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便挑一些禅书来读。像《古尊宿语录》、《中国禅宗语录大观》、《禅宗灯录》、《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等书,常在案头备着。翻阅这些书时,总是沏一壶茶座在一旁,不喝,专待“觉悟”的。僧者悟禅,总与茶分不开。凡俗之人去禅师处讨教禅理或契悟之机,禅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喝茶,喝茶!”除此而外,就是一抹冲和的笑容朝你像花一般开放。∵
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说:“好女人是不能去读哲学和佛学的书的。”言下之意,哲学与佛学是男人们的事,跟女人无关,犹如战争,也总是叫女人走开一样。我没有认真想过自己是不是好女人,但我因了太闲,觉得只要不作深思状,读一点哲学书,无妨;只要不作出家之想,懂一些佛理,无碍。∵
当初,释迦牟尼讲法时,拈花示众。众不解其意,座中惟有大迦叶领会其意,因微笑以对。释迦牟尼见大迦叶微笑,知其已领悟己意,乃将“正法”相授。因此,大迦叶便成了古印度的禅宗初祖。于是,“清净法眼”即释迦牟尼所说的“正法眼藏”或者说涅磐妙心,惟以心传,而不可言传、文传。∵
靠心传,就难。你脑子里在动什么念头,别人怎么知道?你脸上对人笑得跟天上的云彩一般灿烂,而心里却想算计别人,人家也根本不知道。所以,俗世中人要像禅家一般去悟“正法眼藏”,恐怕跟上蜀道一样吃力。我那么爱读关于禅的文字,却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得悟,我太清楚得悟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故读禅之文字,只作是一种休闲与消遣,读的时候,云里雾里,不知南北西东;读完之后,也不管日升日落,风起云涌。对于同样一件事,内行的人看起来当然有味道,但如若没有味道,心里就难受;外行的人看这件事就不一样,反正不懂,看热闹,很是有趣。人家问他看了点什么,就随便回答过去:“谁知道。天晓得!”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然后又等待下一次看热闹的机会。我就属于后一种人,欢天喜地地看那些禅者问来答去,你棒我喝的,问的人一本正经,答的人一点正经都没有,直弄得人莫明其妙。禅者悟道,没大没小,师傅可以骂弟子,弟子可以打师傅,师傅非但不会怪你,还会夸你,实在是一点“规矩”都不“讲”了。如果让孔老夫子看到了,一定会皱眉头的。∵
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文曰:“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状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璪,以为日也。……道之难见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求道之过也。”这跟瞎子摸象差不多。瞎子看不见事物,便凭触摸,凭听觉或味觉去认识它。在高深的禅理面前,我常常感到自己就是那个眇者了。前几年,我写了三部高僧的传记,均已在***佛光山出版社出版了。一个是东汉末年的高僧安世高,他是我国佛经汉译的第一个人,原是安息国(今伊朗)的国王,舍下江山,千辛万苦东游来到洛阳翻译佛经,搞的是大、小乘佛教,本人又有神异处,在高僧的排行榜上是名列前茅的。另两个人是属于禅宗的,一个是禅宗牛头宗的祖师法融,剩下的那个便是禅宗高人怀海法师的首席弟子黄檗希运。写法融与希运时,便天天在禅宗里糊里糊涂,一歇歇觉得自己懂了禅了,一歇歇又觉得脑子重又被茅塞堵住了。那时候的神智总是清醒一阵,昏乱一阵。法融与希运悟了,我也就是跟着悟了;他们迷着,我也就迷着。搞不清他们是高僧,还是我是高僧。那个法融,有一则公案很有名。有僧问他:“恰恰用心时,若为安稳好?”他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这个法融,人称“懒融”,一天到晚坐在悬崖峭壁上,枯木一般禅定,与他作伴的有许多动物,他们相处得很好,那些动物就像他多年的朋友,也好像听得懂他讲的佛法。他讲的这则公案,曾经让好多入道不久的僧人弄得晕头转向:正当你用心的时候,恰恰是无心可用。细微曲折的谈论实在是互相造成疲劳。简单直率的话语可避免烦琐滞重。无所用心恰恰是在用心,常久地用心恰恰是未曾用心。∵
现在说的无所用心,和用心思虑并无两样。说得很好,仔细一琢磨,便要昏过去。到底是叫人用心呢,还是叫你不要用心?用心了,说是心无可用;不用心,却又分明在用心。这种话,也只有禅林中人方能懂得,我常是一听就懵,一懵就乐:幸好有发未曾僧,若是成了僧,悟不出怎么样办?师傅一声猛喝,我就要被吓出魂灵;一阵棒打,定会骨折,岂不是惨!倘若不慎,师傅一棒打在头上,严重脑震荡,一辈子也休想再悟了,想想都怕。所以,在寺宇之中,那些悟不了的僧人,只得扫地、挑水、烧火、敲钟,做一些不动脑子的事情。∵
