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元禅师清规卷上
重刊永平清规序
钦惟。我承阳鼻祖之修清规。而立一代典型也。将欲以布化仪于海内。经千百世而不泯者欤。厥大心之所寓。大智复作。蔑以加焉。独奈法久弊生。弊盛法衰。自然之势也。悲哉。柄法之徒。骎^5□乎。舍古趋今。莫之能复。丛林古挌。漠然扫地。竟至于罔知我祖有此规也。间有一二贤明。孜^5□然翼^5□如。力行古法者。仅群鸡而一鹤尔。东都有一具寿。与余相厚。珍敬祖规。而其心冀复古之运也。有年矣。比诸世之视祖风隆污。犹秦越人之相视肥瘠者。实霄壤矣。顷乃慨念夫旧版莽卤。不便考览者。遂就有识。评论之。校雠之。尽正字画傍点之诊谬。且其字义音义。不易通晓者。冠以小注。遂改授梓而既己告成矣。是其志。一欲昭明于天下后世。使同流之士。全共遵守。以拟碎身之报也。尚古之忱。可谓勤矣哉。公虽素识山野之不文。以其慷慨是同。远寄书于林下。乞着一语于其首。观其盛作。即余所素有意未遑者。而一朝具出。欣跃何可言。余与公既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序曷敢辞。适有议于旁者。曰。宗门之于规矩。犹土苴耳。老汉胡为汲汲于礼法之精粗邪。余曰。吁戾哉。子之言也。居吾语汝。夫。西干大圣人。以波罗提木叉为寿命。繇是百丈氏之建禅居于华夏也。创以清规。佛祖之道。不二其致矣。然则规矩者。丛林之元气。而佛寿之延促系焉。苟主法者安可不择。以故我祖所言。列圣眼睛者。是亦大规末章之亲训也。而荒坠先绪。玷辱正宗。以窃叨远裔之称者。实吾所不忍也。子之言岂非戾哉。识者逡巡而退。因并记为序。时。
宽政第六龙次甲寅夏五月。
备之圆通东堂嗣祖比丘玄透中。拜稽首敬撰。
校订冠注永平清规凡例
斯书旧刊。宽文丁未之岁。永平光绍禅师。适得之于蠹简内所刻也。可谓有忠勤于祖室矣。而旧刊剞劂莽卤。而字画误谬。句读错乱。殆不可读者。往往有之。读者忧之。故今与一二之道友相询。校雠之讨论。以订正其误讹。再命剞劂上梓。我辈固管见蠡测。不能无疏脱。冀同流之贤哲。勿吝是正焉。
书中间如字义音义不明了者。一依字典精核其义。且如文义之不可解者。事略之不分晓者。亦一一标揭上层。或细书本文傍。附载注释。使初学备看读之一助。
如冠注及事略。大概皆依古老所援引。如释众寮清规·对大己法等。全依瑞方闻解·瞎道参注。增减其文字。摘意记注。但有详略之异同而已。读者勿讶焉。
如僧堂众寮二图。旧本不载之。今据本敕修·校定·备用等所载之古图。写其图样。附在各处焉。
夫明规一勃兴。其弊波及本邦。遂蠹损吾祖训。至其甚一愚信彼弊规。视祖规宛如怨仇。是以。祖风之不振久矣。其弊遂至翻修僧堂之古样。拟构教家之十六观堂。是称众堂焉。
革替众寮之旧图。以为且过寮。而唤且过妄称众寮。幸虽存其旧名。徒为平常所接待来宾处。全失其实矣。噫可惜哉。庶几慕古之儿孙。使二图。改观古样之本式。报答乃祖创业之洪恩焉。
维时宽政甲寅∵∵谨识。
永平道元禅师清规篇次目录
干之卷
序∵∵
校订冠注永平清规凡例
典座教训。宇治县兴圣寺
辨道法∵∵越州大佛寺
(附僧堂四板被位图并凡例)
赴粥饭法∵∵永平寺
(附僧堂十二板首钵位图并凡例)
坤之卷
众寮清规∵∵永平寺
(附众寮十二板图并凡例)
对大己法∵∵永平寺
知事清规∵∵永平寺
跋
典座教训
观音导利兴圣宝林禅寺比丘道元撰
佛家从本有六知事。共为佛子。同作佛事。就中典座一职。是掌众僧之辨食。禅苑清规云。供养众僧故有典座。从古道心之师僧·发心之高士。充来之职也。盖犹一色之辨道欤。若无道心者。徒劳辛苦。毕竟无益也。禅苑清规云。须运道心。随时改变。令大众受用安乐。昔日沩山·洞山等勤之。其余诸大祖师。曾经来也。所以不同世俗食厨子及馔夫等者欤。山僧在宋之时。暇日咨问于前资勤旧等。彼等聊举见闻。以为山僧说。此说似者。古来有道之佛祖。所遗之骨髓也。大抵须熟见禅苑清规。然后须闻勤旧子细之说。所谓当职经一日夜。先斋时罢。就都寺·监寺等边。打翌日斋粥之物料。所谓来菜等也。打得了。护惜之如眼睛。保宁勇禅师曰。护惜眼睛常住物。敬重之如御馔草料。生物熟物。俱存此意。次诸知事。在库堂商量。明日吃甚味。吃甚菜。设甚粥等。禅苑清规云。如打物料并斋粥味数。并预先与库司知事商量。所谓知事者。有都寺·监寺·副司·维那·典座·直岁也。味数议定了。书呈方丈·众寮等严净牌。然后设辨明朝粥。淘米调菜等。自手亲见。精勤诚心而作。不可一念疏怠缓慢。一事管看。一事不管看。功德海中。一滴也莫让。善根山上。一尘亦可积欤。禅苑清规云。六味不精。三德不给。非典座所以奉众也。先看米便看砂。先看砂便看米。审细看来看去。不可放心。自然三德圆满。六味俱备。雪峰在洞山作典座。一日淘米次。洞山问。淘砂去米。淘米去砂。峰云。砂米一时去。洞山云。大众吃个什^8□。峰覆却盆。山云。子他后别见人去在。上古有道之高士。自手精至。修之如此。后来晚进。可怠慢之欤。先来云。典座以绊为道心矣。如有米砂误淘去。自手检点。清规云。造食之时。须亲自照顾。自然精洁。取其淘米白水。亦不虚弃。古来置漉白水囊。辨粥米水。纳锅了留心护持。莫使老鼠等触误。并诸色闲人见触。