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线1月17日消息∵∵据民族报报道:艾滋病意味着什么?对医学而言,意味着不可逾越的难关;对患者而言,意味着充满恐惧和无助的绝望;对世人而言,意味着唯恐避之不及的绝症。自从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出现以来,全球死于艾滋病的人多达300多万。我国艾滋病死亡人数达7000多。正因其高死亡率,往往令人谈“艾”色变;又因其传染性,更让人避而远之。∵∵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艾滋病感染者来说,最可怕的事情,或许并不是病痛的折磨与死亡的恐惧,而是世间人情的冷漠与世俗的偏见,是歧视的目光、躲避的脚步。或许,他们从感染到离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在人生最后里程,惟独缺少了他们最为渴望的人世间的关爱。这种包含人间真情的对生命的关爱,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人文关怀。

在这里,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一位医生桂希恩。他为何能感动中国?桂医生登上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台,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医学上做出的贡献,而是他以一个医生的良知第一个打破世俗的偏见,将艾滋病患者带回家,与他们同吃同住。他不顾个人安危,数次深入艾滋病患者较多的村庄,给患者及家属带去了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从某种意义上讲,佛教是最关爱生命的宗教,教义里渗透了喜生恶杀的思想。佛陀主张,关爱世间一切生命。在对人的生命的关爱方面,佛陀倡导“慈、悲、喜、舍”,倡导用真心真情关爱一切弱势人群。“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精神,更是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现实写照。可以说,佛教是一种极具人文关怀的宗教。

在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只关注个人修行,度己不度人。可是,从云南南传佛教僧人及信众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中,我们看到他们已经突破了度己不度人的局限,在人们普遍躲避艾滋病患者的情况下,佛教团体、僧人及信众能挺身而出,给艾滋病患者带去关爱,这确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云南佛教团体为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患者遗孤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包含着人文关怀。诸如,建立“佛光之家”、“慈爱园”,宣讲防治知识,收治患者,与患者一同念经祈祷,使患者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孤独感、无助感、绝望感,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等等,这些都融入了人文关怀。这是给患者以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安慰。

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能给艾滋病患者以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的,除了俗世生活中的常规做法外,宗教的人文关怀也不失为一剂良药。的确,当云南的艾滋病患者渴望人间关爱而求之不得的时候,是云南佛教界的僧侣和信众给他们带去了生的希望和人间的温暖。

在当代中国,宗教正面临着如何发挥其社会功能,挖掘其积极教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云南宗教———南传佛教积极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做法,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范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