希运禅师的公案更多。有一则,说的是希运打师傅的事:有一日,他的师傅怀海问他:“什么去处来?”他说:“大雄山上采菌子来。”怀海说:“还见大虫么?”希运便作虎声。怀海拈斧作斫势。希运随即打怀海一巴掌。怀海非但不怪他,反而大笑而归,上堂对众弟子说:“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即怀海)老汉今日亲遭一口。”真是好笑,弟子明目张胆地打了师傅一巴掌,师傅还如此开心,还在讲堂上当众表扬,把他比作大虫,了不得了,恨不得所有的弟子都像“大虫”一样“咬”他一口。可惜,并非所有的弟子都能像希运一样学虎吼,打师傅,换了没根器的人去打师傅,早将你赶出山门了。希运确是与众不同,他上堂讲课,简单得很。他在课堂上说:“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散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我如果是他的一个弟子,一定会开心得不得了,作僧人真好啊!无所用心,不用多求,不用多说。吃饭时就去吃饭;睡觉时就去睡觉。轮着要值班就去值班,多轻松,如果真是这样,那一定会有许多人辞职去当僧人了。没有那么好的事!你若真的无所用心、无所事事,准会挨师傅正儿八经的棒喝。怀海的另一个弟子叫灵佑,悟性高得很。有一日,该上堂听课了,他却还在睡觉。有一僧看见他在睡觉,便也不去上课,睡觉。怀海叫那个僧人去堂上听法,他说:“灵佑也在睡觉。”意思是说,睡觉的并非我一个人,干噼叫我一个人!他不去我也不去。怀海最终把他叫去了,而让灵佑继续睡下去。众僧不解,为什么灵佑睡觉就可以,而别人就不行?暗地里就觉得师傅偏心。其实,怀海是心明如烛。灵佑已经是个开悟之人,对他来说,睡与不睡是没有区别的。而对于尚未得悟的人来说,睡与不睡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僧人想偷懒也不容易。∵
∵
三∵
《五灯会元》里有一则离奇而费解的公案,详见“亡名道婆”条: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白:“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从公案来看,似乎这婆子应该是禅林高手,她却甘愿供养那个庵主,原是想供出个高僧,谁知抱着个女子却道是“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按常理说,这个庵主应该是的了,不管怎么说,也比古代的正人君子柳下惠或鲁男子要强得多。说不定,庵主抱定女子时真的是那种感觉也说不定呢。然婆子说他是个俗汉。如果庵主抱定女子时说“花心动,方寸乱”对不对呢?也许婆子还是会把他赶走的。依照《六祖坛经》的意思,庵主是“卧轮有伎量,能断百思想。”如此刻意地去做,当然是错了。再来说道婆,她是“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以此推断,道婆是对的了。道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你庵主抱定女子时,动心就动心吧,何必装君子呢。要知道,在禅教里面,是无法分清是与非的,只能永远摒弃刻意与做作。六祖慧能是最讨厌做作的。对于神秀的那一套“时时拂拭明镜台”的作法早就看不惯。对那位卧轮禅师的着名偈子也是抡棒就打。∵
卧轮有伎量,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应该说是很高的境界了。但在慧能的眼里,却是一团糟糕,说这首偶偈子未明心地,照他的说法去修行,非但不能解脱,还会把自己捆得更紧。随即说出自己的一首偈子:∵
慧能没伎量,不断百思量。∵
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按照字面来看,卧轮是有伎量的没伎量,慧能是有伎量的没伎量。刻意用伎量去悟道,无异于缘木求鱼。∵
慧能的意思是,如若断了思想,不就成了杭槁木寒灰?只有不断思想,重落凡常,菩提智慧就在超越与不断之上。在佛教史上,卧轮的生平是个地名,也有说是法号。不管是地是人,一个轮子卧倒了,就无法转动了。他的那首偈子之境界,与放倒的轮子差不了多少。∵
∵
∵
四∵
禅门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对牛弹琴了。∵
未入道者偏爱问东问西。跟他说深了,他不懂;跟他说浅了,又没劲。唐代慧忠禅师的同学祟慧禅师出师后,在安徽的天柱山创寺传教。有位僧人盯牢他问个不休:“如何是天柱山的境界?”问的是崇慧法师的家风。崇慧法师知道对方是个门外人,但还是说了:“主簿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僧人是问他家风,他却作诗了。主簿山与玉镜峰是天柱山中两座山峰,一高一低。高的象征师的出世,矮的象征禅师的入俗。禅宗修的是人间出世法,极高的真谛必须表现在世俗的生活之中,即所谓的由圣返俗,真俗不二。天柱山两峰,一孤高,一平浅,正好体现了佛法的真俗胜境。僧人既然问的天柱境界,那么,以天柱答之,妙在不落痕迹。∵
