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六祖大师尊讳浅谈
妙智
一、问题的提出
俗语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字的确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甚至有的说法认为一个人的名字与他一生的升沉荣辱息息相关。人的名字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佛教初传中国的时候,出家僧侣的名字的很不规范,伴随着佛教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僧人的名字逐渐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
其实,在中国人的名和字是不同的,僧人的名字也是如此,僧人的名称为法名,同时也有字号。同时,僧人的名字和姓氏都与普通人有很大不同。关于中国僧人的姓氏问题,这里不作深入讨论,有意者参看拙文《汉传僧人姓氏略考》[1]。这里着重以六祖的法名为例,探讨六祖的尊讳问题。
2006年12月25日至27日,在广州举办了“禅宗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会后论文结集出版。初稿交给出版社后,编辑提出:六祖的法名有“慧能”和“惠能”两个,在同一本论文集中要不要统一?如果统一的话,用哪一个呢?是用“惠能”好呢?还是“慧能”好呢?
其实在《大正藏》中六祖的法名就不统一,存在两个:即“惠能”与“慧能”。由于学者们在论文中引用了《大正藏》中不同的文献,也就造成了不同论文中六祖的法名也不同。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关于六祖介绍的书籍、文章等,六祖的法名也不一样,有的采用“惠能”,有的采用“慧能”,虽然人们一般认为∵“惠”与“慧”二字在古代是通假字,但是,这不能完全解释六祖法名不同的现象。
近现代以来有关禅宗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尤其是关于《坛经》和六祖生平思想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几乎面面俱到了。董群《五十年来慧能的研究——对以大陆学术界的考察》一文,里面关于六祖生平思想公列举了六祖的民族等十六个问题,不过也没有关于六祖法名的探讨。
二、佛教文献中六祖的法名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虽然没有把六祖的法名做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似乎这不成为一个问题,不过,学者们早已注意到了六祖法名的不同。
记载六祖思想和事迹的文献《坛经》,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来自敦煌遗书中的几个手写本,时间大概在唐末至宋初之间。其次是惠昕本、契松本、宗宝本,还有德异本或称曹溪古本,后几个版本都是刻印本。敦煌本《坛经》目前发现的写本有六种[2]:一、敦煌斯坦因本(斯本);二、敦煌县博物馆本(博本);三、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写本(北本);四、方广锠发现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写本残片(方本),方本虽然是残片,但是书写最为工整的,似为宫廷写本;五、旅顺博物馆藏敦煌写本残片(旅本);六、西夏文写本残片(西夏本)。
敦煌写本除方本由于是残片文字很少不含六祖法名和西夏本无从参考外,其他斯本、博本、北本、旅本中六祖的名字都是“惠能”,同时,文中“智慧”的“慧”也写作“惠”。
敦煌本《坛经》的校本重要的有:1、印顺坛经精校本(印顺本)[3];2、日本铃木贞太郎和公田连太郎校本(铃本);3、郭朋校本(郭本);4、杨增文校本(杨本);5、邓文宽校本(邓本);6、周绍良校本(周本)[4];7、李申、方广锠合校简注本(李、方本)[5]。这些校本各自要解决问题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就六祖法名这个问题来说,在这些校本中也没有作为重点来阐述。但是,因为各校本都有录文,我们可以通过各校本中六祖法名的录文,看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在以上七种校本中,在六祖法名的录文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印顺本、周绍良本,和李申、方广锠合校简注本。
印顺本的《坛经》题目录文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在注解中印顺写道:“慧,原本作‘惠’,唐人通写,今一律改正为‘慧’”[6]。作者认为唐时惠与通假,主张六祖的法名应该为“慧能”。
周本的《坛经》题目录文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波(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怎样理解括号内外的字呢?周本的“整理说明”中写到“至于整理校定体例,凡是校出的问题,一例用校记说明之。诸凡错误字均将原文录出,而将改正之字作注,以()符号表现之;增补之字则用[∵]符号表现之,均在校记中予以说明。其臆改、臆补之字,亦用(∵)、[∵]表现之,但不出校记,以为识别”[7]。经题中的惠改为(慧)未出校记,因此,推定作者认为惠字为“臆改、臆补之字”,主张六祖的法名应该为“慧能”。
李申、方广锠合着本把《坛经》的经题录文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8]。此本中“智惠”一律改为“智慧”。作者在合校说明中说“本校本之目的,在于保持与恢复敦煌本之原貌,为此本校本以敦博本为底本,以其它五种敦煌写本为参校,原则上仅限于改正错别字”[9]。因此,推知作者认为六祖法名还是写成“惠能”为好。不过,同书中任继愈序《以禅宗方法整理<坛经>》、杜继文《序》中提到六祖的时候都写作“慧能”,而李申《<坛经>版本刍议》都写作“惠能”,表现出他们在六祖法名上的不同见解。
