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净空法师)∵∵

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讲经注疏,在未讲经文之前,先概略介绍全经大意,即五重玄义、十门开启。然本经之纶贯,即大意之谓。其内容包括了五重玄义,而又比五重玄义更为丰富。∵

纶贯前有一序文,非常重要。学人明了,可以坚定对佛法之信心。序文共分五段。∵

【原夫一念自性,体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虚灵。无相无名,绝思绝议。作群生之依止,为万法之根源。究竟号中道正空,褒美称第一义谛。】∵

此段文与下面一段是说明法界缘起,或者说法性根源亦可。法性与法界是一,法性是从体上说,法界是从用上说,有体有用,体用不二。宇宙万法是我们自性变现的,自性就是一念,一念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心。一念很难体会,我们想体会就已落在二念、三念。若能见到一念,契入一念,即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修学佛法终极的目标就是证得一念,宗门谓之“明心见性”,净土谓之“一心不乱”,一念即是一心。若能证得一念,即是证得圆教究竟佛果。一念是宇宙万法之本体,万象之根源。∵

一真法界乃一念变现的。一念就见一真,多念则见多法界,有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因此宇宙万有从心想生。心至一念,就是《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唯心所现是一真,落入二、三即是“唯识所变”,唯识所变就变现无量无边的法界。佛为说法方便,将无量无边法界归纳成十法界。是故“十”代表圆满,亦代表无量无边。∵

我们的每一念都不同,前念有别于后念,念念相异。一念就是一法界。因此,每个人的法界都是无量无边。法界存在的时间有多久?极短之时间,刹那际。前一刹那际与后一刹那际的法界不同,是故法界无量无边。∵

无量无边的法界是怎样形成的?唯识所变。此处讲“一念自性”,是将根源说出。一念自性是何样?“体元湛寂”。“体”是指性体。然我们也不能执着,以为真正有个实体存在,那就错了。∵

我们要懂得虚求,虚求才能豁然大悟,大开圆解,知一切法的真相,知一切万法皆空,皆在变化,无一物可执着。万法何以会变化?因为根是变化的。“根”乃识也。“唯识所变”,“识”即阿赖耶。∵

相宗对于此事分析得最透彻,“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是个动相,一念是静,无明是从一念之中又生起一念,此念是动的,乃无明之根本。从无明产生三细相,从三细相变成六粗相,继而才有山河大地,芸芸众生,森罗万象。根源是动的,相焉有不动之理!∵

什么不动?心性不动。《楞严经》云:“六根根性(即真心)不动。”是故任何一物,不仅是人,乃至一粒微尘、一根汗毛皆是真心与妄心混合之相。真在何处?真在妄中!“真妄和合”。何时离妄?入一真法界,脱离十法界,即纯真无妄。见性就是见妄中之性。动中有不动,杂念中有一念,一念是根本。离开一念,何来二、三!譬如离开月亮,焉有水中之月!∵

《楞严经》比喻说,“捏目看作第二月”,带妄之真。把水中月亮比作完全虚妄,完全虚妄亦未离真。离开真月,水中何月之有!所有一切万物,动物、植物、矿物,皆是真妄之和合相。我们学佛须研究教理之基本原理,若不明了,教与理何能相应!∵

此处讲的是真,不是妄。一念自性,体是湛寂。湛寂是形容水没有污染、没有波浪,极其清净平静。“寂”是寂然不动之真心。一切动是依不动而生,不动是真心,动即是妄心。我们睡觉作梦,就是心动。我们要认识真心是什么性质。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任何宗派修的皆是禅定。因为“体元湛寂”,只有修定才能见到一念、自性。见到自性就称之为圣人,或称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

真性亦称作法身,法身是何意?“法”是万法。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是自己,乃自己真性之所变现。譬如梦中现了很多境界,梦中境界即是自性变现的。梦中自己的身体是我,梦中所有一切人物,均是自己变现的,除自己之外找不到第二者。我们可从梦境中领悟,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和合。梦境如是,眼前境界何尝不如是!这才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自性变现的现象。∵

佛菩萨为何能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之心?因为佛菩萨了解虚空法界与自己是一体。照顾众生就是照顾自己,爱护众生就是爱护自己。能爱护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才是真正自重自爱。常言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我们要明心见性,必须修定。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是修定。宗门参禅看话头是修定,教下读诵、观心是修定,净土念佛亦是修定,乃至持咒、持戒无一不是修定。我们学佛的功夫不得力,就是将目标搞颠倒了,不是修定而是在修福。八万四千法门中,只要我们如理如法修学就能得定。定能开慧,慧就能见性,能见到一念,一念是根本、是源头。定在何处修?在日常生活中,在动中修不动。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一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居无定处,游化世间,身是动的、行是动的,其心不动。心何以不动?没有妄念,永远住在一念。∵

我们的生活是动的,在动态的生活中与众生和光同尘,而不着相,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是修定。何谓不取于相?在生活之中,随缘而不攀缘,随顺自然生态而不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可是凡夫总喜欢违背自然、破坏自然生态、破坏自己本有的湛寂,这就会破坏一心,破坏见性。我们明了这些原理原则,就知道应如何修学。∵

修学原则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在日常生活中,吃饭不着吃饭之相,吃得很舒服,就是修一心不乱,就是修定。菩萨道、菩萨行完全没有离开日常生活,所以过日子就能成就无上道。由此可知,佛法之可贵,是故人人必学。∵

方东美先生讲,“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而湛寂即是“最高的享受”。从何处入手?一定要放弃自私自利,放弃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所有一切众生都有控制别人、控制环境、控制万物的意念,即是妄想、分别、执着。要想见到一心、见到自性,就要排除这些障碍,心才真正恢复到清净、平等、正觉,才能见到宇宙人生之真相。明白此理,才会欢喜修定修慧,远离一切障难。若不明此理,修学就枯燥无味,没有兴趣。道理能透彻明了了,修学才能真正产生法喜。∵

佛法修学之枢纽是在解门。清凉大师将《华严经》分为“信、解、行、证”四分。解分占三分之二,信、行、证只占三分之一。若不能透彻理解经教,就无法修行。很多人修行功夫不得力,究其原因,是解得不透彻、解不够深入。∵

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领导大众念佛、参禅修行,而是天天讲经说法教学,这正显示了“解”之重要。佛法确实是“知难行易”,成佛乃一念之间,一念转过来,凡夫就成佛。如何才能转过来?要用真心,不用妄心。妄心永远有很多隔碍,真心是“一念自性,体元湛寂”。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如是用心学教才能通达佛法,若有一念为自己,即是障碍,即使佛来说法也不会开悟。何以故?有私心。此一念私心就是障碍,妄想、分别、执着就会现前。尤其是执着之障最为严重,分别次之,妄想又次之。∵

