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禅话
作者:马波∵
在襄阳城南,汉水之北,东津镇内,有狮子山、香炉山、霸王山、鹿门山和李家山依次逶迤,五峰奇秀,这就是唐代孟浩然诗“襄阳美会稽”(襄阳山水胜过苏杭)所形容的襄阳鹿门寺风景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游此处发出了“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的感慨。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为后汉书朱佑擒秦丰之地。光武年间,武帝刘秀带侍卫习郁巡视苏岭山旁黎丘,君臣同梦山神(形鹿)护驾,于是武帝封习郁为襄阳候,令其在山中建祠山神,立二石鹿夹于神道,世人称鹿门庙,苏岭山遂改名为鹿门山,据载:鹿门寺晋赐额万寿禅寺,宋改称政和禅寺,唐曾建有华严院,后统称鹿门寺。也许是道安大师在襄阳弘法(道安于东晋365年来襄阳弘法15年,佛教遂于襄阳大兴,成为当时中国的传播中心。)的缘故,鹿门寺开始作为佛教道场孕育出历代佛门祖师。唐代以前,有关鹿门寺佛教传播史料已少见,据洛阳白马寺碑载,佛教传人中国伊始,鹿门寺便位列中国十大佛教丛林之一。唐代,六祖慧能大师开创南禅之后,鹿门寺遂为禅宗祖庭,在我国佛教史上因高僧大德响誉千年。查阅佛史《大藏经》、《佛祖正传古今捷录》、《五灯全书》、《天圣广灯》等,有关鹿门高僧、大德事迹、语录、仅《大藏经》一书就涉及达二十余处,禅门曹洞、临济两宗的几位祖师在鹿门讲法记录,历历在目。他们分别是:庞蕴、丹霞、处真、志行、行因、法灯、鹿门自觉、一辩、∵惠昭、辛舟、延沼、守郭等等。其中处真、志行、行因、鹿门自觉、法灯、一辩被尊为曹洞祖师;守郭、延沼、惠昭、辛舟等禅师被尊为临济祖师。而大居士庞蕴,更被佛教公称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中国白衣居士第一人。下面笔者就时间顺序结合他们在鹿门的事迹加以归类慨述。
一、庞蕴与丹霞
庞蕴(∵?-808年)字道元,其父曾湖南衡阳为官,∵唐代着名的在家禅者。世人称他庞居士、庞翁、襄阳庞大士,庞蕴自少有志探寻生命真相,皈依佛门。贞元初年,初参石头,后礼马祖。悟明心地,彻明真空之理,后遍访天下丛林,机锋迅捷,非各家所能敌,名声远播,天下景仰。庞蕴参禅的过程中,曾与丹霞、药山、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着名禅师,频相往来、酬对机锋,并和天然丹霞禅师终身为友。居士全家悟道后,为了舍弃世俗金钱的束缚,将祖先留下来的所有财产,沉入江河。元和年中,庞居士举家躬耕于襄阳鹿门山下,返朴归真,简化所求,一心向道。北宋丞相张商英写诗称赞他:
“宁可饥寒死路边,不劳土地强哀怜。
满船家计沉湘水,岂羡芒绳十百钱。”∵
公元808年的一天,庞居士将入灭,告诉女儿说:“你去看看日头,正午时告诉我!”灵照知道父亲要入灭,便去屋外边看了看,回来对父亲说:“现在是正午了,不过有日蚀。”居士一听有日蚀,便起身打开窗户观看。灵照乘机坐上父亲打坐的蒲团,双手合十,坐化了。庞居士回头一看,赞叹道:“我女儿的机锋真是迅捷啊!”过了7天,∵庞居士办完灵照的丧事,襄州牧于頔来问候居士。庞居士对他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自为之。”说完,便枕在于公頔的膝上往生了。庞居士去世当时,他的儿子还在田里锄地,庞婆去告诉他说:“你的父亲已经死去了。”