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立教团组织的大型宗教有五个: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公教)、基督教(新教),其中四个是从国外传进来而后具有了中国特色,只有道教是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也吸收佛教的营养、但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的特质。
道教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宇宙发展的原动力,它又是沟通万物的宇宙本体和杜会人生的最高真理,所以最值得尊贵。按道教的说法,道气化为三清尊神:元始天尊住玉清境、灵宝天尊住上清境、道德天尊住太清境,三清是道教崇拜的最高神灵,其中元始天尊地位最高,但影响最大的却是道行天尊,即太上老君,它是由老子神化而来的。太上老君既是天神,又是创立道教的教主,又着《道德经》为诸道经之首,故受到道教徒的特别尊敬。道教信仰和修炼的最高目标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其次是治病健身、驱邪除鬼。同时内以治身,外以救世,强调功(内修之真功)行(积德之真行)两全。所以它对社会生活是关心的。从宗教活动方式来说,道教可以分成两大派别,炼丹派与符箓派。炼丹派又有外丹与内丹之别,其共同点是致力于炼养金丹,以求长生度世。符箓派重符咒、祈镶,为人解除苦难,求得福泰。
道教正式产生于东汉末年,距今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若就它的核心信仰——道崇拜和神仙崇拜的发生而言,则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么道教信仰的历史已经在两千多年以上了。道教的来源有远源和近源。远源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古代宗教,主要是自然崇拜和民间巫术,前者衍化出许多道教的神灵,后者演变为各种道术;另一个是老子及其开创的道家,道家为道教提供了基本经典和教义理论,道教由此才从一般民间信仰上升为大型宗教。近源也有两个:一个是战国至两汉十分流行的神仙方术,它直接构成道教信仰的中心层次,方士则是道士的前身;另一个是两汉流行的黄老之学,它在西汉初期是治国之学和天人之学,到东汉前期演变为养生之学,至东汉末年进而演变为黄老崇拜,具有了宗教的特点,民间道教由此而起。
东汉末年,道教的信仰已经确立;除了《道德经》外,还出现了《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等道教早期经典;民间道教组织——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已经初具规模。这些都标志着中国道教正式诞生。从此,道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思潮,而且也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创造中国的历史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有了新的发展。太平道起义失败被取缔。五斗米道经过寇谦之的改革演为上层道教即天师道,又在南方世家大族中流行。葛洪创造道教神学理论。道教的主流已同宗法等级制度相协调,得到统治者支持,壮大为全国性的大教,与儒、佛成三足鼎立之势。道书大量出现,形成《上清》、《灵宝》、《三皇》三大经系,出现了《黄庭经》、《阴符经》等重要道书。
经隋入唐以后,道教呈繁荣景象。李唐皇室以老子李耳为李家宗祖,借道教巩固皇权,故大力推崇道教,修庙祭拜老子,提高道士的社会地位,提倡学习《老子》、《庄子》,鼓励皇室成员入道。诸帝中以玄宗崇道最甚,他给老子最高封号,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并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为《南华真经》。唐代道教外丹有金砂、铅汞、硫汞三大派,但外丹弊病很多,服食者不得长生反致速死,于是外丹由盛转衰,清修与内丹学随之兴起。成玄英倡重玄之道,王玄览援佛入道,司马承祯着《坐忘论》,着力阐发庄子,他们都不追求肉体长生,而致力于精神的解脱。唐代后期,以钟离权、吕洞宾的名义发展起来的钟吕金丹道,把外丹的修炼方法和术语用于体内修炼,以身体为鼎炉,以精、气、神为大药,以意念为火候,在体内炼成金丹,亦能长生成仙。
五代宋初道士陈传着《无极图》,经过阐发,初步形成“生道合一”、“逆以成丹”的内丹学原理,和筑基、初关、中关、上关的修炼步骤。北宋道士张伯端着《悟真篇》,提出性命***,先命后性的原则。南宋与金元之际,王喆(重阳)在北方创立全真道,称北宗,以张伯端所传道教为南宗。全真道北宗在丘处机时最盛,丘处机得成吉思汗赞赏,掌天下道教,他创立的全真龙门派日后成为全真主流派,活动中心在北京白云观。北宗主张七分性功,三分命学、吸收理学与佛学,破斥肉体长生,重视心、性修养,清静无累,向道家回归。南方符箓各派则统归一系,为正一道,张天师为教祖,世代相传,并受封于朝廷,掌南方道教,活动中心在江西龙虎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