子无佛性”,无门禅师说:“参禅虽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禅师把手共行。”[12]
黄龙慧南禅师(1002—1068)参究赵州“台山婆子”[13]公案,于石霜慈明和尚的责骂中大悟,乃作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慈明易之为“有”)来由。而今四海明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得到印可,嗣法为临济宗第八世。后入主黄龙山黄龙寺,法席大振,宗风高唱,设有“生缘”、“佛手”、“驴脚”三问(后世称为黄龙“三关”)接引学人,创立了临济宗黄龙派。他曾作三则颂释“三关”,其中释“生缘”一颂云:“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得离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人更吃赵州茶。”从其操行和禅法可以看出,赵州和尚在他的心中有着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迨至近代,虚云禅师、来果和尚、正果法师、袁焕仙居士、贾题韬居士、元音老人和日本的铃木大拙等,也都对赵州的公案故事有所研究和评点。赵州的“狗子无佛性”、“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至今仍是中国、日本乃至欧美等地最流行的公案。
由上可知,赵州禅超越了宗派局限,在禅门中被广泛推崇,而古观音院(今柏林禅寺)作为赵州祖庭,也成为禅宗各派共同的祖庭。千百年来,柏林禅寺和赵州桥、赵州关、赵州茶、赵州塔等,随着赵州禅的传播而名扬中外,它们时时向人们述说着赵州禅。而今,随着柏林禅寺的中兴,必将有更多的人研究、认识赵州和尚与赵州禅。
【注释】
[1]《宋高僧传》卷十一《唐赵州东院从谂传》,《大正藏》卷五十,775c。
[2]《宋高僧传》卷十一《唐池州南泉院普愿传》,《大正藏》卷五十,775c。
[3]∵《赵州录》,文远记录,张子开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4]《宋高僧传》卷十一《唐赵州东院从谂传》,《大正藏》卷五十,775c。
[5]《赵州录》第11则:“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第301则:“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云:‘几时成佛?’师云:‘待空落地。’云:‘空几时落地?’师云:‘待树子成佛。’”
[6]《赵州录》第128则:“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无。’学云:‘上至诸佛,下至蚁子,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无?’师云:‘为伊有业识性在。’”第359则:“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家家门前通长安。’”
[7]《赵州录》第455则:“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8]全称《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一卷,《大正藏》卷四十八,379。
[9]又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大正藏》卷四十八,139。
[10]全名《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六卷,《大正藏》卷四十八,226。
[11]《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十九,《大正藏》卷四十七,891b。
[12]《无门关》,《大正藏》卷四十八,292c。
[13]《赵州录》第458则:“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曰:‘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僧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师,师曰:‘待我去勘过。’明日,师便去问:‘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师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师归院谓僧曰:‘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