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西方佛教中国化的禅宗六祖惠能

求法:∵黄梅东禅寺

惠能于唐代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出生在西江畔的新州(现新兴县),自幼丧父,家贫如洗。惠能未能上学读书,年纪稍大就上山打柴维持家中生活,24岁时得到金台寺僧人的资助,只身前往湖北黄梅东禅寺向五祖弘忍求法,被安排作寺中杂役,日常的工作是舂米种菜。五祖弘忍见自己年事已高,为挑选掌灯传人,令寺中各人作偈语,以察悟性。大弟子神秀作偈为: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不识文字,听人读了神秀的偈语,有感而发,用嘴巴来讲,叫人在墙壁上代写出的偈语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的偈语,步神秀原韵,把见性成佛的禅机阐发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佛性本来就是空无一物的。只要认识了自性,人人都可成佛,哪里会惹尘埃呢!还要什么打坐参禅呢!

五祖弘忍平日已经暗中多次考察过惠能,知他禀赋天成、悟性过人,今见此偈语,知惠能把禅机彻底悟透,心中暗喜:佛法重担,只能交付给惠能。见到四周人头涌涌,五祖弘忍为了避免争端,强按心中的喜悦,故露不满,脱下僧鞋,把惠能的偈语擦去,摇首叹道:“尚未全明佛性。”翌日,五祖弘忍来到舂米房,用禅杖在石碓连敲了三下,无声地离去。惠能悟性颇高,见五祖弘忍这举动,知五祖密约自己三更天到方丈室去见他。

是夜,惠能依约而来。五祖弘忍大喜过望,在方丈里室向惠能传授了《金刚经》真谛,还把顿悟法门及地五宗——云门、沩仰、临济、曹洞、法眼等秘诀一一传授给他。最后,拿出了祖传袈裟、金钵赠与惠能,连夜亲自送他下山。“三更授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这成了佛教禅门中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渡口处,惠能问师祖:“此行逃去,该在何处藏身?”五祖弘忍给他送上了一句偈言:“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弘法:∵曹溪南华寺

惠能在怀集、四会隐匿了十五年,当他重出山林时已不再是在深山老林的一般打柴仔,而是有如潜龙出渊,天降奇人。在广州法性寺(光孝寺)众僧面前的一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掷地有声,可见他的修悟已达至禅界巅峰。从此,惠能在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大开禅门,广纳门徒,强调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直契心性;以改革务实的态度,彻底打破了坐禅苦修的繁琐修行方式,创立了“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顿悟成佛修禅方法,以其哲理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风靡四海,深受黎民百姓与古刹名僧的拥戴。

神秀在东禅寺时与惠能因修悟方式不同而岐见至深。在惠能南遁之后,神秀在北方继承和弘扬了渐悟法门,势力强大,成了京都长安、东京洛阳的“两京法主”;又经常给皇帝当面讲授佛经,是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的“三朝帝师”。在临近百岁时,神秀向女皇武则天推荐惠能,声言惠能的禅机修行比自己高深。已到迟暮之年的女皇武则天闻之大喜过望,即派钦差专程前往曹溪,召惠能上京都弘传佛法。能向皇帝当面讲授佛法,这是个人名扬四海的大好良机,这是多少高僧梦寐以求的事;但惠能知道自已的禅学只能植根于广大黎民百姓之中,故此婉言谢绝,以∵“山水禅僧”的本色继续留在曹溪显扬禅风,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禅宗的一代宗师。

女皇武则天钦佩六祖惠能的德行,赐磨衲袈裟、水晶球及绢等物。唐宪宗追谥六祖惠能为“大鉴禅师”,其后,不少皇帝对六祖惠能都有追谥。唐代三大文豪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分别撰写了碑记,颂扬六祖惠能的功德。

六祖惠能曹溪弘法三十七载,培养出的弟子英才如云,龙象辈出。最有成就的有五位被世人称为“五大宗匠”:那就是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永嘉玄觉、南阳慧忠、荷泽神会。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刹,广为布道,发展了禅林学说,自成一家,风行草偃,形成了星月交辉、联炬烛耀的格局。六祖惠能的禅学思想,影响广及全世界。

