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次第初门∵第三卷
陈隋国师智者大师撰
九想初门第二十一
一胀想 二青瘀想 三坏想 四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 六啖想 七散想 八骨想 九烧想
次通明禅。而辩九想者。上所明禅。虽有定慧。但是实观。未有得解之观。则对治力弱。从九想已去。所明禅定。悉有得解之观。于对治重烦恼病中。力用为强。如伐坚树。若用软斧。断之不断。应更取强斧。九想既是得解观之初。故次而辩之此九通名想者。能转心转想。故名为想。所谓能转不净颠倒想。故此九法皆言想也
一胀想 若观人死尸。胻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胀想
二青瘀想 若观死尸。皮肉黄赤瘀黑青黤。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 若观死尸。风吹日曝。转大裂坏在地。是为坏.想
四血涂漫想 若观死尸。处处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 若观死尸。虫脓流出。皮肉坏烂。滂沱在地。是为脓烂.想
六啖想 若观死尸。虫蛆唼食。鸟挑其眼。狐狗咀嚼。虎狼[國*瓜]裂是为啖想
七散想 若观死尸。禽兽分裂。身形破散。筋断骨离头手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 若观死尸。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筋连或分散狼藉。如贝如珂。是为骨想也
九烧想 若观死尸为火所焚。爆裂烟臭。薪尽形灭。同于灰土。假令不烧。亦归磨灭。是为烧想
八念初门第二十二
一念佛 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 八念死
次九想而辩八念者。为除恐怖也。若修九想时。思惟死尸可恶。因此惊怖。[嗇*欠]然毛竖。及为恶魔恼乱。忧惧转增。若存心八念。恐怖即除。故以为次也。通言念者。内心存忆之异名也。专心存忆八种功德。故名为八念。非但能除世间惊怖。若能善修。亦除世间三界生死一切障难也
一念佛 若遭恐怖及众障难之时。应当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神德无量。如是念已。恐怖障难即除
二念法 若有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法。佛法巧出得今世果无热恼。不待时能到善处。通达无碍。是为念法
三念僧 念僧者。僧是佛弟子众。具足五分法身。中有四双八辈。三乘得果。应受供养礼事。世间无上福田。是为念增也
四念戒 念戒者。戒是能遮诸恶。安隐住处。是中戒有三种。所谓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律仪能除身口诸恶。定共能遮烦恼恶觉。道共能破无明。得慧解脱。是为念戒
五念舍 念舍者。有二种。一者舍施舍。二者舍烦恼舍。舍施舍。能生大功德。舍烦恼舍。因此得智慧入涅槃。是为念舍也
六念天 念天者。谓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复有四种天。一名天二生天三净天四生净天。如是等果报清净。利安一切。是为念天
七念阿那 念阿那般那者。如十六特胜明。出入息也如是念时。能除心乱。入于正道。何况世间恐怖。是为念阿那般那也
八念死 念死者。有二种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缘死。是二种死。常随此身。无可避处。是为念死
十想初门第二十三
一无常想 二苦想 三无我想 四食不净想 五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 七不净想 八断想 九离想 十尽想
次八念而辩十想者。大智度论云。九想如缚贼十想如杀贼。若尔即应次前九想而明。但为修九想时。有恐怖等障故。须说八念。既得离诸恐怖。则心安无障。故次说十想也。通言想者。能转心转想也。能转计常乐等。诸颠倒等想。故名为想。前三想为断见谛惑说。中四想为断思惟惑说。后三想为修无学道者说。是以。坏法之人。修此十想。能断三界结使。证无漏之圣果也
一无常想 观一切有为法无常。智慧相应想。名无常想。一切有为法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国土。是二皆新新生灭。故无常也
二苦想 观一切有为法苦。智慧相应想。名苦想。若有为法无常者。即是苦常为三苦八苦之所迁逼。故名苦也
三无我想 观一切法等无我。智慧相应想。名无我想。若有为法悉是苦者即无我。以无自在故。亦以苦从缘生无有自性。无自性中。我不可得也
四食不净想 观诸饮食不净。智慧相应想。名食不净想。世间饮食。皆从不净因缘。故有如肉从精血水道中生酥酪等。皆亦随事观之。悉是不净也
五世间不可乐想 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智慧相应想。名为世间不可乐想。有二种世间。一者众生。二者国土。有过恶无可乐也
六死想 观死智慧相应想。名为死想。若一期果报。常为二种死之所逐者。则出息不报入息也
七不净想 观自他身不净。智慧相应想。名为不净想。若观此身内有三十六物。外则九孔。恶露常流。从生至终。无一净也
八断想 观涅槃离生死。智慧相应想。名为断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无烦恼者。当断结使证涅槃也
九离想 观涅槃离生死。智慧相应想。名为离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离生死者。当离生死证涅槃也
十尽想 观涅槃结使及生死尽。智慧相应想。名为尽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结使及生死。未尽结使。及生死业。证涅槃也
八背舍初门第二十四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三净背舍身作证 四虚空处背舍 五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次十想而辩八背舍者。前九想十想。既是坏法对治观门。则横局而竖短。对治定观诸禅。皆未具足。若证圣果。则无三明八解脱等。诸大功德也。今欲具明一切无漏对治。观练熏修禅定。故次而辩之。若修此观。练诸禅定。证圣果时。则成大力罗汉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愿智顶禅。无诤三昧等。诸功德也。此八通名背舍者。大智度论云。背是净洁五欲。舍是着心。故名背舍。若发真无漏慧。断三界结业尽。即名解脱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内有色相者。不坏内色。不灭内色相也。外观色者。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所以然者。为修流光故。不应初背舍中坏灭内身骨人也。欲界结使难断。故须以不净心观外色也。此初背舍位在初禅。能舍自他及下地。故名背舍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内无色相者。坏内色。灭内色相也。外观色者。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所以然者。行者为入二禅内净故。坏灭内骨人。欲界结使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也
