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 佛教史“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荆三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71)摘∵要:中国佛教思想文化是在印度佛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2000多年来相互融合、吸收中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弘扬佛教止恶扬善、和谐圆融的人文理念,推动当代社会文明,一直是佛教界和学术界十分重视的热点问题...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
佛教徒的责任就是让世人了知佛法 佛教史“佛教徒的责任就是让世人了知佛法”。∵佛教徒的责任就是让世人了知佛法作者:海涛法师解脱生死的确是身为佛教徒,无论出家在家都应慎重面对的根本大事。此语并非表示佛教徒是出世的、是逃避社会责任的;相反的,身为一个佛教徒,更应该作为表率,尽心尽力去尽一般公民所应承担的种种责任义务。但是,既然要从佛教立场来谈宗教所能发挥的功能性及价值自与一般人...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
心灵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四) 佛教史“心灵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四)”。∵人间佛教,就其思想要点说,大致有二:一是注重人生;二是强调入世。就其注重人生方面说而言,即逐渐把传统佛教的注重“佛本”或曰“神本”变成注重“人本”,例如倡导近现代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在《佛陀学纲》中就说:“现在讲佛法,应当观察民族心理特点在何处,世界人类的心理如何,把这两种看清,才能够把人心所流行的...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7 浏览
心灵的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三) 佛教史“心灵的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三)”。∵宋元时期另一个佛教思想家契嵩在推进佛教思想伦理化方面比智圆走得更远。契嵩有一篇重要的着作曰《孝论》。在《孝论》中,契嵩除了把“孝”作为百行之端,诸善之首外,还把佛教的“孝道”大大地世俗化。他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至哉大矣,孝之为道也夫!”“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也就...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5 浏览
心灵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二) 佛教史“心灵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二)”。∵当然,佛教的这种辩解,背后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即自视为“方外之宾”,既然如此,他也就很难与“方内”融成一片;再者,其所谓“大德”、“大孝”,与世俗之仁义礼俗毕竟是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情况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佛教的融入社会,进而妨碍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这种情况到了隋唐之后就逐渐发生了变化。与以往佛教用“在家...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5 浏览
佛教徒的本分 佛教史“佛教徒的本分”。∵我想有人一定会有疑问,为什么没有贪嗔痴的人,就是证果的人?现在我把贪嗔痴的重点,以最通俗而易明白的事相说给大家听。所谓贪心,就是欲念,淫欲之心。没有了贪心,就是断了欲念;没有了欲念,就是没有淫欲的心。男女两方见面接触,互不生此妄想,不仅此念不生,就连生理上都不生一点反应,男女根也不动了,这才是真的...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5 浏览
心灵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一) 佛教史“心灵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一)”。【编者按】:事件回顾一:截止7月30日10时统计,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的伊河大桥垮塌事故遇难人数已升至49人,仍有17人生死不明……事件回顾二:新华网山西临汾7月31日电(记者郝王乐∵叶健)31日凌晨2时40分许,坐落在山西临汾翼城县的阳泉煤业集团一整合煤矿发生炸药爆炸事故,截至记者发稿时,此次...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6 浏览
承受生命——佛教的自杀观 佛教史“承受生命——佛教的自杀观”。张国荣自杀了,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生命如此无法承受之轻,实在令人深思。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社会日益前进,可仍有许多人无法平安走完此生,而是选择了自杀,早早地结束了这一生。自杀已经成为文明社会的严重问题,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佛法作为古老的智慧宗教,旨在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鼓励人们走向生命的解脱。...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5 浏览
佛教与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会通 佛教史“佛教与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会通”。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流派主要大地伦理学、自然价值论、动物解放/权利论、深层生态学等。大地伦理学认为,大地共同体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人只是大地共同体中的一员,并没有把自己凌驾于其他存在物之上的特权;相反,人类负有保物生物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的义务。自然价值论认为生态系统增加和创造了新的具有内在...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6 浏览
佛教的科学认识论 佛教史“佛教的科学认识论”。佛教是一门以提升生命境界为主旨的学问。在佛教看来,这个世界包含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器世间由物质现象构成,而有情世间则由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共同构成。尽管如此,生命的本质却是一种精神现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精神境界的不断净化与提升。在世界观上,佛教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唯心论。实际上,这是就提升生命的境界...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7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