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在主人翁
人**好自由,自由就是心灵不受制于偏见、欲望和自我中心的虚妄,从心中直接流泻生活的情怀。因此,它能肯定内在的真我,作独立醒觉的判断。这样的生活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这时也许只能用“自在”才能表示这种心灵的自由,和心中所洋溢的法喜。
但是许多人并不是生活在自由的心灵里头,即使每天高唱自由和民主的人,也未必有大自在的心灵自由。他们以为束缚越少就是自由,想做就去做,想说就痛快的说,这样的生活条件就是自由。但却很少注意到心灵上自由与不自由只是一线之隔,因为许多高谈阔论自由的人,可能心中正被一种不自由的动机所驱使。禅家所讲的自由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慈悲,像活泉一样涌现的喜舍,像云去云来一样未曾拘束的自然。
人的生活本来是自由的,但为了追求欲望,往往牺牲那珍贵的自由。人宁可牺牲自己的本质,而求得一时的名利;情愿出卖自己仁厚的本性,违背自己高贵的本质,当一个随波逐流的流浪汉。我们从现代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如何推销自己”,就可以知道,现代人何其不幸地在抑制自己的本真,向别人献媚,祈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各位请注意!当你祈求获得别人的认可时,你必然已经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情操。
许多人宁可杀死自己来博得别人的欢心,宁可违背自己的真心,乞仰别人的肯定,于是压抑了清纯的本性与智慧,走入迷失的岔路。佛陀在《百喻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批商人,要到远方去做生意,由于路途不熟,大家商量结果,请来了一位向导,于是浩浩荡荡出发了。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旷野,那儿有一座供奉天神的庙。依照他们的习惯,必须杀掉一个人来祭祀,方得通过这个地方。
商人们集在一起商量,都认为大家是亲戚族人,只有那个向导是外人,便决定杀他作祭祀。等到祭祀完毕,便开始动身前行,可是由于没有向导,却迷失了方向,走来走去,一直都在旷野里打转,终于大家都困死在旷野里。
这个故事中的向导就像是我们自由的本性,它能发出正确的思考与判断,那些商人就如同我们的根尘色相,很容易障碍自性,使自己失去醒觉的能力,陷在愚迷的旷野中。
人一旦太执着于色相,太迷恋于“我相”,爱争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凡事在意的态度,便会感到别人都在注视着自己,而自己的言行举动,即刻变得不自在,不自然,不快乐了。各位一定看过许多人不敢放心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敢自然无拘地开怀一笑。古人说:“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我们是否能够时而后言,乐而后笑呢?如果我们一天都不言不笑,那么喜悦就不存在了,自由的真我也被抑制了。
抑制自己的本性,会使生活的创造性完全的破坏,不但失去幽默感,而且也使生活的欢喜乐趣丧失殆荆你做错了一件事,会不会执意别人见笑,而不知所措?会不会楞在那儿紧张万分呢?如果会,那么你就应该改正了。现在我举个例子,给各位参考:唐朝南泉普愿禅师住庵时,有一天对一位新来访的和尚说:
“我上山去工作,到时请自己做饭,并送一份上来。”过了一会儿,这位访僧就自己做饭吃了,一时闲散,在床上躺躺就睡着了。南泉不见访僧送饭来,就回庵去,看到访僧正呼呼大睡。南泉很幽默地也上床躺在他身边睡觉。过一会儿,访僧起床了。于是南泉说:“我以前曾经看过一个‘灵利’活泼的道人,直到现在没有再见过。”
接着拿起一只掸子摇一摇对访僧说:“那个‘灵利’道人像是这个吗?”
访僧说:“不一样。”
南泉说:“你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过,怎么知道他们不一样。”
访僧说:“如果你想知道我在哪里见过,请和尚先放下掸子来。”
南泉高兴地说:“我应证了你一双自然流露智慧的眼睛。”
这个短短的故事,很生动地告诉我们,如果你拘泥不自在,就会失去自由,一直牵挂忘了送饭的事。如果自己是一位“灵利”道人,自由自在,就很自然地请南泉放下那可以用来打人的掸子,要他放下掸子的人,正是主动自由的精神主体。
惧怕是压抑内在欢喜本性的最大原因。惧怕也使一个人无法独立,不能像金刚一样屹立不动的生活。在精神生活上,没有比惧怕更亵渎人性了。我们来看唐朝赵州古佛是多么地活泼自在。有一次赵州问老师南泉说:“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
南泉拿起柱杖就打(过去禅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于是赵州伸手捉住南泉的柱杖说:“以后不要错打人了。”
赵州能如此自在,伸手捉住老师的柱杖,从容地告诉他,自己也能悠游在生活之中,以后不要错打人了。这时南泉很高兴地说:“龙蛇易辨,真和尚不可欺呀!”
其实“道非物外,物外非道”这种抽象的思辨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赵州直荡荡的生活态度,正表示了“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人总是被色相和物欲所缚才变得愚迷不安,失去欢乐。而禅家则在这个节骨眼上,直指人心,要人从单纯的生活面上直接承担,快乐自然流现出来。布袋和尚有一首诗,很能引发我们的反省: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这首诗简直道破了人生的迷团,告诉我们单纯使一个人解脱,追求贪欲使人束缚重重。切记呀!西江之水只取一瓢饮,熙攘繁杂的社交,一二知己难得,只要你能了解“青目睹人少”的时候,自己就会领略恬淡之智;当你知道“问路白云头”∵时,你就不会面临寂寞孤独的不安,相反地带来更多的自在与喜悦。因为你已经从群众与世俗的眼光中,真正解脱出来,这时,哪有不快乐的呢?