“自性之心,用本虚灵”,此是教导我们如何用真心,真心虚灵不能坐实。楞严会上,阿难将心坐实了,“七处征心”就是说明心虚之理。如圆有圆心,圆心何在?找不到,心是虚的。圆心若实,圆就不能转动。它虽有心,然心不是实体,所以轮会动、圆会动。圆动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在动,动的道理就在于它心虚。是故不能说它有,亦不能说它无。说有,决定找不到;说无,它是所有一切动态之主宰。∵

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怀让禅师参六祖之时,六祖问:“什么物,怎么来?”答曰:“说似一物即不中。”说像一物就错了。六祖肯定说:“汝如是,吾亦如是。”此是见到一心,见到一念,见到自性。自性什么都不是,不可思不可议,然它真有,乃是一切万事万物之主宰,万事万物之根源。没有来去,一切万物有来由,一念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法尔如是!此乃吾人之自性,真正之自己。明乎此理,即知生死亦属转变而已。因为真心自性,不生不灭,转变生灭的现象是妄心在动,真心从来没有变化。∵

譬如一个人,身之何处为真,何处为妄?我们能分别、能想像的识心是妄,六根根性是真。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是真实的,永远不变,不生不灭。此是从一个人身上显示出真妄之和合。真的一分是佛性,在佛性上做增上缘,一生就成佛;若在虚妄的识心上做增上缘,就会轮回六道。∵

是故用心要虚,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能存,佛法也不能存。心虚,虚则灵。灵者智慧也。心实就会有牵挂、忧虑。实则起迷惑,虚则生智慧。《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心里不能有佛法,有佛法就迷了,不会懂得佛法。再说得明白一点,即使心中没有佛法,依然不能开悟,因为心里还是“有”。有“有”错,有“无”亦错。有无两边俱离,不着空,不执有,行中道,方是佛菩萨行。∵

凡夫不是着有就是着空。二乘着空,是故佛在楞严会上呵斥二乘人是“焦芽败种”。空有两边不着,方是真正不着。佛的涅盘是“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不住涅盘,是应化在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类化身,应机说法。虽然示现化身在世间,又无妄想、分别、执着,是故亦不住生死。涅盘、生死两边都不住,就是一念自性,即是自性起用,活活泼泼。这才是佛法。∵

佛法是觉悟之法,只要有丝毫分别、执着,就是迷而不觉。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要虚,自然就灵。六祖初见五祖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是“用本虚灵”。六祖会用心,所以他常生智慧。何以会灵?“本来无一物”,自然“虚灵”。∵

因此,青莲法师在纶贯之初就拈出此宗旨,用意甚深,真善知识也。我跟随李炳南老师学教时,老师就教我要留意教理,不要执着讲经说法之相。此处讲的就是教理。教理通达了,一切经皆通。不仅一切经通,所有一切世间法也通达无碍。何以故?同一根源发展变现的。根源找到了,所有脉络悉皆贯通,此是教理。如其不能,则不得已而求其次,留意教义。教义就是一宗一派的原则,虽然不能全部贯通,亦能通部分。∵

“无相无名”。眼前一切现象都存在,为何说无相?真的是无相。《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指一切万法,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皆是梦幻泡影之假相。假相存在的时间有多久?犹如闪电。实际上比闪电存在的时间还短。生命在呼吸之间,这还说得太长。《华严经》说“刹那际”是真的,方知相不存在。佛法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说生灭的时间太短,几乎是生灭同时,是故称为不生不灭。∵

《仁王经》描述现象的存在,是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此为佛的方便说)。像我现在一秒钟能弹四次,正好两个十万八千。换言之,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凡夫如何能看得出来!所以,一切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相续相是前面相与后面相相似,绝对不是完全相同,这是无相!对于一切万象生分别、执着,错了!而佛菩萨云何得大自在?佛菩萨不执着,知道事实真相。∵

“无名”。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佛法说“相”依他起,“名”是遍计执,唯有一念自性是圆成实。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依他起。依他起是假的,遍计执则更假了。是故要懂得“无相无名”,才能在名相上彻底放弃分别、执着。若不了解事实,以为相是真的,名也是真的,就争名夺利,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是故,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正确。∵

“绝思绝议”,“思”是念头,“议”是言语。诸佛菩萨、法身大士无思、无议,空有两边不住,过真实的生活,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大乘经说,法云地菩萨为下品寂灭忍;等觉菩萨为中品寂灭忍;如来果地为上品寂灭忍。至如来果地,清净寂灭,自性圆满显现,“绝思绝议”。∵

佛虽然绝思绝议,寂静到极处,依然“作群生之依止,为万法之根源”。绝思绝议是不住有,作一切众生之依止是不住空。“群生”是指有情众生;“依止”就是依靠,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做十法界有情众生的依靠。虽做众生的依靠,又绝思绝议,是故得大自在。∵

“为万法之根源”。“万法”,一切植物、矿物,太空自然现象,无所不包。有情众生是自性变现,无情众生亦是自性变现。《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正是说此事。是故环境是会变的,刹那刹那在变。依何而变?随念而变,即所谓“一切法从心想生”。比如此地区一切众生心善,环境就善;众生心不善,环境则不善。山河大地、种种磁场,无一不随着人心在变。西方极乐世界何以那样美好?所有往生之人皆是上善。人人上善,环境自然上善。∵

地球的大环境,为何比不上一两百年以前?自然生态被破坏了,现代人的心没有从前人的心善良、淳厚。一个人心行善良,他所居住的环境就会变好;心行不善,即使住在好风好水的地方,风水也会由好而变坏。境随心转,山河大地亦随心转。∵

《华严经》说:“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即念也;“心”是自性。自性能现相,乃妄心在起变化,我们要细心体会其中之理。诸佛菩萨明心见性,彻底了悟事实真相,能帮助一切迷惑造业的众生,令其觉悟回头,真正作一切“群生之依止”。∵

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是社会义务教育工作者。我们既然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自然就是社会义务教育工作者。我们只尽义务,不享权利。只尽义务即不着空,不享权利即不着有。不着有、不住空,离两边、行中道,方是行菩萨道,潇洒自在、快乐无比!此乃人生最高之享受。世间的名闻利养、权势地位,不是真实享受!∵

一切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皆是自性显现,自心与变现的境界是一不是二。尽虚空遍法界与自己是一不是二,有情众生、无情众生统统是自己的一部分。是故我们对一切众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能有分别、执着,以真诚心与其和睦相处。佛法明了根本,尽虚空遍法界乃是同根共体。虚空法界森罗万象是一念自性之起用。∵

“究竟号中道正空”。“正”就是真,即真空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说到究竟,即是中道,称为真空,此是就性而言。“褒美称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一念自性。“谛”即真实之意;第一义谛以现代观念解释,就是“唯一真理”。∵