尽管崇慧答得绝妙,但僧人仍是不明所以的。不明白,继续问:“达摩老祖东传禅家佛法,他来中国之前,这里有没有佛法呢?”∵
崇慧很有耐心,缓缓说道:“达摩西来的事先不提它,我问你,现在的事是什么?”僧人摇摇头茫然地说:“我不懂,请禅师点破一二。”∵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祟慧说。∵
那僧人的脑袋搅成了一盆浆糊,什么长空,什么风月,我不懂啊!崇慧这诗一般的语言,把这个僧人给吓住了。他不知道,这八个字揭示了宇宙天地的大机大用。万古长空是从本体上讲,一朝风月是从现象上来说的。万古是永恒本体;一朝风月是瞬间现象。万古长空,朝朝有风月,朝朝显现着万古长空。崇慧以一种高旷的意象,极其形象美妙地说出了佛家体与用的深刻内涵。僧人是无法清楚这一切的。作为以悟证无上妙觉、了达宇宙本源为生命终极的僧人,怎么可以用一种求知心去设问一个个问题呢?应该返身自悟,把自己与永恒的本体融合在一起。佛家常讲即心即佛,而总有许多僧人舍心求佛。僧人楞在那里,望着崇慧法师,模样儿有些痴傻。祟慧问他:“会吗?”意思是懂了么?僧人说;“不会”。∵
崇慧说:“不会啊,那么,我来告诉你。佛法的悟证是自己本份上的事。与达摩来与不来无关。他来了,犹如一个摆摊子的算命先生,见你懵懂,便给你锥破卦文,给你显示吉凶。其实,吉凶是你自己的吉凶,并不是他给你看出来的。”僧人仍是迷糊,又问:“那,谁是解卜的人呢?”这个笨蛋,真是无孔铁块,刀枪不入,不可救了呀!于是,崇慧师对他说:“你刚出家门,路就走错了!”∵
有些人看见一朵花开,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或看见一片落叶,或听见一声石头击物的声音,就悟了。而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开悟。南阳的慧忠国师手下有一个侍者,在他身边跟随了三十年。—直未曾开悟过。慧忠法师想:也许是自己点化他不够吧。三十年前,他握着一把扫帚扫地,心中一片混沌。三十年后除了会念几卷经咒,能做几场法事之外,竟然仍握着竹帚扫地,这,算不算本领?按照现今的标准看来,这个侍者还在管理员水平,连个助理馆员都不够格。三十年之后,评它个中级职称,算是马马虎虎,依慧忠法师的想法,再好是评个高级职称,也算是不枉了跟随他三十多年的苦劳。于是,慧忠法师想让这个侍者有一个质的飞跃,想把他从管理员的水平一下子拉到高级职称。慧忠法师披上海青袈裟,走下台阶,对着阶下的侍者呼唤了一声。侍者见师父醒来,便问师父有何吩咐。慧忠微微一笑,摇摇头,又是一声:侍者!侍者有些奇怪,师父今天是怎么了?这样叫了一声又一声干什么呢?便问:“师父,做什么?”慧忠仍是摇摇头。有些许无奈,第三次叫道:“侍者!”侍者干脆把竹帚抱在胸前,看慧忠到底要做什么,皱了眉头问:“师父,您到底要我干什么啊?”∵
慧忠禁不住叹息了一声,侍者呀侍者,你难道就知道应声、被动,进退都跟着别人吗?你就不知道自己照见自己、觉悟自己?你难道就不能灵光一闪,发现自己的真实存在?你难道不知道自己不是名称不是形貌不是身躯不是动物?你难道不能立刻感觉自己的心魂,接触自己真正的生命?慧忠想到侍者三十年的辛劳,决定再试一次,便高声喊道:“佛祖!佛祖!”侍者一听,慌乱中夹杂些茫然,问:“师父,您叫谁呀?”∵
慧忠说:“叫你呀,侍者!”侍者显得难为情了,说:“师父,我是侍者,不是佛祖。”慧忠仰天长叹:“我还以为是我辜负了你,原来却是你辜负了我!”拿“三国”里的话来说,侍者就扶不起的阿斗了。∵
想想都伤心,人家要你当研究馆员,你却偏要当管理员,按照杭州人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好配!∵
∵
五∵
禅林中,弟子水平的高下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就拿怀海禅师的两个弟子来说吧。第一个是首座(佛教称谓。为僧职的一种,是禅寺西序首领之一,分统全寺僧众。)华林觉。另一个是典座(佛教称谓。为东序六知事之五,负责伙食、寝床等事务,以清洁为务。相当于单位里的后勤部主任)灵佑。有一天,司马和尚从湖南来,对怀海禅师说:“不久前在湖南找到一座山,名叫大沩,将是一千五百人僧人聚居的处所。”怀海问:“老僧我去住行吗?”司马和尚说:“你不宜居住。”怀海问那为什么?司马和尚说:“你是骨性之人,那山是座肉性之山,你如果去住,门徒不会达到一千。”怀海就说:“那你看,我的众多弟子中有哪一位可以去住的?”司马和尚说:“让我一一看过来。”当时华林觉是第一座,怀海让人把他叫了来,问司马:“此人如何?”司马请华林觉咳嗽了一声,再走了几步路,摇了摇头说:“不行!”怀海又吩咐请来灵佑,司马一见,就说:“这位正是沩山的主人啊!”这天夜里,怀海把灵佑叫到方丈,嘱咐说:“我教化的因缘在此,沩山胜境,你去居住。你再接续我的宗嗣,广泛地教化后学。”华林觉听后很不服气,我位居上首,典座怎么能去当住持!怀海说:“谁当着大家的面出色地回答一句话,就让他去住持。“华林觉心头一喜,连一句话都答不好,我还能当首座么!灵佑他区区一典座,能说得上什么好话来!于是,便请师父出题。怀海指着净瓶问:“不许称作净瓶,你称作什么?”