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邱炯友

【摘要】:电子出版的历史理应在于叙述一个广义的传统出版行为三要

项(编辑、印刷与发行)汇流的数位化历程,并描述结合了出版史与资

讯科学史所记载在人文与科技层面上的所有贡献。电子出版的历史演变

可分为概念式的与学术上的探讨。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所关心的电子出

版是不完全相同的事物,这对于电子出版未来的描绘,将有如瞎子摸象

般的危险。当‘电子出版’已全然融入人类的生活中,提及电子出版便

再无任何意义。不存在的电子出版将是二十一世纪的最大趋势。

关键词:电子出版;电子书;历史;趋势

前言

一般而论,电脑与出版领域的结合在于彻底改革传统的机械式印刷

与出版过程,例如1450年代古腾堡的活字排版(Movable∵Printing∵Press)、

1860年代的卷筒纸轮转印刷机(Rotary-web∵Press)、1950年代的照相排

版(Phototypesetting),时至1970年代电脑已能处理照相组版的功能,

而1980年代更进一步使用电脑文书处理器(word∵processor)来呈现‘文

字’内容,并出现对于标示(markup)语言的开发研究;1985年所出现

的桌面出版(Desktop∵Publishing;∵DP)系统展现了文图(表)并茂之设

计与排版风格;最后底于∵1990∵年代陆续出现文字结合其他多媒体的光

碟与网路出版革命。从电子出版(Electronic∵Publishing)的发展史作进

一步的分析,电子出版(品)依制作处理过程与载体之不同,可泛指四

大类型:桌面出版、视讯系统(包括Teletext或Videotex)、光学出版(Optical∵

publishing,包括了微缩资料与光碟等)、以及网路出版(或称为虚拟出

版和线上出版)等出版形式。惟将视讯系统视为电子出版的传递媒介之

作法,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消逝中,处在世纪交替下的电子出版,除

了光学式的出版(光碟出版为首要依归)之外,取而代之的即是网路出

版,尤其是∵Internet∵出版,甚至直指∵WWW∵出版为主要焦点。∵

‘出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而

当载体、型态以及制作方式的改变,就会顺势改变整个出版工作的内容。

这项事实说明若藉由单一时代出版工作的内容、载体和型态等来为‘出

版’下定义,将只是时代性的,也容易因过时而不适用。(注∵1)对于

探讨电子出版的发展过程,自然也与出版的时代意义具有相同的多样与

变异特性。‘电子出版’名称的纷歧,其原因是对于电子出版所应涵盖

的种类,在过去与现在都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当电子出版之定义为‘将

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予以数位化后,依还原展现时使用之机器不

同,而产生不同之媒体’时,(注∵2)则电子出版品与传统之平面印刷

书籍最大的差别便在于电子出版可依需求而有不同的输出形态。原则

上,电子出版的资讯化制程结束后,制作者是输出端媒体型式的当然决

定者。然而,使用者有时也可在自己的资讯设备上决定输出之媒体形式。

如此便形成更丰富,却也更复杂多样的‘电子出版品’与其历史。∵

电子出版的演变

从电子出版的定义与界说来看电子出版的演变,将可发现电子出版

的多貌性,而此种特性连带影响到电子出版的起源与历史,正如学界对

于‘资讯科学’一词所抱持的多项看法。(注∵3)电子出版的历史理应

在于叙述一个广义的传统出版行为三要项(编辑、印刷与发行)汇流的

数位化历程,并描述结合了出版史与资讯科学史记载在人文与科技层面

上的所有贡献。∵

概念式的‘电子出版’