他听到父亲死了毫无表情的,就站在田里,手扶着锄头也死去了。他们三人中,灵照坐着死,庞公卧着死,儿子站着死。最后还有庞婆更奇怪,庞婆说了四句偈:“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说完,与各位乡亲告别后,直向鹿门绝壁,震威一喝,山壁谺然中开,遂投壁,与身俱隐。庞居士一家入灭的故事在佛教界广为传颂,坐脱立化、生死自在,在历代佛教高僧中较为多见,但庞蕴一家,以居士身份,如此洒脱谢世,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为鹿门千古佳话。
庞居士一家在鹿门山记载中,除庞婆投身鹿门绝壁外,还有庞婆鹿门设斋的公案:“一日婆入鹿门寺设斋。维那请意旨。婆拈梳子插向髻后。曰:回向了也。便出去。”(传灯录∵)。
庞居士为后人留下《庞居士语录》一部,诗偈颂近两百首。其传奇性的“大隐于市”的禅修生活,不断地为后代灯史所记录、改写和增添。民间有根据庞居士事迹编写的戏曲《来生债》、《两生天》等曾风行于世,中国奇石“庞公石”也是以庞居士传说命名。民间信仰中,庞居士的女儿灵照为观世音菩萨转世,在浙江普陀山每年都有隆重的纪念法会活动。
天然禅师(公元738-824年),号丹霞,佛门称:丹霞天然。唐邓州(今南阳市)人。与庞蕴同为马祖、石头禅师弟子,系南岳三世。有关丹霞大师住持鹿门寺的记载目前只见于鹿门山中碑刻。只有通过庞居士、灵照与丹霞频相往来、酬对机锋记录来推测,丹霞与庞居士应同一时期在鹿门,并主持寺务。《传灯录》记载:元和三年(808年),丹霞天然禅师在慧林寺过冬,天降大雪,气候寒冷,于是取寺院木佛点燃取暖。寺僧认为他大逆不道,出言呵斥,丹霞说:“我正在烧取舍利。”寺僧说:“木佛怎么会有舍利?”丹霞说:“那么你为什么要说我呢?”∵这就是禅宗史上有名的“烧木佛公案”。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春,丹霞南下到南阳创建丹霞寺。唐长庆四年(824年)圆寂,享年86岁。谥智通禅师,塔号妙安。时人评价他“学洽内外,能诗,清漪潇洒,有名一方。”
二、鹿门寺与曹洞宗
曹洞宗传入鹿门寺约公元810年后,开山祖师为处真大师,史记:鹿门华严院建于唐代,后有处真禅师于此开山,大弘曹洞宗法门。
处真大师,师从曹山本寂,属曹山系,有关处真大师的生平待考,《大藏经》史传部除记录几则公案外,载处真大师证悟诗偈一首:
“一片凝然光灿烂,拟意追寻卒难见。
瞥然撞着豁人情,大事分明总成办。
实快活,无系绊,万两黄金终不换。
任他千圣出头来,总是向渠影中现。”∵
处真禅师弟子中在灯史上有记录的六人,他们是:益州崇真和尚、鹿门山第二世谭和尚、襄州谷隐智静大师、庐山佛手岩行因禅师、襄州灵溪山明禅师、洪州大安寺真上座。根据记载,处真大师后,他的弟子鹿门山第二世谭和尚、行因禅师住持过鹿门寺。
鹿门山第二世谭和尚,法名:志行。《大藏经》史传部载公案一则,有僧问:“如何是实际理地?”师曰:“南部州,北郁单越。”曰:“恁么则事同一家也。”师曰:“隔须弥在。”问:“远远投师,请师一接。”师曰:“从甚么处来?”曰:“江北来。”师曰:“南堂里安下。”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戌亥年生。”
行因禅师,雁门(山西代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大约公元955年前后在世,逝时年约七十。初于鹿门开法,后游江西庐山,乃栖佛手岩,人遂称为庐山佛手岩行因。南唐国主三召而不起。南唐后主李煜坚请主栖贤寺,请其开堂。未逾月,潜归旧窟,据载:有一天,行因在庐山佛手岩煮茶,招待来访的同道好友,言谈间,吟道:
“前朝诏住栖贤寺,雪夜逃居岩石间。
想见煮茶延客处,直缘生死不相关。”
然后手扶门扉,站立而化。行因禅师谙熟经典,兼通儒释,能言善辩,无滞无倦,平生不度弟子。圆寂后,宋王命画工写真,备香薪荼毗(火化),塔于岩北。其事迹见《江西通志》∵。
以上为唐代曹洞宗曹山系在鹿门寺的祖师记载,而曹洞宗洞山系祖师于宋代续曹洞法脉,并把鹿门家风推致鼎盛时期,据记载,鹿门寺于宋政和年间,寺院规模宏大,佛殿、僧寮、斋堂、方丈室共500余间,历代住持由当朝皇帝钦点,鹿门学僧亦被指派全国各地丛林、寺院主持佛事。政和年间,曹洞第八世祖师芙蓉道楷(公元1043-1118年)的弟子鹿门自觉、法灯先后任鹿门主持。
鹿门自觉(?-1117年),青州人,俗姓王。又称净因自觉,禅门尊称“鹿门老人”。师少业儒,受知于司马光。宋绍圣年间,从芙蓉道楷落发,数年从学,得楷印可。崇宁间,奉诏住京师净因寺。政和元年(公元1115年)迁鹿门寺∵。两年后二月示众而化。灰烬中有舍利如菽,后葬于青州,入塔日,有雨华之感应。∵
法灯(公元1075-1127年)字传照。俗姓王,成都华阳人。自幼时,则能论气节。工翰墨。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即鹿门自觉圆寂同年,诏住鹿门政和禅寺。为青原下十二世。钦宗靖康二年卒,年五十三。(事见《五灯会元》)法灯禅师在鹿门寺传法十年,十年之间,宗风大振。据《鹿门灯禅师塔铭》记载:“鹿门山濒临汉江,断岸千尺。寺院经常缺水。法灯大师坐于岩石下,念曰:吾欲丛林此地。为皇朝植福。而泉不能赡众。山灵其亦知之乎。师以杖擿草根。顷刻间,众泉觱发。一众大惊。山中之人,称他--灯公泉。”如今,法灯大师祈山神而感应的泉水被称为“灵溢泉”,泉出之处成为“暴雨池”,水经过大雄宝殿于殿前两个石雕龙头喷入“灯公洗钵池”。流泉昼夜不停,成为鹿门一奇景。法灯禅师圆寂后,弟子检其所蓄,道具之外,书画数轴而已。法灯禅师塔建于鹿门山慧定塔之东(鹿门山之西,汉水之东)。南院国师在偈颂“拜法灯禅师塔”中赞扬法灯禅师:
“道香远彻九重城,身后声名四海鸣。
一榻那伽常在定,屋头风铁说无情。”
据芙蓉道楷传中记录:“祖(道楷)初以投子(曹洞第七世祖)所付大阳(曹洞第六世祖)皮履直裰付洞山道微,微退洞山。还浙东。殁于双林。祖取以还鹿门山。付嗣法法灯。建阁藏之曰藏衣。”明确记载:芙蓉道楷将曹洞法衣(大阳皮履直裰)传给法灯,并在鹿门建藏衣阁。因此法灯应为曹洞宗第九世祖师。
普照一辩(1081—1149),江西洪州人。为鹿门自觉的弟子。出家后始参云门和临济,后于政和年到鹿门,投鹿门自觉禅师座下并得法。后经鹿门自觉推荐往沂州(山东)参芙蓉道楷禅师,得到印可。不久受请住持京师天宁寺,宋宣和年间,曾聚十方僧众,拈提宗纲,设百问示众,由慈云觉遂一作答。集成《青州百问》一书,∵举扬曹洞宗风,道法极盛,时人称他“天宁长老”、“青州和尚”。辽道宗时,青州为耶律将军攻破,一辩被掠至燕京。他开始住在燕京潭柘寺(时称华严寺),以“戒行高古”为大众钦服,被誉为“潭柘再来”。金天会间(公元1123—1137年)退居太湖山卧云庵,既而隐于仰山栖隐寺。∵皇统三年(1143年)退居医巫闾山。天德元年(1149年)示寂于仰山栖隐寺。一辩来燕后,大阐宗风,足迹遍及北方各地,使沉寂许久的北方禅宗重新焕发出生机。他示寂后,金瀚林学士中靖大夫知制浩施宜生亲自为他撰写碑文,碑文中说:“师既来燕,潭柘寂然;师既往燕,曹溪沛然”。对一辩在燕京弘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对曹洞宗传入燕京具有开创之功,堪称金元燕京乃至整个北方曹洞宗的鼻祖。