调粥时菜。次打并今日斋时所用饭羹等。盘桶并什物调度。精诚净洁洗灌。彼此可安高处安于高处。可安低处。安于低处。高处高平。低处低平。梜杓等类。一切物色。一等打并。真心鉴物。轻手取放。然后理会明日斋料。先择米里有虫。绿豆糠尘。砂石等。精诚择了。择米择菜等时。行者讽经回向灶公。次择菜羹。物料调辨。随库司所打得物料。不论多少。不管粗细。唯是精诚辨备而已。切忌作色口说料物多少。竟日通夜。物来在心。心归在物。一等与他精勤辨道。三更以前。管明晓事。三更以来管做粥事。当日粥了。洗锅蒸饭。调羹。如浸斋米。典座莫离水架边。明眼亲见不费一粒。如法洮汰。纳锅烧火蒸饭。古云。蒸饭锅头为自头。淘米知水是身命。蒸了饭便收饭箩里。乃收饭桶。安□盘上。调辨菜羹等。应当蒸饭时节。典座亲见饭羹。调辨处在。或使行者。或使奴子。或使火客。教调什物。近来大寺院。有饭头羹头。然而是典座所使也。古时无饭羹头等。典座一管。凡调辨物色。莫以凡眼观。莫以凡情念。拈一茎草。建宝王刹。入一微尘转大***。所谓纵作莆菜羹之时。不可生嫌厌轻忽之心。纵作头乳羹之时。不可生喜跃欢悦之心。既无耽着。何有恶意。然则虽向粗全无怠慢。虽逢细弥有精进。切莫逐物而变心也。逐物而变心。顺人而改词。是非道人也。励志至心。庶几净洁胜于古人。审细超于先老。其运心道用为体者。古先纵得三钱而作莆菜羹。今吾同得三钱而作头乳羹。此事难为也。所以者何。今古殊异。天地悬隔。岂得齐肩者哉。然而审细辨肯之时。下视古先之理。定有之也。此理必然。犹未明了。卒由思议纷飞兮如其野马。情念奔驰兮同于林猿也。若使彼猿马一旦退步返照。自然打成一片。是乃被物之所转。能转其物之手段也。如此调和净洁。勿失一眼两眼。拈一茎菜。作丈六身。请丈六身作一茎菜神通及变化。佛事及利生者也。已调调了已辨。辨得看那边安这边。鸣鼓鸣钟。随众随参。朝暮请参。一无亏阙。却来这里。直须闭目谛观堂里几员单位。前资勤旧独寮等几僧。延寿·安老·寮暇等僧。有几个人。旦过几板云水。庵里多少皮袋。如此参来参去。如有纤毫疑猜。问他堂司·及诸寮头首·寮主·寮首座等。销来疑便商量。吃一粒米。添一粒米。分得一粒米。却得两个半粒米。三分·四分·一半·两半。添他两个半粒米。便成一个一粒米。又添九分。剩见几分。今收九分。见他几分。吃得一粒庐陵米便见沩山僧。添得一粒庐陵米。又见水牯牛。水牯牛吃沩山僧。沩山僧牧水牯牛。吾量得也未。你算得也未。检来点来。分明分晓。临机便说。对人即道。且恁功夫。一如二如。二日三日。未可暂忘也。施主入院舍财设斋。亦当诸知事一等商量。是丛林旧例也。回物俵散。同共商量。不得侵权乱职也。斋粥如法辨了安置案上。典座搭袈裟。展坐具。先望僧堂焚香九拜。拜了乃发食也。经一日夜。调辨斋粥。无虚度光阴。有实排备。举动施为。自成圣胎长养之业。退步翻身便是大众安乐之道也。而今我日本国。佛法名字闻来已久。然而僧食如法作之言。先人不记。先德不教。况乎僧食九拜之礼。未梦见在。国人谓。僧食之事。僧家作食法之事。宛如禽兽。食法实可生怜。实可生悲。如何哉。山僧在天童时。本府用典座充职。予因斋罢过东廊。赴超然斋之路次。典座在佛殿前晒苔。手携竹杖。头无片笠。天日热。地砖热。汗流徘徊。励力晒苔。稍见苦辛。背骨如弓。龙眉似鹤。山僧近前。便问典座法寿。座云。六十八岁。山僧云。如何不使行者人工。座云。他不是吾。山僧云。老人家如法。天日且恁热如何恁地。座云。更待何时。山僧便休。步廊脚下。潜觉此职之为机要矣。又嘉定十六年癸未五月中。在庆元舶里。倭使头说话次。有一老僧来。年六十许岁。一直便到舶里。问和客讨买倭椹。山僧请他吃茶。问他所在。便是阿育王山典座也。他云。吾是西蜀人也。离乡得四十年。今年是六十一岁。向来粗历诸方丛林。先年权住孤云里。讨得育王挂搭。胡乱过。然去年解夏了充本寺典座。明日五日。一供浑无好吃。要做面汁。未有椹在。仍特特来。讨椹买。供养十方云衲。山僧问他。几时离彼。座云。斋了。山僧云。育王去这里有多少路。座云。三十四五里。山僧云。几时回寺里去也。座云。如今买椹了便行。山僧云。今日不期相会。且在舶里说话。岂非好结缘乎。道元供养典座禅师。座云。不可也。明日供养吾若不管便不是了也。山僧云。寺里何无同事者理会斋粥乎。典座一位不在。有什^8□缺阙。座云。吾老年掌此职。乃耄及之辨道也。何以可让他乎。又来时未请一夜宿暇。山僧又问典座。座尊年。何不坐禅辨道。看古人话头。烦充典座。只管作务。有甚好事。座大笑云。外国好人。未了得辨道。未知得文字在。山僧闻他恁地话。忽然发惭惊心。便问他。如何是文字。如何是辨道。座云。若不蹉过问处。岂非其人也。山僧当时不会。座云。若未了得。他时后日。到育王山。一番商量文字道理去在。恁地话了便起座云。日晏了忙去。便归去了也。同年七月。山僧挂锡天童。时彼典座来得相见云。解夏了退典座归乡去。适闻兄弟说老子在个里。如何不来相见。山僧喜踊感激。接他说话之次。说出前日在舶里文字辨道之因缘。典座云。学文字者。为知文字之故也。务辨道者。要肯辨道之故也。山僧问他。如何是文字。座云。一二三四五。又问。如何是辨道。座云。遍界不曾藏。其余说话。虽有多般。今所不录也。山僧聊知文字了辨道。乃彼典座之大恩也。向来一段事。说似先师全公。公甚随喜而已。山僧。后看雪窦有颂示僧云一字七字三五字。万像穷来不为据。夜深月白下沧溟。搜得骊珠有多许。前年彼典座所云。与今日雪窦所示。自相符合。弥知彼典座是真道人也。然则从来所看之文字是一二三四五也。今日所看之文字。亦六七八九十也。后来兄弟。从这头看了那头。从那头看了这头。作恁功夫。便了得文字上一味禅去也。若不如是。被诸方五味禅之毒。排辨僧食。未能得好手也。
