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岐方会禅法之探讨
圆∵∵空
内容提要:在宋代禅宗历史上杨岐方会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得法于石霜楚圆,对临济禅法深有体悟,并继承了马祖道一大机大用的教法,以及吸收了云门风格。在发扬临济禅法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禅法系统,创立了杨岐派,对往后“临天下”之称有着自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就他的生平和主要的禅学思想作大体的论述。他的禅学思想很丰富,本文侧重就他“心是佛”、“心法双忘”和“立处即真”的思想,试作探讨,认为他的禅学思想有般若中观系的一部分。并以中观的俗谛、真谛和中道三义做概括性的结合。另就他的其他相关的佛学思想,作简要的交代。
关键词:方会∵∵心是佛∵∵心法双忘∵∵立处即真∵∵般若中观
作者:中国佛学院三年级学僧一、生平简介
杨岐方会(992-1049),他的生平和思想在有关禅宗诸录中,都有记载,其中文字表述虽然有些差别,但对内容的叙述大体一致。据《禅林僧宝传·方会传》说,杨岐方会是北宋时期的袁州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人,俗姓冷。从小机敏过人,谈吐风趣,但却不喜欢从事文墨。成年后,担任过官府向商贾征税的事务,因失职将受罚,趁夜跑掉。在到达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九峰山寺游访时,忽有旧地重游之感,不忍离去,便于此地剃发出家∵(附:据《禅林僧宝传》、《会和尚语录序》中记为在长沙附近的道吾山出家)。此后方会每次阅读佛经,聆听妙法,都能心领神会,融入贯通,悟性极高。后到袁州南源山寺随楚圆学习禅法,方会追随楚圆的时间最长,从南源到潭州兴化寺之间,一直没有离开,并发心充当监院一职,辅助楚圆管理寺务。据《嘉泰普灯录》记载,方会直到此时,尚未悟道。他每次到楚圆室内参谒求教,楚圆皆托词:“库司事繁,且去!”或谓曰:“监院异时儿孙遍天下,去何用忙?”楚圆有饭后外出散步的习惯,有一天,楚圆又要外出,天忽然下起了雨,方会帮他探路,探明有条山间小路后,方会回去一把揪住楚圆说:“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打你去。”这其实已显临济风格了,所以楚圆对答说:“监寺知是般事便休。”话还没有说完,方会顿时大悟,立即就在泥泞小路上拜谢楚圆禅师。接着方会就想和楚圆斗斗机锋,问道:“狭路相逢时如何?”楚圆说:“你且亸避,我要去那里去。”回寺后,方会又具足威仪,重新去拜谢楚圆,被楚圆大声呵叱说:“未在”。以这种呵叱的方式,回击方会不要被常规所束缚,方会已会意便退出。一日僧众集会准备参禅之际,方会却发现楚圆不在寺内,便出去找,看见楚圆正在帮助一老妪烧火做饭。方会催促他快归,可楚圆却让方会“下得一转语”,否则不归。方会只“以笠子盖头上,行数步”。楚圆看了大喜,便回寺院主持参禅∵。方会两次入悟都得到楚圆的印可,深得楚圆的禅法心要。如上这种以心传心的秘方,是禅宗独有的风格。中国禅宗从六祖慧能(638-713)开始,改变了以往以《楞伽经》印心,以“观心看净”、“时时勤拂拭”的渐修方式,重新确立以,《金刚经》印心,提出无相修行的顿修法门。从五家宗派的禅法来看,都继承了六祖慧能的无相修行禅法,石霜楚圆是临济法脉一系,方会从楚圆那里所接受的禅法思想,自然就是无相修行的法门。方会自南源随从楚圆学法以来,有数十年,他的禅法内容得到楚圆的指导与认可,为后来能自成一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在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楚圆迁往潭州兴化寺∵,方会才师告别,此后十年来开始自己独立的弘法生涯。方会离开楚圆,回到筠州九峰山寺,僧俗得到消息后,便来到九峰山迎请方会住杨岐山寺(今江西省萍乡市北部)传法,因此后人称他为杨岐方会,称他所传禅法为杨岐宗。当时九峰山寺的勤长老并不了解方会,看到僧俗们来请方会时,非常惊讶地说道:“会监事亦能说禅乎?”方会在升坐讲法当中说:“更有问话者么?试出相见。杨岐今日性命在汝诸人手里,一任横拖倒拽,为什么如此?大丈夫儿须是当众决择,莫背地里似水底按葫芦相似,当众勘验,看有么?若无,杨岐失利!”当说法一结束,勤长老上前把住方会说:“今日喜得个同参!”方会问此话何意?勤长老用禅语解释说:“杨岐牵犁,九峰拽耙。”是以牵引犁、耙来耕比喻你我是“同参”之意。然而方会不肯反问他:“当与么时,杨岐在前,九峰在前?”这位勤长老一时不能应对一。许久,方会便说:“将谓同参,元来不是。”∵上述说明勤长老还是有所分别,认为净法能去除染法的作用;而方会认为净法与染法是平等平等,无有分别,惟有对法的体悟,若不悟净法也是染法。于是便说“元来不是”同参。因此一时,方会名闻天下。庆历四年(1046)方会移住潭州云盖山兴化海会寺,三年后去世,享年五十八。