元代,鹿门自觉的七代弟子雪庭福裕(公元1203-1275年)因功被封为晋国公,受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总领释教,住持河南登封,曹洞禅法复于少林寺大盛。
宋亡后,也许受战乱的影响,鹿门寺曾一度荒废,有关鹿门寺的记载已不多见,直至明代,《天顺襄阳郡志》记载:“洪武六年,僧人兴友重建。”虽有佛事活动,但其影响但远不及唐宋,清乾隆年间,有息波大师于鹿门山伏虎、降盗碑文记载,现山中有“伏虎亭”,为近代建筑。道光十年有重修鹿门大殿碑文。1992年襄阳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斥资百万对鹿门寺进行了重建。当时在世的赵朴初老人,闻讯后欣然在病榻中,提笔写下“鹿门寺”、“大雄宝殿”寺名、殿名。沉寂了百年的鹿门又回响起佛音梵呗之声。
三、鹿门寺与临济宗
有关临济宗祖师在鹿门寺的事迹,散见于《大藏经》史传内各位临济宗师的传记中。唐代,临济宗四祖风穴延沼(南岳下七世)、兴化侍者守廓结伴在鹿门过夏,并与鹿门方丈酬对禅锋,风穴延沼时任维那师(僧职)。有公案二则:“华严升座曰:若是临济儿孙,便请单刀直入。廓出众便喝,华严亦喝。廓又喝。华严亦喝,廓礼拜起。风穴心奇之,因结为友。遂默悟三玄旨要。叹曰:临济用处如是耶。”;“鹿门归方丈。令侍者请廓上来。廓遂问和尚甚处来。和尚曰五台来。兴化曰还见文殊么。和尚便喝。兴化曰我问你还见文殊么。又恶发作么。和尚又喝。兴化无语。和尚作礼。鹿门明日特为煎茶。晚参告众”。几位大师在鹿门的几声对喝,犹空谷回响。读来,让人感到一头雾水,恐怕只有大师本人能够体会个中滋味。“鹿门明日特为煎茶”想必是鹿门方丈对青年学僧的肯定。“临济喝”在鹿门尽显凌厉本色,风穴延沼在鹿门经过守郭禅师推荐,投奔临济三祖南院颙公座下,后于风穴寺大兴临济禅风,被尊为临济四祖。(有关禅宗公案见《宗统编年卷之十七》),风穴延沼的徒孙惠昭禅师,南岳下九世。后住持鹿门寺,被史书载为:襄州鹿门赐紫惠昭山主,有关惠照禅师生平待考,只知道他与当朝丞相王随为同门,但从他名号“赐紫”二字已显示其绝非泛泛,“赐紫”即“赐紫衣”之略称,赐紫同时赐金鱼袋,故亦称赐金紫。唐三品以上官公服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大红),朝廷敕赐紫袈裟予有功德之僧,以表荣贵尊宠。源于唐武则天封僧人法朗、薛怀义等九人为县公,并敕赐紫袈裟。有关惠昭禅师有一则公案:“有僧问:什么是鹿门山。师曰:石头,大的大,小的小。问:什么是山中人。师曰:横眼竖卧。”
临济僧人在鹿门寺的活动虽然记载模糊,但从其他禅师的语录、诗信交往中,可以看出鹿门临济宗高僧也不在少数,如宋代正觉禅师诗“送鹿门宗席头”中描述:
“吉祥草织禅家供,一片瑠璃滑无缝。
门掩鳞鳞水不流,窗含冉冉云初冻。
坐寒风月蒲芦秋,睡足江湖鸥鸟梦。
而今卷处追昔人,隐隐犹怀鼻头痛。”
除“宗席头”外,还有“鹿门智禅师”等,或留下法号,或留下几句禅语,还有的连名字都以“鹿门”二字替代,如:与兴化侍者守廓斗机锋的鹿门方丈。让人见如神龙,不能观全貌。临济宗第三十六世,襄阳鹿门梓舟船禅师,曾写下一首赞美鹿门山的诗偈。
“鹿门山势最威雄,瓦砾生辉达本宗。
面目俨然成现个,百草头上起云龙。”
真个是:好诗!好气势!好意境!堪称历代讲述鹿门山水的绝响。