既以与人己愈多
每一个人都很怕穷,穷使一个人失去欢乐。因此储蓄成为人类普遍的一种习惯,也被列为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储蓄的行为又带着强烈的不安,就会发展成囤积的态度。这种行为伴同吝啬出现,再度反应出贪婪的态度。储蓄可以是一种积极性的行为,但囤积则发展为消极的行为。
我有一位长辈,他最爱囤积。他囤积的东西包括钞票、硬币、旧家具等等。平常分文也舍不得用,生病了更吝于花钱看医生。三年前他过世了,他的家人从大柜中找出许多硬币。更令人惊讶的是二十五年前,他的父亲留给他的五千元,竟然用红丝绢包扎得好好的。各位可曾注意二十五年前的五千元多么贵重呀!他似乎就是仓库的化身,只知道囤积,饥饿似的存放了许多旧家具,破铜烂铁。囤积的人不懂得运用,不懂得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当然会失掉欢乐。
囤积的生活态度,往往会为自己带来许多损失。佛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在积存足够的牛奶之后才要宴客,他想,把牛奶积存在木桶里,日子久了会坏,不如把牛奶贮在牛肚子里,到宴客那一天,在一并挤出来,那样既省事又方便,客人又可以喝新鲜的牛奶。
隔了很久,宴客的时间到了,他把牛牵出来,要挤捋牛奶,无奈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就像挤牛奶一样是现成的,应当抓紧时间,活在当下,而不是等到囤积了许多才去生活,如果用囤积的方法去生活,终究会落空的。
囤积是一种贫穷的表征,热爱囤积,愈陷贫困,心灵也愈受饥饿意识的折磨,生活自然也就不快乐了。老子说: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余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人若能把囤积的心态,转变为博爱,行布施波罗蜜,那么在精神生活上,即刻产生丰足感和喜悦。各位不妨试试,如果你抱着服务的精神去工作,你的事业一定会很有发展,生活也会变得乐观有朝气。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人类的悲愁大多来自竞争与对立,而不是来自匮乏。人因为彼此比较,所以有了是非纷扰,有了相互争胜,才会有倾轧斗争。然而真正的快乐则是和谐的相处。因此,放下比较与竞争,活在自我实现的平直心上,才是生活之道。老子曾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人若生活在自己潜能的实现,而不与别人争胜或比较,则工作与事业对自己而言是绝对的,是至高无上的尊贵,所以自觉非常高兴。也正因为如此自我肯定,真我才开始醒觉过来,那就是佛法的真谛。反之,人云己云,随波逐流,即使很有成就,也只不过是被境转的愚汉。精神生活是永恒的,你平常就是一个愚迷的人,就注定无法在精神世界里见到光明的本性。
竞争在心理学里称为游戏(game)。游戏使人乐此不疲地堕入其中,愈演愈烈,乃至失去理性,无以自拔。赌博、玩飚车和大家乐,乃至彼此呕气,勾心斗角,都是由竞争引起的对立性行动。而对立对精神生活的伤害,可能是目前所发现最为恶毒的一种。
在禅家的眼里,对立就是一种心玻三祖僧璨大师说:“违顺相争是为心玻”各位想想,如果两个人玩起争辩的游戏,是否觉得快乐?玩起明争暗斗或一决胜负的竞争,是否觉得紧张疯狂呢?《信心铭》上说: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人唯有在彼此是非倾轧时,才真正失去理智,失掉平静的愉悦。佛陀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劝诫世人千万不要为了竞争而失去最光明的智慧。他说:
有一天一对夫妇做了三个饼,彼此各吃了一个,还剩下一个饼。他们就拿来作赌,共同约定:要吃这个饼不得讲一句话,如果哪一个人先讲话,就算输了,不得吃饼。于是夫妇两人,终日痖然不语。过不久,有贼过来偷东西,把所有值钱的东西拿在手里,准备带走。夫妇两人为了赌一个饼,还是一声不响,眼巴巴看贼偷东西。
那个贼看他们不作声,胆子越大了,得寸进尺去侵犯妇人,丈夫看到了依旧不发一语。妇人急了,叫了起来,对丈夫说:“你真笨啊!为了一个饼,就连贼来侮辱我,你都不吭声!这时丈夫却拍手大笑说:“哈哈,你先开口了,我赢了,饼归我吃了。”
佛陀讲这个故事,活生生的点出赌的行为,容易使一个人为了争一口气而迷失觉性,犯下大错。
各位想想看!那些为赌大家乐而放弃工作,为了赌博而弄得倾家荡产,为争一时之气而夫妻失和者,都是为了赌和为了争一口气所造成的。
我非常不赞成赌∵
第六讲∵还须安禅制毒龙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宋朝·茶陵郁和尚
今天很高兴来跟各位讨论禅在心理辅导上的价值。也就是要尝试说明禅如何引发一个人从愚迷烦恼的此岸,走向醒觉智慧的彼岸。套用王维的诗句就是“安禅制毒龙”。
禅的使命是引发一个人产生“摩诃般若波罗蜜”的过程。它的意思是引发一个人发生“空”的心理活动,抖尽种种薰染、成见和情绪困扰,过醒觉自在的生活。这样就是从烦恼尘劳的此岸,通往自由清醒的彼岸。这个过程,禅家称为禅法或佛法,对心理学家而言,相称的名词或可称为咨商或辅导。因此,就初步的目标而言,两者性质相近,但就整个人生的彻底省悟来看,两者就有差异了。这些差异留待稍后再作交待。现在我们行来谈谈现代人所遭遇到的心理困扰,再来探讨有关禅学在心理生活提升上的实践方法。
苦闷的原因
从禅的观点来看,生活所以会产生苦,会惹来烦恼,是由于对欲望的执着,而把自己封闭在自己所想象的虚幻世界里头,使自己变得不自在,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苦闷、失落、反叛、挣扎或者犯下更严重的罪业。
对欲望的执着,如果就广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引发我们思想、行为、情绪反应的诱因都是欲望。也就是说,生活中所面临的情境,无一不是欲望。倘若自己不能从欲望中醒觉过来,就不可能成为觉者,成为主动的生活者,那个时候便成为欲望的奴隶。于是欲望化成一种虚幻的魔网,牢牢把自己套住,产生了痛苦。
年轻人都想考取一所理想学校,这是一个欲望。这个欲望是很平常的,因为它使人上进用功。但就一个自觉的人而言,他居于主动的立场,专心读书,能力所及自然考取学校。即使考不取,他也会承担它,检讨失败,东山再起。或者自觉不适合升学,另寻学习一技之长。反之,一个执着于欲望的人,对于欲望产生了虚妄。他希望考取一所理想的学校是为了面子好看,而不是为了要继续求学。倘若考取,则沾沾自喜,自傲炫耀,生活在虚幻之中,不知真正用功。倘使落榜,那就非常在意,心里产生羞赧或怨愤,导致焦虑和痛苦,甚至引发消极的逃避行为。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起了染着,起了虚幻的意识,就可能引来许多苦恼。这些苦恼,轻者带来心理紧张与困扰;重者造成生活上严重的不适应。
请注意!染着是一种思想或意识上的错误,它导致了精神生活与情绪反应上的障碍。同样地,当我们的精神生活或情绪发生了困扰,也会回过来干扰正常的思想和意识活动。这是一个人所以会在不幸的泥淖中愈陷愈深的原因。
赌博行为是欲望的表现,这种欲望由贪婪而引起。爱好赌博的人显然已坠入执着的情境,而被一种可能赢的虚妄念头所牢系。赌博产生了输和赢的结果,它会刺激情绪的扭曲。而情绪上的忧与喜,又障碍正确的思想和意识。最后,使他推论出:“不错吧!赢了!值得继续赌。”或者“这一次虽然输了,但总不会一直输下去吧!”这种虚幻的推论,引导一个人陷身其中,如醉如痴,无以自拔。
一个人失恋了会想自杀,严重的挫折之后会自暴自弃,染上了恶习很难戒除,都是严重的苦恼。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执着在欲望之中,而使自己落入被境转的局面。所以佛经上说:一切苦业都是由“集”而来的,“集”就是被境转的结果。
为了解除烦恼,佛陀提出了四圣谛:苦、集、灭、道的实践法则。他说,人因为被种种欲望所束缚,使自己成为欲的奴隶。人因为“集”合了许多束缚与执着,造成“苦”与烦恼的现况。要想解脱苦就得能“灭”掉对欲望的执着,让自己从许多虚妄和欲望中解脱出来。这样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训练心智,刮垢磨光,产生智慧,做一个觉者,过现实的人生,那就是“道”。所以苦、集、灭、道就是佛法教导一个人提升精神生活和离苦得乐的法则。各位!你们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是否也都注意到这几个层面呢?