【诸佛悟之,则三身圆显。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虽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无别。故古德云,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

法界起源于迷悟。悟了自性就称一真法界,迷失了自性,则称十法界。“十”代表无量无边。每一众生现一法界,众生无边,法界亦无边。不仅一个众生现一个法界,而且是念念现法界,一念即现一法界。然念念不可得,是故法界乃事有理无,相有性无,非但无名,相亦无有。前面讲“无相无名”,相是依他起性,如梦幻泡影;而名是遍计执性,更为虚妄。唯识家唯独承认宇宙之间有识,除识之外,万法皆空。识是了别、分别,识就是因果不空。识是能变,境界是所变。我们讲因果不空,能变、所变都包括在其中。然其不是第一义,是第二义。第一义是自性,即识之体,识的体就是自性,自性空寂(寂静、寂灭)。是故万法皆空是从体上讲,因果不空是从转变上讲,从事相上讲。宇宙之间就此二物,其他是所变,皆为虚妄。∵

“诸佛悟之”。此处的诸佛与《金刚经》说的诸佛相同。圆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称为诸佛,他们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宗门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天台家称“分证即佛”。“悟”即是心性,一念自性,自性之体用。《华严经》的经题是“大方广”,就是自性的体、相、用。“大”是讲性体湛寂,“方”是讲现相,“广”是讲作用,方广就是此处讲的虚灵。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譬如房子,因为空虚才得其用;假若房子是实体建筑,便不得其用。凡是真能发挥大作用的都是虚,是故用心要虚。正如六祖所说之“本来无一物”,我们心中若有一物就不灵(灵是智慧),无一物就是智慧。心地虚灵,即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心地干干净净,此是真心起用,即是“湛寂虚灵”。我们若是会用这四个字,则“悟之”,就觉悟了,所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

诸佛悟了之后,“三身圆显”。“圆”是圆满没有缺陷;“显”是明了。“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法身与一念心性之体相应,与湛寂相应;报身与现相相应;应化身与作用相应。三身圆显,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融为一体,此乃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之生活状况。∵

报身是智慧身。般若智慧现前,对于虚空法界,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彻底明了。觉悟的人生活在智慧之中,过高度智慧的生活;我们凡夫生活在烦恼忧患之中。圆满智慧的生活,与社会地位高下、贫富贵贱毫不相干。有些菩萨示现人王、天王,有些菩萨示现贫穷乞丐,都是圆满智慧的人生!现富贵相大自在,现贫贱相也大自在,决定没有差别。不觉悟的人,永远想不通。“想”是意识作用,唯有离心意识、离思离议,方能通达明了,三身圆显。∵

应化身是为帮助一切众生,是大慈大悲的落实。佛有应身,我们也有应身,不同的是,我们的应身是六道善恶果报的感应,佛菩萨的应身是应众生所感而现身。诸佛菩萨现身是“依他起”,最根本的“他”是自性,另一个他就是众生之感。众生有感,若无自性,佛不能现身;有自性无感,佛也不现身。是故佛菩萨现身,其感有二,自性与众生之感。我们现身也是二,也不能离开自性,离开自性焉能有身!我们虽有自性,若无善恶业报也不能现身。所以,我们的身是业报应身,诸佛菩萨是随众生之感而应身。∵

“法身”是虚空法界,“报身”是圆满智慧,“应身”是大德大能。虽然应现,与自性的体、德完全相应,此是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与众生不同之处。诸佛菩萨与湛寂虚灵相应,我们凡夫纵然做佛的学生,跟佛学习,还是不能见性。何以故?我们的心行与湛寂虚灵相违背。∵

“湛寂虚灵”四字,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包括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一真法界与十法界,所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此四字。圣凡之别只在迷悟。悟了就是一真,迷了则有六道。可见六道之体是湛寂,六道之用是虚灵。因为我们迷染,失去了平等,而不知它是湛寂虚灵。《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清净与湛寂相应,平等与虚灵相应。由此可知,我们修学从何处学起?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用清净心,不动七情五欲,不受染污,无分别高下心,就是虚灵。我们能如是用心,修学任何法门,无不成就。∵

“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迷得深是六道,迷得浅是四圣法界,此说明一真法界与十法界之别,乃迷悟之不同。“悟”有浅深之别,“迷”亦有浅深之分,致有种种差别。∵

六道中每一道的生活状况,都不相同。如同在人道,有人一生幸福,有人一生穷困潦倒,此乃是满业之所招感。何谓满业?宿世所造作的善恶。宿世修善,这一生得福报;作恶,这一生过得就辛苦。“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皆是自作自受,此是事实真相。∵

因此,我们一定要断恶修善。断一切恶,不善的果报自然远离;修一切善,善福自然现前。我们更应与佛结缘,与众生结法缘。与佛结缘,生生世世觉而不迷,境界才能不断向上提升。若不与佛结缘,与众生结缘,福报享尽,造作恶业,就要往下堕落。与佛结缘,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方是真正有福之人。有福报更应全心全力修福,福报永远享不尽,愈积愈多。∵

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二足尊”。“二”是智慧、福德,“足”是圆满。智慧与福德均圆满,所以值得人尊敬。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得大自在,此乃世出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我们今天虽然享受富裕的生活,可是付出代价之大不言而喻。为了保持自己的富贵,天天患得患失,身心不安。释迦牟尼佛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世间富贵人怎能与之相比!我们若是观察到这一点,方知释迦牟尼佛过的是最幸福、最自在的生活。世间人贪图名利,享一时之乐,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迷悟有殊,而心性无别”,真心自性与“迷悟”不相干,与苦乐亦不相干,它始终如如不动。真如本性不随迷悟,然它起作用之时,悟则即显,迷而不彰;不是说悟了它有,迷了则无。佛法说,迷了就是失掉;失掉是比喻,不是真的失掉!楞严会上世尊告诉波斯匿王,真心自性就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此是说明虽迷,它并没有失掉,是故称为迷失。虽迷,它依然起作用:在眼曰见,在耳谓闻。悟的是这个作用,迷的还是这个作用。可是迷悟的感受有别;悟是清净、平等、觉,迷是污染、不平等、不觉。∵

