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医药学之二
明《正统道藏》收载的我国医药学古籍,主要有:
(一)、太玄部“慎、终、宜、令、荣”字号,《黄帝内经素问》五十卷。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注明这五十卷所包括的是“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案:《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种医书,《素问》九卷,八十一篇,今通行唐代王冰注本《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汉书·艺文志》着录《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钅咸}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隋志》着录《素问》这名。《四库提要》认为“《素问》之名起于汉、晋间”,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则不以为然,认为“安见《素问》之名必起于汉、晋以后也乎?”
(二)、太玄部“业”字号《黄帝内经灵枢略》一卷、“业”、“所”字号《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十二卷。
案:《灵枢》为《黄帝内经》中一部分,主要论针刺之学,也有名之为《{钅咸}经》或《黄帝九灵经》的;但历来对此书名及成书年代颇多争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有辑录,经余氏辨证,《灵枢》、《缄经》、《九灵经》实为一书。今通行宋代史崧序本《灵枢经》十二卷,八十一篇。明《正统道藏》“业”字号载《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十九卷,接着“所”字号载《黄帝素问灵枢集注》四卷,两种同册,合为二十三卷。
(三)、太玄部“所”字号收载《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五卷。
案:《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提要谓:“卷末别附刺法论一卷,题曰《黄帝内经素问遗篇》。案刺法论之亡,在王冰作注之前,温舒生北宋之末,何从得此,其注亦不知出自何人,殆不免有所依托,未可尽信。焦竑经籍志载此书四卷,合此论为一书,益舛误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谓:“《素问遗篇》,实《刺法论》、《本病论》。”
(四)、太玄部“所”字号收载《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宋朝散郎太医学司业刘温舒撰。
案:晁公武《读书志》云:“温舒以素问气运为治病之要,而答问纷糅,文辞古奥,读书难知。因为三十论、二十七图上于朝。”《四库提要》谓:“今详考其图,实二十九,盖十干起运、十二支司天二图原本题曰诀,故公武不以入数,仅曰二十有七。其论实为三十一篇,末《五行胜复论》一篇,原本别注附字,故公武亦不以入数,仅曰三十也。”
(五)、太玄部“籍”字号《黄帝八十一难经》七卷。
案:《汉书·艺文志》不载,《隋书志》始载《难经》二卷。汉张仲景《伤寒论序》已提到《八十一难》,其为医家古书,了无疑义。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谓此经或即《汉书艺文志》所着录《扁鹊内外经》之别本。《史记·仓公传》提到《黄帝扁鹊脉书》,余嘉锡认为“所为黄帝扁鹊脉书,疑即指《难经》言之。”《难经》旧题周秦越人撰。越人即扁鹊。二卷,共八十一篇,发明《内经》之旨;经文有疑,各设问答,解释疑难,故称《难经》。元代滑寿有《难经本义》,辨论考证,订正脱文误字,精核在各注本之上。明王九思等有《难经集注》九卷,此注本集吴吕广及唐杨玄操、宋丁德用、虞庶、杨广侯之说。
(六)、太平部“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字号收载《孙真人千金方目录》二卷,《孙真人千金方》九十三卷。
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目录:一通脏腑之论,针艾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归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痾,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总篇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验,四种兼包,厚德过于千金,遗方传于百代。”“真人讳思邈,京兆华源人,七岁就学,日诵万言,后隐于太白山,自学道成真,精究医学,尝医龙子,得龙宫学方三十首,历试诸方,皆若神效,后着千金方百卷,散龙宫方于其内。”