苦恼的来源是执着于欲望,执着产生了紧闭的心理意识,于是清新的智慧被滞塞了,思考发生了错误,这些错误就是虚幻,在佛学的心理学中(唯识论)称为“烦恼法”。
烦恼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为了追求“善”所产生的烦恼,例如孝顺是善的,是道德的,表现孝顺可以得到家人的奖赏和赞美。基于这样的观念,去实现孝顺,个人就成为“孝顺”的奴隶,即使表现出孝行,自己本身也是烦恼的,所以我们称它是善烦恼。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当一位别人眼中的孝子,他的孝顺行为中一定会充满了矛盾。而唯有由衷的孝思,主动去照顾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顺。
有一个年轻人,他的父母亲从小就给他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将来能读到很高的学位。他是一个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身体也显得瘦弱,不过他一直都很用功读书。读书和成绩单是他唯一讨好父母欢心的来源,他心目中的孝顺就是当一个乖孩子,好好读书,争取成绩。
这个孩子考上高中以后,班上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于是他的“乖孩子意识”开始受到威胁,开始感到不安和焦虑。虽然他的成绩还在中上程度,但他已经有了强烈的逃避意识,他觉得不想念书,而想离家出走。这就是为了追求善所导致的善烦恼,而“离家出走”的念头和“逃避念书”的行为又成为不善烦恼。所以两者可能互生,生生不息。由此我们可以证实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心理学意义。
另一种烦恼是由于追求欲望过程中,经由挫折所产生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在唯识论中被形容为一种心理的毒液。这些情绪有可能对外发泄,攻讦别人,侵犯别人,也可能向内发泄,深深的自责与内疚。如果严重的话,就会演变成躁症或郁症。现代心理学所谓的情绪症,在唯识论里头,称为随烦恼,它是障碍清净自性和起邪心动幻念的根源。
烦恼与痛苦是“虚妄”的意识所发生的作用。它的特质是被境转,失去自立性和创造性,使生活走向非现实的方向,并障碍了心智的成长。
在唯识论中,障碍可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烦恼障已说明如上,现在简要来说明所知障。
一个人意识活动(认知)的品质,决定其精神生活状况。人若从积极或光明面去待人接物,去处理生活上的事事物物,自然心平气和,温和明朗,能表现出智慧与明达,那就是无碍。这种无碍可以在理则思想上表现出来,称为“理无碍”。可以在办事上表现出来,叫做“事无碍”。可以表现为通情达理,那就是“理事无碍”。若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事事无碍”。
无碍表示在意识作用中具有醒觉与创造的本质,因此他的认知没有错误,能够肯切真实,而无衍生为虚妄意识的危险。
认知有了障碍,通常是受到成见和偏见的影响,以致不能正确认知,所以唯识论中称为所知障。所知障为什么会产生烦恼呢?现在我举一个例子,各位就容易懂了。假如有一位青年人,他向心仪已久的女同学邀约,利用假日一起去郊游,结果被女同学婉拒了。这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很伤感的事情,但是由于当事者对这件事的认知不同,而有不同的心理反应。第一种可能的反应是非常伤心,责备自己太唐突,不自量力,责备自己功课不够好或家里经济环境不好,所以对方才看不起自己。于是引起强烈的自卑,由自卑而忧郁,而做白日梦,愈想愈多,烦恼不断高涨。
第二种可能的反应是觉得自己实在没有面子,认为别人故意让他难堪,不由得产生报复的主意,于是故意制造流言,伤害对方或起意侵犯。第三种可能的反应就是告诉自己:她不愿意跟我去郊游,是因为彼此无缘,我可以再找一位跟我合得来的女朋友。第三种认知是正确的,所以他很快又恢复平静。虽然他有些失望,但并没有引来心理困扰。
当我们要处理一件事情时,总是会根据自己现有的信念(所知)来处理。这个现有的信念如果是错误的,那么处理的结果也就错误。上述第一种及第二种反应,就是先有了错误或不合理的信念,所以才导致困扰与烦恼的结果。
心理学家艾里斯(Albert∵Ellis)是专攻心理治疗的当代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正念治疗法”(Rational∵Emotive∵Therapy)。他强调,许多苦恼与困扰,都是不合理的意识和情感扭曲所形成。不合理的妄念,往往破坏了自己的成长和喜悦的本质,从而带来痛苦,并引发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同时指出,人愈趋向不合理的观念,愈显现出无能感,压抑和焦虑,终至生活溃败。
禅对于苦的源起与唯识论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都相信被境转就是虚妄,就是愚迷和痛苦。而唯一的自救途径就是放下或空掉那些足以障碍醒觉与正确认知的虚妄。
人的生活总免不了有苦,因此必须设法消除痛苦,恢复原来自由自在的喜悦天性。现在我归纳禅学上几个重要的原则,作为各位辅导工作的参考,也许这就是所谓“安禅制毒龙”吧!
重新学习生活
首先禅师会教人重新学习生活的态度。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担任出坡耕种或劈柴挑水的工作,要一个人先落落实实地生活在“生命的活动”之中。人只有在直接体识到生命活动,从日常作息当中,直接使用体力,用最简要的思想去处理日常生活时,才能接触到生活的本质,从而放下许多虚妄的念头,并重新体验直觉的能力和活泼喜悦的自性。
你在辅导工作上一定也使用过“活动治疗法”吧!你让焦虑苦闷的人参加童子军野营活动。一入营地,就必须先放下自己的工作、身份和尘世的牵挂,然后以喜悦新奇的态度投入生活。扎营、整理环境、挑水、劈柴、样样亲自动手,分工合作,不相计较,一天到晚都在活动。活动本身就是生命的自然韵律,所以也就是休息。因此活动与休息不二,生活与工作不二,不二就是统整,就是不发生疏离。因此禅者总要说:道即是生活。
练习直观
禅的第二个对治法则就是不起分别比较。我们可以说,如果学会了这种生活智慧,就是有了法眼,能真正看入空义,也真正看清真实,不起分别心。
不起分别心不是观念的问题,不是一个知性上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的生活实践问题。你可以对一个人很简单地解释不起分别心的意思,但是能否不起分别心则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它不属于知,而是属于行动。因此,禅师们总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机警地找出实际生活问题或一些问答,来磨练直观的心智。
人类精神生活的最大致命伤就是跟别人比较,比较的结果总是放弃真实的自己,投向一个虚幻的妄念,禅家称为“认贼作父”。人所以会产生疏离感,不能在生活当中获得自在,是这样引起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段公案是多么直接地触及到这个真理。唐朝时怀让和坦然两位禅师一同去拜访嵩岳慧安国师,见面时便问:
“什么是祖师所传下的生活之道?”
慧安国师说:“何不问自己的意下?”
又问:“如何是自己意下?”
慧安国师说:“当观密作用。”
又问:“什么是观密作用呢”
这时慧安以张合自己的眼睛来表示。很明显地,慧安所要说的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真我,真我是不能比较的,也不是用嘴巴说说就能获得的,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发现。也许你还会问,这个密又是什么呢?现在,我再讲一个故事,就更容易明白了。
当禅宗第五代祖弘忍传衣钵给慧能之后,慧能开始南行。于是同门弟子蹑迹追逐,道明曾经是将军,追赶最快,在大庾岭追上了慧能。当时慧能把衣钵放在地上,道明却害怕不敢提动。于是向慧能说:
“我来求法,非为衣钵而来,请你开示。”
慧能说:“你现在平心静气,不要用善或恶来分辨,那就是你的真我本性。”
刹那间,道明即刻领悟。又问:“是否还有什么密语、密意、密旨呢?”