华林觉回答道:“总不能称为木椟吧!”怀海微微点了点头,华林觉颇有些得意,心想:灵佑你一个清洁工能够答出什么来!便等着看他的笑话。怀海说:“灵佑,华林觉答好了,你来说说看。”灵佑什么也不说,一脚踢倒净瓶就走出去。怀海见状,大笑道:“首座(指华林觉)把一座沩山输掉啦!”就这样,典座灵佑住进了大沩山。这种情形有点像现今的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华林觉的职称比灵佑高得多,但灵佑却被破格聘为大沩山的住持。而有高级职称的华林觉却仍在原寺里当首座,而且,经过这一次口试,他的才能显然是被灵佑比下去了。即使仍然居住首座的位置,面子上也是不好过的了。没想到,禅林里还有这种超前的意识,如果这种意识早早地扩大于民间,我们的社会说不定就比现在进步多了。∵
归宗禅师座下常有许多弟子说他悟了。一日,有僧大叫:“我悟了!”归宗问他:“你悟了点啥?”僧说:“不可说,不可说呀。”归宗就觉得这人浅薄,不作理会。又有一夜,智通和尚大叫:“我大悟也!”众僧听惯了这种“悟”,便也没有多少兴趣。然归宗倒好奇,于第二天上堂时说:“昨夜那个大悟的僧人出来!”智通站出来说:“我就是。”归宗问:“你看出什么道理,就说大悟?说出来让大家听听?”智通说:“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归宗感到他很奇特。智通于是告辞离去。归宗送到门外,为他提着笠子。智通接过笠子,戴在头上就走,头也不回一下。这智通后来居住在五台山法华寺。临终时作了一首偈:∵
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
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尼姑原是女人作,这谁不知道呢?如此平常普通的道理难道也要花时间去悟吗?是的,这正是禅的特点:普通,平常。如果智通不是真的彻悟了,归宗禅师哪里会为他提笠子呢。∵
∵
六∵
看公案,常见僧人得悟的情景,很是振奋。觉得得悟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听说佛理而得悟的:∵
慧能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生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法海言下大悟。∵
法达听师父说:“……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达闻后不觉悲泣,言下大悟。∵
智隍的师父对他说道:“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
志彻听师父说:“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志彻忽然大悟。∵
像这种听到正面的佛理而得悟的僧人很多,但也有不少人是不听佛理而悟了的。这些人往往听师父讲了不少的佛理,就是悟不了,却在师父的一声叫唤中,一回首就悟了。像浙江诸暨五泄的灵默禅师就是如此。他去拜谒石头希迁禅师,便问:“一言相契便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师便行。头随后召曰:“黎!”师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灵默禅师言下大悟。∵
良遂禅师去参麻谷禅师。谷见来,便将锄头去锄草。良遂到锄草处,谷殊不顾,便归方丈,闭却门。遂次日复去,谷又闭门。遂乃敲门。谷问:“阿谁?”遂曰:“良遂。”才称名,忽然契悟。∵
还有一种非常离奇的彻悟,如国清寺的行机禅师是这样开悟的:∵
每谓人曰:“某犹未稳在,岂以住山乐吾事邪?”一日,偶看斫树倒地,忽然大悟,平昔碍膺之物,泮然冰释。∵
径山寺的智策禅师是:师颔之,往豫章谒典牛,道由云居,风雪塞路,坐阅四十二日。午初,版声铿然,豁尔大悟。黄龙的道震禅师因此而得悟:师自以为碍,弃依草堂,—见契合。日取藏经读之。—夕,闻晚参鼓,少出经堂,举头见月,遂大悟。∵
怀义禅师是被打出“悟”来的:至姑苏,礼明觉于翠峰……觉曰:“汝行脚费却多少草鞋?”曰:“和尚莫瞒人好。”觉打曰:“脱空漫语汉,出去!”入室次,觉曰:“恁么也不好,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师拟议,觉又打出,如是者数四。寻为水头,因汲水折担,忽悟。∵
金陵俞道婆的得悟更有意思:市油糍为业。常随众参问琅邪,邪以临济上位真人话示之。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忽大悟。∵
慧圆禅师:出游庐山,至东林,每以己事请问。朋辈见其貌陋,举止乖疏,皆戏悔之。一日,行殿庭中,忽足颠而仆,了然开悟。∵