悟道:∵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惠能遵从师嘱,初时逃到曹溪躲藏,但又遭到神秀门徒的追杀,只好再往南逃,几经辗转,先来到四会清塘扶卢山下的龙甫镇营脚处,在一个名叫“上林埔”的村寨落脚。惠能为人友善,经常帮村民干活。当地村民对这个外来者不但没有抗拒,反而与他融洽相处。在半山腰平坦处,村民帮他用泥墙杉瓦建起了一间小泥屋(后人将之称为“六祖庵”)。

在四会住了一些时日,惠能乘一条竹筏,沿河溪逆流而上。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遮天蔽日的竹海杉林。经过了数日,好不容易来到了一座危峰之下,惠能拨蒿草,钻荆棘丛,艰难地攀上了山巅。他从当地山民口中知道,这上爱岭属于“怀集”,当即想到了五祖弘忍临别时之所赠,便匿居于上爱岭峰巅的龟咀岩石室中。这里有的是望无涯际的深山密林,有的是善良纯朴的民风习俗。这给惠能静心潜修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惠能白天下山劳动,与当地的村民打成一片,干完活后,则返回龟咀岩上夜宿。他与村民一起吃饭时不吃锅里的肉,只吃肉边的青菜。故此,民间有“肉边菜”起源于怀集之说。这里不少山民以狩猎为生,经常在动物活动的地方布网装铗。惠能如果看到猎物落网或被铁铗夹住,就会上前去解网松铗,放猎物逃生。他常常劝导山民们多种五谷、蔬菜,少杀猎物,多做善事积德,摒弃暴戾野蛮之习气。山民对惠能都十分敬重。

在上爱岭,惠能遇到了因躲避官府迫害的游僧昙璀。昙璀是四祖道信特许在他法脉下自立门户的法融大师的徒弟。他们祟尚的“牛头宗”也是顿修的观点。昙璀与惠能在上爱岭的龟咀岩同住了三年,两人朝夕相处,谈经论义,交流禅法。昙璀的到来,对惠能的潜修悟道颇有影响。

惠能以龟咀岩石室为住地,辗转穿梭于怀集、四会的山涧林泉达十五年之久,不分炎暑寒冬,不分晴天风雨,矢志不渝。惠能靠着非凡的毅力与坚定的信仰,在怀集、四会的深山密林里,虽是幽遁山林,木食草衣;却在韬光养晦,自我修禅,领会佛经的真谛。在这宁静致远之地,樵夫出身的惠能为他以后的禅学更贴近生活、更具∵“平民化”特征积淀下不寻常的思维方式,使他的佛理禅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构建起他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惠能修悟的心性之学,在贯通大乘佛法的基础上无形中融摄了中国文化的儒道之学,实现了天竺禅在中国的彻底转换,为他日后在曹溪大开法门、弘扬中国化的佛教--曹溪禅奠定了厚实无比的思想基础。

在古人所撰的历朝史志及禅宗史籍中不乏六祖惠能在怀会两地驻锡潜修的记载:《曹溪大师别传》谓能大师归南,路至曹溪,犹被人寻逐,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在南唐静、药二禅撰的《惠能和尚传》云:能南返后隐四会、怀集之间。唐代大诗人王维在所撰的《六祖能禅师碑铭》中述:惠能以“众生为净土,杂居止于编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宋代《高僧传》记:能计回生地隐于四会、怀集之间。《传灯录》谓其“逢怀则止,岩其驻锡处也。也至今岁旱,乡民求雨辄应。”在清朝谢启昆所修的《广西通志》载:惠能遵师嘱尝潜至上爱岭最高峰石室栖迟。《怀集县志》载:上爱岭,在城西六十里,为六祖驻锡处。岭上有六祖岩,内有六祖佛座,可容二三十人。并称岩灵异,岁旱乡民祷雨辄应。新编的《新兴县志》载:惠能回到广东后,隐遁于四会、怀集等地。

怀集上爱岭的龟咀岩成了六祖惠能的修炼圣地。后人把上爱岭称为“六祖岭”,将龟咀岩称为“六祖岩”。清光绪33年,当时的怀集县令蒋航登临龟咀岩,睹景思人,感慨赋诗,其中有:

峭壁悬崖叩上宫,慈悲救世释儒同。如何十载修真地,一任嚣尘历劫红。

此诗刻在六祖岩上,长140厘米,虽经风侵雨打,但现仍清晰可见。遗存于怀集冷坑上爱岭六祖岩壁的清代石刻、六祖岩古侧的“杵米穴”,岭下的“无字碑”(也称别传石)以及六祖禅院旧址,梁村的华光寺设六祖禅室的记述,还有怀城河南的六祖庵、六祖井遗迹、古怀阳八景中“佛灯晚晴”的传说;都是惠能“逢怀则止”的历史见证。在六祖惠能的思想影响下,怀岭大地,禅风颇盛。曹溪禅门历代粤籍僧尼名册中,282名序列上就记载有6位怀集籍人氏。

六祖惠能灭度后,他的弟子从新兴国恩寺来到六祖惠能曾蛰居多时的四会扶卢山下,建起了六祖寺,香火盛极一时,经千年风侵雨打,旧址如今石柱瓦顶犹存。清光绪二十二年所修的《四会县志》记载:“扶卢山在上林埔清塘陶塘龙头罗湖四埔界,高千余丈,上有石池……昔六祖卢惠能尝避难于此。故以扶卢山之名。有六祖庵。”“六祖寺在龙头埔扶卢山下,六祖惠能尝隐于此,后人建庵祀之,庵久废,清朝仁宗嘉庆十四年已重建。”村民将寺前那条村易名为“寺前村”。四会大地广泛流传六祖惠能点化阮公成佛的民间故事。四会的宝林寺旧迹仍存,近年在贞山重修的六祖寺规模恢宏,香火鼎盛。这些都是六祖惠能“遇会则藏”的确证。

怀集、四会是六祖惠能禅学的孕育升华地。怀会大地的文化积淀是异常厚重的。2003年秋,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韶关南华寺住持释传正大和尚专程到怀集考察,拜谒了宗师修悟的圣地,挥毫写下了“遇会则藏,逢怀则止”、“怀集六祖岩”和“圣迹藏祖意,怀会显禅风”的墨宝。

因缘肇庆

千年梅庵

六祖惠能晚年之时回老家新兴,途经肇庆,在城西的梅庵,以锡杖插到枯井,引来甘泉,千年不涸,被世人誉为“六祖井”。当日,惠能还带领众僧在庵堂四周种植梅花。

六祖惠能以锡杖引水及“插梅为标记”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智远法师来到肇庆,为纪念六祖惠能曾在城西小山岗种植梅树,将那小庵扩建,创建了“梅庵”。梅庵大雄宝殿的建筑极具特色,有“宏杰伟构冠中华”之美誉,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祖惠能的徒弟智常禅师遵从师嘱,在六祖惠能圆寂之后来到鼎湖山顶建起了白云寺,大兴禅风。随后,三十六招提相继在鼎湖山各处落成,香客如云,驰誉四方。明代所建的庆云寺规模宏大,光寺僧已过千人,其中盛况,可见一斑。鼎湖山凭此成了岭南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

弟子石头和尚希迁

这里还要一提的是惠能有一位得力弟子石头和尚希迁,乃是高要籍人,他的轶事记于《五灯会元》之中。希迁年幼时已显出非同一般的见解与禀赋,随着年岁渐大,对于佛学渐入其心。十二岁时,希迁慕名只身前往曹溪宝林寺,追随六祖惠能,深得六祖惠能喜爱并为其剃度,却未能受具足戒。在六祖惠能当众宣布自己大限之期将到时,希迁当面问他以后的去向。得六祖惠能明示,希迁在六祖灭度后,北上青原,拜行思为师,承继顿修的“曹洞宗”法流。唐天宝初(742年),希迁来到衡山南岳寺当住持,平日,喜欢坐在寺里的大石头上讲述禅学,故此,号为“石头和尚”。在参悟《肇论》时,“会万物为己有,其惟圣人乎?”希迁有会于心,后根据自己“即事而真”的见解,经纬纵横,撰写了《参同契》,阐述了世间的事理参同互回,每一门都有一切境界存在。世间万物,自能圆转无碍。唐、宋、明等后代的哲理大师,不少受其法理的影响。

日本僧人对石头和尚极其祟拜。抗日战争时期,一名日本医生偷运石头和尚真身回日本供奉。如今石头和尚真身供奉在日本横滨的总持寺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