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高僧与千顷山之千岁宝掌禅师∵

[文摘]∵∵

1924年版《昌化县志》:“宝掌和尚,中印度人也。……魏晋间东游此土。寻抵建业,东入浙省∵,憩龙塘回互∵峰之东∵。复由千顷穿雁荡,栖石窦……”。∵

《唐昌大龙塘山志》∵:∵“南梁千岁宝掌和尚∵,∵中印度人也……。魏晋间东游此土,寻抵建业〈又称建康,今南京市,是当时的京都〉……∵东入浙省,∵复由千顷至天竺〈指杭州中天竺〉,穿雁荡,返飞来,栖石窦……”。∵

[提示]∵

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农民为避战乱,大批南迁,促进了南方生产力的发展。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推行士族制度,豪强地主“封山占水”,大肆兼并土地,致使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在这一形势下,统治阶级不得不利用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一些有神论和灵魂观念作为精神武器来瓦解和涣散革命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意志。因而,这一时期历代的封建王朝对佛教都采取积极利用和扶植的政策。一方面让部分僧人去西天(印度)各国取经(佛经),另一方面又允许和欢迎印度僧人来我国弘扬佛法。有趣的是,这时期有几位皇帝信佛教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如南梁时的梁武帝∵,(南梁:萧衍建,历四代皇帝∵,统治56年),他把佛教定为国教,并亲自去同泰寺向佛徒讲佛经,还几次假意“舍身”去同泰寺做“寺奴”,然后又让群臣筹集上亿或几亿的巨资把“皇帝菩萨“赎回朝廷。皇帝的这些做法极大地扩大与提高了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地位。在这一背景下,致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以应运而盛。梁武帝时,仅都城建业(南京)一地就有大小寺院500余所,僧尼十万余人∵,正如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时建造起来的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寺院,到了唐代也还有数不清的寺庙楼台掩映在烟雾细雨之中)∵。这正是对当时佛教兴旺景象的描写∵。当然,诗意中也隐含着对当时统治集团糜烂生活的嘲讽。∵∵

千岁宝掌和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遥远的西天(印度)来到我国,在各地创刹传禅的。∵∵

[传略]∵∵

千岁宝掌禅师∵,中印度人∵。弘法东来我国。先到“蜀国仙境”峨嵋山(在四川),转往“佛山之首”五台山(在山西),又南返“五岳独秀”衡山(在湖南),“匡庐奇秀”庐山(在江西),然后去建业与禅宗初祖达摩(印度人)相遇。他俩一同受到南朝粱君主的厚礼相待∵。后来∵,宝掌禅师又东入浙江,先憩龙塘∵,后住千顷山∵,然后移居天竺(杭州∵)、∵雁荡(温州乐清寺)、飞来(杭州灵隐)、石窦各地。为此,宝掌禅师在我国各地名山经几十年的寻幽揽胜,拜师访寺之后,曾写一偈∵(偈:佛经中的唱词)∵,偈说:“梁城遇导师(导师:指初祖达摩),参禅了心地。飘零二浙游,更尽佳山水。”∵

千岁宝掌和尚在杭州中天竺一带,住持十余年,曾于隋开皇17年(公元597年)在稽留峰下创建一刹,作为道场(道场:和尚、道士做法事的场所),取名中天竺寺,现寺中藏有宝掌和尚所写的“行尽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人游”之诗句。直到清乾隆南巡时才改中天竺寺为法净寺。中天竺寺的建筑规模虽不及下天竺寺,但亦有自己的特色。北宋诗僧契嵩在《千岁古意》一诗中写道:“千岁岩头碧树森∵,昔年宝掌独知音∵,蒲团坐破僧何处,寂寂青山任古今”∵。在中天竺寺左的“乱石垒空∵,急流冲激”处建有一桥,人称此桥为宝掌桥。寺后有一秀丽的山峰,人称中印峰。据《灵隐志》说∵:“昔宝掌开中竺∵。掌乃西域中印度人,故以名之”。又因宝掌和尚在中天竺寺时,常趺坐于寺后的一块大石岩上讲经说法,故后人就称此岩为“千岁岩”。∵

宝掌禅师最后去浦江仙华山素有“第一仙峰”之称的少女峰住下。在此优雅、肃静的岩洞中坐禅诵经数年,直至唐玄宗(李治)显庆二年(657年)元旦圆寂(圆寂:译音词,逝世之意),后人就称此岩为“宝岩”。∵

对宝掌和尚的一生∵,元时的元复和尚在《中竺千岁和尚传赞》一诗中写道:“人寿几何,朝露逝川∵。生周涉唐(生于东周,历经数朝一直到唐朝),本誓则然。东迟达摩,心印姓传。孰云佛法,独在西天。”∵∵

[传闻]∵∵

宝掌禅师弘法东来之初∵,扬言自己已活673岁∵,历经6朝,是东周威烈王(前425—402年)时出生的。到唐高宗显庆二年元旦这天召集全体子弟说∵:“我曾发誓要在人间生活一千余年,自从来到中国∵,倏忽间已度过400余年∵,总共已在世1072年,现在是该去的时候了”。言罢∵,说偈语一首:“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复来此”∵。语毕坐化而逝。世人由此而称他为“千岁和尚”。∵

据说,宝掌和尚出生时左手始终紧握成拳∵,拳中有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珠。到了七岁剃发为僧时,才直展五指∵。故后人又称其为“宝掌和尚”。“千岁宝掌和尚”由此而得名。∵∵

[试说]∵∵

南梁千岁宝掌和尚,不远万里从印度来到我国,遍游名山大川,历访古刹名僧。进入浙江境内后,先憩龙塘后到千顷山。虽然他居住千顷的时间不会很长,然而,却说明了一点,就是早在1500年前时千顷山就已经名声不小了,因为它能令一个外国的着名僧人注目,并亲自前往一睹为快,这是千顷山的骄傲。后来宝掌禅师离开千顷去浙江其他各地时,言及千顷,为千顷山的名声进一步外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千岁宝掌和尚是第一位进入千顷山的着名僧人。他在1500年前就来到还处于沉睡、宁静状态的千顷山,他是在这里播下第一颗佛教种子的第一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