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8日∵佛学研究网
2007年4月,国际道德经论坛在中国西安、香港两地隆重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道教界人士和其他宗教的代表人士及著名专家学者、工商界人士、文化名人等共350余人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此次盛会,另外还有三四百名特邀嘉宾出席。论坛的隆重与盛大让人们第一次深切体会到《道德经》的无限魅力和巨大的全球影响力。有国外媒体评论说:“在西方,一股新的《道德经》热也正在刮起。一场盛大的国际道德经论坛背后,涌动着一股新‘东学西渐’热潮”。作为将中国道教文化推向世界的一次有益尝试,此次国际道德经论坛,给中国道教带来了什么呢?《道德经》能使它的阅读者、研习者获得一种远见、深思、解脱和预防,但能否使中国道教成为富有生活气息,同时又充满社会理想的宗教,并带来传统坚守与境界超越的可能?
一、《道德经》不仅是宗教圣典更是文化巨着
《道德经》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影响力,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宗教典籍,更是源于它所凝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通过国际道德经论坛的举办,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经》不是作为神学经典,而是作为哲学经典被社会接受的。无论是论坛的论文集还是大会发言,大家所研讨和赞誉的都是《道德经》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义,比如《道德经》与和谐文化、《道德经》与现代管理、《道德经》与生态环保、《道德经》与养生健康。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的话说:这里,《道德经》之“道”,已超越其宗教之界,成为“执大象、天下往”的福音之路。二、中国道教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许多中国人对生于本土道教的认识并不深人,社会人士对道教的热情以及对道教重视的程度也不像对其他宗教那样。我国现有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从整体上看,道教的发展是缓慢的。∵∵∵∵∵∵∵1.∵明清以来,道教一直难以走出渐次式微的发展态势。清朝中叶以后,受西方文化思想输人的影响,道教文化越来越显现出一盘散沙、渐趋衰微的现象。自19世纪以来,正式代表道教的胜地观宇,举其荦荦大者,如北京的白云观、成都的青羊宫、甘肃的崆峒山等处,虽然还保有道教宫观与若干道士,也仅得以保存部分道教的形式。而在民间流传的道教思想,往往与巫蛊邪术混淆,致使人们一提及道教,在头脑中便与画符念咒、看相算命等交相混杂。“黄老不彰而神仙有术”,使道教蒙受了很多误解。∵∵∵∵∵∵∵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道教获得了传承和发展的机会。道教被确定为我国五大宗教之一。1957年,道教界成立了自己的全国性组织–中国道教协会,结束了道教长期以来的涣散局面,促进了道教的团结和自身建设。但是,由于“基础”薄弱,与其他四大宗教相比,道教还是难以改变势弱的局面。在现代文明沖击下,道教能否在社会生活中找到适当的位置?是将延续其衰落的趋势,还是将逐步获得新生,并得到发扬光大?这是道教界的有识之士一直在探讨,甚至忧虑的问题。∵∵∵∵∵∵∵2.道教自身在保持神圣性和演进世俗化方面的矛盾。道教衰微的内在原因,还是在道教自身。和其它宗教一样,道教在如何保持其“神圣性”又因应时代变化上,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希望能够沿袭传统,保持宗教信仰的无上神圣性,为社会和人生提供一种终极意义上的解脱;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世俗化的道路,能够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特有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世俗化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偏离理性的变形。比如“信仰”与宗教徒神圣崇高的信仰形式被庸俗为纯粹商业行为的“表演”,世俗化成了庸俗化,宗教活动成为了职业谋生的形式。甚至有些活动又常与封建迷信搀杂在一起,降低了道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动摇了道教固有的社会基础。∵∵∵∵∵∵∵道教将“积德”、“为善”、“忠孝”、“仁信”等道德原则神圣化,既包含了对世俗社会道德準则的认定,也体现了希望通过弘扬道教信仰来提升人类道德精神境界的愿望。神圣化构成了道教提升世俗生活的精神情怀,世俗化也构成了道教存在的社会基础以及在社会中能够获得广大群众信仰的条件。但如何在实践中既拥有自身特有的宗教神圣性和神秘性,又能积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焕发出新风貌。这是中国道教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3.弘道人才的匮乏。道教薪火不断地传承到今天,既是道教这种形式和内涵适合中国的社会世情,更赖于历代道教前辈培养人才的心血。历史上道教培养人才,从道教宫观形式形成后即有冬学或春学之说,但是主要还是师徒“口口相传”的方式。在道教的理念中,弘道方式也历来是较为自我封闭的,“有道谈道”、“无道不接”、“道不传于六耳”,这种理念在资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自然会遇到各种障碍。∵∵∵∵∵∵∵明清以降,道教的素质在整体上没有大的提高。