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妙寂-慈光禅学院∵

《禅宗决疑集》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内容旨在为初机参禅学人开示用功之入手。此篇报告拟分两部分来说明:一、本书及作者;二、心得感想。

一、∵本书及作者

《禅宗决疑集》为元朝智彻禅师所述;此盖因该堂中遁机首座伤叹佛法凋零、丛林荒废、善知识隐蔽,致学人难知修行路头,故坚请智彻禅师将往日功夫得力之节次,及离俗之日乃兄警嘱之语录出,以俾初机入道者得个安顿手脚处。所以本书不仅是智彻禅师的真实行履处,且是针对吾等初机入道之机而说,读起来分外觉得亲切与受用。

本书从体例上来看,可分为二:前半为主,分为十六门,均是决择初学参话头、起疑情之用心;后半为辅,分为六节,谈及参禅的相关问题。再从内容来看,则为针砭初学之病:懈怠者劝勉精进、退堕者策励忏悔、偏执者为令通决、失方便者令起疑情、气伤心者令顺息免患等等,乃至为示五戒、十善、尸罗之根本、菩提行愿长久心之始末:唯愿同学同行者,毕竟共证菩提。

本书中,智彻禅师自述其二十六岁始持斋专心念佛;三十一岁离尘为僧,师雪峰和尚令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禅师慨于自己出家时晚,故进道心坚,勇猛直向,于是立三年死限,在佛前自誓:“我若懒惰欲求坐卧,取安身、粘床凳,陷入无间地狱,永无出期。”此后,即“昼夜徐行,周而复始,除二时粥饭方坐,其余茶汤之类亦不驻足。道友、施主相访,亦不陪侍。言语省减,单只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向这一字上切切用疑。”从这段话中,祖师正向我们示现一种精进修行的模范!

二、∵心得感想

对于书中详细的内容,智彻禅师其实已说得极明白,此无庸赘述;但就在乎平实处,往往却有隽永的深味。以下就阅后的几点想法略述如后:

(一)懈怠不得力:在用功过程中,有不得力之时,或话头上无疑、或疑情旋疑旋失、或话头举不起、或随声色、逐攀缘、或喜睡眠,这都是懒惰懈怠放纵身心所致,根源即是生死心不切!此时智彻禅师叮嘱切不可中道而废,只消再奋起坚志,向话头上决起疑情,不用多做其他分别伎俩,自然又复升进。这番道理不正是院长的常谈吗?“修行过程难免起起浮浮,只要跟着方法走(起疑情),发长远心,努力地用功二、三十年,工夫一定会成就!”这么明白的道理,可是能不懈怠、工夫得力的却少之又少,为什么呢?只为缺少进道的坚志罢了!

(二)退堕求忏悔:据智彻禅师所言,此退堕与前不得力之情形不同;这实是一个很值得关心的问题。所谓退,是指退菩提心、退长远心、退精进心;而非只是退失功夫(疑情)。此时,佛不欲礼、道不欲修、善知识不欲见、道友不欲亲、话头不欲举,只好散诞自在。这种退念起时,多是由于用心过度或宿业所障,必须数数向诸佛菩萨燃指燃香,发露忏悔。我辈凡夫,既均是随业受报轮转,累世罪愆不知将于何时现行而妨障修道?故自惟非乘愿再来之菩萨,以此警惕自己要常怀惭愧、忏悔之心,希望能于菩提路上稳健前进。

(三)禅与戒:“依戒生定、依定发慧”,是教下的通言,但在宗门下,由于错认祖师的方便,许多人便误以为“呵佛骂祖”、“尸罗不守”为禅。智彻禅师对于初机者,特别决断五戒、十善为修道根本,波罗提木叉为僧众之师,以免落入波旬眷属。在今日,仍有相当部分的人,对禅亦不甚了解,以为禅即是无拘无绊、任运逍遥,而清规、戒律只是多余的束缚,不知此已蹈入无始来“我行我素”的陷阱中了。

(四)善知识:智彻禅师说,有三种善知识只能接引上上根器之人,中下之机则难以栖泊。那三种呢?一是从经教中有悟者;二是宿有般若力,不参禅而悟者;三是参禅勇猛,工夫未久而悟者。此三种善知识本身都是上根利器之人,故往往难以同理中下之人修道的艰难,自然不能开发初机之人微细的做工夫处。此与菩萨留惑润生似有相通之处。又知吾人选择善知识,贵在能指导用功入手,而非欣羡其高超的境界。此即所谓的契机,亦是善知识应具的方便。我想,或许智彻禅师正是以一位开发初机微细做工夫处的善知识为目标吧!

(五)出家所为:智彻禅师出家之日,其兄叮嘱警诫之语,实堪做为僧人的座右铭,时时提撕警醒自勉,兹节录于下,聊为本文结语:

“出家功德非小因缘,入圣超凡续佛慧命,此大丈夫事,当自勉为……汝既出家,须当立志:莫似常僧磋跎,趁意东奔西走、贪名逐利;莫争人我辩论是非;毋恃己能道他长短;遭打则当忍受、唾面则莫拭揩;休恣纵睡眠、莫贪求饮食……离家出门最初一步,举足下足牢记话头,行住坐卧若离话头,则辜负国王土地所载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若离却话头则辜负施主四事供给。守此话头,生与同生、死与同死,发大志愿,直要了此一件大事因缘,方不负汝出家参学之志!”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