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老子的三宝思想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之所以要重新认识,是因为了解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人要远远多于了解老子的其他两宝——“慈”和“俭”。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比如说,人们为什么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三?再者,人们对通常所知道的其一,又是如何理解或认识的呢?
毋庸讳言,很多人都认为“不敢为天下先”是一种消极的做法,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行为。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完全违背老子本意的。试想,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种法水的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旨,就在于说明水具有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有一种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这种精神实际上也贯穿于老子思想的始终。这至少说明老子的思想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消极的、厌世的、不思进取的,因此把“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理解为消极是不正确的。
可是,既然老子重视进取精神,他又为什么以不敢为天下先作为自己的三宝之一呢?这其实也正是老子的高明之处。我们知道,老子以“不敢为天下先”作为自己的三个座右铭之一,然而其代表作《道德经》却开了敢为天下先的先河。从今天看来,很少能有哪一本书仅仅只有五千言,里面却涵盖了如此丰富的思想智慧,具有如此令人惊叹的大道哲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反而成就了能为天下先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具备为天下先的能力,而提倡“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其实质就在于告诉世人应具有谦卑的心态而已。
然而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他还是不主张敢为天下先的,比如那些不利当今也不利后世的做法,诸如敢于对大自然的破坏,或敢于对天德的不践行等等,这自然不是老子所提倡的,实际上也是不敢为天下先的根本之所在。
那么,敢于为天下先的根本之所在是什么呢?就是敢于“慈”和“俭”。“慈”与“俭”历来都是有道者所践行的行为準则。首先,“慈”不仅要慈心于人,还要慈心于物。不论对人或对物,都要具有慈善恻隐之心。具有这样的慈善之心,人与人才能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而同样需要的还有“俭”。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似乎富足了许多,然而不论富足到什么程度,节俭却应始终不渝地坚持。这是因为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即便有些资源可以再生,也没有浪费的必要,比如对纸张的浪费不仅在纸张本身,而且会产生一个浪费的链条,比如水、电、人力等等,同时还会产生间接的影响,如造纸时所排出的废水对环境的污染,环境又对某些东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等等。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老子的三宝思想,他的慈为万物慈,俭为万世俭,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为天下谋太平的思想旨趣。比如说,只要人人都能够谦让卑下,从不逞强或争霸,人人、家家、国国和天下不就处于安泰之中了吗?如果都敢为天下先,且互不相让,世界不就处于争斗之中了吗?这实际上也是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初衷。比如我们看那些处于动蕩或战乱之中的国家,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有那些无辜生命的凋零,这不就是慈吗?如果没有因战争而消费的金钱,这不就是节俭吗?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是深具智慧的,也是极具远见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