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心”意象中的儒与禅
昝红霞
[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56-159页
--------------------------------------------------------------------------------
【作者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100875昝红霞
【内容提要】黄庭坚对“心”这一哲学范畴的认识体现了儒家和禅宗对他思想的综合影响。与之相对应,其诗歌中有关“心”的意象组合反映了黄庭坚作为儒家士大夫和禅宗居士的双重文化人格特征。
【关∵键∵词】黄庭坚/心/儒家/禅宗
【责任编辑】平啸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王右秀
∵@②原字左吉右吉
∵@③原字左礻右右
∵@④原字左忄右栗
∵@⑤原字上“僚右半部去小”下目
∵@⑥原字上竹头下嬴
∵@⑦原字左土右“迥的内部”
--------------------------------------------------------------------------------
∵一
∵“心”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常见意象,∵也是深受我国古代思想家重视的一个哲学概念。它在我国思想史上的悠久传统以及在北宋思想界所受到的密切关注为黄庭坚论“心”提供了深厚的学术背景,使黄庭坚诗文中“心”的意象具有了更深层次上的意义和用途。
∵黄庭坚论“心”的基本观点带有浓重的儒家色彩,从中很容易看出孟子的影响。∵如孟子指出人应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并将其与仁、义、礼、智一一对应。但这四心又只是“四德”之“端”,所以“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孟子?公孙丑上》)。其途径是“存心”、“养心”,基本方法是“寡欲”①。培养起仁义礼智之心后,人在世上应尽力用此四心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尽心”。黄庭坚也认为,心是人的一切情感、言行的发源地,在人的生命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k心者气之君,气者心之将。君之所忾,将应如响。(《养浩堂铭》)
∵心者万物之主,于以度先王之德行。(《子xiù@①字说》)^/
∵也就是说,人的一切情感都是由“心”影响“气”而产生的,∵所以“心”是万物的主宰。而且心的作用首先是“于以度先王之德行”,经世致用的作用占了首要地位。
∵黄庭坚也特别强调“养心”。他说:“物无不致养而后成器,∵况心者不器之器乎。”(《晁氏四子字说》)在文集中,“养心”这一概念也多次出现:
∵/k闻道也,不以养口耳之间而养心,可谓尊其所闻矣。(《与潘子真书》)
∵但须勤读书令精博,极养心使纯静,根本若深,不患枝叶不茂也。∵(《与济川侄》)^/
∵在《答秦少章帖》中又谈到作文“要须从治心养性中来,济以学古之功”。∵所以说,黄庭坚认为“养心”、“治心”是求学问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先打好这个基础,才有可能达到治学、做人的高境界。黄庭坚还谈到了“养心”、“治心”的方法:
∵/k养心欲诚,择术欲精。(《王子钧深衣带铭》)
∵(济父)闲居且二十年。于书无所不观,尤好《孟子》、黄帝《素问》,∵啄其英华,以治气养心,遨乐于尘垢之外。(《萧济父墓志铭》)
∵治心欲不欺而安静,治身欲不污而方正。择师而行其言,如闻父母之命。∵择胜已者友,而闻其切磋琢磨。(《书生以扇乞书》)^/
∵正心诚意、博览经史、与师友切磋讲学都是儒家一贯提倡的养心治性之术。
∵黄庭坚还常将养心之术与禅宗的修行方法结合,这与他深厚的禅学修养有关。∵黄庭坚的故乡江西修水是南宗禅的发源地。后来他拜在南宗黄龙派祖心禅师门下,深得黄龙派真传。我们研究他对“心”的理解就不能忽视禅宗的影响。东土禅宗所传法本依《楞伽经》。《楞伽》论道乃以心为本。黄庭坚所属黄龙派是马祖道一洪州禅的后世临济宗传人慧南所创,因此在五宗七派中最得洪州禅真传。洪州禅在禅宗心性论方面有很大的创新,最着名的论断就是“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和“平常心是道”,这都对黄庭坚论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他曾说:“治心养性,先防三过:美食则贪,恶食则嗔,终日食而不知食之所从来则痴。君子食无求饱,离此过也。”(《士大夫食时五观》)从吃饭穿衣等日常行为入手约束、规范自己的心性,可比禅家所谓“戒”:
∵/k书室可名曰“求定斋”,古人有言:“我徂惟求定。”彼盖以治国家,∵我将推此以为养心之术。(《与王立之》)^/
∵追求心灵持续专注于一境而不动摇,可比禅家所谓“定”:
∵/k不敢听以耳,而听之以心;于其反诸身也,不敢求诸外而求之内。∵故乐与诸君讲学,以求养心寡过之术。(《论语断篇》)^/