开悟的方法和途径是不一样的,因人而异。但开悟的悄景无不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色彩。这些神界的事迹均因文字记载下来的,到底有多少可靠性,不得而知。像那个俞道婆,听人家唱莲花乐,两句话就使她悟了。而且她不是禅林中人,卖油糍为业的,可以想见,她是个没有佛学基础的人,也许连《心经》都不会念呢。但她就这么一下子悟了,真是令人羡慕啊!我在闹读禅者语录时,也常幻想自己因了某一句话或某一段故事就忽地悟了,也想仿禅人闻声得悟,或见花成佛。然不管怎么努力,就是不行。福基浅薄,慧根无土,想悟也不行。只好坠在红尘里,继续受苦受难,不能超拨苦海。∵
人生深苦,苦在想要什么得不到什么,苦在不要什么却有什么。常人以命该如此而安慰自己,能忍则忍,能改则改。可不管如何费心,苦难总是与快乐形影不离。苦难若水,抽刀断苦如断水,愈断愈炽。大多的人总是让苦难伴随自己一生。佛家心坚,誓与苦难—刀两断。坚决了掉生死大事,舍弃常人的一切,走上了与常情常理相反的道路——修持八证道的道路。佛教里有“四圣谛”之说,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生世界皆如苦海: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集谛是说造成人生世界苦痛的原因,即由烦恼而造业,由造业而招惑。灭谛是说解脱苦果的可能,明了集谛之理,断除烦恼之业,即可脱去众苦。道谛是说道是灭苦的方法,只要修持八证道,就可灭除众苦,从而获得涅磐解脱之果。∵
可是,修持八证道哪里是那么容易的?要持这个戒那个律的,常人哪里受得了?那个时候,没有了洞房花烛之夜,也无金榜题名之时;乌纱没得戴,诉讼不能断;轿舆不能坐,公款不能用;红袖不能添香,黄金不能藏梁;没有前呼后拥,惟有芒鞋竹杖;没有声色犬马,只有山高水长;远离尘嚣,亲近佛身;清水鲜花映佛面,红烛摇身影孤单。按常人的眼光看起来,这种苦行僧的日子怎生捱得过去?而持八证道者就得如吃甘饴,乐此不疲。∵
∵
七∵
然又有几人修得正果脱得苦海的?∵
光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和尚便不计其数,真正得悟者几何?寺内僧人分三等,一等是真正觉悟者,少之又少;二等是在觉悟与迷糊之间,不多,也不少;大多数人是求得一份清淡却稳定的生活。无论扫地还是烧饭,敲钟还是关门,日复一日,过的是相仿佛的日子,一辈子从未想过要悟,也不知如何去悟,只求安耽,不要来一场大火把寺庙给烧了,那就糟了,就得另谋生路了。∵
通过修持而得悟,太痛苦了。故佛教一传到中国,就有了变化。中国人不爱在佛理上“长途跋涉”,喜欢“短、平、快”。在慧能之前,禅人们还是有些耐心的,渐渐地去悟,也不觉烦,凡事得慢慢来,心急喝不得热粥么!自慧能之后,方知道“明镜不是台”,不要去擦的,倒省了不少事。那悟的速度比微波炉快得多,就像撞钟,槌子敲处,声音就脆响开来,连犹豫的时间都没有。这样悟道,既快乐又省事,早早解脱,多好!可惜,慧能之后,真正解脱者曲指可数。可数的这些人也只在古代生活。解脱后,也不见得他们有多少幸福,常人无法体会,解脱者自己又无法意会,要去普渡众生,惜乎众生愚钝的见多,能得悟者总是风毛麟角,故而,这些悟道之人就如阳春白雪,得道而无助,岂非是人生另一重大苦痛?真是悟也苦痛,不悟也苦痛,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由悟禅想到当今社会上的摸彩票,场面一摆出来,千万人共往之,先掏出自己口袋里的小钱,存着侥幸心理去摸奖,希望摸着个头奖。结果,摸到头奖的人总是少数。多数人非但摸不到头奖,反而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摸空了,弄得懊丧不已。得悟者就是那些摸了头奖的人呀。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晓得。捧在手里的一杯水是冷是热,你自己喝过有数,旁人怎能知道?得悟以后的喜悦或忧伤,就是自己在长夜里听到的那一缕不绝的钟声了,悲凉或欣喜,全在你的感念之中。∵
得悟而得到禅悦的境界应该说是非常幸福的了,这时候,世俗的知见和情欲已经没有了,没有了常人所具有的那种欲念,可以像古代的君子那样怀抱二八佳人而不乱,或用禅林的话来说,就是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这种随缘而不为物扰的自由无碍的境界,可以算作是最高的禅悦。益州的西睦禅师得悟后,去上堂,有一俗士举手曰:“和尚便是一头驴。”师曰;“老僧被汝骑。”(见《五灯会元》卷四)瞧!得悟之后,就可以这么随便自得。人家说你是一头牛,非但不生气,反而乐意当头牛并喜欢被人骑。此时,人是牛邪?牛是人邪?管它呢,爱怎么的就怎么的。没有僧俗之分,没有尊卑之别,更无高下之说,物我一体,人畜同途,多么自在!还有一个不知名的老汉,养了一个童子,并不知什么礼节。一行脚僧到他家里借宿,就教童子礼仪。晚上见老汉回来,就去问讯。老汉奇怪,问童子:谁教你的?童子说:堂上那个行脚僧。老汉叫那个僧人来,说:法师啊,你安的是什么心啊!这童子养来二三年了,很可爱的,谁让你教坏他的?快走吧你!那时正是黄昏,大雨倾盆,那个行脚僧人被老汉赶出去了。一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僧人,还要什么礼仪!这与俗世又有什么区别!真是白白糟蹋了那一袭僧衲了!这则公案里,老汉虽非禅门中人,倒是悟了道了,一切行动全不在俗世规矩之中。∵