方会一生致力于对临济禅法的弘杨,随他学习禅修的人很多,但其中为嗣法弟子却十二人。其中最出色的是白云守端,并付其临济正脉。临济宗风自方会起才传扬开来,取得一统天下的趋势。从宋代禅宗整个发展史看,正是从杨岐方会开始,临济宗的影响和地位超过了云门、曹洞,成为宋以后及洎今仍然是禅宗的主流。因此,确立了杨岐方会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历史地位。方会没有自己的专门着述,至于他的禅法思想,都是后人根据他日常的开示和升堂说法的内容整理而成,这些内容散见在各种禅门的语录当中。宋代惟白集的《建中靖国续灯录》、正受编的《嘉泰普灯录》及颐藏主编的《古尊宿语录》等都有收录相关方会当时说法开示的一些简单语言。他的开示和说法,从表面上看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可其中却蕴涵着极深的机锋和禅意,是人一般很难从他说的表面语言或文句上理解其中的深意。倘若能领悟到其中的隐意,在禅宗就是所谓的开悟。因此,仅从这些资料来理解方会当年的禅学思想,可以说是很不易的。尽管如此,要理解方会的禅法,还得靠这些资料来窥见其中之大概。
二、“心是佛”和“心法双忘”的含义“心是佛”的说法,在早期弘扬弥陀净土的经典中就已出现,如支娄迦谶翻译的《般舟三昧经》中说:“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袒萨阿竭,心是我身,心见佛。”∵在疆良耶舍翻译的《观无量寿佛经》第八观也说:“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两部经典所说的“心是佛”是指观想念佛。所谓观想念佛,是指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说念佛的功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佛的庄严美好形象就会出现在行者的面前。自禅宗在中国传播以来,就有很多禅师关于“心是佛”的禅学思想,有诸多类似的论述。这从历代诸大德的着述中可以看到,如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傅大士的《心王铭》及马祖道一语录中所倡导“即心即佛”的佛学思想,都有直接或间接地对“心是佛”的禅学思想,有力地给予说明。而禅宗所说的“心是佛”,重点突出“心”与“佛”的直接关系,指出心性与佛性的平等。虽然“心是佛”不是方会首倡,但方会却有自己的阐述和解释。方会的“心是佛”说,在《古尊宿语录》卷十九《会和尚语录》有这样的记载: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释迦老子说梦,三世诸佛说梦,天下老和尚说梦,且问诸人还曾作梦么?若也作梦,向半夜里道将一句来。∵从这一段文字上我们可以看出,方会要告诉人们的是,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知见,首先要建立起“心是佛”的信心,并且要确定心外无佛的理念,打消心佛差别的观念。要把握好自家的方寸,莫向心外求佛。因此说明心是成佛的根本,同时心也是法,是能成就佛果的法,所以是“十方世界最灵物”。虽是“最灵物”,但释迦佛说这也是如梦幻泡影,是成就佛果的方便,犹如舟楫,从此岸运载到彼岸而已,勿把舟楫背着满山跑。也就是说自达磨大师及历代禅师们所传的“上乘一心之法”,照实而说,实无一法可传,只是启发人们自悟自心。心就是佛,是人人本具的,不是祖师们所传给的,只是人们着于事相未曾得悟,因恐怕行人不能相信“自心”就是“佛”,所以方会禅师又说到:百千诸佛、天下老和尚出世,皆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向者里明得去,尽与百千诸佛同参。若向者里未能明得,杨岐未免惹带口业。况诸人尽是灵山会上,受佛付嘱底人,何须自家退屈。还有记得底人么?尔且道:灵山末后一句,作么生道?如无,杨岐今日败阙。∵上述说明三世诸佛及天下行者能出离三界,成就佛果,都能了达心性本空的道理。若能悟得此理,便与佛没有差别;若不能悟入此理,就造业感果生死轮回。佛是已悟自心的人,众生则是迷失自心的佛。因此印证了众生心即是佛心的道理,说明每个众生都具有一颗佛性的心。他认为,所谓的求法,就是要从自己的心地下手,心外并无另有一个佛可求;佛就是心,佛外没有另外的一个心。若向心外求佛,便是“自家退屈”的愚痴之人。因此,彻底地打破了佛与心的距离。那么要问,方会的“心是佛”的心到底是什么心呢?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是“心是佛”呢?如果说众生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心,那众生本该就是佛,为何还要修道成佛呢?方会提出“心是佛”之后,又提出了“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的内容。