三净背舍身作证 净者缘净故名净。行者。除外不净相。但于定中。练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名缘净身作证者。以无受着心。而受三禅中遍身乐故名身作证也
四虚空处背舍 若灭根本四禅色。及三背舍四胜处。八一切处中色。一心缘无边虚空而入定即观此定依阴入界。故有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深入一向不回。是为虚空处背舍
五识处背舍 若舍虚空。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阴入界。故有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深入一向不回。是为五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若舍识。一心缘无所有入定时。即观此定。依阴入界。故有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深入一向不回。是为无所有处背舍也
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阴入界。故有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深入一向不回。是为非有想非无想背舍也
八灭受想背舍 背灭受想诸心心数法。是为灭受想背舍所以者何。诸佛弟子。患厌散乱心。欲入定休息。以涅槃法。安着身中。故云身证而想受灭也
八胜处初门第二十五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亦尔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亦尔 五青胜处 六黄胜处 七赤胜处 八白胜处
次八背舍。而辩八胜处者。背舍虽能有背舍净洁五欲之用。既是初观。于缘中转变。未得自在随心。若欲得观心纯熟。转变自在。必须进修胜处观也。故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论作譬云。如人乘马能破前阵。亦能自制其马。故名胜处也。亦名八除入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初背舍而言少者。缘少故名少。若观道未增。故须观少因缘观多畏难摄转变不得随心。若观少好丑法中不净。转变自在。通达无碍。心无取。舍不起爱。憎是名胜知胜见也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内有色相外观色。如初背舍而言多者。观多因缘。故名多观。心既调则。观多无妨。故言多。若于多好丑不净境中。转变自在。通达无碍。心无取舍。不起爱憎。是名胜知胜见也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内无色相如二背舍。外观色少。若好若丑等。皆如初胜处也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内无色相如二背舍。外观色多。若好若丑等。皆如二胜处也
五青胜处 若观青色。转变自在。少能多多能少。光色照曜胜于背舍。所见青相亦不起法爱。是名青胜处也
六黄胜处 类如青胜处中分别
七赤胜处 类如青胜处中分别
八白胜处 亦类如青胜处中分别。今用四色为胜处。依大智度论也。若缨络经中。则以四大为四胜处也
十一切处初门第二十六
一青一切处 二黄一切处 三赤一切处 四白一切处 五地一切处 六水一切处 七火一切处 八风一切处 九空一切处 十识一切处
次八胜处而辩十一切处者。胜处虽能少。观中转变自在而未普遍。今十一切处所观普遍。是以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通称一切处者。皆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入
一青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也
二黄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也
三赤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赤色。使遍一切处皆赤也
四白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白色。使一切处皆白也
五地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地色。使一切处皆地色
六水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水色。使一切处皆水色也
七火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火色。使一切处皆火色也
八风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风色。使一切处皆风色
九空一切处 还入前虚空背舍定。使一切处皆空也
十识一切处 还入前识处背舍。使一切处皆有识也
十四变化初门第二十七
初禅二变化 二禅三变化 三禅四变化 四禅五变化合十四变化
次十一切处而辩十四变化者。上所明观禅。正体虽备犹未辩其功用。今欲学六通之用。必须先修变化心也。通言变化者。能使无而歨有有而歨无。故名为变化也
一初禅二变化 一初禅初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初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
二禅三变化 一二禅二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二禅初禅化。能变化下初禅地也。三二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也
三禅四变化 一三禅三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三禅二禅化。能变化下二禅地也。三三禅初禅化。能变化下初禅地也。四三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也
四禅五变化 一四禅四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四禅三禅化。能变化下三禅地也。三四禅二禅化。能变化下二禅地也。四四禅初禅化。能变化下初禅地也。五四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也
六神通初门第二十八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
