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禅宗,我了解很少。只是这学期选了吴老师的课,因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始对之发生浓厚的兴趣。而也是这时才知道,原来禅宗的发源地就是离家很近的少林寺。

小时候,常去少林寺玩。只知道少林寺武校的功夫厉害,却从不曾把它和佛教联系到一块,有时候,我的兴致来了,也会爬上那个达摩洞看看,对于“达摩”洞。我甚至不知道这两个字怎样写,只是跟了别人读的音“damo”。那时,觉得这名字怪怪的,但绝没想到这竟是一个印度僧人的法号,而达摩洞顶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只是一个弥勒佛的样子,肚子里可以烧香,可以容纳十几个游人,也绝不知道“达摩面壁”的故事的。

第一节课下来,知道了中国佛教的派系,也知道了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禅宗,更把它和自己熟悉的少林寺、达摩洞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与文物之类珍贵东西失之交臂然而又失而复得的感觉。

于是,看了《六祖坛经》和《金刚经》。《坛经》的故事性强,有情节,有趣味,一口气看完,觉得有点小说传奇的味道,但还是对禅宗的发展,派系,传承,其宗旨等有了概括的认识,然后雄心勃勃地看《金刚经》。因为对一些佛教专有名词有了些肤浅的认识,读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大的障碍。读完后有一种浑浑噩噩的感觉,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似乎对它有所了解,心有所悟,然而口里说不出来,想像语言不够用了,辞不达意的,跟一位喜欢哲学的友人讨论,他说重要的就是你这种感觉。姑且认为他说得好,但我对禅宗的感情却一步步升温。

禅最早的缘起是世尊拈花,达摩到中国来传播了禅的宗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慧能研究“顿悟”,他认为只要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就成佛了,而这个认识的过程,并不依赖于将佛经看了多少遍,诵了多少遍,背得滚瓜烂熟就可以了,他研究一个“悟”字,且有一个实践的环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金刚经》讲“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就是不让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让任何事物缠住了自己的心。金刚石是刀枪不入,八风不动的。人若真正以金刚心做人做事的话,一切得失、毁誉来了,根本不会动摇,影响不到自己的情绪、心理,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保持这份心是不可能的事。人人想成佛,但并不是人人都成得了佛。但是,至少我懂得了这个道理,领悟了这个玄机,可以让它来指导我为人处世的态度。

从个人角度来说,可以修身养性。注重个人素质提高,不要存“分别之想”,因为卑贱时不安分,吝啬时不满足,时时攀比,常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痛苦,而没有“知足常乐”的欢愉。同时,知道了“梦幻泡影”,知道喜怒哀乐,皆是妄念所生,因此要尽力体察生活的美好,不要沉缅于某种感情中不能自拔,要知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不要被这些不如意困扰,要能够摆脱出来。

进一步地,我们要怀着慈悲心理看这个世界,要同情别人的不幸,也同情他们的幸,有自度度他、普渡众生的精神。就是热心于贡献自己、服务他人,而若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尤其是人民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巨大的示范作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你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行为,让他们恍然大悟了,也不枉自己与禅宗结下的这个缘份了。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