临济与曹洞两派,在中国佛教历史上长期占主流地位,其教育方法上,曹洞宗如“老婆禅”师徒手把口授,谆谆教导;临济宗如“武士禅”师徒禅锋相较,当头棒喝,就发展及影响力来讲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而宋代曹洞宗影响之大远播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鹿门禅也正是在此时处于鼎盛时期,两宗并存,高僧辈出,竞耀光辉。追祖溯源,当代国内很多有名的大寺院,都与鹿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被成都昭觉寺尊为祖师的丈雪通醉禅师,二十九岁时在鹿门参禅并开悟。灯史上还录入丈雪醉法嗣--鹿门彻嵓彭居士,语录一则。还有北宋丞相张商英于神宗时出任荆南提举,闻禅师承皓,在鹿门任首座,颇有人望,遂谒之于谷隐,因善其言而向郢州守推荐至郢州大阳(今当阳)。承皓拄杖往郢,竟先入住寺院,然后参州郡官,郡吏责其不知礼数,承皓答以“某山林人,谁知你郡县礼数!”乃还鹿门。张商英复以书督郢守讲:皓有道之士,不可以世礼责,当再加礼请之。守如其言,皓至大阳。于玉泉寺开法,遂成一代祖师,张商英还替他撰写塔铭,使承皓名传于世。
四、“佛、隐、诗”三绝,鹿门辉映。
鹿门山水处处显露禅机“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庞蕴诗)鹿门山亦是一座灵性的山,据山民所传:“鹿门山的蜈蚣比别处的蜈蚣多长两条腿,鹿门山的麦粒圆滚滚无沟槽,鹿门山的银杏树枝朝下长,鹿门山草药遍地长。”唐末状元裴说在“鹿门寺”诗描述:
“鹿门山上寺,突兀尽无尘。到此修行者,应非取次人。
鸟过惊石磬,日出碍金身。何计生烦恼,虚空是四邻。”
如诗中所言,非道德高深之人,难主其寺。鹿门山中,何止高僧,历代鹿门隐士、诗人享誉华夏的比比皆是。隐士如:庞德公(三国诸葛亮之师,庞统的叔父,有安邦定国之才。)、皮日休(满腹经纶,着有《皮子文疏》)、唐颜谦(自好鹿门先生,着有《鹿门集》)等;诗人如:孟浩然(中国山水田园派诗杰出代表)、张子容。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曾巩等有记载的多达20多名历代诗人,都曾在鹿门留下足迹和诗篇。在加上具有区域特性的“三国文化”又为鹿门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鹿门山在我国历代士大夫中是“隐逸”的精神圣地,受庞德公、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影响,明人蔡思绳等归隐鹿门,追随前人。就连不能真正归隐的人,也往往取一个与鹿门相关的名号,标榜自己的隐逸情怀,如:宋人米芾自称“鹿门居士”,明人茅坤别号“茅鹿门”,陶榖雅号“鹿门先生”等等。
在中国名山中,鹿门虽无其他名山之雄伟、峻秀,但它的深邃、悠远、质朴、淡然和一花一草外溢的灵气,以及涵盖和解读人生真谛,揭示生命真象的佛文化、隐士文化、诗文化。鹿门山水孕育的名人在各自的领域中成为翘楚,“鹿门多高士”,这种文化现象及特质在全国山川中,当绝无仅有。笔者作为热爱襄阳鹿门山水的普通干部,通过大量翻阅史书,寻踪觅迹,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各界人士注意,共同填补襄阳鹿门佛教历史之空白,所有典故据史而载。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领导高度重视,使鹿门尽快发挥其旅游功效,成为襄阳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及支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