次变化而辩六神通者。此有三意不同。若依报得神通。得神通方能变化。若是修得神通。则先修变化。方得神通。今此既约修得次第。故次变化而辩神通。此皆名通者。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一天眼通 修天眼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眼根中即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是为天眼通
二天耳通 修天耳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耳根中即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为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修他心智者。若于深禅定中。发他心智。即能知六道众生心及数法。种种所缘念事。是为他心通
四宿命通 修宿命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宿命智。即能知自过去一世二世百千万世乃至八万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所有宿命。及所作之事。是为宿命智也
五身如意通 修身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身通。通有二种。一者飞行速到山障无碍。二能转变自身他身。及世间所有。随心自在。是为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 修漏尽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见思真智则三漏永尽。是为漏尽神通也
九次第定初门第二十九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五空处 六识处 七无所有处 八非有想非无想处 九灭受想次第定
次六通而辩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禅。虽体用具足。而并是观禅。未明练熟调柔之相。今欲修练观禅体用。令纯熟入体。及起时心无间念。故次明也。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杂故名次第定也
初禅次第定 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定时。是中初禅定观均齐。自识其心。其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初禅定。是为初禅次第定
二禅次第定 若从初禅。入二禅时。是中二禅定观均齐。自识其心。其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二禅定。是为二禅次第定
三禅次第定 意类如初禅二禅中明
四禅次第定 意亦类如初禅二禅中明
五虚空处次第定 意亦类同初禅二禅中明
六识处次第定 意亦类如初禅二禅中明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 意亦类同初禅二禅中明
八非有想非无想处次第定 意亦类同初禅二禅中明
九灭受想次第定 若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于是定前。自识其心要期心利。心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灭受想定。是为灭受想次第定也
三三昧初门第三十
一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次九次第定而辩三三昧者。九次第定体。乃即是三三昧。但有离合名数。多少不同制立有异。其意(云云)。所以者何。九次第定。通练诸禅。自无别体。三三昧亦尔。故知体无异法。而无定名。九定名数虽多。不取中间。三昧名数虽少。而通中间合取九定。一往从诸禅理事以得名三昧。一往从诸禅事理而受称。是为小异。故次九定以明三三昧也。通言三昧者。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已来。常曲不端。得是直故。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初禅及方便中。则一切觉观俱禅。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中间禅。则一切无觉有观禅。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无觉无观禅中。则从二禅乃至灭受想定一切定。观诸无觉无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无观三昧也
师子奋迅三昧初门第三十一
有二种师子奋迅三昧 一奋迅入 二奋迅出
次三三昧而辩师子奋迅三昧者。大品经中佛自诚言。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三三昧与九定法相既同。故次三三昧而明。于义无乖也。所言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除障定细微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异上所得诸禅定也。故名师子奋迅三昧
一入禅奋迅 师子奋迅入三昧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灭受想定。是为奋迅入也
二出禅奋迅 师子奋迅出者。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起。还入无所有处。如是识处空处四三二禅初禅。乃至出散心中。是为奋迅出
超越三昧初门第三十二
一超入 二超出
次师子奋迅而辩超越者。大品经佛自诚言。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
一超入三昧 云何名超入三昧。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不用处。不用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是为诸佛菩萨超入三昧相。若声闻人但能超入一。而不能超二。况能如上所明自在超也。是中明超入有三种。一顺入超。二逆入超。三顺逆入超也。细心约义自作可解
二超出三昧 云何名超出三昧。从灭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禅。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禅。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禅。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是为诸佛菩萨超出三昧之相。若声闻人超出。但能超一禅出。而不能超二。何况能自在超出也。是中超出有三种。一顺超出。二逆超出。三顺逆超出。足前三种超入。合为六种超越三昧。如来于此六三昧。而入涅槃也。齐此明三乘行行共禅竟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