古德云:“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这是证得清净法身的境界。譬如作梦,在梦中忽然觉得我在作梦,整个梦境悉是我自性变现的。梦境为妄,能现梦境的心是真,所现梦境的相是妄,全真即妄,全妄即真,真妄不二,真妄一如。现前虚空世界何尝不是如此!谁能肯定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一心变现的,谁就契入这个境界,证得清净法身。入此境界,看一切众生都是自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油然而生。爱护众生、关怀众生、帮助众生绝对没有条件。如其左手痛痒,右手帮其搔之,不必企求回报。因此,对待一切众生的关怀、爱护、帮助是无条件的,因为尽虚空遍法界与自己是一体。若行者能悟入此境界,天下太平。即使天下大乱,行者也不乱;世间污染了,行者也不染。佛法之可贵正在于此,如此学佛才有意义。∵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居士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欧阳居士这句话,乃真实不虚。社会大众不了解佛法,轻视佛法,不知道佛法如此重要!世间的疑问很多,大家都在思考,想解决这些问题,却无办法解决,唯有佛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如何学习?就在日常生活中细心体会,逐渐落实“清净平等觉”。我们以清净心、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自然就觉悟。学佛功夫用不上力,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没有用清净心、平等心。果然用清净平等心,就会觉悟,展开经本则能体悟到无量义。不仅佛经、注解有无量义,一切法皆是无量义,因无一法不与湛寂虚灵相应故。∵

《中观论》云:“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即是湛寂虚灵之意,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只要我们听清楚、听明白,契入了,就入解脱之门。“解”是解开我们的迷惑,“脱”是让我们脱离一切虚妄。这就是契入佛的境界,这就是明心见性。∵

此段是说明法界的起源,我们要清楚明白。现代许多科学家所讲的,连边际都没有着到,如何能解决问题?只是给世界带来更多的麻烦、更多的纠纷,这是愚痴,没有智慧。∵

我们常常念此段,心量会拓开。遇到人事环境有了纠纷、有了麻烦,甚至遇到灾难,念念“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这八个字,就消灾免难!∵

【考善恶报应并是惑心。既本一心而贯诸法。故我佛法门,惟以心为道也。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相。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此意也。是则地藏菩萨所云,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者,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门之指尔。】∵

此段是说佛法的根源,佛陀教学的原理。不仅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根据,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无量众生说种种法的根据,亦不离此原则。此段是佛法教学理论的渊源,我们认识清楚,方知正法的标准为何!此段文虽不多,然对正法的概念说得很清楚。∵

“考”是考察,仔细观察。“惑”就是佛法所说的无明,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无明变现的。破无明就见法身,离十法界则入一真法界。然我们不能坐实而观,以为真的有十法界可以超越,真有一真法界可入,那就错了。若有此念,永远出不了十法界,也永远契入不了一真法界。我们要透过言语、文字,体会它的真实义。真实讲,没有十法界,也没有一真法界。前面讲过,“无相无名,绝思绝议”。说有六道,说有十法界,说有一真法界,是对初学者而言,乃佛说法之善巧方便。六道、十法界是无明变现的,是迷了才有的现象。∵

“既本一心而贯诸法”。“诸法”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念自性变现的,就是“一心而贯诸法”。因此,诸法哪有不圆融之理?我们弘扬佛法,焉有不能度外教、不能度邪恶众生之理?佛菩萨能降伏毒龙,毒龙乃贪嗔痴。为何佛菩萨遇到皆无障难?“一心而贯诸法”。只要用一心,一心现一切诸法,所有一切法都贯通了。我们不能贯通,就是用三心二意。《华严经》云:“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是一心,一念自性现十法界依正庄严,现一真法界。尽虚空遍法界皆一念心性之所现。用一心,则一切诸法贯通,世出世间法无一不通达。∵

《影尘回忆录》记载,持律法师到阿育王寺拜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拜了三年就开悟了,一切皆通了。他没有念过书,在道场无人瞧得起,后来居然能做讲经说法的法师。他何以会有如此能力?三年拜佛,一心现前。一心能贯诸法,是故一切经典都能通达。禅宗惠能大师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贯通了。何以故?惟一心耳。能大师平常对人、对事、对物用清净心、平等心,所以一听立刻就明白。∵

我们净宗修学的目标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与湛寂相应,心不颠倒与虚灵相应,是故湛寂虚灵能令我们功夫得力。明白此理,就能放得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三心二意,处事待人接物用一心、用真心。是故,修学的关键在于是否会用心。此处是讲真心、讲一心,一心尽虚空遍法界。这个讲法很抽象,我们初学必须要抓纲领。我提出的修学纲领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包括在一心之内,而一心是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对人对事之中。∵

正如《华严经》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说真诚,真诚就含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缺一就不真诚;说清净,清净一定含摄真诚、平等、正觉、慈悲,缺一亦不清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就是一心而贯。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无非是“一心而贯诸法”,是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此不可思议之心力,一切众生皆圆满具足。诸佛菩萨虽悟之,分毫不增;一切众生虽在迷位,亦分毫不减。∵

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在事相上则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八个字,用“念佛”做总归结。若不念佛求生净土,再来一次生死隔阴之迷,就又迷惑轮回了。如何能保持不再迷、不再退转,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到极乐世界去。是否能去?决定能去!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一心贯之,当然能去!极乐世界是我们自己的家。如此,信心才会具足,才能决定往生。∵

一切法真正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我们从此处细心观察、细心体会,可以得到解脱。解脱就是明白了,明白即是看破,看破才能放下。将妄想、分别、执着舍掉了,恢复到一心,恢复到清净,方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是故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总根源是“以心为道”。宗门说得好,“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看破方能放下。还没有放下,肯定没看破;真正看破决定放下,没有不放下的。真正放下的人未必看破,真正看破的人决定放下。放下是事,看破是理,事上完全做得很圆满,理未必通达。理真正通达,事哪有做得不圆满的道理。佛法修学的成绩是放下,如果我们今年比去年放下得更多,表示有进步,智慧开了一些;更深入一层,就又放下一些。要不断的放下,彻底放下,放得干干净净,湛寂虚灵就圆满现前。由此可知,我们现前所要放下的是湛寂虚灵的障碍。放下之后,即圆成佛道。此是佛说法的根源,我们懂得了,对于佛法修学的信心才会坚定不移。∵

“心如工画师”等四句,是引用《华严经》的偈颂来证明。“工画师”就是画家。画家作画之前,先构思蓝图,然后行之于笔。“造种种五蕴”,“五蕴”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归纳。五蕴展开即百法,百法归纳即五蕴(色、受、想、行、识)。《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乃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而修行的纲领原则,就是“作观”。在日常生活中念念观察,在一切事物中看到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如何观不生不灭?《金刚经》云:“如露亦如电。”譬如照相,按快门的第一刹那所照之相,与第二刹那所照之相绝对不同。何以不同?每个人的细胞念念都在新陈代谢,岂能一样!人如此,物亦如此,也是念念迁易不住。说不生不灭,其实是生灭同时。因为生灭的速度太快,我们无法见到生灭现象,故说不生不灭;事实真相还是有生有灭。所有一切境界相都在变,有乃幻有,不是真有,真则不变,变则非真。只有“湛寂”不变,湛寂是体。“虚灵”也不变,虚灵是智慧。除此之外,无一不变。凡是能变的皆是梦幻泡影,皆了不可得。妄想乃能得之心。能得之心亦不可得,还有何物放不下!∵