诚夫当职先闻现证。在眼在耳。有文字。有道理。可谓正的欤。纵忝粥饭头之名。心术亦可同之也。禅苑清规云。二时粥饭。理合精丰。四事供须无令阙少。世尊二千年遗恩。盖覆儿孙。白毫光一分功德。受用不尽。然则但知奉众。不可忧贫。若无有限之心。自有无穷之福。盖是供众住持之心术也。调辨供养物色之术。不论物细。不论物粗。深生真实心。敬重心。为诠要。不见^8□浆水一钵。也供十号兮自得。老婆生前之妙功德。庵罗半果。也舍一寺兮能萌育王最后之大善根。授记□。感大果虽佛之缘。多虚不如少实。是人之行也。所谓调醍醐味。未必为上。调莆菜羹。未必为下。捧莆菜。择莆菜之时。真心·诚心·净洁心。可准醍醐味。所以者何。朝宗于佛法清净大海众之时。不见醍醐味。不存莆菜味。唯一大海味而已。况复长道芽养圣胎之事。醍醐与莆菜。一如无二如也。有比丘口如灶之先言。不可不知。可想莆菜能养圣胎。能长道芽。不可为贱。不可为轻。人天之导师。可为莆菜之化益者也。又不可见众僧之得失。不可顾众僧之老少。自犹不知自之落处。他争得识他之落处。以自之非为他之非。岂不误乎。耆年晚进。其形虽异有智愚朦。僧宗是同。亦昨非今是。圣凡谁知。禅苑清规云。僧无凡圣。通会十方。若有一切是非。莫管之。志气那非直趣无上菩提之道业耶。如错向来一步。便乃对面蹉过。古人之骨髓。全在作恁功夫之处也。后代掌当职之兄弟。亦作恁功夫始得。百丈高祖之规绳。岂虚然乎。山僧归国以降。驻锡于建仁一两三年。彼寺^4□置此职。唯有名字。全无人实。未识是佛事。岂敢辨肯道。真可怜悯。不遇其人。虚度光阴。浪破。道业。曾看彼寺此职僧。二时斋粥。都不管事。带一无头脑无人情奴子。一切大小事。总说向他。作得正。作得不正。未曾去看。如邻家有妇女相似。若去得见。他乃耻乃瑕。结构一局。或偃卧。或谈笑。或看经。或念诵。日久月深。不倒锅边。况乎买索什物。谛观味数。岂存其事乎。何况两节九拜。未梦见在。时至教童行也未曾知。可怜可悲。无道心之人。未曾遇见有道德之辈。虽入宝山兮空手而归。虽到宝海兮空身而还。应知虽他未曾发心兮。若见一本分人。则行得其道。虽未见一本分人兮。若是深发心者。则行膺其道。既以两阙。何以一益。如见大宋国诸山诸寺。知事头首。居职之族。虽为一年之精勤。各存三般之住持。与时营之。竞缘励之。已如利他。兼丰自利。一兴丛席。一新高格。齐肩竞头继踵重踪。于是应详。有见自如他之痴人。有顾他如自之君子。古人云。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楷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须知未见知识。被人情夺。可怜愚子运出长者所传之家财。徒作他人面前之尘粪。今乃不可然耶。尝观当职前来有道。其掌其德自符。大沩悟道典座之时也。洞山麻三斤。亦典座之时也。若可贵事者。可贵悟道之事。若可贵时者。可贵悟道之时者欤。慕事耽道之迹。握沙而为宝。犹有其验。摸形而作礼。屡见其感。何况其职是同。其称是一。其情其业。若可传者。其美其道。岂不来乎。凡诸知事头首。及当职作事作务之时节。可保持喜心·老心·大心者也。所谓喜心者。喜悦心也。可想。我若生天上。着乐无间。不可发心。修行未便。何况可作三宝供养之食耶。万法之中。最尊贵者。三宝也。最上胜者。三宝也。天帝非喻。轮王弗比。清规云。世间尊贵物外优间。清净无为。众僧为最。今吾幸生人间。而作此三宝受用之食。岂非大因缘耶。尤以可悦喜者也。又可想。我若生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之趣。又生自余之八难处。虽有求僧力之覆身。手自不可作供养三宝之净食。依其苦器。而受苦缚身心也。今生既作之。可悦之生也。可悦之身也。旷大劫之良缘也。不可朽之功德也。愿以万生千生。而摄一日一时。可辨之可作之。为能使千万生之身结于良缘也。如此观达之心。乃喜心也。诚夫纵作转轮圣王之身。非作供养三宝之食者。终其无益。唯是水沫泡焰之质也。所谓老心者。父母心也。譬若父母念于一子。存念三宝如念一子也。贫者·富者。强爱育一子。其志如何。外人不识。作父作母方识之也。不顾自身之贫富偏念吾子之长大也。不顾自寒。不顾自热。荫子覆子。以为亲念切切之至。发其心之人能识之。惯其心之人方觉之者也。然乃看水看谷皆可存养子之慈恳者欤。
大师释尊。犹分二千年之佛寿。而荫末世之吾等。其意如何。唯垂父母心而已。如来全不可求果。亦不可求富。所谓大心者。大山于其心。大海于其心。无偏无党心也。提两而不为轻。扛钧而不可重。被引春声兮不游春泽。虽见秋色兮更无秋心。竞四运于一景。视铢两于一目。于是一节。可书大之字也。可知大之字也。可学大之字也。夹山之典座。若不学大字者。不觉之一笑莫度大原。大沩禅师。不书大字。取一茎柴不可三吹。洞山和尚。不知大字。拈三斤麻。莫示一僧。应知向来大善知识。俱是百草头上。学大字来。今乃自在作大声。说大义。了大事。接大人。成就者个一段大事因缘者也。住持·知事·头首·云衲。阿谁忘却此三种心者哉。
