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本章再次提起,正怕世人淡忘。无为,可以理解为顺势而为,也可以理解为无心而为。做到了不刻意而为,不逆道而行,这就是得道的境界。

善建者不拔,

第二十七章中老子谈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行,就是不行,不为。有行、有为,必定会留下痕迹。或者,把那个“我”隐藏起来,按照自然的轨迹去行、去为。

善言,就是不言。有言论就必定有争执,有问题。谁对谁错永远无法判定。或者,放下“我见”,只说真话。就像佛教提倡的不恶口(不出言不逊)、不两舌(不拨弄是非)、不妄语(不说假话)、不绮语(不说华丽无用的话)。

这里又说,善建者不拔。建,可以理解为建设;拔,是指倾覆、倒闭。再好的建设者,他们所完成的作品没有不倾覆,也没有不倒闭的。最高明的建设者是:不建。不建也就无所谓倾覆,无所谓倒闭。

中国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房子,而且在古代都是自己亲自建设。但世上没有不垮的房子,你建起的那一天就意味着倒塌的开始。所以,修行人处处无家处处家,睡卧于不建之处,或山水之间,或菩提树下,不建则不拔。不建才是善建。

老子多次谈到无为,这里的善建,就是无为思想的再次体现。

善抱者不脱,

抱,是指拥有;脱,是指丢失。最善于拥有的人是:不拥有。前面老子说过:无执则无失。也就是说,要想不丢失,那只有一种情况:不拥有。你只要拥有了,就不可能不丢失。古往今来,哪一个帝王不是国家的拥有者?只可惜,江山依旧,主人不在。

庄子曾说过,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意思是说,生死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生是瞬间的事,其实,死也是瞬间的事。只是有不少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总觉得生命很长,甚至把它看成是永远地存在,于是乎拼命地把这个世界上的好东西据为己有,捞名、捞钱、捞权,然后想方设法去找个秘密的地方隐藏起来,生怕丢了。庄子说,你们别再藏了,藏不住的,因为连你们找的那个藏处都是不可靠的。把一条船藏到深山里,把大山藏到太平洋里,这总应该说是可靠了吧,然而当你还在睡大觉的时候,有个大力士把地球都背走了,你恐怕还在做梦吧。

我们想要隐藏的任何东西都不外乎在这个地球之上,但庄子告诉你,地球也是有生命的,它也会消亡。地球还是个好动的家伙,你把东***于一个变动不定的地方,那与刻舟求剑的那个傻子还有什么两样呢?

把小的东***到大的地方总是合适的吧,但还是会丢失的。因为天体都在动,都不可靠。怎么办呢?庄子说,只有把天下藏到天下才不会丢失,这才是符合自然的永恒的至理。什么叫“藏天下于天下”呢?其实就是不藏,不拥有,一个东西该放哪就放哪,不拥有也就不会丢。

对于人来说,“藏天下于天下”是指人也不可到处游动,要回到人的本性上来。佛教讲“明心见性”,就是让我们别乱跑,坚守虚空的本性,这样你才能获得大自在。

善抱者不脱,同样是在说明无为的重要。

子孙以祭祀不辍。

老子说,子子孙孙都要信奉无为的思想,不可中断。不走无为之路,反之便是妄为,妄为离道,害人害己。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如何理解“无为”是这一章的关键所在。因为用无为的思想去修身,德性才会纯真;用无为的思想去治理一个家,德性才会充盈;用无为的思想去治理一个乡,德性才会久长;用无为的思想去治理一个城邦,德性才会丰厚;用无为的思想去治理天下,德性才会无处不在。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所以,修身,治家,治乡,治邦,治天下,都要看是否与无为的思想相一致,时时对照,无使懈怠。我怎么知道天下的事情都是这个样子呢?就是因为,无为没有缺失,无为符合大道。

记得有一个富翁,临死时交代,他死后,要在他的棺材两边凿两个洞,把自己的双手放置洞外。他说,我要让世人看到,我活着时拥有很多,但死后没有带走任何东西,以给后人警示。

世人都是追求有所作为的,或开山挖矿,或掘地采油,奔波忙碌,苦不堪言,结果是破坏了自然,衰竭了身心,到最后双手一摊,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全是一场空忙碌,这实在是做人一回的遗憾。

更多【龙泉解《道德经》】文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