悟了道就这么好!可是,可是,这样的人与事,在俗世中也有。那些抱着无所谓态度的人,对一切都不在意,人家骂他,他还笑。人家打他,他觉得好玩。也有一些天生不懂规矩的人,像孩子似的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难道,这样的人均得道了不成?有时候,僧俗是很难划分的,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界限,有些人确实悟了,看上去像是没有悟;有些人根本没有悟,看起来却是悟了。没有根基的大德,哪里看得出来?不要说现在到处都充斥着假冒伪劣的东西,在古代,难道就没有假冒高僧吗?难说。∵
∵
八∵
悟禅难,然美。美在它的不易企及。人的本性是愈难得到的东西愈是喜爱,愈是弄不清楚的事情愈要去接近。∵
最喜欢接近禅林的人要算那些文人了。自从识得字读得书,腹藏经纶,学富五车,算是为士了。士人要走仕途,这是当然的。然仕途崎岖难走马,人情反复易亡羊。山高水远,孤寒难敌呀!多少读书人厌倦了官场,于禅林中求得一方清净之所。不说其他书,光举一部《五灯会元》,里面列举了许多文人的名字。由庞蕴居士开始,举出陆亘大夫、白居易侍郎、相国裴休居士、刺史陈操尚书、刺史李翱居士、张拙秀才、太傅王延彬居士、常侍王敬初居士、丞相王随居士、驸马李遵勖居土、英公夏竦居士、文公杨亿居士、节使李端愿居士、太傅高世则居土、太守许式郎中、修撰曾会居士、侍郎杨杰居士、签判刘经臣居士、清献赵居士、丞相富弼居士、卫州王大夫、太史黄庭坚居土、观文王韶居士、秘书吴恂居土、内翰苏轼居士、参政苏辙居士等等,他们都算作某某禅师的法嗣。很明显的,拉这些人作法嗣是因为他们名气大、地位高,可以给禅林壮壮门面。但他们与禅确实有关系。而且,有的人关系并不一般。像庞蕴居士,至多是士而不是大夫,据宗教典籍所载,他的佛学造诣不在普愿禅师、赵州从谂禅师之下。还有裴休,以宰相之职拜倒在希运禅师门下,佛学功夫甚是了得,为老师整理流传《传心法要》、《宛陵录》。无尽居土官作得不小,但他为了给禅宗争地位,亲自作了《宗禅辩》、《护法论》。∵
有的连官场的名也舍掉,百分之百地逃禅。这样的人不少,王维是其中典型的一个。他中年丧妻,不续弦。晚年在辋川别墅里隐居,读经参禅,他弟弟在《王摩诘集表》里说他:“至于晚年,弥加进道,端坐虚妄,念兹无生。”人虽未出家,却比出了家还道地。侍郎杨弥逊居士官至中书舍人,后迁吏部,可以说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了,可他“乞祠禄归闽连江,筑庵自娱。”李贽不只喜欢禅林,干脆剃了发。欧阳修晚年做官,也与禅门亲近,自号六一居士。明清之际的钱谦益,晚年失意,便“卖身空门”,“惟有日翻贝叶,消闲送老”。弄到后来,大官僚靳云鹏、大军阀孙传芳之流,下野之后,也常往禅林里走,其内心如何想法,不得而知了。∵
禅可以亲近却不容易悟得。这正是文人们所需要的效果。真正能够得悟了,他们也许就不会去与禅林套近乎了。不管怎样,俗世里的一切琐碎,总比禅场里的清规戒律要好得多;灯红酒绿要比青灯黄卷可爱得多;山疏清供哪比得过山珍海味?那些被佛家们喻为骷髅的鲜妍女人岂是随便抛舍得下的?古庙豆灯,容不得红袖添香,而在书斋里,你要举案齐眉也好,红袖夜读也好,都没人说得了你。不像寺观,就是来了自家妹子,人家也会疑心是奸情。∵
说穿了,士人们参禅是图个心静。大多的人都是暂时的逃避而已。这一阵子,官当得烦,黑暗总是笼罩着自己,不如找个所在清净清净,禅门净地是最好的去处。择闲日,与禅师们斗斗机锋,造造公案,不失为人间一大乐事。在禅门,有好茶喝,有高人从旁适当指点,人生里的一些迷津渐渐地明朗起来,偶尔也尝尝素斋,那带着线香味道的白米饭与疏菜,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使人一时三刻忘不了。终南虽有捷径,到头总是虚空。不如效那禅师之法:喝茶,喝茶,再喝茶!一杯茶清胃;二杯茶清肠;三杯茶清俗情;四杯茶明心性。自古以来,不在禅场中走过的土人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不算是真正的官场失意者。惟有把禅门当作自己的别一居所的人,那曾经迷失的心灵才会得以稍稍的安顿。那颗受伤的心才会慢慢愈合伤口。∵
人世间,哪有不受创伤的心?哪有不会落寞的人?∵
∵
九∵
悟禅妙在似有若无间。∵
怀海法师刚睡醒,糊里糊涂间发现有人立在旁边,便问:“是谁?”灵佑答道:“是我。”怀海躬起身想拨一拨炉中的火,够不着,就说:“你拨拨看,炉中有火否?”灵佑拨拨炉子说:“没火了。”怀海不相信,站起身亲自动手,在炉子深处拨出几粒火炭,钳起来给灵佑看:“你说没有火,这是什么?”灵佑悟性高,经师父这么一点拨,立刻就悟了。∵
我们都有过相似的经验,在灶膛间烤火,时间一长,树根好像烧得差不多了,看上去死灰一团。人便渐渐地冷起来。用钳子往灶膛处拨一拨,就有火星一闪一闪地踊跃光芒,但这种光芒极为短暂,可以说稍纵即逝。按常人的理解,这种火也算不得什么火了,派不了多少用场的,要重新燃烧,恐怕有困难;欲再一次烤火,已无热气暖身,只能任其继续冷却下去,直至虚无。∵