于时嘉祯三丁酉春记示后来学道之君子云。观音导利兴圣宝林禅寺住持传法沙门道元记。
典座教训(终)
辨道法
大佛寺
佛佛祖祖。在道而辨。非道而不辨。有法而生无法而不生。所以大众若坐。随众而坐。大众若卧随众而卧。动静一如大众。死生不离丛林。拔群无益。违众未仪。此是佛祖之皮肉骨随也。亦乃自己之脱落身心也。然则空劫已前之修证也。无拘现成。朕兆已前之公案也。未待大悟。
黄昏坐禅。闻昏钟搭裟袈。入云堂就被位坐禅。住持人。就椅子向圣僧而坐禅。首座向床缘而坐禅。大众面壁而坐禅。住持人坐禅时。椅子后屏风外设一榻。而或志侍者一人。或志行者一人。伺候于住持人矣。坐禅时。住持人入堂。从前门之北颊而入。到圣僧前。向圣僧问讯烧香讫。问讯圣僧罢。叉手而巡堂一匝。到圣僧前。向圣僧问讯。到椅前。向椅问讯。顺转身向圣僧问讯。讫褰衣袖。而就椅子。脱鞋收足。跏趺而坐侍者·行者留立前门内南颊。不从住持人而巡堂也。住持人。就椅子坐讫。侍者·行者等。在本位处。向圣僧问讯讫。潜着椅后之榻。住持人香合。侍者·行者等带之。若住持人在云堂而眠。设单位于首座之上肩而眠也。起时还着椅子而坐禅也(后夜坐禅。大众不搭袈裟。住持人袈裟挂于椅子而坐禅。是法也)黄昏坐禅欲罢鸣板。或二更·三更之中。或一点·二点·三点。随住持人之指挥。既板鸣罢。大众合掌襞袈裟裹被巾安函柜上。住持人不脱袈裟。起椅而到圣僧前问讯罢。从前门北颊而出。侍者·行者等。先出在僧堂前。祗候住持人之出。其中一人揭帘请出。住持人入堂时亦然。住持人。若在堂眠者行者一两人。留在椅后榻。侍者一两人。在圣僧侍者之上肩眠。或者在新戒之上板头而眠也。大众暂留坐禅。徐徐开被安枕。随众而卧。不得留坐违众顾视大众。不得猥离被位。或入非处。但随众而卧。乃正仪也(三千威仪经曰。五种卧法。一当头向佛。二不卧视佛。三不双伸两足。四不向壁及伏卧。五不竖膝)卧必右胁而睡。不得左胁而睡。卧时当以头向佛。今以头向床缘。头向圣僧也。不得覆卧而睡。不得竖两膝而仰卧。不得仰身交脚而睡。不得双伸两脚而睡。不得卸衫裙而睡。不得赤体无惭。如外道法。不得解带而睡。夜卧当念明相。后夜闻首座寮前板鸣(此板或三更四点·五点。或四更一点·二点。三点。各随住持人指挥而鸣也)大众轻身而起。不可卒暴。不得尚留睡卧无礼大众潜把枕子安函柜前。莫得响折。恐动念于邻单。且在被位将被着身。碍蒲团而坐禅。切忌闭眼。闭眼昏生。频频开眼。微风入眼。困容易醒。应念无常迅速。道业未明。不得动身·频呻·怒气·扇风上下令众动念。大凡于众常生恭敬。不得轻慢大众矣。不得将被幪头。如觉困来。脱落帽被。轻身坐禅。伺其时节。须赴后架而洗面(伺时节者。大众洗面稍得其隙也)携手巾挂左臂。两端在内。或在外。抽身下床。轻身轻步。经便路而赴后门。轻两手揭帘而出。若在上间。从北颊出。先出右足。若在下间。从南颊出。先出左足。不得拖鞋踏地作响。经过于照堂桥亭而赴后架。在路逢人。不可相话。如不逢人何敢吟咏。不得垂手成袖。揖手于袖而行。既到水架。且待有处。不得塘□众家。既得有处。即处洗面。
洗面之法。用手巾挂颈。两端垂前。次两手各把一端。从于左右腋下至于背后。互相而交两端。又从两腋下至于面前。当胸结定。一如系绊。教全襟两袖。押褰于两臂以上。两肩以下。次手执杨枝。合掌曰。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心得正法。自然清净。
即嚼杨枝诵曰。
晨嚼杨枝。当愿众生。得调伏牙噬诸烦恼。
佛言。嚼杨枝头不得过三分。凡疏齿刮舌。当须如法。刮舌不得过三度。舌上血出当止。古云。净口者。嚼杨枝漱口刮舌。若人相向。以手掩自口。莫教人见而生嫌心。洟唾须知屏处。大宋诸寺后架。无嚼杨枝处。今大佛寺后架构之。两手把面桶。临灶头安桶。把杓汲汤承桶。还来架上。轻手于桶。洗面低细。如法洗眼里·鼻孔·耳边·口头而见净。不得汤水多费。无度而使。漱口吐水于面桶之外。曲躬低头而洗面。不得直腰溅水于邻桶。两手掬汤而洗面。勿留垢腻。次以右手解手巾之结拭面。如有公界拭面。乃用之。不得桶杓喧轰。咳嗽作声。惊动清众。古曰。五更洗∵面。本为修行。岂嘘唾把盆喧堂喧众乎。归堂威仪。准出堂法。归来被位。将被盖体。如法坐禅。或不盖被。在人之意。此时未搭袈裟。若换直裰莫离被位。在位而换。先将日里者。先盖身上。潜解打眠直裰之两带。脱肩袖而落于背后之与膝边。譬如绕蒲团。次结日里者之两带着定了。收打眠直裰。窖在于被位之后。脱日里者。着打眠衣须准之而知。不得床上露白换衣。不得床上立地拽叠被服。不得床上抓头。不得床上弄数珠作声轻众。不得床上与邻单语话。不得在床坐卧参差。上床下床。不得匍匐于床上。不得大拂拭床席使有声。五更鸣首座寮前板三下。住持人首座。坐堂以后大众不得从前门出入。未开静前。不得收单折被。方候开大静。所谓厨前云版。及诸堂前板一时俱击。于时折单折被。收枕上帐。搭袈裟相向而坐。即上窗帘及前门后门帘。圣僧前装香点烛。折被之法。因闻开大静。以两手执被两角而把合。纵折而作两重。次又纵折而作四重。次向内横折而作四重。都计十六重也。以安眠单之奥头。次叠敛眠单被于下。插枕子于被里。安被之时。有重插之头。向身以安之。次合掌以两手执裹袈裟之被巾。以俱安被上。次合掌开被巾。以盖被巾于被上。所谓。以被巾之两端。向下裹折被之左右也。不裹折被之前后次向袈裟而合掌。以两手擎袈裟。以安顶□上合掌发愿。偈曰。