∵其中“不敢求诸外而求之内”与上文谈到的“万法尽在自心”、∵“即心即佛”说相类,以心为根,明辨事理,断除疑念,领悟佛法的智慧,此可比禅家所谓“慧”。另在《赠柳展如八首》其八中有“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归来坐虚室,夕阳在吾西”之句。“虚室”出自《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喻心②,此处双关,意谓道在心中,不必外求,也有很强的禅宗色彩。
∵养心治性的目的就是让它在生活中发挥作用,∵黄庭坚主要谈到了“心”在以下几方面的应用:
∵一是读书治学要“尽心”。黄庭坚多次提到读书对于学者为人为文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很多读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尽心。在短文《论语断篇》中,黄庭坚11次提到“心”。他指出人们读《论语》时首先应该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尽心”,即真正用心去体会圣人言行所包含的深意,才能日有所得,达到“心通性达”的境界。此外要“笃信其心”,就是儒家常说的“正心诚意”,即不仅要明白圣人的道理,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相信它,然后自然而然地加以执行,这样才能遇事不惑。黄庭坚《送王郎》诗中有“炊沙作糜终不饱,镂冰文章费工巧。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日杲杲”之句,而要做到“收汗马”,即必须保持内心宁静、心无旁骛。钱穆曾云:“以禅学功夫达儒家标地,正是当时学风一趋向。”③黄庭坚禅学修养深厚,以上可谓是他用禅家工夫追求孔孟精神的实例。
∵二是艺术创作要“会心”乃至“不知心”。黄庭坚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中也强调“心”的作用。如在观摩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序》时,他指出“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又跋兰亭》)。在《跋与张载熙书卷尾》中说:“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学书时应该心不旁顾,才能对艺术的真谛心领神会,而只有精神上体会了,才会“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题绛本法帖》),达到艺术的较高境界。“会”也是禅宗的常用语汇。禅师参禅时,常问“会么”,“会”即领悟禅机。
∵但是黄庭坚也以艺术家的切身体验总结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两忘的“不知心”境界:“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若有心与能者争衡,后世不朽,则与书艺工史辈同功矣。”(《论黔州时字》)在真正掌握了艺术的真谛后,它的应用就不再是有意识的了。
∵三是为人处世要“无心”。∵艺术创作中“不知心”的境界其实和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无心”有着密切的相通之处。“无心”一般是指没有功名利禄等世俗之心,如“此公天机深,爵禄心已死”(《次韵定国闻苏子由卧病绩溪》)、“乐天名位聊相似,却是初无富贵心”(《子瞻去岁春夏侍立迩英……》)等。引申指去除一切功利目的,达到人生的高境界。牛头法融禅师在禅宗中首倡“无心”说。他说:“有心中说无心,是末观;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宗镜录》卷四十五引)黄檗希运禅师加以发展,进一步提出:“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传心法要》)黄庭坚在为青城山方广院写的《求化疏》中称“供养阿罗汉千人,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乃“如来妙语,真实不虚”。在《大沩zhé@②禅师真赞》中则云:“无心者来,弹指门开。”喻指只有本心清净,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五祖演禅师真赞》则用形象的语言昭示“无心”的境界其实就是禅宗所推崇的平常心是道、道心无处不在的境界。在分析友人杨概的名字时他又说:“概,国器也,是宰天下之平”,它“中立而无私,天下归心焉,非以其无心故耶?今夫学至于无心,而近道矣。得志乎光被四表,不得志乎藏之六经,皆无心以经世故耶!”(《杨概字说》)又将禅宗与儒家入世思想结合,强调治世追求无心而天下归心,为学追求无心而近道。
∵二
∵黄庭坚诗歌中“心”的意象因为融合了他在儒家和禅宗修养方面的心得而更加深入地表现了他的思想境界。这在他的诗作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忠义心、磊落心、平和心——儒家士大夫的入世情怀和人格体现
