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守静,犹未离病

牛头法融的《心铭》中,有这样的两句话。

从这两句话可以理解到,静坐不等于参禅,静修不等于学佛,打坐未必能开悟。

中国佛教对于「禅」有两种定义。其一是由静坐入禅定,称为小乘的次第禅,且跟一般宗教的冥想、默祷相通。这些都是将心守静,把心守于宁静、安静、平静的状态;浅的层次叫静坐,深的层次叫禅定。另外一个定义是中国禅宗的「禅悟」,不一定要打坐,只要把身心放松、放下。心中没有任何执着、追求,就能保持宁静、安定。我曾将之形容为无底的垃圾桶,也是无形的反射镜。于此境界中没有烦恼的现象,但有智慧的功能。

牛头法融的意思是说,如果将心守静,就还未离开病。「病」是什么?如果仅是静坐的安静,心没有明,一旦干扰发生,马上还会受到影响而起波动。难怪守静习定的人,总是希望单独躲入深山去或者离群索居;他们厌惧烦嚣,喜欢宁静。这种人即使能入定,在定中没有烦恼的现象,但是他们的自我中心一直都在。当定力消失而出定时,轻微的问题可能还引不起烦恼,万一遇到狂风骤雨、跟他自身的利害得失有大冲突时,依然会有贪欲瞋怒等烦恼出现。因此牛头禅师认为,这样的修行法或修行层次,尚未离开烦恼的病。

中国的禅宗虽以打坐做为修行方法之一,然而更重视在十字街头参禅,在人群之中、市区之内用功。身处人间而不为人间的种种现象所困扰,那才是禅悟的功夫。普通人如果懂得禅悟的意义,并且常常面对环境练习心平气和,那也可谓近乎禅悟的功能。即使未臻禅悟的境地,功夫日积月累,烦恼的起伏也会越来越少,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