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来教。广度诸众生。
然后着袈裟。右转身向正面而坐。折被时。不得教被横而到邻位单上。不得卒暴作声。护身护仪随众恭众而已。开静以去。不得展单盖被而眠。粥了归众寮。吃茶吃汤。或复被位打坐。
早晨坐禅之法。粥罢小顷。维那挂坐禅牌于僧堂前。然后鸣板。首座大众。搭袈裟入堂。就被位面壁坐禅。首座不面壁。自余头首。一如大众面壁而坐。住持人。就椅子坐禅。坐禅众家。不得回头看入出之人面。如欲出堂外及赴后架。未离被位之时。先脱袈裟而安被上。合掌而下床。欲下床时顺转身而向床端也。方下脚着鞋而去。出入之次。莫见坐禅人之脑后。直须低头而行。不得先足后身而步。应当身足同运。直观面前一寻许地而行。步量齐趺。缓缓而步闲静为妙。犹如住立。似不运步。不得拖鞋作声无礼大众动念大众。行时应敛揖手于两袖合里。莫垂两袖于左右脚边。不得床上立地襞袈裟。不得以口衔袈裟缘而襞。不得以两手提袈裟而奋。不得以脚踏袈裟。以颔抱袈裟而襞不得湿手执袈裟。不得挂在袈裟于圣僧龛及长连床之板头。不得敷压袈裟下缘而坐。常顾袈裟。齐整可观。欲搭袈裟。先向袈裟合掌然后搭之。襞袈裟安讫。乃举手合掌。是常仪也。不可不知。坐禅时。不得着袈裟。而离被位出于堂外。闻库下火钣鸣。大众同时合掌。乃坐禅罢也。此时大众搭袈裟而出堂。蒲团留在被位。且待斋罢窖蒲团矣。火钣鸣。维那教堂司供过行者。收坐禅牌(早晨坐禅挂坐禅牌。余时坐禅。不挂坐禅牌。放参时。挂放参牌。昏钟鸣。收放参牌。坐禅法。早晨鸣板。黄昏响钟。大众搭袈裟入云堂。就被位面壁坐禅。后夜晡时。不挂袈裟。但坐禅耳。晡时衩衣入堂。就单位。出蒲团。而用坐禅。未展单矣。或者有半展单之古法。脱衩衣叠安被上而坐禅矣。后夜坐禅。袈裟安函柜上未能动着)正坐禅时。必用蒲团。或结跏趺坐。谓。结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髀上。次以左足。安右髀上。或者半跏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压右足而已。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两手大拇指面相□。直须正身端坐。谓。顶□脊骨相□而端直。不得左侧右倾前躬后仰。要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挂上^7□。唇齿相着目须正开。不张不微。莫以睑掩瞳。莫以项差背。鼻息任通。不喘不声。不长不短。不缓不急。身心俱调。举体数欠。内外放宽。左右摇振七八个。兀兀坐定思量个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量矣。乃坐禅之要术也。若欲起坐。徐徐而起。如要下床缓缓而下。不得高足大步急走驰骋。须揖而手于袖里。莫垂两袖于下面。不用点头。只看脚跟。详缓而行。不可卒暴。与时低细。如法随众。乃辨道之规矩也。
放参法。所谓放参者。晡时坐禅罢行之。云堂大众。斋罢收蒲团出堂。歇于众寮。就看读床。稍经时余。将晡时至(当世俗之未时之终)归云堂出蒲团坐禅。从是以后。至明日斋时。蒲团常留单位。放参前首座入云堂。首座入堂路。经云堂之北檐下。而从前门之南颊入。或击首座寮前板三下了入堂。圣僧前烧香罢就位而坐。或烧香问讯于圣僧罢。巡堂一匝讫就坐。次堂司行者。报诸寮曰首座坐堂。或击众寮前板三下。报大众也。大众闻板入堂搭袈裟。依单位相向而坐。面壁坐禅人。此时搭袈裟。转身相向而坐。堂司行者先禀堂头挂放参牌。然后行者上前堂帘。次行者入堂问讯圣僧罢到首座前。向首座合掌问讯讫。曲躬叉手。低声报曰。和尚放参。首座合掌点然而听。次行者复于圣僧前。躬身如法问讯讫。正立叉手唱放参(须引声唱)次行者出僧堂前。打放参钟三下(此时当世俗之酉时半分)大众闻钟。在坐位揖上下肩。如揖食法。若住持人在堂。住持人起坐问讯。到圣僧前问讯讫出堂。大众下床。问讯上下肩。展单下帐罢。归众寮问讯上下肩。就案头位相向而坐。吃汤随意。或献汤时。寮首座就位而坐。寮主烧香。然后行汤。寮主烧香时。大众合掌。或寮主着衩衣而烧香。或寮主搭袈裟而烧香。或依住持人指挥。或依寺院旧例。寮主烧香之法。先到当面。向圣僧问讯罢。步寄香炉之前。右手上香。罢叉手右转身。还到当面问讯讫。叉手步到上间之两板头中间问讯讫。叉手右转身。经正面。而步到下间之两板头中间。问讯讫。叉手右转身。步到正面。向圣僧问讯了。叉手而立。然后行汤行茶。茶汤罢。又烧香问讯。行李如初。
辨道法(终)