慧能说:“我现在对你说的就不是密了,但你若返照自己,密就在你那边。”
道明说:“我在黄梅随众学法,实在没有省悟到自己本来面目,今天承蒙你的指授,有如饮水,冷暖自知。”
道明所领悟到的是不起分别心之后,回归到自己,然后放旷去生活。那时所有的虚妄就可以一同放下,自在清心了。
禅师总是要人用直观的平直心去看一切事,那时的善才是纯厚的善,才不会因为有了比较而在善中生恶。生活上讲求积极热心,必须是平直的积极与热心,才是笃当真实,否则就会因分别心而发生躁进,引起重重困扰。《法句经》上说:
“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有人以为佛法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真精进,真积极。也有人认为佛法是厌世的,事实上,它无分别于出世与入世。佛法使一个人活在空里头,去面对真实,而不是要一个人活在分别的妄里头,迷失了自己。
直观就是客观,就是不被比较的“差别心”牵着走,让自己活在一个真心里头。许多父母亲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所以才会强迫孩子变成“别人的”孩子。许多人因为活在分辨当中,而有了“看上不看下”的失衡心态,有了嫌贱趋贵的执着。
当老师的人最需注意:以分别心看待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种下严重的错误。我们要对成绩好的学生和差的学生同等关怀。成绩好坏是大人给他的分别,事实上,他们将来也都能发挥所长,实现他的人生,服务这个社会。当每一个人都能肯定自己,而不与别人比较时,每个人才活得尊贵,活得正常。
在辅导工作中,如果能够透过咨商技术和生活上的潜移默化,让当事人认识到“分别心”所引起的虚妄,许多不良适应自然迎刃而解。
坐禅
坐禅是禅者的一门重要功课,它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其一是精神上的训练,主要在于训练一个人净化自心,使妄念不起,见自本性之真实面。所以《六祖坛经》上说:
“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这种精神的训练不拘泥于行、注坐、卧,而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养成清净专注的习惯。为了要训练学生能够清净专注,打坐是其中很重要的功课。它从调身、调息直到调心,使一个人真正的入定。
打坐究竟对一个人发生什么作用呢?当然禅家会告诉你,透过禅的训练可以使你身心安定,清醒专一,使一个人不受虚妄所驱使,而自见本性。各位也许会觉得这样太抽象了,所以我找了一些最近科学研究的结果,供作参考。
纽约艾彻斯特公学(Eastchester∵Public∵School)曾经作过研究。他们教学生学习打坐,经过实验比较发现:
1.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
2.学生彼此相处的和谐程度好转。
3.学生跟教师与父母相处的和谐程度提高。
4.滥用药物情形减少。
此外,学习打坐对于戒除滥用药物亦有明显助益。班逊和华勒斯(Benson∵&Wallace)研究发现:在一千八百六十二名吸毒受诫者之中,有百分之七十九的人吸食大麻烟,经过六个月学习打坐之后,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的人继续吸食大麻烟。但到了二十一个月时,已减低到只有百分之十二的人吸食。此外,那些未戒除吸食大麻烟的人,有百分之八十三明显减低吸食量。打坐对戒除吸毒显然有效。不过,这里我要作个说明,打坐确能促进一个人醒觉。醒觉的力量,才使得一个人放弃烟毒的麻醉和逃避生活的态度。
根据1970年史丹佛大学“创造智能科学”课程,对超觉静坐作研究。发现它是一种自然的方法,可使心灵得到较精致的体验,体验到思想的更深层次,而达到思想的最精细状态,接触思想的源泉,醒觉和纯净的智能。在生理上,哈佛大学医学院在1972年,亦发表研究结果,发现它对身体确有助益。
悟与苦的解脱
当我们有了烦恼的时候,禅师会说,烦恼本是虚妄,放下它吧!这句话对于当事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助益,因为他还是放不下。因此,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从许多现成的生活事务或交谈中去磨练,直到刹那间尘垢剥落,悟入真实。
悟确实不能以文字来传达,因为它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其结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我们可以透过心理学来趋近悟到底是指什么。悟可分为浅悟和深悟,就浅悟而言,是不够彻底的,但却能使一个人有所承担,他知道自己所面临的烦恼是什么,接纳它,容纳它。自己突然间由渺小而有障碍的自我中心,变得开阔有如虚空一样的肚量,而原先几乎无法接受的大烦恼,大负担,则化为一毫端那样校所以心里突然释怀,而得解脱。
有一位女学生告诉我说,她长得不好看,所以常常觉得很烦恼,很灰心,很消极,很孤单。我告诉她说,现在即使我说,你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丑,你也不相信,所以我不愿意多费口舌,不跟你争辩你的美丑。不过我要你想想:你的长相是独一无二的,它一定有着光明的意义。你没有发现到它才会感到痛苦,如果你能发现到它,你反而会称赞它。你去想想,改天再谈。
第二个星期六,在我演讲之后,她又跟我谈了几分钟。我只是解释什么是意义,并举例说冰很冷,冬天惹人烦,火炽热,夏天更可恼。但是炎夏之冰可以消暑,严冬之火则可以暖身。记住,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他的意义或使命,你再去想想。像这样的咨商持续了一个多月。
有一个星期六,当我演讲完时,竟然是一位活泼的女学生站在我的面前告诉我说:“老师!我一定要用这不起眼的长相和最真诚的热心,跟别人建立最好的人际关系!然后,她开心地对我笑了。我告诉她说,你已经很美,而且福慧兼得,你一辈子将受用不荆
这个例子就是悟。悟使一个人发现真正的自己及新的使命,它是清醒的,是成长的,光明的。
另一种悟是深悟,那是悟入人生究竟的第一义谛,即禅家所谓“悟无生忍”。这是从悟中,彻底地解脱出来,一真一切真,自由无碍,任运自在的觉者。
由于社会的变迁,经济生活的改变,文化的失调,现代人将面临更多的心理困扰及苦闷,悟有助于苦闷的解脱,并能免于被色相所蒙蔽。
迈向光明的人生
我们在谈完“灭苦”之后,要更进一步去谈到“实现”的问题。关于大乘佛法所说的实现,包括六个途径,即六波罗蜜: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和智慧。这六个实践处方,就是磨练心智和获得精神提升的法门,兹说明如次:
布施就是一种服务与奉献,透过对别人的关怀,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具丰足感,从而有圆满喜悦之感。布施就是慈悲心,就是博爱心,能够实践慈悲的人,他总是能体验深厚的生命意义与喜悦。
忍辱就是表示能承担,对于失败和挫折能发现其中的意义而接纳它,从而使自己更清醒更进步。忍辱的人懂得宽容,能宽容就有更大的心理生活空间,消除对立的苦恼,原谅别人,同时也原谅自己。
持戒代表生活格律。每一个人都必须有正确的格律,生活才会正常,才可能自我控制,不会陷入物欲的泥淖。现代人所以会纵欲淫乱,所以会疯狂地投入光怪陆离的生活,追求各种刺激与过分的享受,无非是缺乏生活格律所致。
精进代表着成长与光明,人能以积极的态度生活,自然会不断地成长,精神生活日益提升,其心智则渐趋成熟而大放异彩。但是精进必须建立在禅定上,因为只有“外离相”,不被色相所动容、所蒙骗时,才可能产生“内不乱”的真定,那才是真正的精进,否则可能变成躁进,而坠入苦恼之中。
最后一个处方就是智慧了。智慧显然是要奠基在前面五个实践法门之上,它是一个人的悟性,是悟入精神生活的极致,等参一真法界的凭藉。
禅家对弟子实践六波罗蜜要求甚严,那是因为这六项精神训练,对一个人心智的成长与醒觉,有直接的帮助。
各位辅导专家!禅也是一门辅导的方法,不过禅不以治标的心理治疗或消除苦闷为满足,禅不只要一个人做一个没有痛苦的人,而且要活得喜悦。还不止如此,禅更进一步引发一个人从许多桎梏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空),证入圆满的精神世界。∵
第七讲∵菩提自性本光明
慧至乃明,明则不昧,明至乃通,通则无碍,无碍者何?变化自在。通力不常,应念而变,变相非有,随求而见,是大慈悲,以一济万。
——唐朝·白居易居士
今天我很高兴应邀到贵公司来跟各位谈谈“不倒翁的人生观”。说到人生观,大家总不免有几分熟悉,几分厌倦。因为它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是不怎么令人悦耳的训诫;有些遥不可及,又有些抽象的道学。所以,你也许会对这个题目感到不太乐观,不觉得新鲜。不过各位可曾发现,在你的生活和企业经营中,智慧总是在古老的经验中绽放芬芳的花朵,结出累累的果实!
今天我就是要从古老的经验中去谈一个古典人生智慧,要投影禅学那内敛的光彩,使各位的精神生活为之振作。因为不倒翁的人生智慧是刚健的,是朝气蓬勃的,是柔美无比的生活态度。它与你是否生活得快乐,事业是否成功,心灵是否充实,永远不可分。
你一定看过不倒翁吧,推它一把,它笑嘻嘻地又恢复平静,再度站得挺劲。无论你怎么推它,不倒翁就是不倒翁,它的重心永远深沉内敛,不受外力所迁,这就是禅家所谓的“变化自在”,柔顺刚健哪!