从趋近现代‘电子出版’观念上之诸项演绎特征,例如:超文件

(hypertext)或数位化等,来界定发展之里程碑,往往不够具体且象征

意义远大于实质。学者∵Chih∵Wang∵对于中国古老的传说──源于《刘

伯温烧饼歌》的‘无字天书’,就认为它是现代电子出版的原型,以及

最早的超文件构想;除此之外,∵Wang∵亦认为∵1726∵年∵Jonathan∵Swift∵所

作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Travels)所出现的阅读排版机器亦为‘电

子出版’概念之描述。(注∵4)此外,尚有许多例子间接佐证‘电子出

版’概念的存在。譬如∵1940∵年代用于电脑储存媒体的孔卡(punched∵

card)也曾被解释成电子出版的前身。(注∵5)而凡此种种认知,最着名

也最为人所乐道的案例,莫不过于是∵1945∵年∵Vannevar∵Bush∵发表于∵

The∵Atlantic∵Monthly∵的虚拟阅读与出版机器‘Memex’了。Bush假想

出一种能够依个人所需资讯来压缩整理、查检与取用的设备,Memex的

架构具有模拟书籍读本的桌面,可做资料键入或扫瞄输入而成微缩胶片

或转存于资料库(输出),并可做高速的语意串联检索输出于阅读桌面

上,∵Bush∵的设计在于祈愿‘人们脑中所想的都将如愿以偿’(As∵we∵may∵

think)。(注∵6)当然Bush的前瞻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资讯革命,

其超文件的功能一般咸信是多媒体基本概念诞生的历史起源。另就技术

的创构面而论,∵Bush∵的创见也受到一些学者认为是资讯科学的起源。

(注∵7)将∵Bush∵的贡献视为电子出版发展史上的重要大事纪,也就证

明了媒体、资讯与传播三者的大汇流(convergence)时代已悄然形成。

这里所谓‘汇流’乃是上述三者仍维持其本业,在自然的时代趋势中彼

此结合所属之特性与认知,目标一致地合作竞争以追求共同的未来。基

于此观点,‘电子出版’做到了。∵

如果继续延续这种以资讯的压缩与检索技术为概念的方式来探求电

子出版历史,则任何改变传统纸式资料储存或检索方式的设计和实作都

将列为电子出版的发展史,是故∵1950∵年服务于美国∵Western∵Reserve∵

University∵的∵James∵W.∵Perry∵和∵Allen∵Kent∵以及∵Jesse∵H.∵Shera∵三位早

期利用孔卡卷纸为储存媒体开发的索引摘要检索机器;(注∵8)1960∵年

代中期系统发展公司(System∵Development∵Corporation)首次利用电脑

建立书目资料库的资讯查询系统(即后来的ORBIT线上资料库);∵1976∵

年美国∵New∵Jersey∵Institute∵of∵Technology∵藉由当时已渐成熟的电脑、电

讯与电视技术架构了电子资讯交换系统(Electronic∵Information∵Exchange∵

System;∵EIES)等,使得电子出版(尤其是对电子连续性刊物而言)有

了基本的技术管理与传播轮廓。(注∵9)在另一方面,∵1979∵年∵ADONIS

(Article∵Delivery∵Over∵Network∵Information∵Service)计画也成为电子出

版史上的大事纪,因为∵ADONIS∵所涉及的‘电子文件传递’(Electronic∵

Document∵Delivery)服务是一种将已出版的资讯储存后,透过电传视讯、

线上或网路系统传输给使用者的技术。(注∵10)文件传递牵涉到文件的

重制和散布行为,并且该传递文件可依使用者需求重制成多种资料形

式,例如:纸本、微缩或电子档案等,符合了‘电子出版’的定义要求。

而从∵1980∵年代开始,许多与‘电子文件传递’相关的计画陆续产生,

也当然成为电子出版发展所关注的对象。∵

同样的观点,视讯系统(viewdata)成为‘电子出版’的一部分也

就不令人意外。视讯系统的发展英国厥功甚伟,不论是广播视讯

(Teletext)或电传视讯(Videotex)两者皆属电子资讯传输系统,同时

也可以视为一种生活化的检索服务系统。(注∵11)广播视讯是一种由英

国国家广播公司(British∵Broadcasting∵Co.;∵BBC)与独立广播公司

(Independent∵Broadcasting∵Authority;∵IBA)于∵1970∵年代合作发展出的

文本资讯系统(text-based∵information∵system)。∵1976∵年∵BBC∵开发了

名为∵"Ceefax"∵(意即∵see∵facts)的广播视讯系统,∵1978∵年民营的∵IBA∵

亦成立∵"Oracle"∵(Optional∵Reception∵of∵Announcements∵by∵Coded∵Line∵

Electronics)广播视讯系统,广播视讯专为提供新闻、气象报告、节目

表、广告等各种资讯的电视播映服务,一般在收视时需选购电视机内建

广播视讯讯号接收解码装置之机型。至于另一项视讯系统──电传视讯

则由英国邮政总局(British∵Post∵Office)于∵1979∵年正式以∵"Prestel"∵为

名推出,其视讯亦以文字为主,图案为辅;主要内容为一般的消费者资

讯与财经资料,但由于电传视讯是双向传播媒介,故更具多种额外功能:

(注∵12)1.∵资讯检索;2.∵交易,例如电子银行业务与电子商务等;3.∵信

息交换,如电子邮件功能;4.∵教育,例如电脑辅助教学;5.∵电传软体

(下载功能);6.∵娱乐等。广播视讯与电传视讯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传

递资讯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利用了传送无线电视信号的方式,将静态资

讯传递至收视户家中;后者则是经由电话线路与用户之数据机,将资讯

显示于电视机/电脑终端机上,用户亦可藉数据机与电话线路回覆讯息

而做双向沟通。∵

西元∵1980∵年代可说是电子出版蓬勃发展的年代,原因是个人电

脑、人工智慧与软体工业的快速成长,影响所及也带动了光碟出版的兴

起。然而,上述历史的说服性皆比不过跳脱传统阅读方式的非线性革命。∵

1960∵年代∵Theodore∵Homl∵Nelson∵首先提出电脑档案非线性书写与编辑

方式的必要性,创造了超文件(hypertext)与超媒体(hypermedia)二

词,继而在∵1987∵年为他的‘超文件’概念设计一项名为‘Xanadu’的

机器与计划,∵Nelson∵心目中理想的‘Xanadu’在于:(注∵13)∵1.∵高

效能的超文件(远超过纸本形式阅读结构的丰富性)

2.∵无限人数的双向沟通,并可在文件上做注解;

3.∵具版本管理能力;并具著作权管理能力(包含线上资料之引述使用权、

资料引述付费机制、被引用之资料必须可连结回原资料出处)

4.∵(网路上)每种文献资料皆可自由地再出版。

Xanadu∵计画乃针对文献、电脑、交易与法律等观点而设计,而整

个∵Xanadu∵出版架构也是一种网路上电子出版品的授权系统,∵Xanadu∵

的‘出版品’是存放在网路各处,∵Nelson∵自认称它们为‘世界出版储

存保管所’(World∵Publishing∵Repository)远比称作全球性的‘电子图书

馆’或‘网路书店’更为贴切。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Xanadu∵计划

并不承认光碟出版品是属于‘电子出版’范畴,因为∵Xanadu∵认为光碟

出版品无法真正如同网路般自由地供给资讯。∵Xanadu∵出版品是存在于

网路世界上,即是它所谓的‘Repository∵Network’。它包括了各种媒体

形式的数位资讯,各地的读者可自由撷取任何完整的资料(出版品)或

针对自己的需求仅取一部分资料即可。透过∵Xanadu∵系统,出版者(文

献资料的提供者)只需按该资料内容的记忆体大小负担储存费用;相对

的,读者则是仍按该取用资料记忆体容量负担传递费以及给出版者的版

税费用。(注∵14)换言之,人人皆应能够自由地出版与连结资讯,并且

出版者可以藉此系统,在资料进行传递时便自动地获得报酬。∵Nelson∵的∵

Xanadu∵从∵1960∵年代的酝酿时期,到∵1980∵年代的计画成型,其所言

的超文件与超媒体设计也已经成为∵1990∵年代网路多媒体时代的基本要

件,然而,∵Xanadu∵计画最终的理想仍未真正落实,∵Xanadu∵的理想世

界之一的网路电子出版品付费机制仍有待实现。∵

学术上的‘电子出版’

由文献中来寻找‘电子出版’的起源,虽未必能符合其真正存在的

历史轨迹,但是却具有学术论述的根源;也或多或少反映出若干的真实

性。许多概念式‘电子出版’泛滥的主要原因在于本身所具之资讯与传

播特质原本就难以厘定,学者∵Oldrich∵L.∵Standera∵就认为‘电子出版’