在教职人员中,脱颖∵而出的高道数量较少;普通道士只是香火诵经,多被定位在“香火道士”的层次上;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经师高道,虽鉆研义理,但多为个人之修身养性,极少重视道教研究,对社会的影响也甚微。∵∵∵∵∵∵∵1990年,中国道教学院成立迄今,墻养的各类经韵法帅、宫观管理、道字研究人才,十几年来不过500余人,远不足以满足道教发展之需求。在信众中,相比其他的宗教,道教的信教群体缺少对道教基本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更不用说深层次地研究学习道教文化了。∵∵∵∵∵∵∵“人能弘道,道由人显”。道教缺乏人才、尤其缺乏大师级高道人才,成为制约道教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三、国际道德经论坛给中国道教带来希望火种∵∵∵∵1.国际道德经论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道教的整体形象,提高了中国道教的国际声望。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蒋坚永在论坛闭幕的新闻发布会上曾总结说:此次论坛为身处世界各地的《道德经》研究者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希望“树立道教应有的文化形象”。的确,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道教界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活动,第一次将中国道教的整体面貌展现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不仅是作为道教基本经典的《道德经》的博大精深,西安八仙宫的道乐展演、武当山的道教武术表演等活动以及中国道教徒在讲台上的儒雅风范,也让世界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了中国道教。在谈到此次论坛的收获时,中国道协副会长张继禹激动地说:“国际道德经论坛提升了中国道教的国际形象,扩大了对外交流,效果之好,超乎预想。”∵∵∵∵∵∵∵2.国际道德经论坛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道教的关注和热情,突显了道教的文化品位。除参与国家和人数众多之外,这次论坛的另一个显着特点就是聚集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士参与,扩大了道教在社会上影响。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将现代社会关注的和谐文化、生态环保、现代管理、养生健康等议题列为研讨内容,着力突显了中国道教中有益于现代社会、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理念和思想,着力推动道教与其它社会各界在文化层面的交流互动,使中国道教增加了思想内涵,提升了文化品位。著名文学评论家王蒙在评价论坛时说:“这是思维的飞翔、这是语言的翅膀∵这是心智与悟性的狂欢,是哲学与神学的联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贺信中也盛赞:“道教关于和谐、善意、合作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理想,也是联合国努力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与合作的出发点。”∵∵∵∵∵∵∵3.国际道德经论坛引发了对道教的反思和自醒,增强了道教界的社会责任感和信心。道教曾在历史上与儒、佛并列而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时期,道教也能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论坛上,社会各界人士都为当代道教的发展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和看法。英国菲利普亲王在给论坛的贺信中说:“这意味着,宗教的信仰者都肩负明确的责任,即维护世界自然的面貌并将其传承下去。”∵∵∵中国道教界的精英们也多以反观内视的姿态,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中国道协任法融会长说:论坛激发了理论热情,锻炼了人才,为道教的发展指明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是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深层次的引导。香港蓬瀛仙馆馆长李宏之呼吁:道教徒要在弘道的过程中,学道、悟道,做一个关爱社会的有“道”之人,展示出自身对社会应有的魅力。∵∵∵为此,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叶小文会长预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高道,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使之永葆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这是(论坛)一次中华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全球化转化与重塑的尝试,一次中华民族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演示。从中国近代史曾有过“西学东渐”,到今天世界广泛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也在不断地把握时机“和风西送”–或许历史将真的会走上一条“东学西渐”的道路。(信息来源:《中国宗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