∵宋代黄震曾对黄庭坚的人格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说他“孝友忠信,∵笃行君子人也”。“究其所能垂芳百世者,实以天性之忠孝,吾儒之论说。”④虽然黄庭坚的思想融合三教,但他和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终生以儒家思想为其人生的基本立足点。在他的诗歌中,“心”的意象常常表现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入世、为国分忧的责任感。如在《寄上叔父夷仲三首》中,黄庭坚就多次提到“心”:为官做吏要体察“民心”、领会“天心”、还要“经心”(留心)为国家寻访人才等等。其他如“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送徐景道尉武宁》)、“颇似元鲁山,用心抚疲弱。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寄李次翁》)等,∵都是他作为封建官吏为国为民的忠义之心的体现。
∵在人格方面,黄庭坚推崇意志坚定、胸怀磊落的大丈夫。∵中年以后他因被卷入党争而频遭贬谪,备受磨难。在人生的危急关头,他总是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磊落的胸怀:
∵/k才叔曰:“鲁直每有书来,寒温而已。……虽白刃在前,一色元yòu@③。∵”呜呼!古所谓孑立特起临大节而不可夺者,非斯人其谁与!⑤
∵绍兴中,诏元yòu@③史官甚急,皆拘之畿县,以报所问,例悚息失据,∵独鲁直随问为报,弗随弗惧,一时lì@④然知其非儒生文士而已也。⑥^/
∵黄庭坚在诗歌中也经常针对士人应有的心胸境界提出自己的理想,∵如“丈夫存远大,胸次要落落”(《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其七)、“句中稍觉道战胜,胸次不使俗尘生”(《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三首》其一)等。又有《岁寒知松柏》诗,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之意,赞美松柏“老去惟心在,相依到岁寒”的品质。这里的“心”当然是指儒家士人豁达坦荡、道义充盈的胸怀。
∵虽然黄庭坚着意培养和保持坚定刚强的内在精神,但他并不随意表露。∵他曾称赞周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濂溪诗序》)。“光风霁月”乃是指一种明净平和的性情规范,是一种审美化了的道德人格,也正是黄庭坚所推崇并加以实践的人格。同时,他的人生经历又使这种特点进一步强化。黄庭坚的仕途生涯正值北宋党争激烈时期。由于北宋的官员常常同时是文人,在对方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缺口、制造文字狱就成了当时惯用的一种政治伎俩,这不能不让当时的知识分子有所顾忌。黄庭坚就曾在《答洪驹父书》中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在《胡宗元诗集序》中又说:“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这里的“不怨之怨”,实际就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变体。当然,这并不是让人们放弃原则和是非,而是奉劝人们不要去做无谓的牺牲。另外,宋代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成熟期,知识分子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继承、发展儒家修身养性之学的基础上融合了释、道尤其是禅宗的思想,所以具有了前代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平和心态。他常常在诗中提倡这样一种处世方式:“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次韵答王shèn@⑤中》)“胸次九流清似镜,人间万事醉如泥。”(《戏效禅月作远公咏》)保持是非分明之心以及心灵的安宁自足状态,同时又能在外表上与纷扰的世俗和光同尘,这是封建时代士大夫无奈的人生选择。
∵二、平等心、清净心、无心——禅宗居士领悟禅机的境界
∵黄庭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禅学修养颇高的居士,∵他常常把领悟禅机的心得用诗的形式加以表现。习禅首先要达到的境界是清净无为,以平等心看世界,正如黄庭坚在《赠送张叔和》一诗中所言,要“无可简择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佛教经典多次强调这种平等心。如三祖《信心铭》:“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⑦《心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圆觉经》卷上云:“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心地直”亦出自佛教经典,如《楞严经》卷一:“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终始地位,中间永无委曲诸相。”指心地光明坦荡,无私心杂念。又如《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二首》其一:
∵/k万事同一机,多虑乃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