而在禅宗里,这种火光一闪的短暂就是一个极好的得悟机会。根器的深浅或高低由此可见一斑。灵佑看到这微弱得可怜的火光就悟了,如是换做我,至多会脸红一下,怪自己粗心,不仔细看一看,下次一定改正。但是,悟是悟不了,也没想到这样也可以开悟。∵
同是一个禅师,教人悟道的方法有多种。像那个如宝禅师就是其中之一。有人问如宝禅师:“什么是玄秘的意旨?”如宝禅师说:“你给我去关门。”如果问的人是我,听到如宝禅师叫我去关门,还以为他要秘密地授我什么开悟的法宝了,肯定会乖乖地去关了门,再恭恭敬敬地立在他旁边,等候开示。另有一人问如宝禅师:“什么是和尚家风?”他答曰:“饭后三碗茶。”如果那个问的人跟我一样愚拙,那他定然会依照如宝禅师的话去做的,饭后三碗茶,多一碗不喝,少一碗也不喝。餐餐饭后三碗,直喝到“悟”为止。可怜天下问道者,饭后三碗茶,如何能达到悟境啊!∵
禅宗里常见“那个”两字。“那个”就是佛性。有一天,遵布衲禅师在清洗佛像,有人问:“这个被你这么清洗,能洗出那个来么?“遵布衲禅师从容笑道:“你把那个拿来我瞧瞧。”普愿禅师拈起一只球,问僧道:“那个像不像这个?”回答:“不像。”禅师问:“什么地方看到那个,便说不像?”僧人说:“如问我什么地方看到,就请和尚放下手中的东西。”禅师说:“可以承认你已具备了一只眼。”一只眼,也就是法跟。禅宗里“这个”、“那个”都是指的佛性。听起来甚是有趣,悟起来却是茫然。∵
宝积禅师阅经问道就是悟不了。一日,他在街道上走,见一客人买猪肉,对屠夫说:“精的肉割一斤来。”屠夫放下刀,叉手说:“长史,哪块不是精的?”宝积禅师一听,有所领悟。又有一天,他看见人家办丧事,歌郎摇着铃说:“红日必定向西沉落,不知魂灵逝往哪里?”帐幕下孝子哭喊:“悲哀!悲哀!”宝积忽然感到身心跃动,回去告诉给马祖禅师,马祖印证肯定了他的省悟。∵
哪块不是精的?平常话语,居然能悟透一个人!看见一场丧事,也能证了菩提之心,真是不可思议!∵
大凡人,总是抱了虔敬之心去悟道的。对佛祖是礼数多多,不敢稍有不慎,否则,佛祖保佑不了你的。但很怪,在禅宗里常出现超佛越祖现象。达摩一到中国,便提出“廊然无圣”的口号。六祖见了五祖就要“成佛成祖”。后来有丹霞禅师骑在圣僧的像上,还不够,把木雕的佛像都烧掉了。这在当时的禅林,很是轰动了一阵子。好看的还在后头呢!到了德山的口里,便说出让禅门更为震惊的话了:“人们出家,都参祖拜佛,我的先师们则不这样认为,这里既无佛也无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牟尼是干屎撅;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这些所谓的因果圆满,都是破除了人我执、法我执的凡夫俗子;菩提、涅磐都是拴驴的橛子;十二分教典都是阎王小鬼的生死簿,揩拭脓疮的手纸;四种果位,三种贤能,从初发善心到十地修行的菩萨、罗汉们都是些为人看守坟墓的活鬼,自救不了!”∵
身为佛门中人,如此谩骂佛祖,初看起来是太不像话了,太无规矩了。这是宗门中发展到极至、无以复加的非佛非圣,超越佛祖之举,骂得既毒辣,又彻底。从佛祖的众生平等到德山的呵佛骂祖,有其内在的路理,是“水到渠成”。从德山所骂的意思来看是极为险恶的,如达摩是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屎汉,十二分教典是揩脓疮的手纸等等,其实,德山的呵佛骂祖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真正的超越佛祖,其最大的意蕴就是让偶像跨台,使众生挺立起来。非圣非佛的结果必然是皆圣皆佛。∵
皆圣皆佛,也即无圣无佛了。有什么呢?什么都是空的。德山病了,弟子们问他:“还有不病的东西在吗?”德山不说没有却说有啊。弟子奇怪了,心想:师父怎么了?莫非是病糊涂掉了?便不解地问:“那不病的是什么呢’“德山就以“哎唷!哎唷!”的呻吟声作了巧妙的回答。∵
“哎唷,哎啃”是什么?是什么呢?∵
德山禅师呻吟了几声,就安然而化了。一个呵佛骂祖的高僧圆寂之后,你说他是一朵云呢?还是一枝花?是一道茅屋前的篱笆,还是矮窗前那一丛翠竹?是出岫的云呢?还是遁迹的鸟?德山是高僧还是凡夫?且不管他,这一刻,你骂他是老臊胡、干屎橛都可以,因为,德山当初骂的正是他自己。你若这么骂他,说不定他会像普愿禅师夸僧人一样竖起手指夸你:“承认你已具备了一只法眼。”∵
∵
十∵
当初看《红楼梦》,对内中的一些禅语颇感兴趣,像九十一回里写黛玉与宝玉的一段对话,印象特别深刻:∵
黛玉乘此机会,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撅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
当时因为不近禅,所以看这段话看得扑朔迷离,如同雾里看花,美得很。难说的话居然可以这个样子去说,化显为隐,工巧无比。多年过去了,我仍然不懂禅,但再来看这段文字,就没有当时的那种感受与欣悦了,只觉得曹雪芹在说道论禅上也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如把他放在禅门里,跟那些有名的禅师去比,就差得远了。而且把禅话弓旧到日常生活中,也让人觉得牵强,虽说宝玉这个人物跟佛门有些关系,可正儿八经动用起禅语来,还是让人吃不消。∵
