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各宫观庵庙中保存了许多民国以前的道教文物,截止到1994年《武当山志》出版时统计,全山共登记注册的塑像、碑碣、摩岩、图书、经卷、刻板、匾额、楹联、供器、法器、古代九特等各种文物7400余件,其质地有金、银、铜、铁、锡、木、石、泥、纸、丝等,其中不少文物是稀世珍品,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因此,武当山被誉为一座收藏丰富的道教文物宝库。

唐宋以来,武当山各宫观庵庙曾供奉过数以万计的道教神仙塑像和画像;明末以来,由于历次兵火之灾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毁坏,不仅历代神仙画像被焚烧殆尽,而且山下的铜铸、铁铸神像也多被砸毁,当作废铜烂铁变卖。据1980年6月武当山文物普查组调查,本山共有宋元明清各代塑像1504尊,其中真武神像127尊。∵

根据历代《太和山志》、碑铭、神像铭文记载,武当山供奉的神像和画像大致有三个来源:∵

第一、历代皇帝和官僚贵族铸造斋送的。元代编撰的《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二载:宋仁宗时,皇帝曾命八作坊打造真武金像一堂,派使臣斋送武当山上清玉仙观供奉。明朝诸帝曾多次遣使斋送玄帝等神像到武当山各宫观奉安,如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皇帝命北京工匠铸造玄天上帝坐像及侍神像奉安武当山金殿;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宪宗命太监陈喜等斋送三清、玉帝、诸天诸神诸帅、真武总圣行神、真武十二帅、三官大帝、关公、殷元帅、萨真人、南斗、北斗、南极长生大帝、斗姆等道像2580轴,分别悬挂玉虚宫等敕建宫观庵庙;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教宗遣太监王瑞等斋送铜铸鎏金神像10尊于武当山净乐宫、遇真宫安奉。据不完全统计,明朝诸帝共往武当山斋送神像数十次,奉安神像近千尊。受此影响,明代藩王、大臣、太监也纷纷在武当山下建庵庙,制作奉安神像数百尊。清朝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钦差巡抚湖广等处地方都察院都御史刘兆麒“虔造武当山玄帝圣像一尊,周公、桃花、执旗、捧剑二尊,灵官一堂……恭送琼台下观永远供奉”。总之,历代帝王、官僚制作斋送的神像是武当山神像的主要来源。∵

第二、历代道士在山建殿塑像或募缘铸造神像请回本山供奉。老君洞摩崖云:“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高士任道清、王道兴用工开凿岩龛,斫成太上尊像”。南宋道士孙寂然于绍兴辛酉间(公元1141年)兴复五龙观宇,塑造圣像;元代全真道士汪真常兴复五龙宫,正殿崇奉玄天上帝圣客。元代元贞乙未(公元1295年),南岩道士米道兴,王道一募缘众信于庐陵,铸造佑圣铜像,请回武当山天乙真庆宫安奉。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米、王二人又在武昌、杭州、真定、常德等地募资铸造玄帝、圣父母、太安皇崖天帝、显定极风天帝、侍卫从神等铜像九尊,请回大顶铜殿安奉。武当山之外的道士也发心铸造神像斋送武当山安奉,如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山西平阳府吉州瓦原里麦原村祀土庙道人韩寿约、李得远同发诚心“许造祖师一堂,左右二帅”。∵

第三,民间信士施财在山塑造成形后斋送上山安奉。如元代玉虚岩庙的玄帝像是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由德安府安陆县大檀信士褚荣祖、张宗富、周文化等“豁然发欢喜心,各施资历财,命区塑装圣像一堂,诚意笃志,竭力圆成”。明代民间盛行朝武当风俗,各地信士朝山进香时将自己铸造的神像斋送武当山供奉,如一尊铜像的铭文写道:“大明嘉靖二十五年五月吉日,霍山县东会道丁中、化主胡崇学塑真武像一尊”。又如一神像铭文云:“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化缘信士刘绅、助缘人李云及妻王氏等,施铜铸造祖师、将帅十五尊,送玉虚宫供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六月”。∵

对于武当山道教塑像的艺术价值,美术界评述甚少,有些记述还有错误。如孙振华着《中国雕塑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七章《元明清雕塑》有一句话提到武当山塑像:“湖北武当山金顶殿内的石雕真武大帝像和玉虚岩的雷部诸神塑像,武当山还有一些道教铜铸像”。显然,作者未到武当山作过考察,否则是不会把金殿的铜铸鎏金神像说成是石雕像的。尽管现有的中国美术史没有给予武当山道教神像以应有的评价,但我们认为,随着研究者视野的拓展,一定会有更多的人重视武当雕像的艺术价值,如金殿玄天上帝铜像被塑造得威严端庄,雍容大度,表现出一种宁静、超然、蓄势待发的风度;慈祥睿智的太上老君被塑造得面带微笑,宽容温厚,使人感到他是一位洞察幽微而又博爱万物的长者;威严的王灵官被塑成三目圆睁,虬须怒张,手举金鞭,如同一位嫉恶如仇,勇猛无畏的将军;而娴静的玉女则犹如一个手捧玉印、婉丽多姿、妩媚可爱的女郎。这些道教神像体现了明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水平和时代特色,是这个历史时期造像艺术的精华和瑰宝,理应载入美术史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