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上一章谈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就是说大道的运动总是与现实社会的种种表现相反,又以柔软的态势出现。这些似乎都应为凡人所不齿。那么,世人对待大道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接着老子告诉我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士听闻到道法,勤奋努力,依道而行,不敢有丝毫马虎。

上士,是指根器极高的人。这些人一旦有机会接触到大道,他们就会如饥似渴,如法修行,坚信不疑。

唐末有个道士叫吕洞宾,别号“纯阳子”。一天,他偶遇得道高人汉钟离。汉钟离向吕洞宾传道,吕洞宾闻道后恍然大悟,紧跟汉钟离学道,日后果然修得正果,成为“八仙”之首。像吕洞宾这样的人就属于上士。

现代人类被世俗熏染得越来越严重,有上士根器的人实在太少了。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听闻到道法,心生疑云,摇摆于两可之间。即便是想以道行事,也不知下手处。

中士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专家、学者、大学教授、哲学家、科学家等。他们大多接触到大道后,或自以为是,或不以为然,或将信将疑。当然,一个人是上士、中士,还是下士?绝不是看文化程度的高低。有些人是高知识分子,但可能属于老子说的下士,而有些人一字不识,却属于上士。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听闻到道法,憋不住要大笑。笑什么呢?笑“反者,道之动”。他们会说,这是什么道?怎么与我知道的都相反呢?还以为“道”多厉害呢,原来大道的表现如此柔弱,有什么用呢?

这实在是一种愚痴的表现,老子说,这些人听闻大道要是不笑,那么,“道”也就不是“道”了。

哪些人属于下士呢?据统计,现在解读《道德经》的读本不下千种,其中有不少人不解老子深意,便胡说《道德经》中的某些话是消极的,或某些话与现代社会不符等等,想必这些编着人就属于下士了吧。

《道德经》被历代先皇圣人奉为经典,我们又哪里有资格在这里评头论足?连起码的恭敬心都没有,从哪里闻法?又从哪里“得道”呢?无法可闻,无道可得,又何来谈经论道呢?

闻道不解,笑论是非,便是下士。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所以,真正有成就(得道)的人就有这样的说法:明白大道却好似暗昧;亲近了大道与世间法则相对照却好似倒退;平坦的大道看上去却好似崎岖不平;有大德的人却好似什么都不懂,空如山谷;德性充满的人却好似有缺陷;功德高尚的人好似缺东少西,一点也没有富足的感觉;质朴的人好似浑浑浊浊的样子;很干净的东西看上去却好似有污点。这些都是在继续谈“反者,道之动”。“道”的表现总是与人们的认识相反,这只有得道者才能体会到。

大方无隅;

太大的地方是没有菱角的,即便这个地方是个方形,你也很难找到它的菱角,为什么呢?太大了的缘故。比如,北京基本上是遵循方块形状建设的,那么谁能指出北京的菱角在哪里呢?指不出来,就是因为太大了。

大器晚成;

大器,是指得道的境界。为什么要晚成呢?不是说越晚越好,这里是指修道不可逾越,不可急功近利,这样看上去很慢,其实步步为营,水到渠成,收获是不会少的。

大音希声;

大音,是指得道者的言辞,真正得道者往往没有语言,默不作声,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他们才是真知,具有大智慧。

大象无形;

大象,是指大道,大道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但你看不到它的形状。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道”之所以称为“道”,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道”无声无相,哪里还有个名字呢?哪里有个什么概念能够概括“道”的品质呢?但又的的确确只有“道”才成就了天地,化育了万物。

这一章继上一章再谈“反者,道之动”。因为,“道”的表现与世间的思维相反,不容易把握,所以,才出现了上士、中士、下士的层次分别。老子说,“道”似乎总是反着运行,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种表现,但大道是真相,不是虚幻,离开大道,就是穷途末路,坚守大道,就可以永享安乐。

更多【龙泉解《道德经》】文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