案:孙思邈,唐高祖、太宗、高宗时人,生于隋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四库提要》谓:“(孙思邈)则生于后周,隐居不仕之说,为史误”,“思邈尝谓:‘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所着方书,以千金名。凡诊治之诀,{钅咸}灸之法,以至导引养生之术,无不周悉。犹虑有阙遗,更撰《翼方》辅之。考晁、陈诸家着录,载《千金方》、《千金翼方》格三十卷,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载,卷数亦同。又谓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刊行,后列《禁经》二卷。合二书计之,此六十三卷”,“《太平广记》载,思邈曾救昆明池龙,得龙宫仙方三十首,散入千金方各卷之中。盖小说家附会之谈,固无足深辨焉。”《续仙传》载有孙思邈传记,谓“周宣帝时(公元579年)以王室多事,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求度世之术。”又谓其卒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道教尊孙思邈为“真人”、“药王”。
(七)、太平部“恻”字号收载《急救仙方》十一卷,有像。
白去霁《道藏目录详注》:“林意等较正,内有针灸孔穴等方。”
案:《永乐大典》本作六卷。不着撰人名氏。其书《宋志》及诸家书目均未着录,惟焦竑《国史经籍志》载有《救急仙方》十一卷,注云:见《道藏》。《四库全书总目》谓:“是编于背疮、疔疮、眼科、痔症四者,所载证治尤详。”
(八)、太平部“造”字号《仙传外科秘方》十卷,有像。
明代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谓:“国朝浚仪原阳子赵直真集。”
案:原阳子,明洪武初道士赵直真之号。河南人,明初封法师。
(九)、正一部“陛”字号《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八卷。
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谓:“内方三卷,一百一方上卷,三十五首治内病;中卷三十五首治外发心病;下卷三十一首治为物所苦病。又三卷一百一方。”
案:葛仙翁即晋葛洪,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建立者,道教尊为“真人”。此书曾名:《肘后救卒方》、《肘后卒救方》、《肘后要急方》|《肘后百一方》、《肘后备急百一方》等。葛洪撰,梁陶弘景补其阙漏,得一百一首。并列有葛洪、陶弘景及金代杨用道三序于卷首。今本仅存七十首,《医方类聚》所引,多于今本十四首,合之凡八十四首,较之原百一方尚阙十七首。此书屡经后人窜改增补,且残阙不全。详情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二《肘后备急方》。
(十)、洞真部玉诀类“竞、资、父、事、君、曰、严”字号《图经集注衍义要草》五卷、《图经衍义本草》四十二卷。
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宋通真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较正。”
案:此两种书为《本草》药物图形、药性说明及名医陶弘景等之注解。古代高医以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伤人命,用药亦然,误亦伤人命,故精究药性并绘图以示其形状,以免用药错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典籍为《神农本草》,《汉书·艺文志》未着录此书,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始着录《神农本草》三卷,收药三百六十五种,书中所载郡县多为东汉地名,疑为汉人所作。梁陶弘景又增三百六十五种,为《名医别录》。唐显庆中命苏恭等定《本草》,增药一百十四种,为《唐本草》。唐开元时,有陈藏器撰《本草拾遗》。五代后蜀韩保升等又取《唐本草》参校增补注释,世称《蜀本草》。宋仁宗时,命掌禹锡等增八十二种,为《嘉祜补注本草》。宋徽宗时,命曹孝忠等册定为《政和重修经史证类本草》。寇宗奭所编撰《衍义本草》载有《补注总序》及《政和本草》序;又政和六年曹孝忠奉旨校刊之《政和本草》不附入寇氏《衍义》,而元至元初平阳张存惠重刻《政和本草》便增入《衍义》及药有异名者,注于目录之下,推知《衍义本本草》在《政和本草》之后。明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博采诸家之说,删繁补缺,勘订讹误,草《本草纲目》五十二卷,为《本草》总结性巨着。