现在,我们以冷静的态度来看看自己,是不是能每天保持那种平静内敛、沉着坚毅呢?我敢说许多人是把重心顶在头上,恨不得到处炫耀,沉不住气,不能深思,躁进不安,所以稍有挫折,略有不顺利,即刻失去平衡,就要倒了下来。心理垮了,生活乱了,精神不清明了,事业也就发展不起来。所以说,生活的至理是《六祖坛经》所谓的:
“安定性灵培养智慧,要让心志纯净细炼,真正的大用来自宁静无妄,所以生活的真理就是安慧等持。”
各位也许进过佛寺,你一到大殿前,便会看到“大雄宝殿”几个字。你知道这四个字的涵义吗?他的意思就是要你进入堂殿,听完佛法之后,即刻成就金刚不坏的智慧,当一个永远不被迷惑,不被击败的不倒翁。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天生的潜能,那就是自觉和清醒的能力。佛家称它为自性,也称为一个人的精神本体(法身)。在佛经里头,有一尊佛叫毗庐遮那佛,它就是法身佛。它所代表的就是自性中的光明智慧,所以又称为大日如来佛。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来,都有光明的法身,都有一个心中的太阳。它照亮我们,让我们不被错综复杂的世界所迷惑,永远不会被挫折打倒,不会被欲望蛊惑,不会被消极的畏惧所慑服,那就是真正的不倒翁。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学生问临济禅师,什么是生活的正道。临济说:
“佛就是清净心,法就是光明性,道就是处处无碍光明。”一个不被生活情境所惑,不做生活的奴隶而做自己主人的人,就是真自由,所以是不倒翁。
怎么去做一个生活道上的不倒翁呢?中国近代最了不起的禅师之一虚云老和尚(公元1840年——1959年)说:“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刚眼,凡见一切事务,能分是非,辨邪恶,识好歹,别圣凡。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就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名堂。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一切好好丑丑所见所闻,全都装进袋里,遇缘应机,化生办事,就把所见所闻的从袋里拿出来,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有所依据了。”
好了!这些道理也许各位都听过,现在我们再说这些禅的智慧中投影出几点现代人如何做一个不倒翁的真体法则。
发挥自己的优点
人总是在积极和正确的思想下,才产生伟大的心志力量。总是从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真心,才能建功立业,临济禅师说:
“但莫外求,你一念清净,心光是你屋里法身。”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实现自己的资赋和能力,而不是向外追求,把自己变成别人。人只有肯定自己的本真时,才可能过喜悦成功的生活。奈都·奎宾(Nido∵R.∵Qubein)是当代美国成功的有名商人,在工商界颇有盛名的顾问,也是首屈一指的演讲家。以他的坎坷遭遇,能在三十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确实是因为他有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他说,工作不但使人生变得生动有味,而且工作的考验使人振作有力。他相信人只有先认识自己是什么,察觉到自己现在有的是什么,把它发挥出来,就可以使自己过得丰足成功。
1966年他只身从中东来到美国,英语一窍不通,只凭着自己的信心和美国***少许的救济,开拓了绚烂的人生与事业。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把手上握有的条件完全发挥出来。起先他携带着一些幻灯片,以有限的英语词汇和幽默感,做了一套有关圣地的视听节目。以半生不熟的英语,到任何一个愿意他演讲的教堂或团体,去放映讲解。在这个活动中,他培养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了解美国的社会文化,训练了表达能力与令人折服的口气。
他全力以赴修完他的商业硕士课程,钻研专业知识,成为知名的商业顾问,且是美国演讲学会的会长,很快地发展为美国企业界争相罗致的杰出顾问。
奎宾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有这样的活力呢?他说,成功的哲理就是发挥自己手中所握有的种种,而不是虚妄地恋羡别人拥有的荣华。每个人都有他的资赋和魅力,是独一无二的。你要拿出信心,不断去磨练它;在成功中寻找信心和视野,在失败中觅取经验,不气馁,不消极,不要为失败找借口,找台阶。
生活本来就无所谓成功或失败,只要不泄气,不被挫败打垮,失败正是绚烂人生的一部分。记得!空空的口袋不能阻挡你成功,一文不名不能障碍你的豪气;只有错误的思想,才引导你走向暗无天日的困境,只有空空(断灭或无记空)的脑袋,才让你深陷在寞落的绝境。
金刚的信念
积极光明的思想(正思),使一个人获得许多的喜悦和发挥的机会。积极的思想总能伴着你,坚持到底去完成你的工作,给你毅力去承担无尽的挫折。经上说: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各位一定要注意,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心志,就能使他走向光明的人生。近代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斯说:你要有什么成果就必须先怎么想,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契而不舍的耐力。信心与毅力是彼此不可分的。
我想大家都读过一本叫《天地一沙鸥》的书吧!作者巴哈(Richard∵Bach)在写完这本书后,先后被十八家出版商退稿,他们认为这本书注定销路有问题。一般人若遇上这种事情,就可能信心动摇,心灰意冷了,但是巴哈不然,他相信这本书的价值,继续接洽出版。最后,在1970年由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结果这本书在五年内,光是在美国就卖出七百万本。各位读到的书是中文的译本,它在其他国家也有译本畅销。
多用心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培养你光明坚毅的心智。我所说的用心想想不是虚妄的幻想,不是做白日梦的胡思乱想,而是清醒的面对现实。告诉自己,“不要灰心!让我想想,一定有个方法可以解决它!一个人若能在遇到困难时,能如此想想就是醒觉;如果畏惧失败而绝望,那就是“被境迁”的蠢汉了。
禅学告诉我们,生活的正确态度就是自己做得了主,才不会“随境枉迁流”。所以说:“境从人即是正,人从境即是邪。”善用这个道理,就得着了生活的匙钥。
有一位年轻人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征才的消息,他依照指定的时间报到约谈时,前面已经有三十几个人排队了,而那家公司只录用一个人。要是换作一个缺乏意志的人,可能早就萌生去意,然后告诉自己说,怎么可能轮到我呢?但是这个年轻人并不这么想。他拿起纸笔,认真的写了字条,递给约谈的老板,上面写着:“老板!在你还没见到第三十六位求职者之前,请暂勿做决定。”老板在约谈到这位年轻人时,果然发现他是一个充满积极心和乐观进取的好帮手,于是录用了他。
智慧的一念
各位都知道唯识论是佛学的心理学,它的主要宗旨就是在阐扬转识成智的方法。简单的说,它在于教导人们如何从意识的改变来导致智慧的显露。改变意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扭转一个人的成败。现在我来讲一个故事。
刘邦得了天下之后大封功臣,已封了二十余人,其他有功的将领,日夜都在争论谁的功劳大,得不到结论,因之没有继续下去。
有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从双层道(复道)遥遥望见将领们三五成群,经常在洛水沙滩上聚会。刘邦问张良:
“他们谈些什么?”
张良说:“难道你不知道他们正在谋反。”
刘邦说:“天下已经安定,为什么还要反?”
张良说:“陛下原来不过是一介平民,靠他们的效忠,才取得天下。而今,你当了皇帝天子,封的全是你的亲戚和老友,杀的全是你的仇家。***那些办公桌上的官员,察考他们的功劳,认为就是把全国划成封国,也封不完。这些将领深怕你从此不再封赏,又深怕久而久之,你想起过去偶然犯的错,会兴起杀机。军心不稳,所以才聚在一起,密谋叛变。”
刘邦忧愁的说:“那怎么办呢?”
张良说:“你生平最僧恨,最厌恶,而大家又都知道的是谁?”
