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原妙禅师传

流云译

原妙禅师,号高峰,为吴江(今江苏苏州)人氏,俗家姓徐。他的母亲因梦见一僧乘舟前来投宿而怀有身孕。禅师生于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三月二十三日。他刚到离开襁褓的年纪,就开始喜欢跏趺而坐了。每遇到僧人到访,他就高兴不已,想跟随他们而去不忍与他们相别。十五岁时,在禅师极力恳请之下,父母终于允许他出家。他便前往嘉禾密印寺随法住大师出家。

禅师于十六岁剃度,十七岁受具足大戒,十八岁时开始学习天台宗的教法。二十岁时,禅师志慕禅宗的顿悟法门,于是改投净慈寺就学于妙伦禅师,并给自己定下了三年的死限期,以求在此期间能有所成就。在他求学期间的一天,他的父亲与兄长前往看望他,他因修行不能分心的原因,最终还是没有与父兄相见。二十二岁时,禅师向妙伦禅师求教。妙伦禅师让他参“生从何来,死向何处?”的话头。于是禅师精进参究这一话头,以致胁不卧席,到达连身口都浑然不觉的忘我境界。当时有一位同参僧人显和尚见禅师如此精进,不由地感慨道:“我自己的道业恐怕已没有希望了,不如为他护关使他有所成就,这也是一桩功德!”从此之后,显和尚早晚细心谨严地照顾禅师,令他而能专心修行。

后来禅师听说雪岩祖钦禅师到了北磵塔暂时寓居,便前去参访。见面时,禅师才刚刚行礼问候,就被祖钦禅师赶出门外,并紧闭大门。禅师锲而不舍再三前往求教,这样才得以亲近祖钦禅师。于是祖钦禅师让他参究赵州禅师的“狗子无佛性”的话头。从此,禅师勤于参问,没有空过一天。

在参问期间,祖钦禅师有时会忽然发难问道:“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是谁叫你拖着这具人身到此的?)语音未落提棒便向禅师打去。像这样的情形,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但愈是这样,禅师求教之心愈是诚敬。

后来祖钦禅师赴南明弘法,而禅师便行脚到径山参学。在径山参禅半月后,禅师偶于梦中回忆起当初妙伦禅师所说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顿时产生了疑情,以致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一天,正值达摩祖师的忌辰,禅师随众到塔前诵经,偶一抬头看见五祖法演禅师画像上的颂言:“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原来是这汉。”突然由此打破了先前祖钦禅师所提的、在心中缠绕许久的“拖死尸来”的疑情,顿时豁然开悟。当时他正好二十四岁,距他发愿参禅恰好是三年时间。

结夏安居后,禅师前往南明去参见祖钦禅师。祖钦禅师一见他便问道:“阿谁与你拖个死尸到这里!”禅师闻言便大喝一声,祖钦禅师抓起棒子欲打,禅师一把抓住,说道:“今天您可不能打我了。”祖钦禅师问道:“为什么不能打?”禅师拂袖便出。第二天,祖钦禅师问禅师道:“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禅师答道:“这便像狗舔热油铛一般。”祖钦禅师又问道:“这虚晃不实的言语你是从那里学来的?”禅师答道:“正是要和尚您对此起疑情。”祖钦禅师这才罢休。从此禅师机锋凌厉不亚于师。

第二年,禅师到江心寺结夏安居,途径天台山国清寺与雪窦山资圣寺。于资圣寺中见到了谋禅师与昙禅师。相见后的第二天,昙禅师问禅师道:“你从那里来?”禅师闻言抛下蒲团。昙禅师又问:“‘狗子无佛性’这桩公案,你是怎么领会的呢?”禅师说道:“且把它抛出来让大家看看。”昙禅师钦佩不已,亲自送禅师回僧寮。

当祖钦禅师主持天宁寺时,禅师随侍在祖钦禅师左右,甘服劳苦。而且每当祖钦禅师想提升他任执事时,他为求精进总是坚决推辞。一天,祖钦禅师问他道:“青天白日之下,朗朗乾坤之中,你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公吗?”禅师答:“可以。”祖钦禅师又问:“睡梦之中,你做得了主吗?”禅师道:“也可以。”祖钦禅师又问:“那么当你在沉睡之中,没有梦境、没有思维、没有见闻时,那个做得主的又在那里呢?”禅师无言以对。于是祖钦禅师嘱咐他道:“从今以后,不要求你钻研教理,也不要求你探究古今禅师言论,只要求你饥饿时吃饭,困倦时休息。睡醒之后,好好参究这一觉中,自己的主人公到底在那里安身立命?”