此图。堂内及外堂床样。全依延宝年间大乘月舟所刻题号加州^7□树林大乘护国禅寺行事之次第。旧刊莹山清规。而图出之。
每床各安排五人者。一奉遵高祖初于兴圣所缔构僧堂之洪范也。谨按建撕记。载宇治观音导利院僧堂劝进疏其略曰。寺院之最要。佛殿·法堂·僧堂也。此中佛殿旧来有焉。法堂则未矣。而僧堂最切要也。今欲建立之。为其体。建七间之堂宇。堂内无隔壁。又设长床而僧众集住。昼夜之行道不暂懈怠。正中安圣僧。僧众围绕住云云。今此图。亲依祖诰。从七间堂宇之例。又依莹规图。布设内外床样。则自得每床安排五人也。被位排列之图。全依敕修备用等。
以十干文字。左旋列序大众之戒次。依敕修备用二规图之。
布置外堂·头首床·列位之图。全依本规为其次序。所以与备规敕规等有小异也。而备规敕规亦相互有异同。今不具说于兹。慕古之贤哲。往检须知。
如诸侍者。当坐知事之次位。而今排列暂到床者。小堂狭窄。而不得尽列序知事之末位。故且排列者如图。
如寮元诸庵。则备规敕规等。皆排列头首之次位。而今排列暂到床者。其例如排列诸侍者于暂到床焉。
椅子背后设槢者。原于本规辨道法祖训。
今此图。不安排后堂首座之坐位者。以小堂少众而不分前后。则不必安后堂首座也。敕规两序章曰。盖以众多故分后堂。因知小堂小众。则不必设后堂首座矣。
赴粥饭法
永平寺
经曰。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方令教法而等食。教食而法等。是故法若法性。食亦法性。法若真如。食亦真如。法若一心。食亦一心。法若菩提。食亦菩提。名等义等。故言等。经曰。名等义等。一切皆等纯一无杂。马祖曰。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然则等者非等均等量之等。是正等觉之等也。正等觉者。本末究竟等也。本末究竟等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也。所以食者诸法之法也。唯佛与佛之所究尽也。正当恁^8□时有实相性体力作因缘。是以法是食。食是法也。是法者。为前佛后佛之所受用也。此食者。法喜禅悦之所充足也。粥时开静已后。斋时三鼓已前。先于食位就坐。
斋时。三鼓之后。鸣大钟者。报斋时也。城隍先斋钟。山林先三鼓。此时。若面壁打坐之者须转身正面而坐。若在堂外者。即须息务洗手令净。当具威仪赴堂。次鸣版三会。大众一时入堂。入堂之间。默然而行。不得点头语笑。一时入堂。在堂。不得言语说话。唯默而已。
入堂之法。擎合掌于面前而入。合掌指头当对鼻端。头低指头低。头直指头直。头若少斜。指头亦少斜。其腕莫教近于胸襟。其臂莫教筑于胁下。前门入者。上下间者并从南颊入。先举左足而入。次入右足而行。所以不从北颊并中央入者。盖尊崇住持人也。住持人当须从北颊并中央入。若从中央入者。先举右足。乃正仪也。于圣僧前问讯讫。右转身而就位。首座入堂路。经云堂之北檐头下。而从前门之南颊入(后门入者。上间床者。从北颊入。先举左足。下间床者。从南颊入。先举右足。于圣僧后。向东问讯讫赴座)粥饭坐位。或依戒腊资次。或由挂搭前后。或依被位在处。但安居间。必依戒腊资次。
上床之法。问讯邻位。所谓向床座问讯。则问讯上下肩也。顺转于上肩(上肩者左肩也)次问讯对座。先以右手敛左边衣袖。压定于腋下。复以左手敛右边衣袖。压定于腋下。然后两手提面前袈裟。次并以左手提之。即双足。次蹈床近之地而座床缘。次弃鞋。次以右手按床。次缩左脚上床。次收右脚。举身正座。压敷于右脚。今云。先右手按床。次缩右脚上床。次收左脚。举身正座。左脚压敷右髀而坐。次展袈裟盖膝上。不得露内衣。不得垂衣于床缘。须退身一钵许地。以明护净(一安袈裟。二展钵盂。三头所向。是名三净)都寺·监寺·副寺·监院。维那·典座·直岁侍者等。在堂外上间坐。知客·浴主·堂主·炭头街坊·化主等。在堂外下间坐。次打木鱼。众僧集定。响罢到者。不许入堂。次闻厨前云版鸣。大众一时下钵。
下钵之法。举身安详起立定。转身右回向挂搭单。合掌低头。略问讯讫取钵。左手提钵。右手解钩。两手托钵。不得太高太低。当胸转身上肩曲躬将坐。而放钵盂于上肩之背后。不得将腰背肘臂撞着邻位。顾视袈裟而不得令拂人面。次当此时。圣僧侍者供养圣僧饭。行者擎饭盘。侍者合掌先饭而步。侍者供养圣僧饭后。于当面阶下问讯讫。却槌砧之复袱子。其后合掌步出。至正面问讯。右转身出堂外经知事床前而就位。三通鼓声将罢。堂前小钟子鸣。住持人入堂。大众下床同。住持人问讯圣僧罢。与大众问讯。然后就位。住持人就位讫。大众方上床侍者参随住持人。下堂外挑立。候大众坐。一时问讯。然后侍者入桌子而问讯而出。住持钵盂。安此桌上。大众上床。弃鞋安床下。举身正坐于蒲团上。不得参差。次托钵盂安坐前。次维那入堂。圣僧前问讯罢烧香。烧香罢问讯圣僧前。问讯罢然后合掌到槌砧边。问讯槌砧罢。打槌一下。或不打槌。大众方展钵。