“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前两句是比喻,后两句是说法。佛法讲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世出世间法皆是心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讲个人受用,受用不同是自己妄想变现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受用是相同的,是最殊胜的受用。唯心所现好比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最美好。而唯识所变是改变自然生态,随着自己的意思去做,那就与原来的生态环境有差别。享受有好恶,自然生态没有好恶,所以一切回归自然,保持原来的状貌,比人工雕琢更完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是由心所造,佛说法是以此为依据。∵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相。”“有法”就是有方法能令人生起大乘的“信相”。“摩诃衍”译为大乘。“相”即是生起信心的表现。人迷有迷的形相,觉有觉的形相,信有信的形相,不信有不信的形相。“信相”就是生起大乘信心的那种形相。“所言法者”,什么方法能生起大乘的信相?“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心”不是意识心,是讲一念自性,即是《华严经》说的“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的心。∵

回归到自然的心是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情执。是故高人无心,无心就是没有世间心态,没有世间人的妄想、分别、执着。无心是真心,决没有丝毫造作,应用没有障碍,称无障碍法界。众生之心,起心动念是妄想、分别、执着,自己制造障碍。障碍是自己妄想造作的,自作自受。种种障碍就现无量无边的罪业。众生苦从何来?妄想而来。将妄想心息掉,苦就没有了。∵

世人无论如何精明,如何能干,若不能勤修出世之道,在临命终时,必定受业力摆布,自己做不了主,真正可怜!我们学佛之人要警惕,决不受人摆布,要生死自在,预知时至,想几时走就几时走,得大自在!能否做到?能,一心就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无心就能做到,有心就做不到。有心是造业,无心不造业;有心即攀缘,无心是随缘;有心是要自然随顺我,无心是顺其自然。不要求别人随顺我,我就可以摆脱随别人之累,自己做得了主宰。∵

“是则地藏菩萨所云”,此是地藏菩萨讲的。“一切诸法,从心所起”。“诸法”指十法界依正庄严,“心”可以看作真心,也可以看作妄心。“一切诸法”,若是说一真法界的诸法,就是唯心所现;若是说十法界的一切诸法,则是唯识所变。唯识所变还要有一个唯心所现,如果心不现,何以变?心现之后方能变。∵

“与心作相。”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即是识,就是识变,特别是讲十法界、六道,所有的相都是众生妄想变现的。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善有恶,善的境界从何变现?善心所变;恶的境界从何变现?恶心所变。所以,我们与人接触笑脸迎人,就变现善境界,彼此都很欢喜。即使冤家对头你对他笑笑,他对你的意念也就会好转。极其亲爱之人,每天板着面孔看他,久而久之也会变成冤家对头,都在一念之间。蕅益大师讲:“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明白此理,才不会怨天尤人,原来完全是自己?心变现的,才会懂得如何处世做人。∵

“和合而有,共生共灭”,这是事实真相,经论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生灭是讲所变之相的生灭,不是所现的有生灭;而是唯心所现的没有生灭,唯识所变的才有生有灭。诸佛的净土何以称为一真?真即是没有生灭、没有变化。为何不变?不用识心,没有分别、执着,是故不变。我们何以会变?因为有分别、执着。佛菩萨是随顺自然,我们是改变自然。随顺自然就不生不灭,改变自然则有生有灭。九界众生总是想改变自然,使之随顺自己的意思,这是大错特错!这个意念就是无明、迷惑,因为有此意念才变现出分别、执着,落实在生活上是造业,当然就会感得果报。这就是所谓善恶报应皆是惑心,此种现象与心“和合而有,共生共灭”。∵

“同无有住”。“住”是存在,“无有住”就是同是虚幻而不存在。正如《金刚经》所说的“梦幻泡影”,哪有事实!为何说“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金刚经》上的“如露”是比喻相续,“如电”是说明真相。虽是相续,然相续相即前一个相与后一个相、前一念与后一念只是相似,并非完全相同。在一切人事物中都是刹那刹那在变化,速度极快,永远不停。∵

“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此是我们凡夫所见,佛法称幻有、妙有,就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是说能现的心性,湛寂的心性是真空。何以不空?能现一切相,它是活的,所以说不空。“妙有非有”是讲所现的境界相。众生乃识变,将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有”是妙有,不是真有,皆是梦幻泡影。∵

我们现实的世界也是梦幻泡影,何必在梦幻泡影中造业。要在梦幻泡影中随顺,学诸佛菩萨“大做梦中佛事,兴建水月道场”。学佛菩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而无作是说决定不执着,心地清净;无作而作,虽然知道是梦幻泡影,我们遇到缘还是要尽心尽力去做,不能不做。如若不做,众生得不到利益;为了利益众生,我们要做,虽做而不着相,作与无作是一不是二。众生是做了就着做的相,据为己有;佛菩萨虽做而不着相,舍弃得干净利落,连念头都没有。是故要懂得“暂时为有”,不是真有,不是永远有。∵

“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门之指尔”,“指”是指归、宗旨。此段是讲佛法的根源,佛依何而说法、说的是什么法?这是关键。了解之后,大乘信相就真的生起,热爱大乘;若不了解真相,信相如何能生起!∵

【今且置悟,只论其迷。其天人修罗,循善品而轻升。地狱鬼畜,由恶业而沉坠。其坠之鬼畜,有轻重之分。而沉乎地狱,无大小之别。总由无明之颠倒,致有狱户之正边。故知凡夫由昧心源,而随妄念。妄造恶业,妄受苦报。不凭至圣之大悲,曷解倒悬之极苦。】∵

此段说明六道轮回之由来。∵

“今且置悟”。“悟”的境界乃佛菩萨之境界,是一真法界、四圣法界。“只论其迷”,现在只说迷惑的众生。迷失一念心性,就迷了自性,自性即变成阿赖耶,所以阿赖耶是迷了的自性。其实自性有无迷悟?没有,迷悟在人。“循善品而轻升”,修善就感得三善道的果报,六道里的“天、人、修罗”是三善道。人、修罗是善道,但是此处是讲人间、天上的阿修罗;讲六道的修罗,是专指天阿修罗。《楞严经》说,除了地狱没有阿修罗,天上、人间、鬼道、畜生道都有。所以,佛经常讲五趣轮回,讲五道就不说阿修罗,阿修罗在哪一道就归哪一道。如果讲六道,阿修罗是单指天阿修罗,人阿修罗则归在人道。∵

