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地藏菩萨信仰
中土佛教有四大菩萨之说,他们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普贤菩萨代表大行(即实践),地藏菩萨则代表大愿。地藏菩萨常居于地狱,救拔众生,有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弘大法愿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因而,地藏菩萨在民间受到广泛的崇信和供奉,并经常被历代的仁人志士引为矢志救世、坚韧不退、勇于牺牲的典范。
地藏菩萨的前世今生
地藏梵名Ksitigarbha,音译作乞叉底檗婆,“地”是大地,“藏”是含藏、伏藏义。说的是此菩萨犹如大地,功德利益万千众生;又能含藏一切功德,自利利他。即《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说的“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佛教有“地藏三经”,即隋代僧人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唐朝僧人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这也是地藏经典体系中最重要的三部,对地藏菩萨的本生、誓愿、功德等多有讲说、宣扬。
按照佛教的说法,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要经历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才有弥勒菩萨出世,示现成佛。因而佛祖圆寂之前,付嘱地藏,要他在这一漫长的无佛时代,担当救度众生的重任。根据《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的说法,地藏原来历经无量数劫修行悟法,其功德、智慧其实已经可证佛果,但他秉承佛祖法旨,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所以地藏菩萨又称“大愿菩萨”,别称“持地菩萨”、“无边心菩萨”。
佛寺中的地藏菩萨的形像多为出家的比丘相,左手持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千叶青莲花之上。
地藏信仰的发展流传
地藏信仰在印度也有存在,但远不如在中土流传广泛和影响深远。而它在中土的流传、发展,也可以看成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一个缩影。
汉译佛经中最早言及地藏菩萨的是《罗摩伽经》,该经由西秦僧人圣坚译出,实为《华严经》的《入法界品》的早期译本。据此可以推断,地藏菩萨的名号大致在4世纪、5世纪之交的时候已经传入中土。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时期译出的《大方广十轮经》,大力宣扬地藏菩萨的本愿与功德,可以视为地藏信仰在中土广为流布的开始。
在中土,地藏菩萨更多是与地狱相关联,作为幽冥教主,即地府的最高领袖,获得世俗的崇信。但地藏起初并未专门与地府关联起来。他最初和观音、弥勒一样,也是以其慈悲和功德为僧徒和俗众信奉。因为地藏菩萨誓愿拯救众生,众生如果能够虔诚念诵其名号或供养其法像,则可获得无上功德与福报,可远离各种忧愁苦恼,得二十八种利益,乃至得以生天、涅盘。
较早述及地藏菩萨救度地狱众生的汉译佛经是《须弥藏经》,此经由僧人那连提耶舍、法智于北齐天保九年(558年)译出,但此经似乎并没有广泛流传。隋唐以后,随着地藏三经的先后译出和流传,地藏菩萨获得了广泛的信仰。大致上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有关地藏菩萨的造像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特别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翻译与流传,进一步将地藏与地狱关联起来。这部佛经中说到,地藏菩萨誓愿救拔,“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与之相呼应的是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643年~712年),他在其著作《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传记》中都指出,地藏菩萨常处恶道中救赎众生,地狱即是恶道之一。华严宗在武则天当政时期颇受朝廷推重,拥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地藏救度地狱众生的观念大概就是在此时正式形成,并开始流行起来。