《正统道藏》所收载有关医药学方面的内容很多,以上所列举的不过是最显着、最主要的一些典籍。道教渊源于古神仙家,其重生,养生,追求长生的基本义理,便是承袭于神仙家。人要生存,而且还要追求永生,当然要能够却病强身才能延年益寿,却病是益寿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而重视养生的道教必然要同医药学发生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梁陶弘景在《本草集注序录》中说:“道经仙方,服饰食断毂,延年却老,乃至飞丹转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道为先。”仙道与医道的异同在于“用药之理,又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道教与医药学的关系,远从古神仙家便种下了不可解的根缘,以后延续发展。道教养生之道有赖医药学;而医药学的发展,在历史上确有不少道教炼养士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比如:东汉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便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指导,阐述了医理、诊断、治疗、药物等多方面的见解,肯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与客观自然气候条件及主观精神状况有密切关系(见王明《太平经合校卷18至23,卷114》),还赞同巫、医分离,认为“呼召大神”的巫,只能使人“钱财殚尽,乃亡其命”(卷114)。东汉的炼丹干魏伯阳提出服食胡麻可使人健身益寿。东晋着名道教学者葛洪着《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抱朴子·仙药》等书及篇章,最早发现“尸瘵”(肺结核)有病变36至99种,并认定为传染病。南朝齐梁着名道教学者陶弘景着《本草经注》、《名医别录》、《肘后百一方》、《效验施用药方》、《服草木杂药法》等,他首创按药物性质分类,改《神农本草》的上、中、下三品分类为玉石、划木等七部分类,并对药物名称、来源、产地、形状、药性、鉴别、功用、炮制、保管得均加记述,为我国药物学留下了珍贵资料。唐代着名道教医药学家孙思邈,着《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药性纂要》、《枕中方》等书,他广泛搜集民间验方秘方偏方并精究药物泡制,对祖国医药学贡献卓越,被后世誉为“药王”。宋太祖开宝年间,道士马志曾参与修订和重编中药《本草》,增药尤多,号《开宝本草》。宋太宗淳化年间,开封建隆观道士王怀隐主编《太平圣惠方》。宋真宗至神宗时着名道教炼养家、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着《八脉经》。金代全真派道士马丹阳(钰),殒针灸疗法,创有丹阳十二针法。在我国医药史上,道教徒有不少重要发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重养生、重医药学仍然是道教所保持的优良传统,很多人事炼养的道士都善长医药。追求仙方仙药以延寿长生的热情,施药施诊以救人积德的善愿,都鼓舞他们勇于医药实践。
关于道教与医药学的关系,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二《医家类》案方中有一段十分中肯的评语,说:“所谓方士者,方伎之士也。医家本是方伎,则不必文成、五利之徒,始可名为方士。昔者晋之葛洪,梁之陶弘景,并好神仙言,然亦兼通医药,着为方书。即唐之孙思邈,专以医学名家,亦留意养生,寿至百馀岁。盖凡属方伎,理本相通,药石可以却病,亦即可以延年。特医家治之于己病之后,神仙家治之于未病之前耳。非必刀圭入口,白日升天也。”《道藏》有选择的收载一些医药典籍,实乃造构道教在养生方面的完备的义理体系,理所当然,未可以辞辟之矣。
医药
道教医药学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诊断、治疗、服用丸药、汤药和保健用品,适用范围相当于中医药学;另一类气功、导引、养生,适用范围相当于气功学。
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教医药又分为外丹和内丹两部分。外丹讲求以金石炼就的丹药辅以滋补药品,如灵芝等来达到目的,内丹则讲求修习气功、导引、按摩、辟谷、房中、存思、起居、食疗等,由此延年益寿。
广东道士主张炼丹的重要人物是葛洪,在广东多处有他的足迹。安居罗浮山后,炼丹采药成为他的主要追求,罗浮山冲虚古观之旁尚遗存葛洪炼丹灶和洗药池。葛洪着有《抱朴子》内、外篇七十卷、《肘后备急方》三卷和《金匮药方》留传于世,详细阐述了他的金丹术思想和施医用药经验。
葛洪的妻子鲍姑自幼随父习医,擅长灸法,以治赘疣与赘瘤着名。所用药物均为草药,以“大萍”(即浮萍)为主治疗风湿、麻痹、脚气、跌打损伤、目赤翳膜、口舌水疱等病。在三元宫内有鲍姑当年艾灸的石刻穴位图,对人体的骨节、经络、五脏六腑均有详细注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