天道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天是秉十善业道而轻升的。此处“轻重”说得很好。我们人在喜悦之时,身体很轻快;若在忧虑烦恼之时,身就很沉重。重则下坠,轻则上升。所以,人心善、行善,身心轻快,便往上升,而单单修十善业道最高的可生到忉利天。福报是果,果必有因。我们若想在一生中,来生、生生世世都得福报,必须要继续不断修因,来生享福,后世还享福,福报享不尽。若前世修福,今世只享福,而不知再修福,福报享尽了,来生就没有福报。世间人迷惑者多,觉悟者少。我们尤其要明白善恶的标准。何谓真善,何谓假善,何谓满善,何谓偏善,何谓大善,何谓小善,都要清楚明了,才知道如何修学。明白人修大善、修真善、修圆善,果报圆满,都是“事在人为”。∵

忉利天再往上,除了修十善,还要修禅定、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若无慈悲喜舍,纵然行善,最高也只能到忉利天,再往上无分。人生在世,就像住旅馆作客,风景再美好,一草一木都带不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此是事实真相。因此,我们要彻底放下,起心动念、一切作为,利益社会大众,就是修福。“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觉悟之人多做好事,多造善业,善业会带走,可以帮助生天。迷惑之人则造恶业,就往下坠,愈坠愈下。迷悟之间,思想、见解、行为迥然不同。佛告诫我们,“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若有严重的执着和贪爱,必定往下堕落。∵

修慈悲喜舍,又有未到定(修定而没有成功,有一点定功),可以生欲界上四层天。其福报一层比一层大,享受也是一层比一层殊胜。欲界天对财、色、名、食、睡等欲望未断,然愈往上愈轻微。若定功深,对于欲的念头能完全伏住,财色名食睡现前能不动心。有这种功夫,生色界四禅十八层天,视其定功之深浅而定层次,定功愈深就愈往上。此类众生虽然对欲不分别、不执着,但是对于色还未放下;色是色身、我们居住的环境。认为万物是实有的,对此还有微细的分别、执着,是故出不了色界。到四禅天,定功再往上提升,悟性也随之扩大,知道色不是究竟,于是对于色不分别、不执着,如是就生到无色界。无色界是纯粹精神的世界,没有物质,没有身体,在凡夫位属于高级凡夫。老子说过“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可见老子知道有身体是忧患,没有身体是快乐自在!∵

随其功行的浅深,无色界有四层天,达到最高的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然八万大劫到了,定功就会失掉。失掉之后,则往下堕,继续轮回,谚语有谓“爬得高摔得重”。佛经上说,四禅天以上与四空天人多半堕地狱。何以会堕地狱?毁谤三宝。因其误认为已证到大涅盘的境界,永不退转,而当其定功失掉时,便认为圣人所说的话不可靠,因此毁谤圣贤而堕地狱。我们六道凡夫就是如此升升坠坠,真是“生死疲劳”!∵

阿修罗只在欲界,而且只在欲界忉利天以下,夜摩天以上则没有阿修罗。阿修罗是如何生天的?修福。前世在人间修大福报,人间的福报小,他没有地方享,所以到天上去享福。何以称为阿修罗?“修罗”是梵语,“阿”译作无,“修罗”译作端正,也就是说他相貌丑陋,没有像天人的相貌那么端正,但他的福报很大。福报是如何修的?布施。六波罗蜜前五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皆是修福。在这五种修福里,只注重布施,疏忽了持戒,更没有修忍辱,所以才成为阿修罗。因为没有持戒,不能忍辱,嗔恚心重,好胜心强,贡高我慢,是故享天福的时候,傲慢的习气依然没有改善。故阿修罗的福报享尽之后,果报很苦,因为造的罪业太多。∵

修五戒、十善,能得人身。过去生中,五戒持得好,十善修得不错,这一生方得人身。虽得人身,每个人的遭遇不同,祸福有异。是何原因?“满业”不同。换言之,各人善恶业的果报不一样。我们到人道来是“引业”相同,引业引导我们到人道来投生。但是每个人一生的受用,乃是过去生中修的善恶业所定。“因”不同,“果”岂能一样!是故我们一生中的穷通祸福与别人不相干,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然而业报亦可转变,转变之机在“缘”。若能控制缘、掌握缘、转变缘,果报就转变了。譬如,我们有灾难的业因,现今就努力修善,绝不造恶,将恶缘杜绝,令善缘增长,恶果就不能现前。佛法讲因缘果,虽有恶因,但断除了恶缘,因缘不能际会,恶果自然不能现前,这就是消灾免难的理论依据。∵

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由恶业而沉坠”,“坠”是往下沉、堕落。三恶道的业因非常复杂,十善的相反就是十恶。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心造贪、嗔、痴。造作这十种恶业的果报,就在三恶道。极重的十恶就堕地狱,中品十恶是堕饿鬼,下品十恶则变畜生。十恶最严重的是意三业,即贪、嗔、痴,称为三毒烦恼,所有一切恶业都是从这三毒生出来的。∵

无贪、无嗔、无痴,称作“三善根”;反之,则为“三恶根”,此乃所有一切恶法之根源。一般众生的三恶道的业因力量强大,三善道的业因力量薄弱。三恶道的业因如此之强,是因外面境界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之缘,令我们生起贪爱之心,此亦是饿鬼道的缘成熟。嫉妒、嗔恚是地狱道的缘成熟。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是非不分,邪正不辨,祸福不识,此是畜生道之缘成熟。∵

一心念佛的果报,不在六道、十法界中,而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念佛人决定要修十善、四无量心,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故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除了信愿持名念佛之外,要修上品十善,才有把握往生。《弥陀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净土法门是一切诸佛所护念法;依照念佛方法修行的人,就是一切诸佛所护念之众生。∵

一切众生的心性与诸佛如来是一不是二,可是在用心上,差别很大,所以我们要学佛菩萨的用心。在日常生活中,想想起心动念是否与诸佛菩萨相应,修行就从此处下手。佛菩萨慈悲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否如此?要时时刻刻反省检点,“升沉下坠”就在一念之间。∵

“四正勤”是世尊教导我们断恶修善的原则,“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已经有的恶念要立刻将它断除,还没有起的恶念、恶行要将它伏住,不令复起,这是断恶。已经行的善,一定要令其增长,佛所讲的种种善行,我们还没有做到的要赶快发心,依教奉行。∵

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凡是利益自己的是恶,利益众生的是善。何以说利益自己是恶?因为利益自己便会增长我执。不能把我看破、放下,就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所以我、法二执都不能执着。能破人我执,就超越六道;能破法我执,就超越十法界。佛教导的方法,是我们的起心动念、一切考量,皆以一切众生的福祉为依止,以正法常住为准绳,此法真是善巧到了极处。∵