其他惠昕本、契松本、宗宝本《坛经》都没有敦煌本早,六祖的法名皆是“惠能”。在一些僧传和灯录,及正史、野史资料中则被称为“慧能”。如《景德传灯录》为“慧能”,《佛祖统纪》里也是“慧能”。∵
在广州这次举办的“禅宗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结识了学者林有能先生,会议期间彼此交流了对六祖名字这个问题的看法,发现我们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会后林先生又把《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研究表微》一文见示与我,拜读以后,受益匪浅。在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中有一篇普慧的《禅宗六祖得名小考》,他的结论为六祖的名字一直都应该是“惠能”。不过,从这篇文章的所引证的材料、推理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我都认为是不妥的。
三、俗名惠能∵∵法名慧能
最早记载六祖名字得来因缘的来自法海集录的《六祖大师缘记外记》: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王*舀]。唐武德三年九月,左官新州。母李氏先梦:庭前白华竞发,白鹤双飞,异香满室,觉而有娠。遂洁诚斋戒,怀妊六年师乃生焉。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也,时毫光腾空,香气芬馥。黎明有二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出,不知所之[10]。
近乎相同内容出现在法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但是,“惠能”变成了“慧能”,慧字不符合“以法惠施众生”的含义,不取。不过以上这些六祖得名内容不见于《坛经》的敦煌写本,是附在《坛经》宗宝本之后。
上面关于六祖得名因缘的资料,只能说明六祖出生以后的名字,并不能说是六祖得法乃至出家以后的法名,因为,汉地僧人出家前后名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六祖的俗名是“惠能”,法名是“慧能”,下面说说我的依据:
1、《敦煌本坛经》中都写作“惠能”,有的认为“惠”与“慧”通假,“慧能”写为“惠能”。但是,惠可以通慧,慧不能通惠。“智慧”也写作“智惠”,因此,古时,惠可以代替慧,“智慧”写成“智惠”;但是,慧不能代替惠,所以,不能以敦煌本《坛经》为依据,推断出六祖的法名是“惠能”或“慧能”。
2、关于六祖法名的文献中,不是写作惠能,就是慧能。惠能和慧能,这两个名字同时出现在一起的,据笔者查知只有宋代赞宁撰写的《宋高僧传》。在六祖本传题目为“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11],说明他认为六祖的法名是“慧能”。而在前面的《唐蕲州东山弘忍传》中,赞宁写道:“初,忍於咸享初,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神秀先出偈,惠能和焉。乃以法服付慧能,受衣化於韶阳”[12]。得法前“惠能和焉”,表明来东山八个月舂米岭南獦獠,还不能算五祖弘忍的弟子,名字是来时的“惠能”。在以偈得法,成为五祖的衣钵弟子,五祖“以法服付慧能”,也就是得法后,名字由“惠能”变成“慧能”,即五祖给传法弟子取名为“慧能”,不这样,就不能解释为什么治学严谨的赞宁在《弘忍传》中相隔“七个字”出现六祖两个不同的名字“惠能”和“慧能”。
在《祖堂集》卷二《弘忍传》中这一点就记载得更加明确了:
至三更,行者来大师处。大师与他改名,号为慧能。当时便传袈裟以为法信,如释迦牟尼授弥勒记矣。
这就证明了五祖弘忍在传法之前,就把惠能的法名改为“慧能”了,然后,才授于袈裟作为信衣。现在各个宗派的大师在传授法卷的时候,也要给接受法卷的弟子按照本派的“字派”重新起个法名,使之成为本派的传法弟子。
3、五祖弘忍座下除六祖外,还有几个出家弟子的法名以“慧”字开头,并且也是到东山五祖座下才改的名字。如那个在慧能得法南行后追上来的慧明,在听了六祖的开示得悟心法后,虽然六祖说你我同师黄梅,他还是为了避讳,恢复自己原来的法名“道明”。《宋高僧传》中的《唐袁州蒙山道明传》记述的比较详细:
释慧明,姓陈氏,鄱阳人也。本陈宣帝之孙,国亡散为编氓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极意研寻。初无证悟,若丧家之犬焉。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率同意数十许人,蹑迹急追至大庾岭。明最先见,馀辈未及。能祖见已,便掷袈裟。明曰: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时能祖便於岭首一向指订,明皆洞达,悲喜交至。问能曰:某宜何往?能记之曰:遇蒙当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便更其名,以旧云道明也。[13]
《景德传灯录》“袁州蒙山道明禅师”:
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祖曰:汝若如是,则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师又问:某甲向後宜往何所?祖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为然。师既回,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後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初名慧明,以避师上字故名道明。[14]