不过,我是深知禅这种东西无处不在的。在现实的人生里浮沉久了,就爱思索,越思索疑难问题就越多。问题一多,就想日日闻道而使得人生的所有问题廓然而清。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往觉得这话说得太过了,闻了道又怎么样!现今思忖下来倒是正确的。一个人活在那里,什么也不思,什么也不想固然是好,但如若一个人活在那里,凡事爱动一动脑子可能会更好一些,只要不钻牛角尖就行。古哲先贤是最爱动脑筋的。儒家、道家与佛家里的那些圣哲,除了他们的行动让我高山仰止外,他们的大多话语还是让我觉着了亲切。儒家讲“率性之谓道”;道家讲“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而佛家讲“生死事大”。这三者比起来,前两者与人的距离远了些,许多人觉得不谈“率性之谓道”、不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没关系的,但却不能不重视佛家所诽的“生死事大”这件事。因为每个人都要面临这个大问题。故佛家对人们来说是很可亲近的。佛家说的那些“空”、那些“有”、那些“因”、那些“果”,总能触着人们的根根心弦。十二年前的—个秋日午后,我在一个寺庙里喝茶。那个时候,我没有看过任何一本有关佛教方面的书籍。在我喝茶的当口,忽闻山门外有哭声哀哀地传来,且愈来愈近,接着就进来一个中年妇人,捏了块帕儿边走边揩,边揩边哭,哭声时高时低,如缕不绝。这个妇人径自到了法师的方丈。我因了好奇,也随即跟了进去。那时,法师闭了眼在蒲团上打坐,双手结了手印,交叉放在腹前。妇人见法师在打坐,便暂时把哭变为泣,直到连泣也省略了,用帕儿擦眼,把眼睛擦得红红的。法师出得定来,说:“都坐。”于是,那妇人与我就坐下了。法师以为我是同那妇人一块儿来的,而那妇人以为我同法师相熟,所以,我坐在那里就没有任何不安的感觉。妇人见是倾吐的机会到了,便说了自己哀哭的理由:前几天,她那个不满五岁的儿子不慎被车撞死了,她是中年得子的啊!多少年来求神拜佛,好不容易得了个儿子,竟又被佛祖收回去了,叫她怎么不难受!说着那妇人又哭起来。我劝她别哭了,要节哀才好。法师说:“让她哭哭不妨事的。”我就让她哭,她也就哭得越发淋漓尽致。等她哭够了,法师开口说话:“可怜你在这里哭得如此伤心,你那死去的儿子却在那边厢发笑呢。”妇人问:“他为何要发笑?”法师说:“你不知道吧?你那死去的儿子是你前世的仇人呀!他是来复仇的,今生故意做你的儿子,等到五岁上就死去,让你这一辈子都不得安耽!”那妇人霎那间便变得可怖起来,说:“原来如此!我是在想他平时怎么总是让我操心,从出生到死一直没有让我安生过。我前世的仇人居然跑到这辈子来报仇,太过份了!”那妇人转啼为笑,说:“法师,谢谢你的指点,你不说,我还不知道呢,说不定一生一世都会哭过去。现在好了,他死了,我偏笑,让他再气死一回!”妇人走了,走时,真的像报了仇一般开心,好像还哼着什么歌曲。∵
法师见妇人走了,我却还在,便问:“你不是同她一道来的?”我摇头。同法师:“刚才您说她儿子是她的前世仇人,是真的么?”法师一听,差点将喝进去的茶水喷出,说:“喝茶,喝茶!”我缠着法师要他说出真相,他就是不肯说。直到现在,我仍不知道法师所说的话是真是假,但有一点,我是很明白的,禅师化人,有时候不妨可以说点诳语。佛门中不是有规定:不打诳语的么?你若这么问,那么,禅师肯定会如此反问你:“什么是诳语?拿来我瞧∵
瞧。”如是这样,你只好闭嘴了。∵
《坛经》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我在这里制造文字之相,显然是破了佛门规矩的,好在我不是佛门中人,便也不要去守这个规矩。而且在禅门外谈禅,虽说会让禅林中人取笑,但也无非笑我是外行罢了,这没有什么关系。说起文字之相,我倒想起一则笑话来:有位道学先生教人家,只要深切体会得一两句孔子的话,便终生受用不尽。有位学生一听,就向前对这位先生作礼道:“先生,我对孔子的两句话深会于心,念念于怀,觉得非常贴切,而大有心宽体胖之效。”先生问:“那两句?”学生答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瞧,一拘了文字相,便要闹笑话了。先生是诲人不倦,恨不得学生多学点东西,特别是孔子的东西,学多了就不愁生存问题了。哪知学生却是这等有趣,拘了两句话“受用”起来,虽说实在,却非让先生气出病来不可!∵
说了这么长一段有关禅的文字,从头至尾看了一遍,越看越像古代女子的裹脚布。此时若有人间我:“什么是禅?”我会答:“裹脚布。”有人曾问龙牙禅师:“古人得到个什么,就休去了呢?”龙牙禅师说:“好比一个小偷进了一间空屋。”说得好!你能够意会得,却悟不得。这是美的境界了,最适合我们常人。我想:有一则小故事可以结束这篇文字了:有个小偷晚上钻进一户穷人家,结果没东西可拿,正开门准备出去。这时睡在床上的穷人叫起来了,说:“喂!给我关上门再走。”小偷说:“你这家伙怎么这么懒,难怪你家里一点东西都没有。”,穷人说:“难道要我辛辛苦苦赚来让你偷吗?”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