“其坠之鬼畜,有轻重之分。”鬼的种类很多,佛说了三十六类。而造作三毒烦恼,贪心重的就生鬼道。每个人过去所造的十恶业有轻重不同,是故同样在鬼道,其生活状况亦不相同。有些鬼的福报很大,享受比我们在人间还要殊胜,类似天人的享受,这是鬼道福报大者。然鬼道有福报的是少数,饿鬼占多数,“有轻重之分”,就是情况不一。“而沉乎地狱,无大小之别。”地狱类别也非常复杂,有无间地狱、阿鼻地狱,造五逆十恶者堕入其中。五逆罪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现代社会造五逆十恶罪的人太多了,甚至于我们在寺庙里都看到出佛身血的现象。∵

“总由无明之颠倒,致有狱户之正边。”此是总结地狱无有大小之分,都是受罪受苦。“总由无明之颠倒”,是对于业因果报的事实真相完全不相信,随顺自己的妄想胡作非为。而学佛之人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诸法无所有,三心不可得”,我们要牢牢记住。真看破,才能真放下。眼前一切之受用,丝毫都不执着,舍得干干净净。念念不执着,即是念念放下,如此修学才能得受用。见到人行善,欢喜赞叹;见到人作恶,观察机缘,能劝则劝,不能劝则止。所以,众生由无明之颠倒,造作种种罪业而堕地狱。地狱种类很多,有阿鼻地狱、无间地狱,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正边地狱,无处不受苦!∵

“故知凡夫由昧心源,而随妄念。妄造恶业,妄受苦报。”此是将六道所有的情形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道如何来的?“由昧心源”。心源就是一念自性,“一念自性,体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虚灵”。诸佛悟就是悟真心本性,众生迷也是迷真心本性。湛寂虚灵没有迷悟,迷悟在人。悟了就是诸佛菩萨,迷了则为六道众生。迷的人“随妄念”,妄念就是妄心,八识即妄心。八识乃阿赖耶含藏的习气种子,是个资料库。我们无量劫来起心动念都有档案,在阿赖耶识里含藏着,年代久了,自己都不记得了,可是档案里清清楚楚。自己以为动一个恶念,别人不知道,但阿赖耶识里落的印象是不会消失的。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三世一切众生共同一阿赖耶。是故,明心见性之人,对于十法界一切众生的心行都清楚明白,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岂能瞒人!∵

本经可以帮助我们生起信心,而幸福美满的前途是要靠自己去创造,与任何人都不相干。我们享受福报或者忍受苦报,都是自作自受。若能赐福给人,诸佛菩萨大慈大悲赐福给我们不就好了?何必苦苦劝我们断恶修善?佛法令人敬佩之处就在于此,义理圆满,合情、合理、合法。佛对于一切众生的恩德就是教学,身教、言教、意教三轮教化,唯此而已。众生是否能得度?要靠自己悟入。“教、理、行、果”四义,是佛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依“信、解、行、证”悟入,信教、解理、修行、证果。要懂得佛开示的是什么,悟入的又是什么。我们要随顺佛的教导,绝不随顺自己的妄念。初学佛要依靠经典,所以经不能不读,理不可不明,行不可不修。只要明理修行,果不必希求,自自然然就因圆果满。是故,随顺圣教,自在快乐,果报殊胜;随顺妄念,造作恶业,遭受苦报。∵

“不凭至圣之大悲,曷解倒悬之极苦”。“倒悬”是比喻,比喻六道众生所受之苦,犹如人身体头足倒置而吊悬。但是,只要我们依照佛之教诲,发心忏悔,肯回头都来得及。经典有记载,阿阇世王造五逆十恶,临命终时忏悔念佛,发愿求生,并以上品中生之品位往生。因此,过去造作一切罪业不要怕,只要还未堕地狱,都有办法救,一口气断了就来不及了。是故,六道众生若不凭借佛陀的教诲,就无法脱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就无法避免地狱之苦。由此可知,正法久住何等重要!∵

【是以地藏慈王,偏向幽冥界内,以同体慈悲,劫劫救援而未艾。释迦文佛,特升忉利天中,报圣母恩德,谆谆付嘱以频申。令向佛法中,献少水少华,并脱幽途之苦。俾从大士前,能一瞻一礼,咸蒙胜地之欢。功莫京焉,义叵量矣。】∵

此段是说本经的缘起。纶贯前的小序写得非常好,段落层次清清楚楚,从法界的根源一直讲到本经缘起。∵

前段叙说六道之由来。六道众生迷得深,造业广,果报惨苦。地藏菩萨发大慈悲心,故称“慈王”。因为诸佛菩萨慈悲,地藏菩萨更慈悲,所以是慈悲中之“王”,此对菩萨的慈悲称赞到了极处。“劫劫”就是无量劫,永无止境。∵

诸佛菩萨到地狱去教化众生,都称作地藏菩萨,都是地藏菩萨的分身。如果我们发愿到地狱度众生,也是地藏分身。由此观之,在在处处均可显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不但理上是一体,事上也是一体。经中常说“迷悟”,诸佛菩萨悟,一切凡夫迷。但事与理没有迷悟,迷悟在人。地藏菩萨不忍心看到众生受苦,特发悲愿,偏向幽冥界内度化众生。地藏菩萨在幽冥界内度化众生,会来人间吗?幽冥界内都去了,岂有不来人间之理!菩萨无时无处不现身,时时处处在我们周边,只是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不知道佛菩萨的恩德。∵

佛菩萨的行谊,处事待人接物,教化众生乃“大用无方”。诸佛菩萨帮助众生,就是帮助其觉悟,因为一觉悟就能超凡入圣。世出世间一切法,情与无情是同一法性。法性是体,能现能变,虚空法界依正庄严是所现所变。所现所变虽然不同,体是相同的,是故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也就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破迷开悟是因。痴迷破除了,苦就没有了。真正觉悟“同体”,乐就现前。此乐就是佛经上说的“大自在”。

“释迦文佛,特升忉利天中,报圣母恩德。”本经讲经的因缘很特殊,是世尊在四十九年教化因缘将要圆满结束时,上升忉利天,为报母恩而开此法会。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教导我们净业三福,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末后又嘱咐:此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孝亲是第一。忉利天这一会是报恩大会,所以与会大众是无比的希有殊胜。华严会上,从尽虚空遍法界来集会的是法身大士;而此法会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无边的诸佛皆来集会。∵

“上报四重恩”,第一、“报父母养育之恩”;第二、“报老师教导之恩”,佛是我们的老师,报佛恩就是报师恩;第三、“报国家之恩”,***尽心尽力维护国家的安定繁荣,我们深受恩德;第四、“报众生恩”,我们生活在世间,一切所需都是依靠大众互相依存,因为人决定不能独立生存。我们吃的粮食是农夫耕种的,我们穿的衣服是工人制造的,一粥一饭均来自大众,所以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有恩德。一切众生,乃至动物、植物、矿物,自然的生态环境,对我们都有恩德,所以要懂得知恩报恩。是故此处报圣母恩德,涵盖四重恩,涵盖一切众生。∵