展钵之法。先合掌解钵盂复帕之结。取钵拭襞叠令小。所谓令小者。横折一半。竖折三重。横安头鐼之后。稍等匙筋袋。钵拭长一尺二寸(布一幅也)放匙箸袋。于钵拭之上。次展净巾以盖膝。次开复帕。向身之一角垂床缘。次向外一角向里而折。次左右角向里折。令至钵盂底边。次以两手。开于钵单。覆右手而把向身之单缘。以盖钵盂口上。即以左手而取钵盂。安单上之左边。次以两手头指。迸取鐼子。从小次第展之。不得作声。如坐位稍窄。只展三钵。次开匙箸袋。取匙箸出则先箸。入则先匙。钵刷同在袋里。出匙箸横安头鐼之后。匙箸头向上肩。次取钵刷。纵安头鐼之与第二鐼之中间。刷柄向外。以待出生。次折匙箸袋令小。插头钵后单下。或置钵单之后。并钵盂巾而横安矣。如遇吉凶斋设行香罢踞炉行香时。举手合掌。不得语笑点头动身当须默坐。次维那打槌一下曰。
稽首薄伽梵∵∵圆满修多罗
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
今晨修设有疏。恭对云堂代伸宣表。伏惟慈证(宣疏罢曰)。
上来文疏已具披宣。圣眼无私。谅垂照鉴。仰凭尊众念。
此时大众合掌。维那高声念曰。
清净法身。毗卢舍那佛。
圆满报身卢遍那佛。
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大乘妙法莲华经。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
大乘普贤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下槌太疾。即打佛脚。下槌太慢。即打着佛顶。如遇寻常填设。即白槌曰。
仰惟三宝咸赐印知。
更不叹佛也。十声佛罢。打槌一下。首座施食。粥时曰。
粥有十利。(十利者。一者色。二者力。三者寿。四者乐。五者词清辨。六者宿食除。七者风除。八者饥消。九者渴消。十者大小便调适。僧只律)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斋时曰。
三德六味(三德者。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作。六味者。一者苦。二醋。三甘。四辛。五咸。六淡。涅盘经云云)。
施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首座合掌引声而唱。首座若不赴堂。次座唱之。施食讫行者喝食入。喝食行者先入前门。向圣僧问讯讫。向住持人前。问讯住持人讫。到首座前问讯讫。到前门内南颊板头之畔。面向圣僧问讯讫。叉手而立喝食。喝食须言语分明名目不赚。若有差误。受食之法不成。须令再喝(食遍维那白食槌一下。首座揖食观想讫大众方食)维那于圣僧帐后转身。问讯首座。乃请首座施财也。却归槌本位。打槌一下。首座施财。曰。
财法二施。功德无量。檀波罗蜜。具足圆满。
行食之法。行食太速者。受者仓卒。行食太迟。坐久成劳。行食。须净人手行。不得僧家自手取食。净人行益。始自首座。次第而行。归于住持人行益。净人礼合低细。羹粥之类不得污僧手及钵盂缘。点杓三两下。良久行之。曲身敛手。当胸而行。粥饭多少各随僧意。不得垂手提盐醋桶子。行益处如嚏喷咳嗽。当须背身。舁桶之人法。须如法受食之法。恭敬而受。佛言。恭敬受食。应当学。若食未至莫豫申其钵乞索。两手捧钵。低手捧钵。离钵单平正手钵盂而受。应量而受勿教有余。或多或少。以手遮之。凡所受食。不得把匙箸于净人手中。自抄拨取。不得过匙箸与净人令僧食器中取食。古人云。正意受食。平钵受羹饭。羹饭俱食。当以次食。不得以手□膝受食。若净人仓卒饼屑及菜汁等。迸落碗器中。必须更受。维那未白遍槌。不得擎钵作供养。候闻遍槌。合掌揖食。次作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今受此食。
然后出观。未出作观。不得出生。次出生以右手大指头指取饭七粒。安钵刷柄上。或安钵单之缘。凡出生饭不过七粒饼面等类。不过如半钱大(而今粥时不出生。古时用之。不得以匙箸出生)出生讫合掌默然。
早晨。吃粥之法。受粥于头钵。而安钵揲上。时至以右手把头鐼。而平左掌以安之。指头少龟而拘鐼。次右手把匙。舀受头钵之粥于头鐼。此时。近鐼于头钵之上肩。舀取七八匙许。就头鐼于口。而用匙以吃粥。如是数番尽粥为度。然后头钵之粥。稍将尽之时。安头鐼之粥于钵单。次把头钵。而吃尽其粥讫。使刷罢。安头钵于钵揲。次把头鐼而吃尽其粥讫。使刷教净。且待洗钵水矣。
斋时。吃食之法。须擎钵盂而。近口而食。不得置钵盂于单上。将口就钵而食。佛言。不应憍慢而食。恭敬而食。若现憍慢相。犹如小儿及淫女。钵盂外边半已上名净。半已下名触。以大拇指。安钵盂内。第二第三指。傅钵盂外。第四第五指不用。仰手把钵盂。覆手把钵盂之时。皆如是。遐寻西天竺之佛仪。如来及如来弟子。右手搏饭而食。未用匙箸。佛子须知矣。诸天子·及转轮圣王诸国王等。亦用手搏饭而食。当知是尊贵之法也。西天竺病比丘用匙。其余皆用手矣。箸未闻名未见形矣。箸者。偏震旦以来诸国见用而已。今用之顺土风方俗矣。既为佛祖之儿孙。虽应顺佛仪。而用手以饭。其仪久废无师温故。所以暂用匙箸兼用鐼子矣把钵放钵。兼拈匙箸。勿教作声。不得挑钵盂饭中央而食。无病不得为己索羹饭。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不得视比坐钵盂中起嫌心。当系钵想食。不得大搏饭食。不得搏饭掷口中。