刘邦说:“雍齿,他跟我有旧怨,又不断欺负侮辱我,我早就想把他杀掉;只因他立下不少功劳,于心不忍。”
张良说:“请立刻先封雍齿,其他人异谋自然平息。”于是刘邦摆下筵席,封雍齿为什方侯。然后下令催促宰相、皇帝监察官(御使)迅速评估各将领的功劳,用来作为分封的根据。筵席之后,将领皆大欢喜。
张良是刘邦的智囊,趁着刘邦询问的机会,使刘邦检讨反省,改变心意。希望在上位的人没有循私,当下属的没有猜疑的动荡,国家才能安定。像张良这样的人,史学家司马光认为是最懂得规劝的人。而事实上,规劝和被规劝的人,都必须有转识成智的功夫。他们在一念之间可能杀人,转念之间就可以定邦国。
禅所教诫的就是化僵局为新机,化腐朽成大用,化对立为圆融的心智。那种心智,决定于沉净的一念。
光明积极的心志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可以透过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扭转颓势,转败为胜,转苦为乐,生活的品质存乎一心。这正与禅学所谓的“万法唯心”是相通的。禅家常常规劝人们“切忌随念流浪”,因为这样就会失去真心,失去活泼自在的心智力量,失去真知卓见的智慧。
大家都知道最近有一位企业界最脍炙人口的风云人物艾科卡(Lee∵Iacocca)。∵他为什么会被誉为当代企业管理之神呢?那是因为他是位深通心志力量以赢得成功的人物。他是意大利裔的美国人,从一个无名小卒,凭着自己的毅力、热心和真知卓见,不断克服许多困难,全心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于1970年当上福特汽车的总裁。对于一个意大利裔的美国人而言,若非有坚强的心志和冷静的洞察力,是不可能有那样的成就的。
好景不常,在他干了八年的福特总裁之后,也就是在他四十五岁那一年,福特汽车公司找出一些藉口,很难堪的把他革职了。他受了许多福特公司的气,给了他很多屈辱,当时他既丧气又愤恨,使他的生活一时陷入低潮。他说,他简直就像是从高高在上的峰顶,跌入万丈深渊的谷底。
他曾想过,以他的经济基础,可以什么都不做,从此退休当寓公,打高尔夫球过日子,与世无争的过一辈子。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认为生命的道理就是要振奋,要活出意义来。他拒绝被心中的消极念头所吞噬,更不愿意被憎恨引导而自暴自弃。于是在痛定思痛之际,涌起一股希望之光和力图振作的勇气。
当时美国有许多企业想聘请他去当总经理,固然待遇是优厚的,但是基于隔行有如隔山,他始终没有接受。
后来克来斯勒汽车公司邀他担任总裁,当时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已到破产的绝境,公司的管理也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他自己知道该公司随时可能倒闭,心里想这难道不是才受过一番折腾,接着又跳进一个火坑吗?他经过一番审思,把种种疑虑加以考虑,但只要一想到对汽车工业的热爱,便不禁泛起一股热力和活力。他毅然接下克来斯勒总裁的职务,决心要让这个即将垮台的公司起死回生。
他临危受命,日夜不停地干下去,经过他的擘划和大刀阔斧的改革,终于五年有成,转亏为盈,使克来斯勒再振往日雄风。艾科卡缔造了二十世纪企业经营的奇迹。
各位要注意,艾科卡经营克来斯勒的成功有什么意义呢?这有两点重要的意义:其一是一个人如果发挥了自性中的精神力量,必然能产生扭转乾坤的力量。每一个人都有珍贵的潜能宝藏,只要能加以发挥,都可以在各自的领域成功,所以宋朝无门和尚说:
“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生活没有一定可遵循的原则,人唯有懂得自己的精神力量,才有喜悦成功的人生。
克来斯勒汽车公司的存续,决定六十万个以上的工作职位,它倒闭了就有许多人要失业,是社会的问题,也是国家的困境。艾科卡重振了这家公司,是不是大仁大慈大悲呢?我们且不要赞羡他的年薪是全美第一,但我们也要用慧眼看到一位真正的菩萨英雄呢!
艾科卡把自己成功的历程,写成了一本《转败为胜》的书。这本书不但在美国畅销,在世界各国也都有广大的读者。在该书中,他回忆1978年被革职时,想到了父亲的庭训:有志者事竟成,人生总有甘苦沉浮,要在失意坎坷时,懂得不怨尤,必须接受生活的一些忧虑。每逢挫折和失败时,他父亲总告诉他:要努力奋起,要用脑袋,不是用拳头。等着瞧吧!黑夜过去,云破日出,太阳一定会高照的。
各位!想想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光明的太阳,只要你懂得扫除心中的阴霾,无论遭遇多大挫折和打击,无论你受了多大的委屈和冷落,光明永远在你的心中。只要你不被那些恼人的现象和失望的心情所困,你就能遣走心中的烦恼和积郁,化挫败为力量,做一个不倒翁。
手中握的就是珍宝
我们常常犯了一个毛病,只知道看已损失的,而不懂得珍惜手上握有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绝望,才会有怨尤,才会有颓丧。人生本来就不是要你去过那种苦闷的生活,而是要你去过喜悦现实的生活。所以你必须懂得禅家的心传——真空妙有。放下一切愤懑和沮丧,放下虚妄的欲望,放下一切无谓的烦恼,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现在是什么,有什么,你就会发现“妙有”的富藏。
你的生命是既有的,你要珍惜它,因它的存在已足以令你雀跃欢喜。你总有父母朋友吧?有了这些人就足够令你高兴。你有一份力量吧?有了它你就能点燃生命之光。
只要把你手上握有的力量加以审视,你一定会发觉自己拥有很多,很富足,只要好好的加以应用,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各位请注意,生活是一种最丰厚的投资,只要你把现有的能力加以发挥,它就会产生无限的孳息。
所以你要善用自己的一些资财和能力,珍惜它,应用它,用它来创造丰足绚烂的人生。
艾森豪威尔小时候,有一天跟家里的人一起玩桥牌。当天艾森豪威尔的手气很坏,每次拿到的牌,都很差劲,于是消极的抱怨起来,一次又一次嘀咕着。这时他的母亲正襟危坐,很严肃的告诉他说:“孩子!如果你想打牌,无论你拿的是什么牌,就得珍惜它,好好地打它,把它打到最好的结局为止,要不然你就不要打,这就是打牌的道理。人生也是一样,人不可能处处顺遂,必须依据自己手中掌握的条件,好好地应用努力,否则你就不会成功。”艾森豪威尔后来回忆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欧陆战场上,遭遇许多艰险和困局。每当危急之际,他总是想起母亲的这番训诲,然后平心静气地去运筹帷幄。
你我都有足够的条件去生活得很好,我们都要善自珍惜。也许会有人怀疑地问,我确实两手空空,一贫如洗,但我要告诉你,你的双手就是用不完的资产。已逝的文学家郑丰喜,他是一位残障的人,他不但苦学有成,而且还能奉献乡梓。王永庆在没有成功之前有什么?日本松下幸之助(松下电器公司的老板)年轻时又何尝不是一文莫名。老子说:“有生于无。”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好的生活目标
生活是不能没有目标的,正确的目标表示一个人已经醒觉;生命必须具备着圆满的意义,没有它就会变得愚迷,丧失健康完美的精神生活。
因此每一个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目标去生活。醒觉并不表示有现成标准可取舍的,人必须自己去发现,所发现的就是自己,所以叫作“无相”,维摩诘说: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辨事故,深思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的目标是属于你的,连你心中所醒悟的意义也是你自己的。它是内省的,绝对的,无从模仿,无从假扮。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必须明了自己要做什么,订下生活的目标,千万不要犹疑,不要动心,那才是生活之道,才是“直心”,才能“发行”,才是“深心”,才能现真菩提。
有一位朋友原来在经营五金,同时也经营建筑业。有一次经营失败,倾家荡产,落得穷困不堪。当时有一位好友劝他改行开货车,他愿意资助提供资金,打下基础将来开货运公司,但是他没有接受。他说:“我不能去开货车,或经营货运,你的心意令我感激,但我不愿意改行,因为我的生活已和建筑业结下缘,现在宁可再从油漆工干起。你知道吗?牛走失了,一定要到牛群中去寻找,我相信可以再寻回我的事业。”果然不错,事隔几年,他又重建了他的辉煌事业。这就是一个不倒翁。
洗净消极的念头
各位可知道“正念”是多么重要啊!中国的儒家所讲的治国之道,就是从诚、正、修、齐做起,诚意与正心就是佛法所谓的正念。因为一个人的意识若能诚正光明,那么邪思邪念,消极愚迷,也就转化为生活的力量。
记得神学家皮尔(Norman∵Vincent∵Peals)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说,在1930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美国一个州的小镇上,有一位老先生经营了一家汉堡店。他压根儿不知道有什么经济恐慌,通货膨胀这类事,所以他还是照常经营他的生意,面包是厚厚大大的,馅是丰富的,一如往常,所以生意鼎盛。
圣诞节到了,在外就读经济系的儿子回家团聚。看到父亲的面包还是做得那么大,觉得很奇怪。于是告诉父亲说:父亲呀!全国经济已经萧条了,物价猛涨着呢!你为什么还做那么大的面包,卖同样的价格昵?接着就把经济不景气和通货膨胀的道理告诉了父亲。父亲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决定从第二天起涨价,并在质量上缩水。果然第二天开始,生意清淡了起来,数天后,店前几可罗雀了。
这时父亲讲话了!他说,儿呀!毕竟你是学经济学的,比我懂得多。你看,经济萧条已经影响到我的事业了。事实上,这位老先生是受了消极思想的影响,才在一两天内把生意弄坏了。
消极的念头有如瘟疫,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最为明显。1974年***发生过一次经济不景气,那时商人哄抬物价,囤积货物,把民生物品弄得价格飞涨,人心惶惶,到了最后,连卫生纸也不容易买到,那种消极的思想瘟疫,有时可以动摇社会的安定。
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能有一丝消极的念头闯进心中。这时我们要了解它,克服它,转消极的意识为智慧,那就是生命的光辉。记得!适当的忧虑故然可使一个人进取,但是过度的忧虑,就会变成消极。
诸位!你要经常打扫心中的消极念头,不要积郁而消极。乐观进取要比忧患意识强,因为前者是转识成智,能宏开大局,拓现生机。
诸位先生!我已试着就禅学的智慧投影出作为不倒翁的法则,供各位企业家参考。祝福各位,各个是不倒翁的企业家!