∵莲花生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
∵诗中首先指出“多虑”乃是习禅者的大忌。∵临济宗禅师论心发展了“心清净是佛”的观点:“问: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垂开示。师云: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白,而无实有。”(《临济录》)黄龙派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息心”⑧的概念,∵主张止息一切欲求之心,平常心是道,无思虑是佛。《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载《息心铭》亦曰:“无多虑,无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只有排除思虑之心,才能“心静”,达到禅定的境界。颔联“忘蹄”、“兔径”亦出自释、道经典⑨,言得意忘言,超出狭隘的境界。∵颈联上句出自《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黄庭坚在这里借用意谓花与泥俱出于一池,非泥外有花;喜与嗔俱出于一性,非嗔外有喜。领悟此意,即见得观物之妙。
∵习禅要达到的“无心”、“死心”境界,也是黄庭坚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组合。∵如“胸中有度择人,事上无心活身”(《再用前韵赠子勉四首》其一),典出《景德传灯录》卷十五载德山语:“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与“无心”同义的还有我们沿用至今的“虚心”。竹子因为内心空灵,又通体有“节”,可作为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写照,所以特别得到黄庭坚的推崇。如“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画墨竹赞》)又如“虚心观万物,险易极变态。皮毛剥落尽,惟有真实在。”(《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其八)强调无功利世俗之心才能将变化无常的世事了然于胸。
∵黄庭坚对“心”的理解融合儒、释二教,∵诗歌中也不乏学理与禅意结合得自然有致的佳作。如《题胡逸老致虚庵》:
∵/k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yíng@⑥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其中“宴坐”有禅家坐禅之意,∵景物描写也有一种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理学色彩。尾联更是将这两种色彩深化。儒家思想家常常从山水之乐中体悟大道,禅家亦好在山水中参悟佛理。如某大德云:“无处青山不道场。”(《五灯会元》卷四)又如青原惟信禅师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卷十七)以山水之悟喻示领悟禅机的不同境界。“灵台”典出《庄子?庚桑楚》,喻指心。这首诗正是表示在欣赏山水的愉悦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体现了饱含禅悟的理性精神。
∵注释:
∵①《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
∵②司马彪注:“‘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宋]林希逸《庄子口义》:“瞻,视也。此以虚室喻心也。谓视彼密室之中才有空缺处必有光入来。是光自空中出也。”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1099页。
∵④[宋]黄震:《黄氏日钞》卷65,见傅璇琮:《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70页。
∵⑤[宋]吴jiōng@⑦.《五总志》,见傅璇琮《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9—40页。
∵⑥[宋]李之仪:《跋山谷帖》,见傅璇琮《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页。
∵⑦《五灯会元》卷一。
∵⑧“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心息故心心无虑,不修故步步道场。无虑则无三界可出,不修则无菩提可求。”见《禅宗语录辑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⑨“忘蹄”出自《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兔径”出自僧肇等《注维摩所说经?弟子品》:“大物当置之大处,曷为回龙象于兔径,注大海于牛迹乎?”又《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载永嘉玄觉《证道歌》:“大象不游于兔径。”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