由此可见,方会“心是佛”的心,是达到善恶平等不取不舍,不为染净诸法所转,没有得喜失忧之感,深达诸法性空的平等心。众生虽然有心,但由于分别执着外境的种种色相产生妄想颠倒而轮回六道,佛心能够领悟到诸法性空不做取舍分别而得解脱。心虽然能营造世间和出世间的两种境界,但凡夫分别心造的是生死世间,而佛心造的是涅盘出世间。方会是要求人们以无分别的平等心空心与佛心相契才是“心是佛”的境界。方会并告诉人们要悟得自心,必须先深达了知森罗万象一切染净诸法缘起的道理,不要执着于有个实在的自心可得。虽说心能产生对万物的认识,但心也缘起法,若没有万物的存在,心的认识功用无法突显。因此,方会又指出“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山河大地,有什么过?山河大地。目前诸法,总在诸人脚跟下。”∵惟有对宇宙现象(事物),能通达山河大地之种种色相是自性本空缘起的道理,仅而不为有无二边所起增益损减二执,契悟诸法实相的中道义。若能如此悟得自心,行住坐卧尽是佛之本怀。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方会“心是佛”的思想,包含着如下几个内容:第一,必须肯定众生心即是佛心的基本信念;第二,心是万法之本,宇宙万法皆由心起,若离此心更无万法,由于心的作用,可以显现世出世间的无量法相;第三,心是修道的根本,入道的要门,要成佛开悟必须了达此心;第四,心佛皆无自性毕竟空寂,不可执着。∵
禅宗是不提倡对表面文字下工夫的,因为如果不能透过表面文字去领悟其中所表达的本意,往往会被表面文字所限制,容易产生对文字的执着,这在佛教经常被说成是“守指忘月”和“守筌忘鱼”。所以禅宗提倡不立文字,打破人们对表面文字的执着。方会虽然谈到“心是佛”,肯定了众生心性与佛的空性平等平等,执着有一个实在的心和实在的佛,那也是不对的。所以方会提过“似驴非驴,似马非马”的理论。按之,我们可以推演出“似心非心,似佛非佛”或“心佛双忘”的论点,对是心是佛的执着加以否定: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佛教把为了引导众生悟入实相之理,而采用了权宜善巧的方便法门,如《华严经》常提到“三车”之喻。这种比喻是用来说明佛为教化那些不同根机的众生,以相应对机的道理先作引导,等根机成熟时,才教以真实究竟之法门。这样的比喻在佛经里常有。后来禅宗把应机说法的方便体现在“呵佛骂祖”的棒呵下。以说明一切言教并非是究竟的真理。方会先以“心是佛”告知行者,自己原本具有与佛一样本性空寂的清净心,不需要到处求法求道,这是为了引导初学者建立自信,鼓励他们自修自悟的方便法门。但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应该更高一层地去体悟“心法双忘”或“心佛双忘”。也就是说首先要树立起,心是修行悟道的根本,要悟入心是佛必须通过染净诸法为方便参悟,惟有深达领悟染净不二及本无染净之相,而呈现出清净平等之心。若证得“此心”便是“佛心”,既然心佛已显,就无须再以心佛为相,而应以无相无念而平等流出。《金刚经》中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与方会禅师提出∵“心法双忘”的道理是相符合。从六祖慧能之后以《金刚经》作为禅宗的指导思想,大力提倡般若空义,以无相、无念、无修为究竟无上之法门。方会是临济宗第七代祖师,而临济禅法又是直承于六祖慧能无相无念的思想,自然方会受到“无相”思想的影响。所以他把“心是佛”当作方便教化,以“心法双忘”为真实。
上述内容说明了,方会的“心是佛”是用来教化学人的依据,如果没有这一点,对禅的修行就失去了它的核心依据,无从下手,便会同于心外求法的外道。而“心法双忘”一方面是为了扫荡学人对“心是佛”言句的执着和理路上的误解;另一方面作为佛法的最高境界,佛教称之为法性、真如或佛性,它不是心也不是佛,不是世间的任何事物的名义所能表达的。这种境界是言忘虑绝的,也不能用世间的任何语言来描述,必须由真正的体悟才能认识它的真面目。
三、“立处即真”的修行内涵方会提出“心是佛”是教导人们不应该向外求佛修道;又提出“心法双忘”的道理,要人们在实际修行和生活实践中去领悟“心法双忘”的境界。那么,如何修行才能悟入“心法双忘”的境界呢?他对此是这样说:繁兴大用,举步全真。既立名真,非离真而立,立处即真。者里须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
这段文字指的是,万法由真如缘起,不是脱离真如而独立存在,真如即能缘起万法,万法即含真如,甚至万法本身就是真如。若能证得“立处即真”,便无处不见解脱身。那么,这里所说的“立处即真”是天然而然、自在任运、无修之修的,是对“心法双忘”的道而说的,是不能用分别心刻意地去执着去雕琢。因为这里的“道”是离言绝相的最高境界,如果以生死心去作分别,那么本来清净的“道”就会被污染。污染也就是造作,凡是有追求或舍弃,若认为善的便去追求,认为恶的便给以舍弃,或在修习禅定过程中的观空取净现象,以及其他的各种分别作用,都属于造作,都是对“心法双忘”的道的污染。如此一来,那就是心外求佛的一种表现,离“心法双忘”的道也就越来越远了。