但地藏菩萨在这里也仅仅是地狱众生的救度者,其地府至尊地位的确立要到唐末五代的时候。这时出现了一部伪经《佛说十王经》,这部伪经存在于敦煌文献中,题为“成都府大圣慈寺沙门藏川述”。此经中历叙从秦广王至五道转轮王等十殿阎王的名目,它确立了后来中土民间颇为流行的地狱十王信仰。而地藏菩萨的形象在此经的图文本中也多有描绘,占据突出位置,如有一个版本中的插图就画有地藏与阎罗王并坐一厅的情景。此经的传本有55种之多,可见十王信仰流传的广泛。随着十王信仰的确立与流传,冥府最高统治者的席位出现了“空缺”。此时地藏菩萨无疑是最具有条件充当此职位的,并最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冥府至尊。北宋僧人常谨撰成于端拱二年(989年)的《地藏菩萨像灵验记》一书,专集中土信奉地藏菩萨灵验之事。其中记载有僧智佑于五代时期驻锡清泰寺,供奉有地藏菩萨变相图。此图中地藏菩萨头顶*轮,位居中央,左右有十殿阎王像,每边各有5人。显然,地藏菩萨在这里处于被拱卫的中心地位,它的存在可以说明至迟在五代时期,地藏菩萨的冥府至尊地位已得到确立。
地藏于地府中的至尊存在,展示了佛教的慈悲与功德,引诱、启示着世人皈依佛道,改过向善,满足了世俗对于生命延续以及趋福避难的欲求。前面提到的《地藏菩萨像灵验记》,其实就是以地藏之名号、法力来实现此功能的。宋代以后,此类故事多有出现。地藏信仰在与地狱十王信仰合流的同时,又被赋予了强烈的劝孝意味。这应该是源于被称为佛门《孝经》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在这部佛经中,地藏菩萨多处宣扬孝道思想,教导信众孝敬父母,止恶向善,可以获无边利益。并且地藏菩萨本身就是孝道的实践者。此经中言及他前世曾为一婆罗门圣女,其母轻慢三宝,信从邪行,因而死后堕落地狱。圣女虔诚礼佛,布施供养,使得其母最终脱离地狱。地藏前世又曾经为光目,为拔救亡母堕落恶道及短命之报,供养罗汉,并于佛像前发下救度众生皆得成佛、自己才成正觉的宏愿,其亡母也因此得到超脱。到了明清时期,地藏又与佛教中身入地狱救母的目连合二为一,通过《三世光目宝卷》、《幽冥宝传》这样的文学作品作了形象的展示,其孝道的典型性进一步突出。应该说,地藏菩萨孝道色彩的强化与中土传统伦理道德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它迎合了世俗百姓通过信奉佛教来促进社会稳定、家庭安宁的期望,使得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有利于地藏信仰在世俗社会的广泛传布与深入人心。
民间的地藏节
中土的四大菩萨各有道场,号称四大佛教名山。其中观音菩萨的道场是普陀山,普贤菩萨在峨眉山,文殊菩萨在五台山,而地藏菩萨的道场则在安徽青阳县西南的九华山。之所以是九华山,它与唐代驻锡在此处的一位僧人金乔觉相关。根据《宋高僧传》的记载,金乔觉是唐初新罗国王族,出家之后法号地藏,金地藏涉海来华,入九华山修道,后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圆寂,寿九十九。金地藏身高7尺,顶耸奇骨,常年孤坐石室,以白土(也就是民间常说的观音土)和米为食。他圆寂以后,遗体置于木函中,经过30年肉身都没有变坏。徒众以其全身入塔,抬举之时,其全身关节如金锁铿锵作响。大概正是因为他多有高行异相,又恰好法号地藏,世人于是就认为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因此也成为了地藏道场,其所在寺庙为化城寺,后人并建肉身塔以供奉之。这两个地方至今仍然可以在九华山见到。
除了九华山以外,两宋以来,全国各地多建有专门供奉、礼敬地藏菩萨的庙宇。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三十日这一天,民间认为这一天是地藏菩萨的诞辰,也称地藏节,各方善男信女争先恐后进入庙宇中面向地藏菩萨,烧香礼拜,祈福还愿。寺庙以外,民间还常在道路两旁、自家的屋檐下,遍插棒香,或燃放莲灯,通宵达旦,香烟缭绕,白夜如昼,以此来祈求地藏菩萨保佑全家平安与福乐。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地藏节紧接七月十五的纪念目连救母的盂兰盆节,老百姓怕目连在地狱救母眼睛看不见,所以燃放香烛来照明。比较特殊的是苏州地区,当天的烧香被称为“烧狗矢香”。民间称这其实是为了纪念元末苏州的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张士诚乳名九四,本来应该叫“烧九四香”,但为了避免触犯明王朝,所以就用谐音称之为“烧狗矢香”。
以往,很多地方的地藏诞辰实际上已演化成民俗节日,融合了交际、游玩、娱乐、商贸等元素。像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逢地藏节,从农历七月初起一直到月底,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沿途到处设有茶棚、商摊,并有百戏表演。常州地藏节以东郊三官堂为集会之所,除了进香以外,四郊的农民多于这天将田具及木制品陈列于路边任人购买。地藏信仰到此时,可以说已经和世俗民众的生活水乳交融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