以上两条资料表明慧明少年出家永昌寺时法名时“道明”,在“忍禅师法席”他的法名改为“慧明”,由“慧”代替了“道”,而保留末尾的“明”,就像六祖保留“能”一样。慧明在大庾岭慧能处得法后,为了表示对六祖的尊重,而在法名上采取避讳的态度,恢复了旧名“道明”。
4、法海《六祖大师缘记外记》记录六祖的俗名“惠能”意思是惠济群生,能任佛事。虽然此事稍涉神奇,但也表明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六祖俗名是“惠能”的一个传说。现在岭南一带寺庙里的六祖像和《寺志》六祖的名字都写作“惠能”,说明作为六祖的家乡还是多记得他的俗名。按中国汉传佛教的传统,一个俗人进入佛门,师父都会给一个法名,这个法名是不能和俗名相同的。或许,惠能说了自己名字的因缘,所以忍大师给取了跟俗名音同的法名“慧能”,现在此种情况也有。这也是推断六祖的法名是“慧能”的原因之一。
由于以上的原因,我提出并非“调和论”的看法:就是六祖的俗名是“惠能”,在五祖弘忍处得到传法印证以后,法名为“慧能”。
四、有关六祖的各种称谓
1、俗名
惠能:从六祖出生的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初八(公元638年)到得法的龙朔元年辛酉岁(661年)适合这个名字。
2、法名
慧能:从唐龙朔元年(661年)得法嗣位至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712年)圆寂,都适合这个法名。
3、别称
獦獠:也写作猎獠。惠能初到黄梅东禅寺拜见五祖时,五祖称之为獦獠:“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猎獠,若为堪作佛”[15]。东禅寺的童子也称惠能为獦獠:童子曰:尔这猎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16]。
关于獦獠的含义,董群总结为:一般指少数民族义,侯外庐专以“獠”字指少数民族;冯友兰笼统地以“指少数民族”;张春波认为是唐代统治阶级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污蔑称呼;方立天则指明是当时对岭南土着的侮称;郭朋解释得较为详细,是“对携犬行猎为生的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潘重规对此有专门研究,基本观点未出此义,又指出古籍中“獦”、“猎”的混用。
卢居士:据法海《缘纪外记》载“师坠腰石镌‘龙朔元年卢居士’八字,此石今存黄梅东禅寺”[17]。惠能至黄梅东禅寺后,弘忍大师与其对话,已经知道他宿慧深厚,只是尚欠锤炼,因此,弘忍大师遣惠能至槽厂踏碓舂米。由于惠能个子矮小体重不够,所以,需要在腰上绑块石头才行,这块石头就叫“坠腰石”。
这个卢居士的称呼还见于《佛祖历代通载》、《释氏稽古录》、《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传法正宗记》等。惠能从唐龙朔元年辛酉岁(公元661年)离家北上,到唐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十五日(公元676年)于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祝发,都可以成为“卢居士”。
卢行者:孙悟空也称孙行者,行者一词,指佛法的实践者,也指那些皈依了佛教但还没有剃度出家服务大众的佛教徒。此称呼也见于多种文献,时间段上与称呼“卢居士”的相同。
南能:此称呼是因为在五祖以后的一段时间,禅宗分成南宗和北宗,南宗以慧能为祖师,是顿教;北宗以神秀为祖师,是渐教。人们称之为“南能顿教,北秀渐教”,简称“南能北秀”。《释氏稽古录》载:荷泽神会禅师,襄阳高氏子,年十四为沙弥。谒六祖即得法,寻往西京受戒,中宗景龙二年归曹溪。祖灭後二十年间,曹溪顿宗沈废於荆吴,嵩狱渐门盛行於秦洛。师於天宝四载入京,着《显宗记》以订两宗南能顿宗北秀渐宗也[18]。
樵夫、猎者:由于惠能大师在居家奉母时曾上山砍柴,到集市上贩卖;又因大师在黄梅得法后,被人追踪,不得已隐藏山中,混迹猎人队伍中,为人守网,把活着的猎物经常放走。因此上两点,惠能大师曾被称为樵夫和猎者。
4、尊称
能禅师:此称呼比较早的见于神秀禅师在武则天面前对六祖的称呼:“神龙元年(公元707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19]。
这可能是当时人们对六祖的最初尊称,《全唐文》卷九一二保存了六祖在法性寺剃度时的住持僧法才撰写的《瘗发塔记》云:
佛祖兴世,信非偶然。昔宋朝求那跋佗三藏,建兹戒坛,预谶曰:“后当有肉身菩萨受戒于此”。梁天监二年,又有梵僧智药三藏航海而至,自西竺持来菩提树一株,植于戒坛。前立碑云:“吾过后一百六十年,当有肉身菩萨来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儒佛心印之法王也”。今能禅师正月八日抵此,因论风幡语而与宗法师说无上道。宗踊跃忻庆,昔所未闻,遂诘得法端由,于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祝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受具足戒。既而於菩提树下开单传宗旨,一如昔谶。法才遂募众缘,建兹浮屠,瘗禅师发。
唐代大诗人王维受神会之托撰《六祖能禅师碑铭》,也就是说六祖寂后人们普遍尊称其为“能禅师”。
能大师:这个称呼见于《景德传灯录》“吉州志诚禅师者,吉州太和人也。少於荆南当阳山玉泉寺奉事神秀禅师。後因两宗盛化,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曰: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所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无滞於此,可往曹溪质疑。他日回复,还为吾说。[20]”《景德传灯录》还有多处这样称呼六祖的。
禅宗第三十三祖:∵从佛陀在灵山“拈花微笑”这个传说开始,又根据《坛经》的记载,释迦牟尼佛为禅宗初祖,在印度(古称天竺)共传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来华传播禅宗微言大义,又传六代,慧可为第二十九祖,僧璨为第三十祖,道信为第三十一祖,弘忍为第三十二祖,慧能为第三十三祖。
