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汉末,张角成立太平道,后率"黄巾"起事失败,太平道衰败;与此同时出现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也即正一道)却发展起来。南北朝时期,北朝道教经寇谦之的改造,南朝道教经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的改造,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有了较大发展,其中,陶弘景为代表的上清派是这一时期的着名道派。隋唐时期,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诸多小派,修炼方式由修炼外丹向修炼内丹转化。金元时期又产生了一个较大教派-全真教。此后,各派之间逐渐融合,发展至明清时,正一道成为符箓派的代表,全真道成为丹鼎派的代表。民国后,由于连年战火,道教受到冲击,宫观多被毁,其势渐微。道教界人士为维护本教成立过一些道教徒的群众组织;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国性组织"中央道教会"。同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也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未成,仅成立上海分会。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创办"中华仙学院",主编《仙学月报》、《扬善半月刊》等道教学杂志,主张分清以炼养为主旨的传统"中华仙学"与道教的界限。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在北京白云观成立道教徒的群众组织"中国道教协会","文(和)革"中受到冲击,终止活动。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于重新开始活动,各地道教宫观逐步恢复。推动和开展道教工作,被列为中国道教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该会主办的《中国道教》季刊已发行。近年来,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兴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教仪式,除了日常的早晚功课,还有大型的功德法事,统称为"斋醮"。"斋"就是齐,祭祀之前,整洁身心;"醮"就是设坛修建祈禳法事。道教斋醮又可区分三类:黄箓、金箓、玉箓。黄箓,专用于超度亡录;金箓,除了超度外,还包含延寿受生的内容;玉箓,专用于消灾祈福,祈求国泰民安。道场以天为计,有一、三、七、四十九天不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房中,指以男女房事求得长生。

信仰道教的主要是汉族,在羌族、白族、壮族中等少数民族中亦有传播。

太平道

东汉顺帝年间,有一个名宫崇的人,到皇宫献"神书",书名《太平清领书》,有170卷,未被皇帝采纳。后此书逐渐流传开来。即《太平经》。唐人记载,此书是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分布,每部17卷,共170卷。《太平经》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是《道德经》的思想继承,如对"道"为天下之母,道生"万物",求道之法的根本为静等,此外,《太平经》还发展了"一"和"气"的概念,认为"一"是物质和思想等一切事物的"根本","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气,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气"就是元气,"夫物始于元气",天地人本来自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太平"是太平道的社会理想,《太平经钞》上说:"太者,大也,言其积大如天,无自大于天者、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无复不平,此若地居下执平,……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太平经》以三统神学思想贯串于人,视人为神、精、气"三气共一",为神根也,……神者受之于天,精之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认为"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气不绝则神不去,"因此《太平经》提出"守一"之法,"乃万神本根,根深神静,死之无门。"

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矩鹿人张角,他曾读过《太平经》,张角有两个弟弟,一名张宝,一名张梁。张角手下另有八名弟子,在组建太平教的过程中,这些人发挥了重大作用。据史书记载,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他派八名弟子到各地宣传教义,准备太平教起义。经过十余年的活动,信徒总数达到数十万之多,传播范围很广,声势十分浩大。太平教的组织单位为"方"。大方有信徒一万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每方立部帅统领。大小方共有36个。

后太平道起事,史称"黄巾起义"。《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太平道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自称'黄天',其部率有三十六方,皆着黄巾,同日反叛"。(《后汉书·灵帝记》)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逐渐势衰。

正一道

正一道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五斗米道,因入道的人需出五斗米而得名。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张角于中平元年(184年)二月率太平道起事后,同年七月,汉中地区张修也率五斗米道响应。

五斗米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它的宗教活动与太平道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为骨干后,由他统领一众新教徒,则升为"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为过往行人准备食物。祭酒讲解《老子》的记录名为《老子想尔注》。书中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城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张修后被张道陵的孙子所杀,道教传统说法,以张道陵为五斗米道的创建人。张鲁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随其到了内地,五斗米道徒几万户被曹操安置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五斗米道始在内地传播。很多贵族加入五斗米道,如王羲之,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仰五斗米道。此时五斗米道更名为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朝有寇谦之,南朝有陆修静对天师道进行了改革。

寇谦之出身于贵族家庭,祖辈几代信奉天师道。他自幼学道,后跟随道士到华山修道,最后选定嵩山作为其传道地,成为十六国北魏之际北方天师道领袖。他废除了原来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职的做法以及天师道一些教职的世袭制度,要求"唯贤是举"并废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称,规定信徒不得随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应先考察三年等。他重新制定了有关宗教活动的规章,废除入道费用、治病报酬等租米钱税,规定"从今以后,……唯听民户岁输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挺"。寇谦之教导道教信徒应当遵守修道戒律,并认真作斋功礼拜,从而得道成仙。后人称经寇谦之改造后的天师道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陆修静出身于江南士族名门吴郡陆氏,他对道教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为了将当时的道经去伪存真,加以整理,他到处搜访道经曾经"南诣衡湘,九∵,西至峨眉、青城",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他整理了《灵宝经》,编写了《灵宝经目》。在编写后者时,将《灵宝经》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后来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陆修静制订完善了道教戒律和斋醮仪式,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定。经过陆修静在斋仪方面的统一、规范和编订工作以后,天师道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健全。后人称他的天师道为南天师道,以此和寇谦之的北天师道相对。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道也即天师道逐渐融合其它符箓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信。朝廷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统领地位。

无缝服和银印,让他主领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他为"宣道灵应神和真人"。此后,历代正一天师都被元统治者封为真人。第39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授权常管全国道教事务。元代,龙虎山天师府权力很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宫观的经费供给和人员编制,它还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42代正一天师张正常"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自此,至第52代张应京,除第50代张国祥,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张宇初曾以全国道教首领的身份,写下《道门十规》一卷,阐述了道教派流、宫观修整等问题。

清代、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新道教

太一道、大道教和随后创立的全真道均创立于金初,史称"新道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