第八讲∵一曲禅歌乐有余
以有心奉持而无心物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不为动,毕尽寂寞不为休。
——唐朝·嵩岳元皀禅师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此刻我踏上讲台的感受,就像小时候,对家人从未启开的一个柜子发奇想。很想一探个中究竟,但又够不上,只好踮着脚,察看隐约可见的柜中世界。当时的感觉是新奇的,是新鲜的,是几分喜悦又是几分惊骇的。此刻我也有那种心情,因为我将和你们共同一探禅与人生的神秘世界。
今天我不是来传布佛教,也不是要传授禅学,因为禅、佛教是没有办法用口头来传承的。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透过语言,指出禅究竟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它能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我想诸位多多少少知道什么叫做佛教,什么叫佛法。简单的说,佛教是指有教规、有仪式、有偶像的一种宗教信仰。它由形而下的教相到形而上的心智训练与证悟,整个进程是为了人生的究竟、醒觉与圆满实现。至于佛法则指经典与教诫中蕴含的生活艺术与智慧。它注重心灵的修养,烦恼的解脱,心灵的净化,性灵的自由,乃至一个人的彻底醒悟。禅宗固然是大乘佛教的一支,但是禅特别重视把佛法活生生地用在生活的层面,在挑水劈柴的日常事物中表现,在工作休憩和言谈的自在中表现,在平常起居中获得清新、丰足和喜悦,禅就像一首人生之歌,它带给你喜悦的人生,成功的人生。现在我们就来谈谈禅对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与启示。
醒觉与自由
禅的训练与修行是为了成佛,佛这个字的意思就是醒觉。因此禅的本义就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醒觉过来,解脱虚幻和对名利的执着,落落实实,自自在在地过生活,那就是醒觉,就是人生的光明面。人生总是成败参半的,倘若在遭遇失败的时候,能保持醒觉,很快就会恢复信心和活力,积极光明的心智再度展现,这样就能掌握成功的人生。另一方面,我们随时可能受到外界的引诱和暗示,以致无法保持客观和正确的判断。这时如果能保持醒觉,就能把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所以醒觉能保持一个人的恒常性,能保持性灵的光明面。醒觉是人生最重要的法宝。
醒觉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它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心,而不在于向外求玄,要从自信中去做佛,而不是向仙山去寻觅。《六祖坛经》上说: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因此,禅宗所重视的是一个心,而不是繁复的教相与仪规。换句话说,即使你没有供奉佛像,没有烧香礼拜,只要你能得到佛法的启示,从执迷中醒觉过来,那已是真正的供奉,真正的礼拜。
禅学到了宋朝永明延寿禅师时代,主张禅与净***。一方面修禅,一方面念佛。于是有人批评永明延寿把自力解脱的心智修行法门,加注了他力解脱的念佛法门,而认为禅的本质被破坏了。事实不然,净土也是一门心地的醒悟法门。净土所讲求的念佛,所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诸位可要留意它的意思。它的含义是“皈依无量光明的正觉”。因此,宋代以后许多人主张禅净***,其所重视的也是“自性净土”,要从光明的正觉中用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放出光明的智慧,过实现的人生。
做自己的主人
禅教导我们做生活的主人,不要做生活的奴隶。我们的生活,无非是内在的“我”和外在的“境”之间的互动作用。所谓我就是指内在的真我,这是大家容易了解的。至于禅学上所谓的“境”,则与一般所谓的境略有不同,禅学所谓的境包括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包括已学过的知识、听来的意见、自己的成见、情感与情绪作用等等。生活就是我与境的交互作用,由于它的变化因素太多,所以它是千变万化的。
尽管“我”与“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变化万端,但归纳起来,则只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做生活的主人,禅家称为转境。一个能转境的人,他对生活总是操主动的态度,不被种种环境因素所蒙蔽,不被内在的情绪、情感、成见或虚幻所驱使,那就是自由,就是清醒。当一个人的心智是清醒而又是自由的时,就能真正明辨是非,能真正处理所遭遇的种种问题,那就是一个有能力的实现者。实现者的特质是丰足和喜悦。第二种形态是放弃生活的主动性,自己被种种境团团裹住,完全被境牵着走,禅家称做被境转,于是成为物欲和虚幻观念的奴隶,最后牺牲了真我,投入迷茫的洪流,无以自拔。被境转的特质是执着、成见、纵欲、失去自由判断。
禅为了教诫一个人保持自由与主动的生活态度,提出所谓“大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法门。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就是心量广大,心理生活空间很宽阔,能够包容一切,心如虚空,去除成见,免除歧见邪念,放下贪、睼、痴及对立心态。所以宽大的心理生活空间,也就是“空”的真正本义。我们生活在自性的内在宇宙,也同时生活在外在的宇宙。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观念来看,外在的宇宙是大而无外的宇宙,包容一切天体的存在。但内在的自性宇宙也是一样的,因为内外相映同存,都具无量的包容性质,所以都是空性。所谓空就是自由,就是净心,就是醒觉。
其次什么是智慧呢?那是指性体而言,它是如如本真,不被物欲蒙蔽的光明性,有了它我们才有光明的心智,过成功的人生。
其三,什么是到彼岸呢?“彼岸”是指离生灭的心境。“此岸”是有生灭的心境,所谓生就是造作,灭就是逃避。人一旦有了生灭心,就会坠在造作的窠臼中跳不出来,种下许多错误的因子。打个比方说,某甲因为爱面子撒了谎,紧接着就要设法保密,维持不被识破,甚至想尽办法造更多业,来维护第一次所说的谎言。第一次的撒谎就是“生”,以后的隐瞒与逃避就是“灭”,一个人若生活在生灭的循环之中,必须是烦恼多如牛毛,恶业造得满贯。所以说,“离生灭”就是做生活的主人,“起生灭”就是当生活的奴隶;前者充满活泼、天真与喜悦,后者时时都是牵肠挂肚。
做得了生活的主人就是自由。一个心性自由的人,他无需动用太多的心理防卫机制,就可以生活得很安祥,而且自然孕育出一种特有的宽大性格。他们经得起别人的批评,容纳得了别人的意见,能接纳别人也能接纳自己,他们没有那种耻于下问或老羞成怒的现象。
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总免不了遇到逆境。有些人一碰到困难,心里就起灰心的念头,想着“算了吧!这困难哪有那么容易解决”。心中一时被消极的念头所牵引,这就是被境转。一时成为那消极念头的奴隶,自己做不得主了,那就会失掉积极的心智。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创造与发明,都是由那种能做得自己主人的人创造出来的。比如说牛顿、哥白尼等等他们都曾经被视为异端,而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更是被认为是疯癫汉。但是他们能容纳得下别人的压迫及冷嘲热讽。这些接受嘲讽的人,他们都懂得做自己的主人,才有最高的智慧与创造,真正嘉惠给社会大众。
自己做得了主就是禅家所谓的“大雄大力”,做得了主的人才有自由的心灵与智慧。这是禅家所揭示的精神生活法则。
过创造性的生活
禅同时也重视从心地中发慧,去过创造性的生活。创造的本意并非生产,不是制造,而是发现,无论在精神生活或科学技术的研究,创造的重心是发现其中的解决之道,。有了这解决之道,就能克服所面临的困境。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创造,人际关系就能因而和谐,平凡的工作与活动,也会变得有意义、活泼而喜悦。因为他能洞察个中的喜讯、新奇和理则,从而看到事象的美和光明面。心灵上总是有着“朋游情未已,彻夜不能眠”的感受,每天都有新的发现而欣喜悦愉,所以性情上有“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春宵”之感叹!