“谆谆付嘱以频申。”世尊非常恳切嘱咐地藏菩萨,要负起救度苦难众生的使命。地藏菩萨代表的是“孝亲尊师”,一个人真正能做到孝亲尊师,决定不堕恶道。真正孝亲尊师的人不会做恶事,因为做了恶事,会对不起父母、老师。不仅不做恶事,连恶念都不敢起。若起一个恶念,就辜负父母、老师的教诲。为何世尊灭度之前,将度化众生之事托付给地藏,而不付嘱其他菩萨?地藏表“根本”,观音表“慈悲”,文殊表“智慧”,慈悲与智慧都是依根而生,此是付嘱地藏之深义,我们要能体会得到。∵

“令向佛法中,献少水少华。”“佛法”,即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觉悟之法,此乃广说。简而言之,“孝亲尊师”就是佛法。孝亲尊师是佛法的基本法,佛法的修学要从孝道开始。所以,佛法传到中国,能生根开花结果,远胜于印度。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伦理孝道,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便将孝亲尊师发扬光大。∵

“献少水少华”,此是供养,表示敬意,以行动表示就是奉献身心。“水”表心,“华”表身。水代表清净、平等、觉悟,水净如镜,即有照义,照即觉也。平静而无波动,即显平等义。供水就是教导我们要清净平等觉,表里一如。身要行六度,每天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要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相应,即是供华所表之义。∵

“并脱幽途之苦”,如是行持,如是供养,就能脱离三恶道之苦报。∵

“俾从大士前,能一瞻一礼,咸蒙胜地之欢。功莫京焉,义叵量矣。”前面讲的都是修学的总纲领,果然能如理如法的修学,一定能脱离恶道苦恼。若要将功夫向上提升,正是此段所讲的。∵

“一瞻一礼”,瞻礼不仅是向佛菩萨形像顶礼膜拜,重要的是要表里一如,方得瞻礼之实益。瞻礼是外表,外表虽然很恭敬,内心若不诚恳,充斥是非人我、贪嗔痴慢,表里不相应,依旧无济于事,得不到利益。因此,瞻仰佛菩萨形像、听到佛菩萨名号的同时,若能想到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如是心行相应,瞻礼就有功德。瞻即解门,礼乃行门,解行相应,落实在生活之中,自能得真实利益。∵

在实际修学中,我们对“一瞻一礼”之甚深义理仍不明了,以为自己就是依教奉行,见到佛菩萨形像,也恭敬瞻仰礼拜,可是未能得经中所述之功德利益。于是对圣教产生怀疑,失去信心,还是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就念佛法门而言,没有真信就不可能有切愿,没有切愿,在生活上就不可能与佛的教诲相应。念佛,“念”是今心,不是口念。我们现前之心与阿弥陀佛完全相应,是名念佛。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佛心、佛愿、佛行完全相应,即符合念佛之真义,亦即此处“瞻礼”之义。∵

“咸蒙胜地之欢”。“胜”是殊胜、善报。善报等级不一,视其心量大小而各有异。有人眼光短浅、愿望不大,希望来生得人身,享人天富贵就好,这依照菩萨教诲去修学可以得到。有人眼光稍大,想生天,因为天人寿命长、福报大,这依照菩萨的教诲修学也可以得到。但天人寿命虽长、福报大,可是仍不究竟,还会有命终之时,依旧要堕落,轮回六道。所以,有人仰慕佛国净土,发大愿心,追求永恒不生不灭的自在快乐。发此大心,佛就教此人修大法、证大果。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教化众生之善巧方便,高明至极。此处讲“胜地之欢”,其层次、境界无量无边。“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只要依教修行,佛菩萨一定能满众生的愿。若愿小就满其小愿,若愿大则满其大愿。∵

“功莫京焉”。“京”是大,功德太大了。“义叵量矣”,“义”无量无边,深广无尽。∵

以下是青莲法师注经的因缘。∵

【桀虽生末运。幸遇真乘。】∵

“桀”音“乘”;法名灵桀。“虽生末运”,运即法运,他是清朝康熙年间人,已经是末法时期。∵

青莲法师虽然生在末法,但与我们相去将近三百年。三百年前的社会,真是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人民安乐,贤人诸多。他们受教育的机会比我们殊胜,高僧大德时时处处可遇。我们今逢大乱之世,伦理道德倡导者如凤毛鳞角,且时受世人之批评指责,所以时代逐渐走向毁灭的边缘。幸亏我们“落伍”了,若不“落伍”,狂欢之后的果报定在恶道。我们学佛之人虽与时尚落伍,却往胜地精进,在智慧与德行上与日俱增,而在自私自利、争权夺利、贪嗔痴慢上是看破放下,这样的“落伍”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两相比较之下,“落伍”方是真正的进德修业,岂不胜哉!∵

青莲法师庆幸自己有这个福德因缘,遇到真正的佛法,希有难逢!“真乘”是特指《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大乘的根本法,是真实基础。遇到了不认识、不相信,或是信而不解,或是解而不行,皆不名为真遇。真正遇到,乃具足“信、解、行、证”,得无比之殊胜利益。∵

今天我们也是“幸遇真乘”,遇到本经,又得遇此科注,更是幸运之极!《地藏菩萨本愿经》注解之佳本,唯此科注而已。∵

此序文言简意赅,文约义丰,事理透彻,层次井然,清晰明白,绝非凡夫所能为之!∵

【聿崇随喜之心,用作津梁之地。聊申管见,略释题名。】∵

此是客气话。“聿崇随喜之心”,是随顺诸佛菩萨应化,随缘教化众生的心愿。“用作津梁之地”,此是说注解帮助我们开辟一条路径,架一座桥梁,令我们这些博地凡夫经此趣向大乘。“聊申管见”,管见是谦虚,比喻自己对于佛法大海略知一二而已。科注就是青莲法师体会到的精义之处,为我们做向导,帮助我们游历地藏法门之胜境。∵

“略释题名。”青莲法师是天台后裔,是故用天台的规矩来解释五重玄义。∵

【冀三宝之冥加,综诸文而融贯。普愿见闻,同趣乐土云尔。】∵

“纶贯”,是将全经的精义做整体的述说,包括五重玄义,但内容比五重玄义更为丰富。∵

“普愿见闻,同趣乐土云尔。”此是青莲法师之愿。“乐土”与“咸蒙胜地之欢”,前后照应。我们的乐要往上提升,不能下坠。乐,决定得生天上。在本经中,菩萨劝众生生天的经文很多,因为本经是对初学人讲的。到何时才教导超越六道、十法界?到文殊、普贤菩萨才把我们的乐往最上层提升,即宗门所谓的“向上一着”。∵

(《地藏经玄义讲记》∵净空法师1998.12.11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