是一种‘针对汲汲营营的出版事业所作的涵盖式语意’(an∵umbrella∵term∵

for∵a∵wide∵variety∵of∵publishing∵endeavors)。(注∵15)名词的出现并非即‘电

子出版’的起源,然而它代表的是一项真正的历史记录,惟有名称的确

立而后才更容易为人普遍认知或传承。电子出版史的讨论对象多到不胜

枚举,尽管如此,学术文献上的‘电子出版’一词直至∵1970∵年代后期

方才得见。西元1978年四月间在卢森堡举办的‘科技社会下的出版未

来’(The∵Future∵of∵Publishing∵by∵Scientific∵and∵Technical∵Societies)研讨

会,作者∵J.∵A.∵Urquart∵在一篇名为∵"Why∵libraries∵are∵cancelling∵

periodicals∵and∵what∵can∵be∵done∵about∵it"∵的论文中,首先提出‘电子出

版’这种新的作法将可有效应付图书馆采购预算的删减。(注∵16)姑且

不论∵1970∵年代∵Urquart∵的论点是否与当今大众对数位化时代之电子期

刊资料库所带来图书馆预算的紧迫窘境相左,∵Urquart∵所提出的看法毕

竟也代表着一种对新科技的期待。此外,∵1978∵年九月间于苏格兰爱丁

堡举行的第39届国际文献联盟(Federation∵Internationale∵de∵

Documentation)会议中,学者∵Rita∵Lerner∵亦发表了名为∵"Electronic∵

publishing"∵之论文。同年十二月份在伦敦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线上资讯会

议(The∵2nd∵International∵Online∵Information∵Meeting)也出现一篇以‘电

子出版’为题的论文∵──∵"Electronic∵publishing:∵a∵live∵experience"∵,作

者∵R.∵Hooper∵于文中叙述从事∵Prestel∵系统开发的公司∵──∵Mills∵and∵

Allen∵Communications∵Ltd.∵之商业发展经验。文中除介绍∵Prestel∵个人化

传播媒体的特色外,并强调了‘电子出版’是难以订价的,而且资讯供

应商往往凭直觉与该系统使用率高低来制定订价政策。(注∵17)在∵1978∵

年所出现的仅有两篇文章之后,∵1979∵年间相继于许多期刊(例如:∵

Bookseller、Journal∵of∵Research∵Communication∵Study∵、∵Newspaper∵

Report∵,以及∵Computer∵Communications)与国际会议(例如:∵Annual∵

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Institute∵of∵Communication∵)中出现多篇论文,

这些文章主要皆在比较与探讨发展‘电子出版’的优劣和其可行性,而

此时期所谓的‘电子出版’,则已经显现出不同学门之间对‘电子出版’

的不同认知与兴趣。图书资讯界(出版界与图书馆界)呼吁出版业应从

传统的纸本形式与微缩出版扩展到电子出版的领域,以及线上检索系统

在所谓‘电子出版’技术下之服务契机与其成本问题;而传播领域则大

多涉及电传视讯与广播视讯之议题范围,并以传播理论来看待传统报纸

利用电子技术传播与检索之问题。稍后图书馆学界虽然对电传视讯和广

播视讯应用于图书馆服务之研究亦多少有所涉猎,但已经是1980年以

后的事情。就整体学术文献量而言,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仅累计约∵

30∵篇论文述及‘电子出版’,然而时至∵1999∵年有关于‘电子出版’问

题之探讨已累计至五千余篇。(注∵18)∵

相对于‘电子出版’一词,当藉由电子档案型式储存的传统印刷文

件,可藉由光碟与网际网路做为传递与利用者,通常皆被视为所谓的∵

"electronic∵text"∵;或简称∵"Etext"∵,国内习称‘电子文件’。其起源或可

溯自∵1940∵年代一些宗教作品中曾提及,指可供电脑阅读之文件而言;

然而古腾堡计画主持人∵Michael∵Stern∵Hart∵与其伙伴也极可能是首次创

用此名词之人。(注∵19)不论如何,∵"Etext"∵或∵"electronic∵text"∵名词却

迟至∵1988∵年或∵1989∵年时,才广为流传;至少在观念上,网路上的参

与者才真正地体会到他们自己所从事的不仅在于重建一本书;也在于建

立一所划时代的网路图书馆。(注∵20)在学术文献上,不论是∵"electronic∵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