在求知上也是一样,创造是不被成见和现有知识约束的思考过程。知识和经验给予我们探究与证验的“现成方法”,但发现则在自由心灵下孕育灵感。禅家所重视的是直观的发现,它能给我们带来富饶的创造性素材和神秘的喜悦与恬静。
唐朝时六祖慧能有一个学生叫法达,他专攻《妙法莲华经》。在古代许多经典是用竹简或绢、纸之类的东西写成的,读起来每一卷都像大部头的书。法达读了很多经书,自称已有三千部。有一天他去见慧能,心中有些自傲和矜持,难免有了傲慢之气。这种态度充分表现在言行之中,一眼就被慧能看穿。慧能很慈悲,是一位发明心智的好导师,于是对他做了一番苏格拉底式的启发对话,最后法达才有所领悟。慧能为了加强这位学生的印象,说了一段偈子,而这段偈子几乎把创造的观念给讲活了,他说: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颂经久不明,与义做仇家。”
这段话告诉我们书本的知识是条理系统的,是死的,它的可贵在我们能应用它,除非你能当知识的主人,否则书本与知识徒然成为束缚自性心智的障碍。
诸位先生!我们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就是为了明理,就是为了发明心性,过创造性的生活。当我们的心智吸收了旧有的经验,进一步又能启发创造时,不也就是日新又新的道理吗?
禅要我们过创造性生活,过活泼自在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是需要智慧的,是无入而不自得的,它绝不是为所欲为的纵欲。大家要知道,不假思索的道听途说,或放纵于物欲的生活均是心灵上的不自由,而不是创造,是愚昧而不是开慧。
从无明中解脱出来
禅者平常表现的宁静恬淡,和对生活的活泼态度,是一般人所向往和赞叹的。这种襟怀正是紧张忙碌的现代人,在修养心性中最需要的,因为它是我们心理卫生的根本。
禅如何教人去过活泼喜悦的生活呢?禅者会告诉你解脱它!放下它!不是在什么时候,就是此时此刻的“当下”。因为放下就能不被境转,就能摆脱缠人的烦恼,然后冷静地观察,再重新出击,获得新生。禅者告诉我们,除非你放下紊乱的情绪和目前的执着,否则你一定被失败所吞噬。除非你从现在的固执中解脱出来,否则你不可能有新的省思。除非你放下自我中心,否则你就更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愈想得到的东西,愈容易失去,因为你失去了享有它的智慧。愈想摆脱的烦恼,它愈缠缚着你,使你窒息,因为你已投入其中。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放开它。放开它反而能掌握它,因为你的心灵自由,能产生智慧的缘故呀!
老子曾说:“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所以企业家放下赚钱的执着,一心重视服务与产品品质提高,业务自然蒸蒸日上,财源于是滚滚而来。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放下坠落的害怕与危惧的情绪,所以能一步一步的走完全程。你一定也看过站在二十几层楼高,焊接钢架的工人,他们早已得到那无思之思的奥秘,所以才能轻松地在高耸入云的鹰架上盖房子给我们住。
且不要说得太远,就拿日常生活做例子吧!比如说今天晚上,你听我演讲,事后又与同学讨论一些做学问的事,回到家已经深夜了。母亲就在客厅等你,带着责备和关心指问你,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这时,可能有两种反应:其一是跟母亲顶嘴赌气,造成一场亲子的争执,两个人都引发了气愤的情绪,也许连觉都睡不好。其二是心平气和地跟母亲解释今晚听了一场很发人深省的演讲,接着又跟几个同学讨论一些心得,所以回来得晚,并对招致母亲的不安表示歉意。这两种反应,在生活上表现了两种态度,第一种是消极的,是愚昧的,是被无明和烦恼攫住了。后者是积极的,是智慧的,是能运作生活,使生活更生动更具创发性的。消极的无明,导致心胸的闭塞,造成不良的人际关系,引发一连串的心理不安与失衡,终于破坏了和谐的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人发挥爱心与慈悲,它引发一个人绽放出快乐与活力。所以禅教导我们去过积极的生活,破除无明的愚昧,解脱束缚我们自信的烦恼,获得真正的自由。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呢?禅家所说的自由绝对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能自制的自由。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是能控制自己,不被物欲、成见和任何偏见所左右。心灵平静的不被“境”所迷惑就是自由,所以自由是醒觉的,是能正确判断的。
为了维护自身的良好判断,心灵自由也就变得更为重要。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许多人疏忽了心灵自由,以致人云亦云,盲从附和,乃至食衣住行,所行所言,都是一时的盲从,而没有经过自己自由心志的抉择。现代人讲求流行,别人有了时髦的服饰和打扮,自己也跟着做,别人有什么享受,自己也要享有它。流行绝对不是进步,流行也暴露了心灵的不自由。
你看一本书,如果尽信书,不如不读书;你听一场演讲,即使是激昂慷慨,义正词严,如果你不假思索,照单全收,那就是愚昧,因为你有被境所缚的危险。
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灵自由在禅学中被看做是生活的磐石。心灵的自由是醒觉思考的结果,而禅家对这思考的真理,道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律则。事实上,这个“无妆而“生其心”的律则就是自由独立的思考。这个思想上的最高境界。源自《金刚经》,而活用于六祖慧能所发扬的禅法。它可以称做禅宗的心要。
六祖在还没有出家之前,是一个卖柴的村夫。有一天他在卖柴市镇上听到人家念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忽然大悟,于是他决定去参访禅宗第五代祖弘忍,他在弘忍的门下不到一年便得到他的衣钵。所以禅宗在第六祖慧能之后,便开始以《金刚经》印心,而这个“无妆的自由心法,成为中国禅学活泼开展出来的原因。
“无所妆就是空,是要空掉一切不合理的成见、情绪、知见和对善恶的执着。比如说一个心理不安的人,必然不能清楚的思考,有了偏袒与私情时,当然无法认清事理的真相,做正确的抉择或判断。
“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可以解释为清心,因为清心的人总是那般单纯,那般诚心,那般宽容,那般恬淡。现在我们从这个角度来阐明其涵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