不得取遗落饭食。不得嚼饭作声。不得吸饭食。不得舌舐食。佛言。不得舒舌舐唇口而食。应当学。不得振手食。不得以臂□膝食。不得手爬散饭食。佛言。不得以手爬散饼饭而食。犹如鸡鸟。不得污手捉食。不得大搅及歠饭食作声。佛言。不得作窣都婆形而食。不得将头钵盛湿食。不得将羹汁头钵内淘饭。不得旋菜羹而盛头钵内和饭吃。不得大衔饭食。如猕猴藏而嚼。凡吃饭食。上下莫教太急太缓。切忌太急食讫。拱手视众。未喝再请。不得刷钵盂食念吞津不得辄剩索饭羹食。不得抓头令风屑随钵盂及鐼子中。当护手净。不得摇身捉膝。踞坐欠伸。及摘鼻作声。如欲嚏喷当掩鼻。如欲桃牙须当掩口。菜滓果核。安钵鐼后屏处。以避邻位之嫌。如邻位钵中有余食及果子。虽让莫受。莫热时堂内令行者使扇。如邻位有帕风之人。不得使扇。如自己帕风。白维那在堂外吃食。或有所须默然指受。不得高声呼取。食讫钵中余物。以钵拭净而食之。不得大张口满匙抄食。令遗落钵中。及匙上狼藉。佛言。不应豫张其口待食。不得含食言语。佛言。不应以饭覆菜。不得将羹菜覆饭。更望多得。应当学。佛言。食时不弹舌而食。不^2□喉而食。不吹气热食而食。不呵气冷食而食。应当学(粥时吃粥讫。钵盂及鐼子应使刷矣)凡一口之饭须三抄食。佛言。食时不极小搏。不极大搏。圆整而食。令匙头直入口。不得遗落。不得酱片饭粒等。落在净巾上。如有遗落食在巾上。当押聚安一处付与净人。饭中如有未脱谷粒者。以手去谷而食。莫弃之。莫不脱吃。三千威仪经曰。若见不可意不应食。亦不得使左右人知。又食中不得唾。上座前钵鐼之中。如有余残饭食。不得畜收。须与净人。食讫作断心。不得咽津。凡有所食。直须法观应观不费一粒之道理。乃是法等食等之消息也。不得用匙箸刮钵盂钵鐼作声。莫损钵光。若损钵光。钵受垢腻。虽洗难洗。头钵受汤水吃。不得口衔汤水而作响。不得吐水于钵盂中·及余处。以净中不得拭面头与手矣。
洗钵之法。先收衣袖。莫触钵盂。头钵受水(令用热汤)用钵刷诚心右转于头钵。而洗教除垢腻令净。移水头鐼。左手旋钵。右手用刷。洗钵盂外兼钵盂内。如法洗讫。左手托钵。右手取钵拭。教展钵拭。盖钵两手把钵顺而轮转。拭而教干。然后钵拭且安钵盂内。勿教出外。安钵盂于钵揲上。次洗匙箸于钵鐼。洗讫。拭于钵拭。此间莫教钵拭全出于钵盂外。拭匙箸以盛匙箸袋。而横安头鐼之后。次洗头鐼于第二鐼之时。以左手把合头鐼之与钵刷而略提。以右手把第二鐼。而安头鐼之位。然后渡水而洗头鐼。洗第二第三鐼准之不得洗鐼子匙箸于头钵内。先洗头钵。次洗匙箸。次洗头鐼次洗第二鐼。次洗第三鐼。拭而极干。如本收于头钵内。次拭钵刷盛袋。钵水未折。不得折净巾。钵水之余。不得沥床下。佛言。不得以残食置钵水中。应当学。待折钵水桶来。先合掌而应弃钵水于折钵水桶。不得教洒钵水于净人衫袖。不得洗手于钵水。不得弃钵水于不净地。头鐼以下。两手大指。迸安钵盂内。次仰左手把钵。安复帕中心。覆右手以把近身单缘。盖钵盂上。两手叠钵单。安钵盂口。次以向身帕角。覆于钵上。又以垂床缘帕角。向身重覆之。次以匙箸袋。安净巾上。古时安钵刷于帕上。今者盛钵刷于匙箸袋。次以钵拭盖覆于匙箸袋上。次以左右手。取左右帕角。次结于钵盂上之中央。所结帕角之两端。同垂于右矣。一记钵盂近身之方。一为容易解帕也。复钵盂讫。合掌默然而坐。闻下堂槌(圣僧侍者打之)圣僧侍者在堂外。堂头侍者下头坐。欲打槌时。先起座下床问讯。合掌入堂内。圣僧前问讯。经香台南边。而到槌之西边。向槌问讯。叉手且待住持人·及大众复钵讫。进槌一下。然后合掌。次盖槌之袱子讫。又问讯(今案吉祥)闻此槌。维那作处世界梵。是用祥僧正之古仪也。依之暂从随。其后住持人出堂之次打放参钟也。住持人下椅子。问讯圣僧时。圣僧侍者。退槌边避身于圣僧帐后。莫教住持见。次大众起身挂钵。先两手擎钵起位。顺转身向挂搭单。左手托钵。右手挂钩。然后合掌。顺转身向床缘下床。徐徐垂足而下床。着鞋问讯。问讯上下肩。如堂内大坐汤。入堂·出堂·上床下床。并如此式。次收蒲团于床下而出堂也。
粥后放参。即住持人出堂。打放参钟三下。如遇早参。更不打钟。如为斋主。三下后升堂。亦须打放参钟。又大坐茶汤罢。住持人圣僧前问讯出。即打下堂钟三下。如监院首座入堂前点。送住持人出。却来堂内。圣僧前上下间问讯罢。盏橐出方打下堂钟三下。大众方可下床。出堂威仪并如入堂之法。一息半步(在宝庆记)出定人步法也。
赴粥饭法(终)
僧堂十二板首钵位图样凡例
此图堂内床样者。依现今东福天龙等僧堂。而为之图。按彼依敕修备用校定等之图样。布置长床。但省略中床四个。为十二板而已矣。
校规以十干文字。依戒腊之资次。排列大众钵位。分知床次序。今图亦从之以十干文字。为其次第。敕规亦曰。除单寮西堂首座勤旧排板头外。其余并依戒腊。
如外堂之床样及钵位。全依备规为之图。如外堂露地左右设供台。全依备规与敕规焉。
备规敕规东福规等图堂内与外堂之中间有明堂。而今省之不图于兹者。以今时所缔构僧堂。多堂宇狭小。而内外二堂之架构一屋不能设明堂。若夫慕古之贤哲。若稽古而营创僧堂。令有明堂。则实祖门之庆幸也。
僧堂钵位十二板首之图。
永平元禅师清规卷上
永平元禅师清规卷下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