从此,禅师发奋参究,隐居在临安(今浙江杭州)龙须山中苦修。禅师在心中立誓:就算这辈子当一个痴呆的汉子,也一定要彻底明白明心见性这一大事因缘!苦修五年后,有一晚,因为同宿者不小心将枕头推落在地,“砰”地一声,当禅师听到这声音时,突然大彻大悟。禅师自称从此之后,如同远行多年的游子回到故乡,自己还是自己,但已不是从前的自己,如今起心动念、为人处世都和以前有所不同了。

禅师在龙须山隐居了九年,身居茅庵,风吹日晒。无论是苦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禅师都只是穿着一件衲衣,既没有扇子也没有置备火炉。每天所吃的只是拌有捣烂的松子的稀粥,只求维持生机而已。曾有一次,大雪封山十多天,道路被堵,粮食无法送入山中,众人都说这回禅师性命堪虞了。好容易等到雪停路通,众人入山一看,禅师却正在端坐入定呢。

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禅师迁居武康的双髻峰。此时慕禅师大名而来求学的人,如云一般汇集在禅师门下。但是禅师所住的茅庵太小,不能容纳众人,于是禅师在其中选拔优秀的留下。南宋恭宗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南侵,天下大乱,学徒为躲避兵灾而四处散去。而禅师独自闭门端然正坐,神色自若,丝毫不为所动。后来有人登门拜访,见庵门紧闭,开门一看,见禅师如同以前在龙须山中一般寂然入定了。从此,登门请教的人络绎不绝,令禅师应接不暇而感叹道:“榔标横肩不顾人,直入千山万峰去。”从而产生了隐居深山的打算。

三年后,禅师趁夜色携行囊离开了双髻峰,直往天目山而去。天目山西面的山峰中有一狮子岩,拔地而起,高近千丈且四面被岩石所包围。禅师很喜欢这个地方,有终生在此居住的心念。后来弟子法升禅师等追寻禅师踪迹,也赶到了狮子岩,并为禅师盖了一座茅庵。没过多久,慕名而来的人又再度聚集禅师门下,于是禅师登临狮子岩西面的石洞,在里面另外开辟一间长一丈宽五尺形如小舟的石室,命名为“死关”,有终生不离开此处的心志。石室之中,每遇风雨便泥泞不堪,但禅师还是安居如故。从此,禅师谢绝了弟子的随侍,退去了衣物的供给,不洗澡,不剃发,截断瓦瓮做为煮食的器具,仅仅只是在日中一餐。禅师所住的石洞如果没有梯子就不能登临,这样就算是门下弟子也难得见禅师一面。

禅师考验参学者有三句话,称为“三关”,分别是:“彻悟的人,本来应该已经了生脱死,为什么命根不断呢?”“佛经与公案,说的是同一个道理,为什么还有些明了有些不能明了呢?”“大修行者,应当遵循佛祖的教化,为何不遵守戒律呢?”如果参学者的回答不契合禅师意旨,禅师就拒之门外。因此虽然到天目山参学者达数万名之巨,但得到禅师接引印证开悟的人却是寥寥可数。所以前来参学的人如果没有大根器,且心怀高远志向,没有不望岩而退却的。

雪岩祖钦禅师主持仰山时,曾三次请禅师前去辅助弘法,但禅师隐居的志向已定,再三婉拒。于是祖钦禅师叫人带去竹篦和拂尘,并以“绿水青山同来受记”之语嘱咐禅师,足见他对禅师的器重。此后禅师超尘出世的高邈道风名扬天下,更有其他国家的求学者慕名远渡重洋,跨越万里山河前来参访。

当时鹤沙有一位姓崔的官员,心慕禅师的道名已久。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1年),他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禅师。相见时他觉得自己与禅师仿佛前世相识,于是他慨然布施了一处大庄园以供养大众。禅师推辞道:“过多的世间经营必定会产生许多的烦恼,以我的微薄德行不能担当如此供养。”但禅师推辞之心越是坚决,他的布施之心就越诚恳,为求折中,他请求道:愿将此庄园每年的收入,在西峰建一座禅寺。他恳求再三,禅师不得已接受了。禅寺建成后,名为“大觉禅寺”,请禅师弟子祖雍禅师暂时管理寺中事务。当时禅师患胃病已有数年,但还是未曾因病而放弃弘法。

元成宗元贞初年(公元129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弟子祖雍禅师及明初禅师前来探望恩师,禅师终于将禅宗的法要传授给二位禅师,并取出两幅画像,口占两首颂言,弟子将颂言记下。

十二月初一黎明时分,禅师聚集大众告别道:“老衲三十年来妄谈佛法,犯下了弥天的罪过,最后有一句话,不敢拖累众人,你们各自领会去吧。各位!你们之中还有人知道这件事着落的吗?”沉默许久后,禅师又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众人知道禅师要离开人世都伤心不已。到了辰时到巳时之间(早上7点到9点之间),禅师说道:“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言罢,寂然去世。

禅师圆寂七天后面容一如生前,僧俗二界前来吊唁的不可胜数。二十一日后,弟子遵循禅师遗命,将禅师肉身安置在死关之中,全身入塔。禅师终年五十八岁,为僧四十三年。因禅师择徒严谨,所以弟子仅有百多人,但从禅师受戒及请教的人达数万之巨。禅师谢世之后,远近的人因无法再见到禅师,聆听教诲而伤心不已,在塔前痛哭不已。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