方会认为,这“心法双忘”的道只能用心契会。那么,要用怎样的心才能与此“道”契会呢?那就是“立处即真”的清净平等之心。这里的“平等心”,不是人们所付与理解的平等心,而是取消一切分别造作,而达到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等观念的平等心。取消各种颠倒妄想而达到无念的境界,也就是中观常说的“无所得”的境界,和《维摩诘经·问疾品》说的“在于死不为污行,住于涅盘不永灭度”的菩萨行。这样的“平等心”不是沉溺于生死而不能自拔的凡夫行,也不是欣喜于涅盘而永住灭度的声闻行。这就是方会“立处即真”的基本内涵。这里不难看出,由于“立处即真”的原故,而不用修,但非像凡夫那样沉迷于情欲分别于事相的不修,也并非像二乘声闻那样永住涅盘只求自利的修,而是在确定“心是佛”的前提下,以不取舍、不分别的无依、无得的无念平等心去契会“心法双忘”的“道”。于是方会自称“杨岐一言,随方就圆。若也拟议,十万八千。”∵也就是说“心法双忘”的“道”只能以无念平等心去契会,才能“随方就圆”、“立处即真”;若按照逻辑规则去理解和解释,则就会离“立处即真”、“十万八千”之遥。因此“立处即真”的无念平等心,能除去生死的根本,获得如来的无上珍宝。
“心是佛”、“心法双忘”到“立处即真”贯穿了方会有关般若中观系的禅学思想,也是他教导学人次第渐进的基本方法之一。“心是佛”就是从世俗谛上对心佛的肯定,随顺世俗提出心佛的存在,引导行者建立起“自心是佛”的信念,是为方便假名;而“心法双忘”一方面是缘起假名所显示心佛皆空的真谛义,另一方面是为了破除行者于心佛而作种种分别;“立处即真”就是不落于空有二边的中道观,也就是为了避免学人对“立处即真”的道,起增益损减的执着而提出来的中道观。四、结语
宋代禅宗,除从晚唐五代继承过来的“五家”之外,还有从临济六传弟子石霜楚圆门下发展出来的杨岐方会和黄龙慧南两个支派,即成“五家七派”。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是继承了临济禅法和吸纳了云门风格而建立起来的,所以他的禅学思想不是单一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体现了“万法唯心”的世界观和修行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尘才举,大地全收”,∵这与法界缘起的华严思想极为相似;“凡圣不存,佛祖何立。大众,清平世界不许人搀夺行市”、∵“心法双忘”,体现了般若中观的思想。总之,方会的禅学思想是多方面的,但无相无念无修的般若思想是其主流。方会一心以弘扬临济禅法为己任,为后世“临天下”起了重大影响,确立了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历史地位。1∵《禅林僧宝传》28卷《方会传》,《卍续藏》第137册。
《嘉泰普灯录》3卷《方会章》,《卍续藏》第137册。
《禅林宝僧传》21卷《楚圆传》,《卍续藏》第137册。
《大正藏》47卷,640—648页,载有三篇语录,可以参考。
《大正藏》13卷,906页上。
《大正藏》12卷,343页下。
《卍续藏》第137册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1卷,《大正藏》47卷∵∵646页中。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1卷,《大正藏》47卷,646页下。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1卷,《大正藏》47卷,646页下。
中国佛学院学报《法源》2005年,第二十三期,20页。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1卷,《大正藏》47卷,646页下。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1卷,《大正藏》47卷,641页上。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1卷,《大正藏》47卷,640页中。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1卷,《大正藏》47卷,646页中。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1卷,《大正藏》47卷,648页下。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1卷,《大正藏》47卷,647页下。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1卷,《大正藏》47卷,641页中。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1卷,《大正藏》47卷,641页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