东土禅宗第六代祖:又简称六祖,也称曹溪第六祖。菩提达摩为东土禅宗初祖,慧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慧能为六祖。关于这禅宗六祖的确立,是佛教史上的一大公案,在当时存在很大争议。
慧能以白衣居士身份嗣法为禅宗六代祖,当时从黄梅“遁走”,命若悬丝。禅宗由此分成南宗和北宗,各自为正宗。北宗尊神秀为六祖,普寂为七代祖;南宗神会尊慧能为六代祖,请王维作《六祖能禅师碑铭》,因神会为南宗的振兴,功勋卓着,贡献巨大,又得朝廷宠信,所以,菏泽宗又尊神会为南宗七代祖。不过,这些后来都不了了之,禅宗传至慧能,以后风行天下,但是却再也不能推出一位公认的祖师,而六祖慧能的地位则越来越高。
5、谥号
大鉴禅师: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十月十三日,赐谥六祖为“大鉴禅师”,诏到之日,“幢盖钟鼓,增山盈谷,万人咸会”。元和十一年(816年)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元和十四年(819年),苏州刺史刘禹锡撰《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
大鉴真空禅师: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加谥六祖为“大鉴真空禅师”。
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宋神宗加谥六祖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
大鉴真空普觉圆明广照禅师:元仁宗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广照禅师”。
6、塔号
元和灵照之塔: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赐谥六祖为“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之塔”。
太平兴国之塔: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塔曰“太平兴国之塔”。
6、东方圣人:禅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中国最大的佛教宗派。禅宗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乃至百姓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的人认为禅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而这里所说的禅宗一般指六祖以后的阶段。
教外人士对六祖也推崇备至,MZD赞誉岭南孕育了两大伟人,一位是孙中山,另一位就是慧能。∵MZD说: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时期六祖(慧能)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
早年的MZD非常敬仰佛学。MZD参加革命后,佛教的《六祖坛经》一书经常带在身边,他多次讲佛教六祖慧能大禅师的身世和学说,他很赞赏六祖慧能对佛教的改革和创新精神。MZD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的学说,一方面使佛教的繁琐简单化,另一方面也使印度佛教中国化。
禅宗思想现在传播到世界各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认为慧能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人则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五、小结
本文从文献中梳理六祖的一些称谓,尤其对六祖的法名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六祖的俗名是惠能,法名是慧能。这样用“惠能”称呼得法前后都可以,因为,在以前“惠”通“慧”。但是,用“慧能”称呼得法前的六祖却是不妥的,因为,“慧”不能反过来代替“惠”。
六祖的称谓很多,从这些尊讳也可以从侧面看禅宗的发展壮大,六祖的地位越来越高。本文论述可能还有不够充分之处,难免挂一漏万,冀方家指正。
--------------------------------------------------------------------------------
[1]∵中国佛学院院刊《法源》,2002年。
[2]∵参见《敦煌坛经合校简注》,李申、方广锠合着,第27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3]∵见印顺着《华雨集》第一册《精校敦煌本坛经》。
[4]∵《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周绍良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5]《敦煌坛经合校简注》,李申、方广锠合着,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6]∵同4,第413页。
[7]∵同5,第3页。
[8]∵同6,第29页。
[9]∵同9。
[10]∵《大正藏》第48册,第362页中。
[11]∵《大正藏》卷50第753页,《宋高僧传》。
[12]∵同上。
[13]∵同上第756页。
[14]∵《大正藏》卷51,第232页,《景德传灯录》。
[15]∵《大正藏》卷48,第348上。
[16]∵同15。
[17]∵同11,363上。
[18]∵《大正藏》卷49,第828上。
[19]∵《大正藏》卷48,第359下。
[20]∵《大正藏》卷51,《景德传灯录》第237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