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强调“爱”是众所皆知的事。然而“爱”这个字在禅的箴言里是找不到的,虽然佛教确实把友爱与慈悲视为道途上重要的发展方向。现在有一个问题冒出来了:禅师是不是对爱有所恐惧?六祖慧能一向强调的是“无心”。从表面上看来,爱与无心是两个极端。难道基督教与禅在爱上真有如此悬殊的差别吗?爱的真谛是什么?爱是一种情绪吗?还是一种执着?如何习得爱呢?爱、自由与良善之间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再看一看登山宝训: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居,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马太福音五章四十三至四十八节)
显然耶稣所说的爱跟一般人的爱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它没有分别心。耶稣的观察是,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他说过爱是最高的德行:能够爱就像神一样了。多数人并不知道孔子与禅之间有任何关联。但有趣的是,与英文的“爱”字最接近的中文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中文里没有一个与美德有关的字像“仁”字这样富有神秘难测的性质。著名的汉学家阿瑟•威利(Arthur Waley)发觉,“仁”代表一种“超然的完美质量,只有像伯夷这种传说中的英雄才称得上是‘仁者’,这不是当代或一般的历史人物所能做到的”。孔子还说这种品质是那么稀有与特殊,我们“不得不谨慎”地使用这个字。(论语子罕第九之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威利发现“仁”是一种神秘的品质,它不仅类似甚至可以说等同于道。他对这个字的翻译发表了以下的洞见:
对我而言,good是唯一切合中文“仁”字的翻译。其他没有任何字可以充分表达它完整的意涵,譬如像humane(人道)、altruistic(利他)、benevolent(慈善)等等的形容词,不但不切合“仁”这个字,甚至显得可笑。还有中文里的“善”字,虽然缺少“仁”的神秘与超然的意涵,但除了“good”之外,似乎也无法找到更恰当的翻译。因此,我通常会把“仁”译为大写的Good;而“善”则译为小写的good。
孔子与阿瑟•威利对于美德方面的用字,采取了保留和审慎的态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实上,耶稣甚至不准别人称他为“善人”,这一点在马可福音里有过记载。当那位年轻的国王向耶稣请教如何得永生时,他称耶稣为“良善的老师”,但耶稣马上更正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马可福音十章十七王二十二节)这些从《论语》和《圣经》摘录下来的引言,可以帮我们归纳出一些重点:孔子的仁就相当于基督教的爱,如同道(Tao)相当于神(God)一样。仁乃是道(Tao)之路,爱则是神(God)之路。根据耶稣大师所言,能够爱才能趋向于完美,如神一样。他不认为凡人拥有这种质量。此外我们应该还记得,约翰曾经说过神就是爱。(约翰一书四章八节)在登山宝训中,耶稣要我们把大自然当成导师。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乃是自然的法则,它没有善与恶的分别心,不会去分辨公正或不公正。耶稣说,对别人的爱也应该像这样,因为真爱是无分别的。以这样的观点来看,耶稣所谓的“爱你的仇敌”或“为那些迫害你们的人祷告”,指的应该就是无分别之心,而不是一种过分要求的心态。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佛教也非常强调以无分别之心来对待众生。事实上,佛的智慧就称作无分别智,这显示出无分别之心乃是心灵发展的关键。耶稣带来的主要讯息就是:神的爱正是一种无分别之爱。如此一来,爱(love)与良善(goodness)之间的对等性就确立了。爱便是良善,良善便是爱。但是无分别之爱,对一般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或许我们偶尔能做到,却绝非时时刻刻都能做到。这就是为什么耶稣会对那位年轻的国王说:神以外再也没有良善的。虽然如此,学习爱,使自己趋近于完美,仍旧是我们此生的使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