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指能、作为。智,指谋划、算计。如果统治者不用能力,去除智谋,那么,老百姓也自然不会显能斗智,平静的生活,获得大利益。
一般地讲,统治者提倡什么,老百姓就会追逐什么。统治者不为,就是大作为,不标榜,老百姓自然心安。这是外说。
内说是指修行人放下杂念,抛弃彰显,听任自然,就会诸气化淳,还我本来自性,受益无穷。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仁,是一种对他人的爱,这种爱有远近之分,与恨相对立。慈,也是指爱,但这种爱没有远近,没有分别,没有意识,是不知觉的,无偏私的大爱,是守道者之爱。上一章老子就说过,世间提倡仁义,是因为远离了大道。这里老子进一步强调,要绝断仁义,只有抛弃了狭隘自私的小爱,百姓才会回到不知爱,不求爱,不懂爱的无所不爱的大道境界。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巧,是指好;利,是指宝贵。如果抛弃巧利,盗贼就不会出现。反过来说,如果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滋生。想想现在,人们为了求得巧利,很少不做盗贼的。有人盗官,有人盗财,有人盗文章,有人盗虚名。天下因巧利而无不为盗。这是外说。
内说是指,放弃巧利,贪念不生,方能清静本我,得道成就。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放下,即:圣智、仁义、巧利。这些都是修行中的障碍。
放下圣智、仁义、巧利这三个方面,你只是说说是不够的,必须下真功夫去做。做到了,你就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见到自性,很少再有自我和贪欲,远离世俗谛而没有烦恼。
圣智,用佛教的义理来讲就是指“我见”;仁义就是指情染;巧利就是指贪求。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破除我见,不被情染,没有了贪求,这其实就是成佛得道的境界了。
更多【龙泉解《道德经》】文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