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4日∵∵

∵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建立、社会规范的形成、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人际沟通。因此“人际沟通”所探讨的不仅仅是说话表达的能力和技巧,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

鲁曙明:《沟通交际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89页。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可见人际沟通是一个主观能动性强、有策略有目的的传播行为,语言表达建立在深层次的心理认知上。沟通人通过人际建构来认知他人,形成印象。

参见鲁曙明:《沟通交际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97页。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在人际沟通中“说什么、怎么说”,都会有意无意地建立在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交往情境等人际认知基础上。即便是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人们也会根据以往经验和自我认知结构,试图“读懂”对方,留意对方的暗示、行动、表情、衣着和表情,以推论出对方是谁(尤其是在当下情境中的角色)、对方在干什么(有其是我们似乎牵连在其行为中时)、对方在思考什么、感觉怎么样。

参见[美]莱斯莉•巴克斯特、布雷斯韦特编着:《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第1版),殷晓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2月,第57页。

人们倾向于和看起来热情友好、和自己相似性高的人交流,然后在交流互动中不断检验和加深对彼此的认知。“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则是由于沟通双方缺乏对彼此阅历、知识、需求、兴趣等认知和理解,从而造成交流障碍。由此可见,人际认知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际沟通的有效性,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人际认知的方式则影响着人际认知的准确性。

中国主流文化的人际认知观是“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